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姓是中国众多姓氏中,按人口计算,居全国第五大的姓。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陈姓,为现代中国第五大姓。 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 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陈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陈姓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香港、澳门及台湾,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0位。

陈姓是中国众多姓氏中,按人口计算,居全国第五大的姓。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陈姓,为现代中国第五大姓。 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 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陈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陈姓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香港、澳门及台湾,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0位。

中文名: 陈姓
排名: 陈姓为现代中国第五大姓
百家姓排名: 在《百家姓》中,排第10位
起源: 舜帝后裔,出自姚姓或妫姓
相关名人: 陈玉成,陈赓

陈姓起源
一、舜帝后裔,以国为姓(出自姚姓或妫姓)
  舜帝的后裔。舜,也称虞舜,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以地取姓为姚。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纣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陈胡公妫满,封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舜帝的后裔妫满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以国为姓,使用陈姓的始祖是胡公满,陈姓主要开始使用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后代。舜帝姓姚,舜在被选为尧的接班人前,尧为了考察他,让舜搬到妫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为姓,为妫氏。

陈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的简介
陈氏太极拳
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   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儒(独子思贵)等人。到七世开始,分家立业。其中,一支为七世陈思贵、八世陈抚民、九世陈王庭和陈王前兄弟… …。   
陈王庭(约1509年),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菲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不被清廷重用。
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从现有的陈王庭的《 长短句》中,可以了解当时的一些情况:   
“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陈王庭,老年能够造拳,与一个叫蒋发的武林高手是分不开的。王庭公早年闯玉带山李际遇山寨时,曾结识李际遇部下,一名战将蒋发,此人武艺也相当精湛,传说脚快如飞,可百步追兔。李际遇被清政府镇压后,蒋发落难投奔了陈王庭,以陈王庭为友为师,自己甘愿为仆为徒,关系甚密,使陈王庭造拳有了切磋的对手,所造太极拳可以在实践中得以检验,不断修正。   
陈氏太极拳发展简史及其演变   
自陈王庭在16世纪创造一至五路太极拳、一路炮捶后,又创造了刀、枪、剑、锏等器械套路。刺枪术和八杆四杆术对练套路中运用太极拳术的缠丝劲,开辟了长兵器阴阳变换、刚柔相济的先河。太极双人推手的创建,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技击实践方法,既不会伤人,又可实际检验武功。   
分门别类的太极拳自成体系后,陈家沟太极拳之风顿开,当地歌谣:”喝喝陈沟水,都会跷跷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尚武之风甚盛。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著《 太极拳十大要论》、《 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他打破门规局限,将陈家沟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于河北永年县的杨福魁(露禅),在太极拳史上开始了第一次大发展大普及时期。   
陈氏第十四世-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受业其父,太极拳炉火纯青,当时,精于太极拳者多出其门,著名的有陈仲甡、陈季甡、陈清萍、陈耕耘等。他除完整保留并传下了祖传拳架外(后人称小架或小圈),且不受其限,多有创新。他在教授族侄陈耕耘时(因其父-陈长兴常年在外保镖,而求教于陈有本),为使耕耘早日功夫上身,将架型予以放大,突出爆发力,创出了独具特色的大架拳法(后人也称为大圈)。大架拳法后由陈耕耘一支传下,传到十七世陈发科广授门徒,使大架拳法得以光大海内。  
 
陈氏第十五世-陈清萍(1795-1868),入赘温县陈家2.5公里处赵堡镇,他在祖传太极拳(小架)套路基础上进行修改,形成了一套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不断提高拳艺技巧的练习套路。后人称其所传太极拳为赵堡架。
  
陈氏第十六世-陈鑫(1849-1929),字品三,具文采。他感到陈氏太极拳虽经历代口传亲授,然文字著作较少,不利广泛传播。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闭门著述,费时十二年,完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陈氏太极拳易象数》六卷,全面整理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著述以易理说拳理,引证阴阳、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气为统帅,为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一座引人瞩目的丰碑。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拳术著作。  
 
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陈氏太极拳做出了杰出贡献。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授拳,以其刚柔相济,采、挒、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精妙著称。他以与人为善、武德高尚而受到世人敬仰。他教授徒弟很多,有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艺很好。
  
陈氏第十八世-陈照丕(1893-1972),字续甫。1928年秋,应北平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善同兄弟二人之邀,在北平授拳。有同乡李敬庄(字庆林)为其在《北平晚报》(1928年10月)刊发文章宣扬拳艺名扬北平武界,曾立擂台7天,大获全胜。后被中华民国南京市市长请往授拳,拳踪广远。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所授弟子中王西安、朱天才、陈小旺、陈正雷功夫惊人,被海内外赞誉为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照丕先生武德高尚,诲人不倦,是陈氏太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陈家沟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以及五种推手法、太极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枪、白猿棍、春秋大刀、四杆、八杆、十三杆等。   
陈氏太极拳,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演变,派生了杨、吴、武、孙四大流派。

(United States) Blonde, Billionaires Empire is Inc.
QQ: 1,779,642,876
E-Mail: 1779642876@qq.com

(United States) Blonde, Billionaires Empire is Inc.
QQ: 1,779,642,876
E-Mail: 1779642876@qq.com

Blonde, Billionaires Empire Inc.Of U.S.
QQ: 1,779,642,876
E-Mail: 1779642876@qq.com

The Blonde Billionaires Empire Inc.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QQ: 1,779,642,876
E-Mail: 1779642876@qq.com

(美利堅合眾國)Blonde Billionaires Empire Inc.
QQ: 1,779,642,876
E-Mail: 1779642876@qq.com

(美利堅合眾國)Blonde Billionaires Empire Inc.
QQ: 1,779,642,876
E-Mail: 1779642876@qq.com

Blonde Billionaires Empire Inc.Of 美國
QQ: 1,779,642,876
E-Mail: 1779642876@qq.com

Blonde Billionaires Empire Inc.Of 美利堅合眾國
QQ: 1,779,642,876
E-Mail: 1779642876@qq.com

(美利坚合众国)Blonde Billionaires Empire Inc.
QQ: 1,779,642,876
E-Mail: 1779642876@qq.com

(美利坚合众国)Blonde Billionaires Empire Inc.
QQ: 1,779,642,876
E-Mail: 1779642876@qq.com

Blonde Billionaires Empire Inc.Of 美国
QQ: 1,779,642,876
E-Mail: 1779642876@qq.com

Blonde Billionaires Empire Inc.Of 美利坚合众国
QQ: 1,779,642,876
E-Mail: 1779642876@qq.com

