横琴造梦人在希望的土地上挥汗如雨

横琴造梦人在希望的土地上挥汗如雨
2012-06-25 00:00:00 ;来源: 珠海特区报  

横琴造梦人在希望的土地上挥汗如雨

  “我已经在横琴工地上,干了两个多月了,工资是每天200块,包吃,包住。按这个标准,到时,拿到手的工钱,比较可观。”杜和富是一名来自贵州铜仁的“班头”,他带着十来个建筑工人,长期在珠海,从事路桥建设工作。对自己的状态,他很满意,“我来珠海,二十多年了,香洲、金湾、斗门,基本都做遍了,这次是来横琴。”

  看到杜和富时,他正和手下的工人一起,砌消防井,“6个人的话,一天能砌一个,我们已经砌了60多个!”说到自己的“成绩”,工人们很自豪,干劲十足。

  像这样的工人、这样的团队,在横琴新区的建设工地上,到处可见。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还拖家带口。杜和富就是带着妻子一起干活,妻子在工地上,搬砖、提灰桶、打下手。同样,来自贵州的王阿姨专门过来,照顾家人,她今年四十多岁,她的丈夫和大儿子,都在横琴的工地上干活。“他们都在工地上,干力气活,轧砖。如果吃不饱,就没力气,为了让饭菜更合口味,一个多月前,我就来到这里。”

  澳门大学新校区、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十字门中央商务区、横琴新家园,一批足以改变横琴面貌的大型项目,正紧锣密鼓推进,横琴的变化,几乎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变化的背后,站着这些怀揣梦想,来到横琴的建设者。高楼上,烈日下,货车里,坑道中,他们往往每天工作近十个小时,挥汗如雨。他们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他们以熟练的技术和勤劳,踏实肯干,深度参与着横琴的建设,见证着横琴一步步走向“开放岛”、“活力岛”、“智能岛”、“生态岛”。

  他们是真正的造梦人——既圆了自己的梦,也圆了横琴的梦。他们都是普通人,但,因为他们,横琴慢慢变得不普通。

橫琴造夢人在希望的土地上揮汗如雨
2012-06-25 00:00:00 ;來源: 珠海特區報

橫琴造夢人在希望的土地上揮汗如雨

“我已經在橫琴工地上,乾了兩個多月了,工資是每天200塊,包吃,包住。按這個標準,到時,拿到手的工錢,比較可觀。”杜和富是一名來自貴州銅仁的“班頭”,他帶著十來個建築工人,長期在珠海,從事路橋建設工作。對自己的狀態,他很滿意,“我來珠海,二十多年了,香洲、金灣、斗門,基本都做遍了,這次是來橫琴。”

看到杜和富時,他正和手下的工人一起,砌消防井,“6個人的話,一天能砌一個,我們已經砌了60多個!”說到自己的“成績”,工人們很自豪,幹勁十足。

像這樣的工人、這樣的團隊,在橫琴新區的建設工地上,到處可見。他們來自全國各地,有的,還拖家帶口。杜和富就是帶著妻子一起幹活,妻子在工地上,搬磚、提灰桶、打下手。同樣,來自貴州的王阿姨專門過來,照顧家人,她今年四十多歲,她的丈夫和大兒子,都在橫琴的工地上乾活。 “他們都在工地上,幹力氣活,軋磚。如果吃不飽,就沒力氣,為了讓飯菜更合口味,一個多月前,我就來到這裡。”

澳門大學新校區、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十字門中央商務區、橫琴新家園,一批足以改變橫琴面貌的大型項目,正緊鑼密鼓推進,橫琴的變化,幾乎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變化的背後,站著這些怀揣夢想,來到橫琴的建設者。高樓上,烈日下,貨車裡,坑道中,他們往往每天工作近十個小時,揮汗如雨。他們說不出什麼大道理,但,他們以熟練的技術和勤勞,踏實肯幹,深度參與著橫琴的建設,見證著橫琴一步步走向“開放島”、“活力島”、“智能島”、“生態島”。

他們是真正的造夢人——既圓了自己的夢,也圓了橫琴的夢。他們都是普通人,但,因為他們,橫琴慢慢變得不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