(美利坚合众国)金发亿万富翁帝国公司
QQ:1779642876
电子邮箱:1779642876@qq.com

(美利坚合众国)金发亿万富翁帝国公司
QQ:1779642876
电子邮箱:1779642876@qq.com

金发碧眼的亿万富翁帝国Inc.Of美国
QQ:1779642876
电子邮箱:1779642876@qq.com

金发碧眼的亿万富翁帝国Inc.Of美利坚合众国
QQ:1779642876
电子邮箱:1779642876@qq.com

(美利堅合眾國)金發億萬富翁帝國公司
QQ:1779642876
電子郵箱:1779642876@qq.com

(美利堅合眾國)金發億萬富翁帝國公司
QQ:1779642876
電子郵箱:1779642876@qq.com

金發碧眼的億萬富翁帝國Inc.Of美國
QQ:1779642876
電子郵箱:1779642876@qq.com

金發碧眼的億萬富翁帝國Inc.Of美利堅合眾國
QQ:1779642876
電子郵箱:1779642876@qq.com

陳姓是中國眾多姓氏中,按人口計算,居全國第五大的姓。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陳姓,為現代中國第五大姓。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 東方雜誌》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陳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陳姓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香港、澳門及台灣,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0位。
中文名: 陳姓
排名: 陳姓為現代中國第五大姓
百家姓排名: 在《百家姓》中,排第10位
起源: 舜帝后裔,出自姚姓或媯姓
相關名人: 陳玉成,陳賡
陳姓起源
一、舜帝后裔,以國為姓(出自姚姓或媯姓)
  舜帝的後裔。舜,也稱虞舜,生於姚地(今河南濮陽),以地取姓為姚。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陳胡公媯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舜帝的後裔媯滿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以國為姓,使用陳姓的始祖是胡公滿,陳姓主要開始使用於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後代。舜帝姓姚,舜在被選為堯的接班人前,堯為了考察他,讓舜搬到媯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後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為姓,為媯氏。
陳氏太極拳  
陳氏太極拳的簡介
陳氏太極拳
陳氏始祖-陳卜,全家定居清風嶺上的常陽村後,勤勞耕作,興家立業,為了保衛桑梓不受地方匪盜危害,精通拳械的陳卜,在村中,設立武學社,傳授子孫習拳練武。陳卜及其後代,六世同堂,計有二世陳剛、三世陳琳、四世陳景元、五世陳堂、六世陳宗儒(獨子思貴)等人。到七世開始,分家立業。其中,一支為七世陳思貴、八世陳撫民、九世陳王庭和陳王前兄弟… …。  
陳王庭(約1509年),又名陳奏庭,係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癢生,文武雙全,曾隻身闖玉帶山,勁阻登封武舉李際遇叛亂,為清廷在山東,平定盜菲立過戰功,在河南、山東,負有盛名,不被清廷重用。
陳王庭報國無門,收心隱退,在耕作之餘,依據自己祖傳之一百單八式長拳,博採眾家精華,結合易學上有關的陰陽五行之理,並參考傳統中醫學中,有關經絡學說及導引、吐納之術,發明創造出了一套具有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新型拳術,包括,太極拳五路、炮捶一路、雙人推手及刀、槍、棍、劍、鐧、雙人粘槍等器械套路。  
從現有的陳王庭的《 長短句》中,可以了解當時的一些情況:   
“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閒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餘閒,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欠官糧早完,要私債即還,驕諂勿用,忍讓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顛,常洗耳不彈冠。笑殺那萬戶諸侯,兢兢業業,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總不貪。參透機關,識彼邯鄲,陶情於漁水,盤桓乎山川,興也無干,廢也無干。若得個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態炎涼,成也無關,敗也無關。誰是神仙?我是神仙!”   
陳王庭,老年能夠造拳,與一個叫蔣發的武林高手是分不開的。王庭公早年闖玉帶山李際遇山寨時,曾結識李際遇部下,一名戰將蔣發,此人武藝也相當精湛,傳說腳快如飛,可百步追兔。李際遇被清政府鎮壓後,蔣發落難投奔了陳王庭,以陳王庭為友為師,自己甘願為僕為徒,關係甚密,使陳王庭造拳有了切磋的對手,所造太極拳可以在實踐中得以檢驗,不斷修正。  
陳氏太極拳發展簡史及其演變   
自陳王庭在16世紀創造一至五路太極拳、一路炮捶後,又創造了刀、槍、劍、鐧等器械套路。刺槍術和八桿四桿術對練套路中運用太極拳術的纏絲勁,開闢了長兵器陰陽變換、剛柔相濟的先河。太極雙人​​推手的創建,成為一種綜合性的技擊實踐方法,既不會傷人,又可實際檢驗武功。  
分門別類的太極拳自成體係後,陳家溝太極拳之風頓開,當地歌謠:”喝喝陳溝水,都會蹺蹺腿”,”會不會,金剛大搗碓”。尚武之風甚盛。
  
陳氏十四世-陳長興(1771-1853),字云亭,著《 太極拳十大要論》、《 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鬥篇》等。他打破門規局限,將陳家溝的獨得之秘–太極拳傳於河北永年縣的楊福魁(露禪),在太極拳史上開始了第一次大發展大普及時期。  
陳氏第十四世-陳有本(1780-1858),字道生,受業其父,太極拳爐火純青,當時,精於太極拳者多出其門,著名的有陳仲甡、陳季甡、陳清萍、陳耕耘等。他除完整保留並傳下了祖傳拳架外(後人稱小架或小圈),且不受其限,多有創新。他在教授族侄陳耕耘時(因其父-陳長興常年在外保鏢,而求教於陳有本),為使耕耘早日功夫上身,將架型予以放大,突出爆發力,創出了獨具特色的大架拳法(後人也稱為大圈)。大架拳法後由陳耕耘一支傳下,傳到十七世陳發科廣授門徒,使大架拳法得以光大海內。 
 
陳氏第十五世-陳清萍(1795-1868),入贅溫縣陳家2.5公里處趙堡鎮,他在祖傳太極拳(小架)套路基礎上進行修改,形成了一套小巧緊湊,逐步加圈,由簡到繁,不斷提高拳藝技巧的練習套路。後人稱其所傳太極拳為趙堡架。
  
陳氏第十六世-陳鑫(1849-1929),字品三,具文采。他感到陳氏太極拳雖經歷代口傳親授,然文字著作較少,不利廣泛傳播。為闡發祖傳太極拳學說,閉門著述,費時十二年,完成《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四卷、《陳氏太極拳易像數》六卷,全面整理陳氏世代積​​累的練拳經驗。著述以易理說拳理,引證陰陽、經絡學說,以纏絲勁為核心,以內氣為統帥,為陳氏太極拳理論寶庫中一座引人矚目的豐碑。他還著有《陳氏家乘》、《三三六拳譜》等拳術著作。 
 
陳氏第十七世-陳發科(1887-1957),字福生,是近代陳氏太極拳的代表人物,對發展和傳播陳氏太極拳做出了傑出貢獻。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授拳,以其剛柔相濟,採、挒、肘、靠、拿、跌、擲、打兼施並用,技擊精妙著稱。他以與人為善、武德高尚而受到世人敬仰。他教授徒弟很多,有顧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馮志強、李經梧、肖慶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藝很好。
  
陳氏第十八世-陳照丕(1893-1972),字續甫。 1928年秋,應北平同仁堂東家樂佑申和樂善同兄弟二人之邀,在北平授拳。有同鄉李敬莊(字慶林)為其在《北平晚報》(1928年10月)刊發文章宣揚拳藝名揚北平武界,曾立擂台7天,大獲全勝。後被中華民國南京市市長請往授拳,拳踪廣遠。著有《陳氏太極拳匯宗》、《太極拳入門》、《陳氏太極拳圖解》、《陳氏太極拳理論十三篇》等。所授弟子中王西安、朱天才、陳小旺、陳正雷功夫驚人,被海內外讚譽為陳式太極拳”四大金剛”。照丕先生武德高尚,誨人不倦,是陳氏太極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陳家溝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以及五種推手法、太極單刀、雙刀、單劍、雙劍、雙鐧、梨花槍、白猿棍、春秋大刀、四桿、八桿、十三桿等。  
陳氏太極拳,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演變,派生了楊、吳、武、孫四大流派。

Surnamed numerous surnames in China, according to population, ranking the fifth largest surname. Household management “national citizenship” (NCIIS), surnamed Chen, modern China the fifth most common surname. According to the 1977 Chinese historian Li Dongming, in the thesis of “the East”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a “surname”, surnamed Chen is one of the global Chinese Top Ten surname. Surnamed Chen in Guangdong, Fujian, Zhejiang, Jiangsu,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are the first family name, “Family Names”, row 10.
Chinese name: surnamed
Rank: surnamed modern China the fifth most common surname
Family Names Ranking: “Family Names”, ranked 10
Origin: Emperor Shun descendants, from the Yao surname Gui surname
Related Celebrity: Wilson Chan, Chen Geng
Surnamed origin
A descendant of Emperor Shun, to the country for the surname (from Yao surname Gui surname)
The descendants of Emperor Shun. Shun, also known as Shun, was born in Yao (Henan Puyang), in order to take the surname Yao. According to “Annals ‧ clan Strategy reads: off Zhou King Wu of Zhou, Zhou Dynasty, Shun-to find the descendants of Chen Hu public, Gui Man, sealing his place in Chen (now Huaiyang County, Henan Prov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Chan Kwok . ” The descendants of the Gui full descendants of Emperor Shun country for the last name, become surnamed the origin. State surname, ancestor of the use surnamed Hu public full, surnamed mainly used in the Zhou Dynasty in the early years, Chen Hu public, full, the Hu public full of the descendants of one of the Three Sovereigns and Five Emperors Yu Shun Yao surname. Emperor Shun surnamed Yao, Shun before Yao was elected successor, Yao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him, so Shun moved to live next to the Gui Water, Shun the part of the future generations will live in this river last name, Gui’s.
Chen Taijiquan
Chen tai chi’s Profile
Chen Taijiquan
Ancestor of the Chen – Chen Bu, family settle breeze Ridge Joyo Village, industrious farming, rejuvenating their home in order to defend their homeland from local bandits harm, proficient in boxing armed Chen Bu, in the village, a martial community to teach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learning boxing martial arts. Chen Pu and their descendants, VI, under one roof, including the II, Chen Gang, III, Chen Lin, IV, Jing-Yuan, V, Chen Tong, the VI Chen Zongru (alone Zisi expensive) and others. Began to VII, the separation of the Founding. Among them, a VII Chen Sigui VIII Chen Fumin, IX Chenwang Ting and Chen Wang former brother ……
Chen Wangting (about 1509), also known as Chan playing court, the Department of the late Ming Wen xiang sheng, the early Qing Wu itch students, civil and military, have alone break the jade belt mountain, strength resistance Dengfeng of the Wu Li fate of the rebellion, the Qing court in Shandong The pacification Pirates of the Philippine legislature had exploits in Henan, Shandong, prestigious, not by the court reuse.
Chen Wangting no one to turn to serve the country, win their hearts and retreat, in farming, apart, according to their ancestral type changquan hundred and eight, gambling house essence, combined with easy to learn on the yin and yang of the reason, and with reference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lated to meridian theory and guidance, to cater to the art, the invention to create a set of yin and yang, consistency, hardness and softness of the new martial arts, including Tai Chi Chuan Rd, cannon hammer all the way, double push hands and a knife, gun, stick, sword, mace double stick guns and other equipment routine.
Of Chen Wangting “Short Sentence”, you can learn a number of circumstances:
Sigh when Pijianzhirui, raid group atmosphere, several Britain insurance! Found grace gift, in vain in vain, and now, the elderly among themselves only to end up “Huang Ting” roll players with free when made boxing busy to farming, while I busy, teaching some disciples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Jackie Chan into a tiger any convenient owed to official grain as early as finished, to be private debt that is, also, flatter arrogance do not use, tolerance first. Humanity foolish Humanity I Britain, often ear cleaning, not bombs crown. laugh kill that ten thousand princes, dedicated, not as good as I hearts often Choutet the, fame and fortune does not always greedy. fathom authorities know he Handan, Tao situation in the fisheries water, linger between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Xing also have nothing to do waste also have nothing to do if the have the world environment well-being tranquil as usual, do not regret not seeking business, which he inconstancy of human relationships, as has nothing to do, or failure has nothing to do. who is immortal? I am a god! ”
Chen Wangting, old age can build boxing, martial arts master called Chiang hair are inseparable. To get to know the fate of his men Li, Wang Tinggong early years Chuang Lee fortune, jade belt mountain cottage, a war Jiang, this person also quite superb martial arts legend feet flying, can chase rabbits Mast. Lee fate suppression by the Qing government, Jiang hair trouble defected Chen Wangting Chen Wangting as a friend as a teacher, his willing servant for the believers, the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Chen Wangting made boxing have to learn the opponent made, Tai Chi can in practice able to test, and constantly revised.
Chen Tai Chi Chuan A brief history of its evolution
In the 16th century since Chen Wangting create one to five Road, tai chi, all the way to the gun hammer, and also created a knife, gun, sword, mace and other equipment routines. Spear guns surgery and eight four patients on the practice routine use of the the Shadowboxing wrapping fresh, open up a long weapon transformation of yin and yang, the hardness and softness of the first of its kind. Tai Chi Double push hand create a comprehensive martial art practices, not only do not hurt, can be the actual inspection of the martial arts.
Categorized tai chi self-contained, Chenjiagou tai chi wind Dayton open local ballad: “drink Chen ditch water will Rocker Rocker legs,” “will, King Kong big Pounds Mortar”. The Sangmu wind very Sheng.
Chen XIV – Chen Changxing (1771-1853), the word yunting “the Taijiquan Ten to be on the” tai chi use of force to the words, “tai chi fighting articles”. He broke the door and regulatory limitations, will The Chenjiagou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secret – the tai chi Chuan Yang Fukui (Lu Chan) Yongnian County, the large popularity of the period of the first large-scale development began in Taiji history.
Chen fourteenth World – (1780-1858), the word Tao of Health, by industry, its parent, tai chi reached a pinnacle at the time, expertise in tai chi out the door, the famous Chan Chung-Shen Chen quarter Shen Chen Qingping, Chen hard and so on. His addition to the intact and pass down the ancestral fist fight (later known as the small rack or a small circle), and not subject to its limit, and more innovative. (Due to his father when his hard work in the professor of family nephew Chen – Chen Changxing, who bodyguards, and ask for advice from Chen), to make hard effort upper body at an early date, will be to enlarge the frame type, highlight the explosive force, created a unique large frame boxing (later known as the great circle). The large frame boxing by Chen hard a pass reached seventeen World Chen Fake widely granted to the disciples, the large frame boxing to Everbright within the four seas.
Chen’s fifteenth World – Chen Qingping (1795-1868), married into the 2.5 km Wenxian Walter Chan Zhao advancement, make changes in his routine on the basis of ancestral Taijiquan (small frame), the formation of a compact, gradually add circle, from simple to complex,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skills of boxing arts exercise routine. After the person they pass Taijiquan Zhaobao frame.
Chen 16th World – Chen Xin (1849-1929), character goods, with literary grace. He felt that the Chen Taijiquan experience on behalf of the oral tradition Qinshou, and written works fewer adverse widely disseminated. For the elucidation of the doctrine of ancestral tai chi, behind closed doors writing, time-consuming years, completed the Chen Taijiquan picture notes, “four volumes,” Chen Taijiquan easy to like the number “six volumes, a comprehensive finishing boxing experience accumula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Chen . Writings of Yi said the fist principle, the citation yin and yang, meridian theory, wrapping fresh, less gas for the commander of the theoretical treasure house of Chen Taijiquan, an impressive monument. He is also the book of the Chen family by “,” 3 3 6 boxing spectrum boxing.
Chen’s Seventeenth World – Chen Fake (1887-1957), the word Fu-sheng, i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he modern Chen Taijiquan, made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 of Chen Taijiquan. Grant boxing has been in Beijing since 1929 to 1957, its hardness and softness, mining, Lie, elbow, rely on, take, fall, throw, hit and carrot and martial exquisite known. With people, Takenori noble admiration by the world. He has taught many disciples, Gu stay Xin Hung Tianxiu Chen, Lei Muni, Mr Fung, Li Jing Wu, Xiaoqing Lin. His son according to Xu, Chiu Kui, female Yu Xia, good boxing arts.
The eighteenth Chen World – Chen Zhao Pi (1893-1972), the word continued just. In the fall of 1928, Peking Tongrentang club music Woo Shen and nurturance with the invitation of the brothers, in Peking, grant boxing. Fellow Joseph Lee Chong (Qinglin word) as the “Beijing Evening News” (October 1928) published the article to promote boxing arts famous Peking Wu Jie Zeng Li ring of seven days, victory. Mayor of Nanjing, after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grant boxing, boxing, track wide. With Chen Taijiquan Meeting cases, “tai chi Getting Started,” Chen Taijiquan Graphics “,” Chen Taijiquan Theory thirteen. Granted by the disciples of Wang Xi’an, Zhu genius Xiaowang, Chen Lei Gongfu amazing at home and abroad praise of Chen Style Taijiquan “Four Diamond”. According to Pi, Mr. Takenori noble, indefatigable, Chen Tai Chi master of carrying forward.
Chenjiagou boxing mechanical routine: Old Frame First, Second Road (cannon fist); new aircraft Road (cannon fist); small frame, Road and five push tactics, tai chi, single-pole, pole, single sword swords, mace, the pear gun, white ape stick, spring and autumn broadsword, four, eight, thirteen and so on.
Chen tai chi, after nearly a hundred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to derive the Yang, Wu, Wu, Sun and four schools.

陳姓是中國眾多姓氏中,按人口計算,居全國第五大的姓。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陳姓,為現代中國第五大姓。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 東方雜誌》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陳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陳姓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香港、澳門及台灣,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0位。

陳姓是中國眾多姓氏中,按人口計算,居全國第五大的姓。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陳姓,為現代中國第五大姓。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 東方雜誌》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陳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陳姓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香港、澳門及台灣,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0位。

中文名: 陳姓
排名: 陳姓為現代中國第五大姓
百家姓排名: 在《百家姓》中,排第10位
起源: 舜帝后裔,出自姚姓或媯姓
相關名人: 陳玉成,陳賡

陳姓起源
一、舜帝后裔,以國為姓(出自姚姓或媯姓)
  舜帝的後裔。舜,也稱虞舜,生於姚地(今河南濮陽),以地取姓為姚。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陳胡公媯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舜帝的後裔媯滿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以國為姓,使用陳姓的始祖是胡公滿,陳姓主要開始使用於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後代。舜帝姓姚,舜在被選為堯的接班人前,堯為了考察他,讓舜搬到媯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後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為姓,為媯氏。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後來有改回姚氏,部分沒有改回來,便發展出其他姓,比如陳姓——《唐書·宰相世系》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後代胡公媯滿封於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王莽封本姓為姚的姚氏族人田豐為代眭侯,後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從姚姓發展到媯姓,再到媯陳胡公滿傳至10世孫陳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陳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後改為田氏。到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並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公元前221年,齊王建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建亡國後,子孫紛紛改姓避難,舜帝一系又經歷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華大姓中列第34位。齊王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為王氏,其後代即漢代王莽一族。軫奔楚為相,後遷入潁川(今河南長葛)。田軫複姓陳。自秦漢以來,由田姓複姓歸宗的潁川陳氏一支,在中國歷史上十分顯赫,繁衍極盛,播遷極廣。前文已經敘述,從姚姓族人衍生出媯姓,再媯姓改姓陳姓、胡姓,部分陳姓再改為田姓,部分田姓族人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本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部分田姓族人改為王姓。其它從從姚姓族人衍生出的姓氏沒有改回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的,便繼續發展出其他姓。陳姓發展歷程:舜重之以明德,自虞幕至虞舜,有近1500多年的歷史,《韓非子》說:虞夏二千餘歲。 《國語》記載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週人報焉。虞夏商周四代是奴隸社會的頂峰的代表,華夏正統。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彰明德。因舜帝生於姚虛而姓姚,其子商均生於媯汭而姓媯,《堯典》記,舜“厘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夏代虞後,虞族子孫亦姓虞,姓媯,姓姚,姓王,姓吳……在夏代,有虞氏的首領虞思曾幫助禹的後代少康復國……;在商代,《世本》宋忠注:“虞思之後,箕伯直柄中衰,殷湯封遂於陳,以為舜後是也。”;在周代,《史記》、《左傳》記載: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之產曰: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後,以備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諸侯。”《史記》詳細見陳杞世家;自陳胡公以後其子孫姓陳,姓胡,姓袁……;陳完,陳厲公之子,陳氏重要支系,詳見田敬仲完世家,陳完的子孫代姜齊稱孤道寡,陳完的子孫姓陳,姓孫,姓王,姓田,姓陸……詳細見右表(點擊放大),虞舜帝部分後裔簡表,商族姓氏參考宋微子世家,在此不再累述。
二、出於陳國公族後裔​​。
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陳完這一支主系之外,在陳國內亂至亡國期間,還有三支陳國公族後裔​​避居他鄉,亦以國為氏姓陳。據史料載:其一居陳留者,出自陳哀公之子留。其二居陽武或潁川者,出自陳潛公之長子陳衍。其三居固始者,出自陳湣公次子溫之後陳璉。
三、少數民族陳姓
北魏鮮卑族陳氏據《魏書·官氏志》記載:五代北魏鮮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胡公滿
魏孝文帝遷都而到洛陽,在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定族姓時,於496年改為單姓陳氏。女真族陳氏主要係女真族皇族完顏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經形成。蒙古族陳氏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滿族陳氏有兩種情況:一是後金努爾哈赤統治時,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本系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仍屬滿族。哈尼族陳氏如國家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文興、第五屆政協委員陳批魯等即是哈尼族陳氏。侗族陳氏如廣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陳衣、《優秀的傳統建築藝術》一書作者陳璃春園等即是侗族陳氏。土家族陳氏如第六屆人民代表、湖北人陳忠信即是土家族陳氏。布依族陳氏如貴州省民委副主任陳永康即是布依族陳氏。瑤族陳氏湖南新寧縣黃卜洞瑤民、麻雷洞瑤民、圳源洞瑤民及汝城縣瑤民個均有陳氏。廣西大瑤山山子瑤十五姓也有陳氏。京族陳氏為該族大姓,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廣西防城縣人陳潤芬(女)即是京族陳氏。羌族陳氏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四川茂汶縣人陳花花(女)即是羌族陳氏。回族陳氏明成祖時,山東歷城回民陳氏被指定為葬於德州北郊北營村的蘇祿東王墓供役。民國初年,由河南各地遷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帶的回民有陳氏。苗族陳氏如廣東省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斯德、城步縣政協主席陳加壽等即是苗族陳氏。此外,壯族、黎族、彝族、朝鮮族、白族、高山族、畬族等少數民族中也都有陳氏。
四、他姓改姓冒姓
曹姓改為陳姓: 浙江海寧陳氏,原系曹姓,陳氏之女為妻,生了四個兒子,便銷聲匿跡了。高姓改為陳姓:唐朝末年有個叫曹憲來的人,娶都姓母親陳氏之姓,這一支曹姓到了宋代,陳姓後裔中有一個叫陳文龍的,作了高官顯宦,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陳姓成了海寧望族。浙江海寧一姓高的人家,是南北朝時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後,幾經陵谷變遷,他的後裔默默居住海寧,成了普通百姓。傳到第十四代高諒時,歷史已進入了元朝,他因窮困潦倒,衣食無著,只得入贅於陳氏之家,高姓也改為陳姓了。西晉末年的陳元達,原來姓高,曾在匈奴人劉聰建立的漢國任職,因為占卜者說他的生辰八字妨忌父親,便改高姓為陳姓。隋朝時楊堅有一心腹幹事陳茂,他本來是河東猗姓人,卻冒姓陳氏,並受封為伯爵。白姓改為陳姓:隋朝還有一個叫陳永貴的將軍,原來是隴右(泛指隴山以西地區,約相當於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地帶)地區的胡人,姓白,甚得楊堅寵信,官至柱國,蘭、利二州總管,封北郡陳公,永貴便以封號中的陳字作為自己的姓氏。明朝統一全國後,朱元璋為籠絡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往往賜給漢姓漢名,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國王黎季厘寒流筆大多移居中國,其子改姓名陳澄,官至工部尚書。陳姓改為其他姓: 西魏時,賜許昌公陳忻姓尉遲,不過,時間很短,至隋初又恢復了陳姓;明朝末年,湖南湘潭陳氏,因遭家難,有一人冒姓郭,稱為郭金台。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史稱萬年之陳氏。唐朝初年,原丘茲王的後裔帛(白)永貴人仕內地,因姓氏罕見怕受歧視,也改姓漢族大姓陳,此後也以陳姓知名,史稱陳永貴。他有孫名令英,史書也稱陳令英。唐末,浙江寧海人曹憲來人贅陳家,生子4人,也冒姓陳。元朝時,原北齊清河王高岳的14世孫高諒入贅陳家,子孫也改姓陳。明初,明太祖賜西域胡人某為陳姓,其孫陳友,後來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陳澄,仕明,官至工部尚書,子孫也以陳為姓。劉矯的後裔有改陳姓的史稱廣陵陳氏。
五、陳姓疍民與墮民
  疍民——陳姓水上居民。 “水上居民”舊稱疍民或者說疍戶,指在廣東、福建、廣西沿海港灣和內河上從事漁業或水上運輸的居民,多是以船為家。那麼,陳姓疍民是怎樣形成的呢?據《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說:”疍民常在水上,操舟為業,相傳乃陳友諒敗兵為明所驅迫者。”   關於墮民,白眉初《中國人文地理》解釋道:”起源又二說,一說明初俘陳友諒之部,編之為丐戶”;明太祖滅陳友諒,俘其子孫九族貶人墮民,賤樂戶,不與齊民齒”。陳友諒原本是漁家子,在元末農民大起義中參加紅巾軍,後成為長江中下游一帶勢力最大的一支武裝力量,和朱元璋分庭抗禮;1360年,他殺紅巾軍首領徐壽輝,自稱漢帝,更引起朱元璋的憤恨;1363年,他與朱元璋軍在鄱陽湖一帶決戰,大敗,八月,他從湖口突圍出長江,中箭身亡,全軍覆沒,其子孫及部下受到朱元璋的殘酷迫害。陳姓疍民雖然很苦,但畢竟保留了家族系統的稱號,仍然姓陳。

遷徙與分佈
  潁川世澤,太丘家聲。天下陳姓源出於潁川(河南禹州)。東漢時,陳實係胡公滿之43世孫,為太丘長,人稱“陳太丘”。唐代中,環公(臨海令)帶著伯琪等六個兒子避難於泉州仙遊(今天莆田市仙遊縣),其第五子伯瑄(滿公之70世孫),勤奮好學,文采出眾。當時因南康有一位署官食祿的馬聰與他友善。在造訪馬府時,兩人結伴遊覽了廬山。遂迷戀匡廬氣勢磅礴,蠡澤風景優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跡於江州德安縣太平鄉長樂里永清村。伯瑄遂成為潯陽陳氏的開山之祖。德安位居九江之南,兩地相距較近,因而被稱之為江州陳氏。  “義門獨著,百犬同牢”。據明代嘉靖年間《陳氏兆祥族譜》記載:“唐大順元年(890年)……旌表孝悌,標揭門閭,於是陳氏特立義門”。自“義門”陳氏初創,至宋朝開寶年間,陳氏便發展到740餘人口。至宋天聖四年(1028年)已達到3700餘口。族人濟濟一堂,同灶以食,合田而耕,童叟無欺,老幼齊心,強弱安處,不存芥蒂。義門陳氏延續了19代,縱越300多番春秋,這在古今家族繁衍發展史上確為罕見。宋仁宗曾為之讚道:“萃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聚四百年天下無雙。”   宋嘉佑七年(1062年),由於陳氏族人過度集中,形成了地方上的壓力,有礙於其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時經朝中的文彥博、包拯等大臣合議,宋仁宗准奏,決定採取雙分流的辦法。是年七月,由宋仁宗御賜編號,將家族財產列為291份,將陳氏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廣西、江蘇、廣東、福建、山東、上海、天津等16個省125個縣市,入住的田莊達290餘處,致使義門陳氏遍植於華夏四方,這是中國歷史上較早的人口分流和遠距離的動遷行動。這些陳氏徙居新址後,家家門口都掛起“義門”燈籠。唐初期、中期,中原陳氏有過兩次影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 669年,朝廷派河東人陳政(胡公滿的68世孫)任嶺南行軍總管,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少數民族動亂。 667年四月,陳政卒,由其20歲的兒子陳元光代父領兵,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後,於686年報請朝廷批准,設置了漳州郡。陳元光與蠻僚的矛盾,應當看作是定居農業民眾與游動不定的蠻僚之間的矛盾,唐代設立漳州前不過幾千戶人家,這些人應為唐朝可以控制的農業戶口,在他們之外還有少數蠻僚生活於漳州南部山區。陳元光所率領的唐朝軍隊與蠻僚為爭奪漳州控制權進行了長期的戰爭,雙方交戰的最後結果,唐朝控制了漳州沿海平原等廣大地區,定居農業民眾控制了漳州沿海一帶,而蠻僚控制了漳州的腹地。所以,對唐代漳州的開發程度,不可估計過高。實際上,直到北宋時期,漳州還是屬於落後的地區。漳州的發展,是在南宋進入第一個高潮,唐代的漳州還不是很繁華,漳州的發展是在南宋進入第一個高潮。而漳州具有較大影響的,則是明代才有的。他被後人尊為”開漳聖王”,子孫後代被稱作”開漳聖王派”,成為閩、粵、台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台灣現有陳聖王廟53所,這從一個方面表明了台灣同胞對陳元光的崇敬之情。再就是潁川陳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此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陳後裔陳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其曾孫二郎、三郎再遷至廣東梅州,後散居大埔、興寧、長樂、龍川等縣。陳氏入台,始於明末。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台灣,官至東寧總制使,在台灣建立屯田制度,設立學校,被尊為陳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國建立的300多年間,陳氏遷台人數很多,其中僅武榮詩山霞宅陳氏一支就2000餘口,成為台灣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與林姓共”陳林半天下”之美譽。在陳氏分流遠遷之時,陳宗俞(系滿公之80世孫)在潤州任職別駕。攜子孫遷居丹陽珥陵越塘,成為丹陽陳氏始祖。 《丹陽縣志·城廓》載,“越塘橋,宋祥符八年(1016年),里人陳誠建。”陳誠之4世孫陳震,在越塘生兩子,長子陳東,次子陳南。陳東死於1127年,年42歲。有遺腹子,取名嗣宗。 《丹陽縣志·蔭襲》載,陳嗣宗以父陳東之蔭襲,授迪功郎。陳嗣宗生有四子,幼子陳明,由越塘遷往珥陵花家渡。陳明為花家渡陳氏始祖。陳氏以“義門”精神代代相傳,名人輩出。就丹陽陳氏而言,宗愈之7世孫名東,字少陽,太學生,為保宋室江山,力主抗金,五進忠言於宋欽宗,三上疏章於宋高宗,並抬棺進諫,愛國憂民之壯舉,名留史冊。陳輔,字輔之,胸負才華,法身高行,深為時人所敬重。王安石曾譽之為:“丹陽陳輔,乃浙西佳士也”。司馬光則讚之曰:“先生德業為士之望,先生才華為國之光”。時隔200多年後,宗癒的15世孫景實,字學漢,原住珥陵花家渡村,頗懷尊祖敬宗之德,築廬於少陽陵墓之側,歲時灑掃,勤加祭祀,以慰先賢在天之靈。景實成為桐村(陳巷)陳氏的始遷之祖。譜載,自宗愈至能平為38世。丹陽陳氏支系遍及丹陽和句容、宜興、六合、南京等鄰縣。其丹陽族人現分佈在珥陵的陳巷、陳家、花家渡、越塘,橫塘大陳甲、小陳甲、留墅、陳巷裡、陳家、行宮、全州十里牌以及司徒、河陽、訪仙、麥溪、陵口、珥陵、導墅、蔣墅、竇莊、運河、呂城、界牌、埤城、新橋、​​後巷等鎮的陳甲、陳家村等。至2000年5月8日,全丹陽市在籍陳姓宗人達41892人。  義門陳氏重視族祠,熱心譜事。明弘治九年(1496年)始修譜,至民國36年共修譜達12次之多。宗譜冠以“眾仙同來慶祝,共唱霓裳之歌”。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有的成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即陳日),於1228年創建越南陳朝,歷時175年,促進了陳姓人口的發展。至今,陳姓仍被列為越南十大姓之首。陳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後,閩粵等沿海地區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到今新馬泰一帶謀生。另有一些人不斷遷至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對當地的繁榮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陳姓在當代中國的分佈按區域而言,在南方地區(閩台、兩廣)陳姓則居於首位,佔該區域人口的10.57%;在長江流域地區(江浙皖贛湘鄂川黔滇)陳姓位列第四,佔該區域人口的4.86%;在北方地區(即除南方、長江流域以外地區)陳姓則退居第七位,佔該區域人口的2.51%。從省別來看,福建、台灣、廣東、浙江等省是陳姓人口最集中的地區,   陳姓佔本省人口的比例分別為14.01%、12.21%、10.52%、7.74%,並且在台灣、廣東、浙江三省,陳姓均為本省第一大姓(福建陳姓略低於林姓,居本省第二位)。各省情況詳見下表:   省別佔本省人口比例(%) 本省姓氏排名備註福建14.01 2   台灣12.21 1   廣東10.52 1 含海南浙江7.74 1   廣西5.95 3   貴州5.53 4   雲南5.36 4   江蘇5.27 3 含上海四川4.8 4 含重慶江西4.75 3   湖北4.69 5   新疆4.18 5   甘肅4.16 4   湖南4.11 6   安徽3.58 5   河南3.15 7   遼寧2.98 5   黑龍江2.75 7   山東2.57 7   陝西2.24 7   吉林2.15 8   河北1.69 9 含北京、天津山西陳姓在本省姓氏排名中未進入前十,無數據:內蒙古,青海,寧夏從人口總量來看,廣東為當代中國陳姓第一大省,該省陳姓人口占全國陳姓總人口的比例達14.7 %,其次為四川、福建,三省陳姓人口合計可佔全國陳姓總人口的33%。注:以上數據由袁義達先生(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依據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抽樣資料統計,詳見袁著《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和人口分佈》。統計數據不包括少數民族。

陳姓名人
古代近現代
  陳完,春秋時齊國大夫。即田敬仲。陳厲公子。前672年,陳宣公殺其太子禦寇,他與寇相友善,恐禍及身,出奔至齊。齊桓公使為工正,列為大夫。自入齊後,由陳改姓田氏。死後諡敬仲,為田齊始祖。陳勝吳廣起義
陳平(?-前178),西漢王朝開國功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宰相之一。陳湯,漢族,字子公,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人,西漢大將。漢元帝時,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護甘延壽一起出奇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于,為安定邊疆做出了很大貢獻。大勝之後,甘延壽、陳湯給漢元帝發去那封流傳千古、揚眉吐氣的疏奏:“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藩,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於民,大惡逼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陷陣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懸頭槁於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瑕不掩瑜,陳湯在漢代歷史上是非常值得一提的人物。  陳光標,男,1968年7月生。江蘇泗洪人,祖籍安徽。 1990年參加工作。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 5·12汶川地震發生後,陳光標帶領120名操作手和60台大型機械組成的救援隊千里救災,還向地震災區捐贈款物過億元。多年來他積極投身社會慈善事業,從事大量社會公益活動。陳文龍(1232—1277),原名子龍,字剛中,號如心,莆田人,男,宋代抗元英雄。宋咸淳四年(1268)考取狀元,度宗為之改名文龍,賜字君賁;授鎮東節度判官,有“不屈不撓,不可干以私”之譽。  陳琳(?-217),漢末文學家。字孔璋,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從袁紹,後歸曹操,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陳琳詩、文、賦兼善。詩歌今存4首,代表作《飲馬長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漢樂府之作。散文以表章書檄最有影響,代表作《為袁紹檄豫州文》,是一篇為袁紹聲討曹操的檄文。辭賦有《武軍賦》、《神武賦》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火燒陳友諒
陳友諒(1320-1363),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湖北沔陽人。出身漁家,曾為縣吏。參加徐壽輝紅巾軍,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一年(1351)從倪文俊起義,為徐壽輝軍薄掾,因功升為元帥。十七年殺倪文俊,兼得其眾,任平章。後連克江西,福建諸郡。至正十九年挾持徐壽輝遷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建都江州,自立為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二十三年率軍與朱元璋戰於鄱陽湖,大敗,中箭死。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青年將領,後期軍事統帥。廣西藤縣人。少孤,14歲隨叔父參加金田起義。清咸豐三年(1853)隨軍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檢點,轉戰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鎮江被困,隨燕王秦日綱往援,大敗清軍,與各友軍共破江北、江南大營。石達開出走後,受封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軍主將。八年夏與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營,繼而全殲湘軍精銳李續賓部。九年晉封英王。十年會同各軍再破江南大營,東征蘇(州)、常(州)。次年回師徑援安慶,多次苦戰失利。同治元年廬州失守,退往壽州,為叛徒苗沛霖誘捕,在河南延津就義。陳毅元帥像
陳毅(1901-1972),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陳賡(1903-1961),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原名陳庶康。湖南湘鄉人。員會副主任、國防部副部長。 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陳錫聯1915.1-1999.6.10,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漢族。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人。曾用名陳普慶。  陳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字同甫,學者稱龍川先生。紹熙四年(1193)進士第一。授簽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赴而卒。才氣超邁,喜論兵事,力主恢復,反對和議。曾多次上書,遭當權者嫉恨,三次下獄。為學反對理學家空談道德性命,提倡經世濟民的“事功之學”。與朱熹友善,在學術思想上,卻屢辯“王霸義利”。為永康學派主要代表。議論縱橫,說理透闢。詞作豪放激越。有《龍川文集》、《龍川詞》,近經整理為《陳亮集》。  陳亮,元末明初詩人。字景明。長樂(今屬福建)人。洪武中,郡縣累召不起,潛心著述。結草屋於滄州中,建一小樓,名為“儲玉樓”,購四方古今圖籍藏庋其中。工詩文,為“閩中十才子”之一。以元代儒生自居,不仕明。著有《滄州儲玉齋集》。陳賡將軍像
陳誠(1365-1458),明外交家。字子實。江西吉水人。洪武進士,授行人。出使安南(越南北部),令其歸還所佔廣西思明府、丘溫等五縣。永樂間三使西域,遍歷哈里(阿富汗赫拉特)、蘇聯撒馬爾罕等中亞十七國,歷時八年,行程六萬餘里。為發展各國友好關係作出貢獻。並留意圖記各國山川、城池、風俗、物產,撰成《西域行程記》、《西域番國志》。累官光祿寺,事右通政。有《陳竹山文集》。陳明遇(?-1645),南明抗清義軍首領。遇一作選。浙江人。弘光元年(1645),任江陰(今屬江蘇)典史,被當地人民推為抗清義軍首領。他認為前典史閻應元智勇過人,因推應元為義軍首領。二人共率眾守城八​​十一日。城破後,他持刀巷戰,壯烈犧牲,全家也投水死。陳洪綬(1599-1652),明末清初畫家。浙江諸暨人,字章候,號老蓮。從藍瑛習繪畫,求理學於劉宗周。鄉試不中,捐為國子監生。清兵陷浙東,去紹興雲門寺為僧一年餘,自號悔遲,亦稱老遲。善畫人物、花鳥、草蟲、山水。崇禎間,與北京崔子忠(青蚓齊名,號南陳北崔。繪有《水滸葉子》、《博古葉子》及《九歌》、《西廂記》等繡像插圖。能詩文,有《寶綸堂集》。 陳圓圓畫像
陳圓圓,明末清初人。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蘇州妓女。吳三桂納為妾。三桂出鎮山海關,留京,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入京,曾被押。三桂降清,引清軍攻陷北京,仍歸三桂,從至雲南,晚年出家為女道士,改名寂靜,字玉庵。清軍破雲南,自縊死(一說絕食而死)。  陳名夏(1601-1655),清臣。字百史,江蘇溧陽人。明崇禎進士,官修撰。後降李自成。福王時列從賊案。順治初降清复官。累遷史部尚書、弘文院大學士,少保兼太子太保。曾阿附多爾袞,請其纂位。 《清史稿》載帝謂其“輾轉矯詐之小人”。數被論死奪官、寬免。終以諸罪處死。有《石雲居士文集》。陳貞慧(1604-1656),明末清初散文家。江蘇宜興人。字定生。為明末諸生“東林黨”人陳於廷之子,為複社重要成員之一。曾與吳應箕寫《留都防亂檄》,聲討阮大鋮。明亡後隱歸故里。他表揚抗清人物之散文,感情深沉悲憤,頗富民族氣節。後人輯刻其遺著為《陳處士遺著》。陳確(1604-1677),明清之際思想家。浙江海寧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後改名確,字乾初。明諸生。曾受學於劉宗周。明亡後,隱居著述。晚歲病困十餘年而卒。一生對宋、明理學和佛教進行激烈批判。反對《大學》中“知止於至善”的觀點,批判朱熹“一旦豁然貫通”之說。肯定人的善惡取決於後天積習。提出“天理正從人欲中見。”抨擊佛教“度盡眾生”是“滅絕眾生”。著有《大學辨》、《葬書》、《瞽言》等。  陳伯之,南朝梁將。濟陽睢陵(江蘇睢寧)人。有勇力,為盜鄉里。鄉人車騎將軍王廣之愛其勇而用之。齊時以軍功遷至驃騎司馬、刺史。天監元年(502)降魏,官為平南將軍。後梁伐魏,他於壽陽率眾歸梁,官至通直散騎常侍、太中大夫。  陳霸先(503-559),南朝陳創建者。陳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興國,小​​字法生。  陳後主(553-604),南朝陳皇帝。即陳叔寶。字元秀,小字黃奴,陳宣帝嫡長子。天嘉三年(562)立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宮室,親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長江天險,不設邊防。禎明三年(589)隋軍直入建康,被俘至長安。隋仁壽四年卒於洛陽,追封長城縣公,諡號煬。明人輯有《陳後主集》。  陳稜(?-619),隋將領。字長威,廬江襄安(安徽巢縣)人。文帝時為開府。煬帝時,歷仕驃騎將軍、武賁郎將、禦衛將軍。大業五年(609),曾奉詔與張鎮周率眾萬人渡海入流求(台灣),以功進位右光祿大夫。遼東之役,以宿衛有功遷左光祿大夫。參與鎮壓楊玄感及江淮農民起義。江都兵變,煬帝被殺後,投杜伏威。後為其所殺。陳寔(104-187),東漢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人,字仲弓。初為縣吏,曾入太學就讀。後任太丘長。黨錮之禍起,被連,餘人多逃亡,他說:“吾不就獄,眾無所恃。”自請囚禁。黨禁解,大將軍何進、司徒袁隗招闢,皆辭不就。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少任俠。 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后重視,授麟台正字。後遷右拾遺。曾因“逆黨”反對武后而株連下獄。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 38歲辭官還鄉,後被縣令段簡迫害冤死獄中。於詩標舉漢魏風骨,是唐詩革新的前驅者,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有《陳伯玉集》。陳勝(?-前208),秦朝末年反秦義軍的首領之一,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不久後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  陳群(?-236),三國時魏國大臣。字長文。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初任劉備別駕,後投奔曹操,徵召為司空西曹掾屬。魏建國後,遷御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為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後為鎮軍大將軍,與曹休、曹真、司馬懿並列為四大將軍。不久又授以司空,錄尚書事。他創立的九品中正制,將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報政府,按等選用,後逐漸演變為士族壟斷政權的工具。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陳安(?-323),十六國時秦隴人民起義軍領袖。 322年,在秦隴發動起義。氐、羌族人民紛起響應,眾至十餘萬,他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涼王。以上邽(甘肅天水)為根據地,攻占附近各縣。次年,前趙國君劉曜親自督軍圍剿起義軍,他率軍血戰,戰死。隴上人作歌以悼之,稱他為“隴上壯士”。  陳慶之(484-539),南朝梁將領。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西南)人。幼從梁武帝(蕭衍),頗受信任。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顥降梁。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顥回北方。次年,入洛陽(今屬河南),計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戰,無不勝利。未幾,以兵少受挫,退回南方。後歷任北兗州(今山東兗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職。卒,諡武。  陳永華(?-1680),鄭成功謀士。字复甫,福建同安人。明末秀才。明亡,棄文投鄭成功軍,任參軍,成為謀士。成功北伐,留守廈門。鄭經嗣位時,官至東寧總制使,盡心力佐。由守廈門,退守台灣,建立屯田制,提倡種蔗以製糖,興辦學校。後為馮錫範、劉國軒妒忌,遂自解兵權,憂死。陳子龍(1608-1647),南明抗清將領、文學家。字臥子,號大樽,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禎進士。南明弘光帝時,任兵科給事中,因朝政腐敗而辭職歸鄉。清軍破南京後,在松江起兵,稱監軍,事敗,避匿山中,复連結太湖兵抗清。事泄,在蘇州被捕,乘隙投水而死。生時善詩賦古文,尤精駢體。著有《陳忠裕公全集》。陳忱(約1613-?),明末清初小說家。浙江烏程(今湖州)人,字遐心,一字敬夫,號雁宕山樵。明亡後,絕意仕進,賣卜自給。與顧炎武、歸莊組織驚隱詩社。身名俱隱,窮餓以終,詩文雜著多散佚,僅小說《後水滸》(一名《三續水滸傳》)傳世。  陳維崧(1625-1682),清文學家。字其年。江蘇宜興人,明左都御史陳於廷之孫,陳貞慧之子。少時即擅長詩文,稱天才,受推重。其詩沉鬱雄麗,詞多達一千八百多首,駢體文則被稱為唐天寶之後無匹敵者。年逾五十始舉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參加纂修《明史》。著有《湖海樓詩集》、《迦陵文集》。  陳恭尹(1631-1700),清詩人。字元孝,號半峰,晚號獨漉山人。廣東順德人。幼時父邦彥因抗清犧牲,他避匿閩浙得生。桂王時以父蔭授錦衣衛指揮僉事。南明亡,歸里隱居,以詩自解。後曾受三藩叛亂牽連入獄,獲釋。其詩多謳歌抗清志士,憂懷故國。與屈大均、梁佩蘭並稱嶺南三家,又與程可則、方還等並稱嶺南七子。亦工書法。有《獨漉堂集》。  陳潢(1637-1688),清水利家。字天一號省齋,浙江嘉興人。順治間為河道總督靳輔幕客,佐治河事。康熙授其為僉事道。坐輔罷,削職逮問,病卒。 《清史稿》載其治河,“主順河性而利導主,有所患必擬其致患之由”。用車水攻沙法,使水歸故道,並開中河三百里。有《河防摘要》、《河防述言》。  陳明智,清崑曲演員。江蘇蘇州人。原在鄉村演淨腳。偶充演《千金記》中霸王,氣勢雄偉,嗓音高昂,觀者咸稱絕技。遂入名班寒香部。因其來自甪直鎮,故稱的直大面。康熙南巡蘇州,賞識其技藝,選入宮廷任教習二十年,以年老告歸。  陳宏謀(1696-1771),清臣。廣西臨桂(今桂林)人,字汝諮,號榕門。雍正進士。選為庶吉士,授檢討。乾隆間,歷任陝、湘、蘇等省巡撫,兩廣、湖廣總督。內遷累官兵部、工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外任三十餘年,歷十二行省二十一職,期間重農田水利、疏河道,興教化,嚴吏治,頗有政績。後以年老辭官,卒於歸途。  陳端生(1751-1796),清文學家。字云貞、春田,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為官吏範菼妻。菼坐事謫戍。聰慧善詩詞。十八歲始寫彈詞《再生緣》,寄離別之悲憤。自謂婿不歸,此書無完日。夫釋歸途中,她已悲憤而逝。史學家陳寅恪評其所寫十七卷為“敘事言情七言排律之長篇巨制”,是“彈詞中第一部書”,“可同希臘、印度的著名史詩媲美”。另有《繪影閣詩集》,已佚。  陳修園(1753-1823),清醫學家。福建長樂人​​,名念祖,一字良有,號慎修。乾隆舉人。嘉慶中,官直隸威縣知縣,有賢聲,遇水災、大疫親施方藥救民。晚歸田,以醫學教授,弟子甚眾。著有《靈素集注節要》、《傷寒論淺注》、《金匱要略淺注》、《時方妙用》、《醫學三字經》等。簡明易懂,對醫學善及工作有所貢獻。  陳豫鐘(1762-1806),清篆刻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浚儀,號秋堂。師法丁敬等,直取漢人風範,工致規矩,蒼勁秀麗。與陳鴻壽合稱錢塘“二陳”,為“西泠八家”之一。又與黃易、陳鴻壽、奚岡齊名,時稱“浙派”。兼畫蘭竹,亦秀逸有致。嘗集古人畫家為傳有《求是齋印存》。  陳鴻壽(1768-1822),清篆刻家。字子恭,號曼生、種榆道人,錢塘(浙江杭州)人。嘉慶拔貢生。官至江南海防同知。篆刻取法秦漢兼及丁敬,切刀縱肆爽利,清秀明快,靈動灑脫。與陳豫鐘稱錢塘二陳,為西泠八家之一。工畫山水花鳥蘭竹。知宜興時,改造陶茶具製作工藝,制銘鐫句,時為珍品,稱曼生壺。有《種榆仙館詩集》等。  陳壽祺(1771-1834),清經學家。字恭甫,號左海,福建閩縣(福建閩侯)人。嘉慶進士。累官會試同考官,記名御史等。歸養母不復出。後歷主泉州清源書院、鰲峰書院等。 《清史稿》載“為諸生言修身勵學,教以經術”。初治理學,後究漢學。解經析義,多有創見。有《尚書大傳定本》、《左海文集》、《左海經辨》等。  陳文述(1771-1843),清詩人。字退庵,號雲伯,原名文傑,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嘉慶舉人。官知縣,開伊婁河故道。少以詩名。應杭州鄉試,以《仿宋畫院制團扇》,為題詩作,考績最佳,人稱陳團扇。齊名楊芳燦。晚年詩去華就實。有《碧城仙館詩鈔》、《頤道堂集》、《西泠懷古集》、《閨詠》等。  陳化成(1776-1842),清將領。字蓮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歷官參將、副將至福建水師提督,江南提督。嘉慶中,從提督李長庚打擊蔡牽海上武裝,屢有功。鴉片戰爭爆發,調任江南,訓練水師,修台鑄炮。道光二十二年,抗擊英國侵略軍於吳淞西砲台,重創敵軍,戰死。封騎都尉兼雲騎尉世職,諡忠愍。  陳沆(1785-1825),清文學家。初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舫,湖北蘄水(湖北浠水)人。嘉慶進士,授編修。官至四川監察御史。工詩,宗中、晚唐。風格平淡幽雅。有《簡學齋詩存》、《詩比興箋》、《近思錄補注》等。  陳連升(?-1841),清抗英將領。湖北鶴峰人。行伍出身,官至參將。道光十九年(1839),率部擊退盤踞珠江口官湧之英軍,升為三江口副將。二十年(1840)十二月,與其子武舉人陳長鵬及官兵六百人堅守沙角砲台,奮勇抵抗來犯英軍,因眾寡懸殊,力戰陣亡。其子亦投江殉難。  陳奐(1786-1863),清經學家。字倬雲,號碩甫,晚號南園,江蘇長洲(江蘇吳縣)人。諸生出身。專攻《毛詩》,“博徵古書,發明其義”(《清史稿》),成《詩毛氏傳疏》、《毛詩說》、《毛詩音》,於禮教名物諸方面,多有見地。另有《師友淵源記》、《宋本集韻校勘記》等。  陳立(1809-1869),清經學家。字卓人,又字默齋,江蘇句容人。道光進士。曾任刑部主事。於《春秋公羊傳》用力最深,集唐以前及清代成果,“左右採獲,擇精語詳”(《清史稿》),成《公羊義疏》,至為精湛。另有《白虎觀疏證》、《說文諧聲孳生述》、《句溪雜著》等。  陳喬樅(1809-1869),清經學家。閩縣(今福建閩侯)人。字樸園。壽棋之子。宣宗道光間舉人,曾任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臨江(今江西清江)、撫州(今屬江西)知府。傳其父輯遺之學,續成《今文尚書經說考》。 《齊魯韓三家詩遺說考》等。輯撰各書收入《小瑯檈館叢書》,又名《左海續集》。  陳澧(1810-1882),清學者。字蘭甫,號東塾,廣東番禺人。道光舉人。曾任廣州學海堂長數十年,晚年又主講菊坡精舍。 “與諸生講論文藝,勉以篤行立品,成就甚眾”(《清史稿》)。其學淵博,天文、地理、樂律、音韻,經學無所不涉,治經以不拘門戶之見為特色。著有《東塾讀書記》、《聲律通考》、《切韻考》、《漢書水道圖說》等。陳介祺(1813-1884),清末金石學家。山東濰縣人,字壽卿,號簠齋。道光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喜收藏青銅器、陶器、印璽、造像等古文物,所藏以毛公鼎為最有名。著有《十鐘山房印舉》、《吉金文釋》等。善拓墨,曾據其經驗著為《傳古別錄》。後人編有《陳簠齋尺牘》、《簠齋吉金錄》。陳開(1822-1861),清末天地會首領。雇農出身。 1854年7月,在廣東佛山鎮領導紅巾軍武裝起義,會合李文茂、陳顯良等率十數万群眾圍攻廣州十個月,與英、法、美侵略者支持的清軍作堅決鬥爭。次年偕李文茂進軍廣西,與梁培友會合,攻克潯州(桂平),建立大成國,改元洪德,自稱“平潯王”。 1861年8月清軍攻陷潯州,被俘犧牲。  陳得才(?-1864),太平天國將領。廣西潯州(治今桂平)人。陳玉成之叔。參加太平軍。咸豐十年(1860),封功(公)天福,援安徽定遠捻軍,升公天安。次年冬,封扶王。後自皖遠征西北,回援時,擬東進遇阻,复奉命往西北擴軍,遂經鄂至陝。同治三年(1864)為援天京(今南京)重至豫、鄂,天京陷後,轉入鄂、皖,後在霍山黑石渡戰敗自盡。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將領。原名丕成。廣西藤縣人。農民出身。十四歲參加太平軍,為童子兵。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歷任左四軍正典聖糧、檢點、冬官正丞相、正掌率、前軍主將,封成天豫、英王先後從西征軍兩次攻克武昌,轉戰廬州、蕪湖,解鎮江之圍,擊破​​清軍江南大營、江北大營。咸豐六年(1856)天京“楊韋事變”後,得洪秀全倚重,和李秀成共同主持太平天國軍事。率部再破清軍江北大營,徹底摧毀清軍江南大營;與湘軍主力大戰於三河鎮,攻廬州,援安慶,會攻武漢不成,回師安徽,再退廬州,派部將遠征西北,擴大力量。同治元年(1862)五月,自廬州突圍,至壽州被叛將苗沛霖誘捕。六月,被殺於河南延津。陳坤書(?-1864),清太平天國將領。廣西桂平人。渾號“陳斜眼”。咸豐四年(1854),為太平天國副侍衛。轉戰皖、蘇參與破江北大營十年,隨軍佔安徽廣德,封求天義,投入摧毀江南大營之役。守蘇州。次年,攻寶山、鎮江,逼松江,任副掌率、後軍主將。賄封護王。同治二年(1863),戰於江陰援無錫,尋守常州次年城陷,被俘犧牲。  陳湜(?-1896),清將領。字舫仙,湖南湘鄉人。從曾國荃鎮壓太平軍,先後攻取安慶、江寧(江蘇南京)。官至山西按察使,參與鎮壓捻軍,以疏防被革職。隨左宗棠鎮壓陝甘回民軍。後復職。甲午戰爭時駐防山海關阻擊日軍,遷江西布政使。陳啟沅(約1825-約1905),清末資本家。字芷馨,廣東南海人。初走南洋經商致富,回國後在南海簡村創辦繼昌隆繅絲廠,用機器繅絲,並不斷進行技術改革,提高生產效益。所辦絲廠為中國民族資本家經營最早的機器繅絲廠。產品行銷海外,獲利甚厚。光緒七年(1881)被清廷勒令關閉,遷廠至澳門。後回簡村繼續經營。  陳阿林,清末上海小刀會首領。即陳亞林。福建同安人。早年在上海為外國人當馬夫。後加入上海小刀會,成為福建幫首領。 1853年9月,與劉麗川等在上海領導小刀會起義,被推為大明國統理政教招討左元帥。不久改任太平天國統理政教招討左元帥,總理軍務,作戰英勇,身先士卒。 1854年在法國侵略軍與清軍圍城時,拒絕投降,堅持戰鬥。次年2月在上海突圍成功,流亡海外。後不知其終。  陳寶箴(1831-1900),清維新派。字左銘,江西義寧(江西修水)人。初以舉人辦團練,參與鎮壓太平軍。光緒二十一年(1895)任湖南巡撫,力行改革,“先後設電信,置小輪,建製造槍砲廠,又立保衛局、南學會、時務學堂。延梁啟超主湘學,湘俗大變”(《清史稿》)。又保薦楊銳、劉光第、譚嗣同、林旭參與新政。戊戌政變後被革職。  陳虯(1851-1903),清改良派。字志三,晚號蟄廬,浙江樂清人。舉人出身。著《治平通議》,主張“欲圖自強,自在變法”。提出設議院、興製造、獎工商、開鐵路等主張。參加康有為發起的保國會,後在溫州設學堂、辦報館等。戊戌變法後被通緝,避居溫州一帶,後即一意行醫。另有《報國錄》、《蟄廬文集》、《蟄廬醫案》等。陳熾(1855-1900),清末改良主義者。字次亮,號瑤林館主,江西瑞金人。光緒舉人。歷任戶部郎中、刑部章京、軍機處章京等職。主張學習西方,以求自強。光緒二十一年(1895)與康有為在北京組織強學會,任提調,主張實行君主立憲政體,並提出發展經濟的措施。維新失敗後,憂憤而死。著有《庸書》、《續富國策》等。陳孟恢:浙江嘉興人,曾被公費派去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交流訪問,回國後致力於生物學教學,曾在上海法科大學、嘉興第一中學教書,如今子孫滿堂,現有一日式洋房在嘉興南湖湖畔,陳孟恢的子孫現在分佈世界各地,青島、嘉興、以及國外都有其兒女。陳修治:近代名醫,生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自幼隨泉州蔡宗玉習醫,對中醫醫理醫術均有長足進步。歷任吳航書院山長,威縣知縣,公餘致力為民治病。嘉慶六年(1801年),三輔地方發生水災,瘟疾(尤其瘧疾)流行,他奉命前往勘察災情,親自研究防治辦法,精研丸藥,三天之內被他治癒者竟達300多人,縱觀史料確無先例。著有《景岳方砭》、《時方妙用》、《陳修治醫書十二種》等,重複重訂《醫學三字經》。陳化成:(1776-1842)是鴉片戰爭時期,守衛吳淞,英勇抗英著名將領。字業章,號蓮峰,漢族,福建同安縣水師提督陳化成
(今屬廈門市)人。出身行伍,歷任嘉慶間參將、道光間總兵,鴉片戰爭爆發時任任福建水師提督,迎擊英艦,旋任江南提督,道光十二年與英艦力戰而死。陳廣華:(1974-?)河南駐馬店人,保安行業領頭人,現為深圳市某保安企業糾察幹部。
其他
其他陳姓名人有西漢將領陳立;南朝陳皇帝文帝蒨、廢帝伯宗、宣帝頊;北朝北魏大臣陳建;唐畫家陳閎;明畫家陳淳;清學者陳啟源,詩人陳訏等。近當代陳姓名人有近代民主革命家陳其美、陳天華、陳少白、陳作新,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陳獨秀,軍事家陳毅、陳賡、陳光、陳士榘、陳再道、陳錫聯、陳全鈞、陳奇涵、陳明仁、陳康,政治家陳雲、陳郁、陳少敏、陳正人、陳永貴、陳伯達、陳慕華、陳希同,革命家陳延年、陳喬年、陳潭秋,紅軍將領陳昌浩、陳壽昌、陳淺倫,抗聯將領陳翰章,愛國將領陳安寶,愛國民主人士陳叔通、陳此生、陳其尤、陳紹寬、陳銘樞,書畫篆刻藝術家、評論家陳沫吾,愛國華僑陳嘉庚,油畫家陳若文,國民黨官員陳果夫、陳立夫、陳友仁、陳布雷、陳儀,國民黨將領陳炯明、陳濟棠、陳誠、陳大慶,北洋軍閥將領陳宦,漢奸陳公博、陳群,數學家陳建功、陳景潤、陳省身,地理學家陳述彭,大地測量專家陳永齡,古生物學家陳旭,生物學家陳楨,動物學家陳義,昆蟲學家陳世驤,農學家陳鳳桐、陳友康,土壤學家陳恩鳳,林學家陳嶸,植物學家陳煥鏞,苔蘚植物學家陳邦傑,遺傳學家陳楨,藥理學家陳克恢,醫學史家陳邦賢,醫學家陳無咎、陳中偉,微生物學家陳文貴,寄生蟲學家陳心陶,心理學家陳立、陳大齊、陳元暉,電子學家陳芳允,電子學教育家陳章,冶金學家陳箎,造紙專家陳彭年,陶瓷學家陳萬里,紡織專家陳維稷,服裝教育家陳東生,建築師陳植,實業家陳六使,銀行家陳光甫,學者陳望道,國學大師陳寅恪,著名堪輿家(陳賢金)賢金大師、教育家陳寶泉、陳鶴琴,法學家陳守一、陳瑾昆,國際法學家陳體強,人口學家陳長蘅,經濟學家陳岱孫、陳翰笙,社會學家陳達、陳紹馨、陳序經,史學家陳垣,中共十大元老:陳雲、香港歌手陳百強。陳獨秀
年輕時的陳景潤

郡望堂號
郡望
  潁川郡 秦時置郡。以潁水得名,治今河南禹縣。此支陳氏開基始祖為齊王建三子陳軫。廣陵郡西漢置國,東漢改為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州)。此支陳氏因漢武帝之子廣陵王劉胥之後入贅於陳。河南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武當郡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均縣西北。這一支出自陳寔之後。馮翊郡漢武帝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此支陳氏出自陳宣帝之子沅陵王陳叔興之後。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此支陳氏出自唐代遷居京兆的陳寔後裔陳忠之後。汝南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   東海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新安郡晉太康元年(208)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當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後轄境歷朝不同。廬江郡治所在舒(今安徽廬江)。
堂號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滅紂後,把商之後封於宋,夏之後封於杞,帝舜之後封於陳。稱為三恪。表示他們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們。德星堂、德聚堂源自太丘長陳實子侄,同以孝賢聞名,當年訪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歲星,歲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內有賢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為堂號。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潁川、東海、廬江、汝南、河南、馮翊、下邳、武當、京兆、廣陵、新安。 ②自立堂號:建業、映山、忠節、延慶、餘慶、報本、星聚、三義、樹本、燕貽、官梅、篤慶、光裕、崇義、崇本、世德、衍慶、敦睦、敘倫、地心、重華、仁恥、毓慶、世德、敦厚、奉先、聚原、傳義、三和、培德、三相、義門、道荣、惇庸、雙桂、徽五、紹德、懷忠、聚星、澠武、蘇北魯南三元堂(明洪武年間、萬曆年間從連雲港花果山大村、當路附近遷出)

重要世系
周朝時期侯國:陳國君主列表
  第1任:姓媯名滿。字胡公,人稱:陳胡公、胡公滿、胡公。第2任:犀第3任:皋羊第4任:突第5任:圉戎第6任:寧第7任:孝第8任:靈第9任:說第10任:燮第11任:圉第12任:鮑第13任:佗第14任:躍第15任:林第16任:杵臼第17任:款第18任:朔第19任:平國第20任:午第21任:弱第22任:留楚治5年第23任:吳第24任:柳第25任:越
中國陳朝世系
廟號諡號君主姓名年號在位時間
太祖(陳霸先追諡) 景皇帝(陳霸先追諡) 陳文贊​ ​
​ 始興昭烈王(陳霸先追諡) 陳道譚​ ​
高祖武皇帝陳霸先永定557年-559年
世祖 文皇帝 陳蒨 天嘉
天康 560年-566年
566年
​ 廢帝/臨海王陳伯宗光大567年-568年
高宗孝宣皇帝陳頊太建569年-582年
後主 煬公 陳叔寶 至德
禎明 583年-586年
587年-

陳氏海外政權 越南陳朝世系
越南陳朝廟號諡號姓名在世年號皇陵
穆祖(太宗追崇) ​ 陳京 ​ ​ ​
寧祖(太宗追崇) ​ 陳翕 ​ ​ ​
元祖(太宗追崇) ​ 陳李 ​ ​ ​
太祖(初稱徽宗,太宗追崇) 開運立極弘仁應道純真至德神武聖文垂裕至孝皇帝陳​​承​ ​ 徽陵(初稱壽陵)
太宗統天禦極隆功茂德顯和佑順神文聖武元孝皇帝陳昺(陳光昺、陳蒲)(陳日煚、陳日照、陳煚) 1218年-1277年建中1226年-1232年、天應政平年-1251年、元豐
1251年-1258年 昭陵
聖宗玄功盛德仁明文武宣孝皇帝陳晃(陳威晃)(陳日烜) 1240年-1291年紹隆1258年-1273年、寶符1273年-1278年裕陵
仁宗法天崇道應世化民隆慈顯惠聖文神武元明睿孝皇帝陳昑(陳日燇) 1258年-1308年紹寶1278年-1285年、重興1285年-1293年德陵
英宗顯文睿武欽明仁孝皇帝陳烇(陳日㷃、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