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制游泳机器人,可当救生员。2012年08月08日 09:30;来源:北京日报
日本科学家研制的游泳类人机器人,可进行仰泳和自由泳。
日本东京工科大学的一支团队,研制出一款名为“Swumanoid”的游泳类人机器人。这支团队,由副教授中岛亘领导,他们希望:这款机器人经过改进之后,能够充当救生员,营救遇险的游泳者。不过,这款机器人,有时会出现故障。
它可以充当救生员,它可用于研究游泳。如果用真人进行研究,面临较大难度,例如,很难为人类游泳者安装运动感知衬垫,很难让他们一次次完美重复同样的动作。相比之下,使用这款机器人,就没有这些问题,它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测量不同的要素,例如,驱动游泳者在水中移动,需要的力量。
东京工科大学的团队,利用3D扫描仪,对人类游泳者的身体,进行扫描,而后,借助扫描获取的数据,研制Swumanoid。这款机器人装有20个电脑控制的防水电机,负责提供动力。它可以进行仰泳和自由泳。在科学家研制出理想的双腿之后,它可以进行蛙泳。这款机器人的游泳速度,可达到每秒6米,相当于世界纪录的三分之一。
日本打造人形水上机器人, 或将用于近岸救援;日本发明机器人屁股, 能够表达情绪感知恐惧;日本研制“阿凡达”式机器人,以假乱真; 日本发明女性机器人服装模特;日本奢华夜店推出比基尼机器人舞娘揽客;日本夜店推出比基尼机器人女郎揽客
法国机器人制造产业概况。 2012年07月02日
20世纪后半叶,机器人制造产业,在法国逐步发展起来。20世纪70年代,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INRIA)和法国原子能委员会(CEA)研发出第一批工业机器人和第一个移动机器人,凭借原子能委员会开发的,应用于核领域的机器手,法国在世界机器人制造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20世纪80年代,法国第一批服务型机器人企业诞生,私人企业开始进入工业机器人开发领域。多种机器人服务,陆续推向市场,如,残疾人护理、工业清洁、核安装监控等等。
与此同时,以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法国原子能委员会为代表的法国科研界,掀起了机器人研究高潮,交通领域的机器人探测技术飞速发展。
法国国防业开始进入机器人研究领域。
由于缺乏社会和经济的支持,法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在20世纪末,逐渐走下坡路,大部分企业,被其他国家的公司(如,意大利柯马公司等)收购,仅几家小型企业留存。
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21世纪初,法国机器人制造产业,逐渐复苏,新一代服务型机器人企业,应运而生。一些大型企业开始进入机器人制造业,例如,达索、ECA、萨基姆、泰雷兹等,逐渐参与到遥控无人驾驶机、海底机器人、地面机器人等领域。
经过十年的发展,法国机器人制造产业,目前,主要由三类企业组成:传统服务型和工业机器人中,小企业、新兴研究型中,小企业,以及大型国防企业。总体而言,中,小企业占多数,多集中在特定领域或技术,仅有十几家企业,有能力生产成套机器人设备,而且,资金基础薄弱,发展受限,企业重组,或破产,事情时有发生。大型企业多半集中在军事领域。
相对于民间的投资热情,机器人制造产业,较晚才引起法国政府重视,进入21世纪后,陆续有一些机器人研究资助项目启动。2001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启动“ROBEA计划”投资机器人研发;2002年,该项目共提供320万欧元,资助32个科研项目;2003年,法国实验室与日本AIST研究机构合作,建立了“机器人研究联合实验室”(JRL),共同开发了HRP2研究平台;2006年,共有25个项目,获得法国政府1520万欧元的资助;2008年,法国武器总署将防御功能,确定为机器人研发的首要战略;2011年,法国启动“投资未来”项目,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投资200万欧元,资助15个实验室的机器人研究,开发工作。
除资金支持外,法国政府重视相关人才培养。2007年,机器人研究集团成立,聚集了六十几个科研实验室;截止到2010年,法国科研界,共有由600名研究人员,和300名在读博士构成的,六十多个研究团队,从事于机器人研究行业。
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工业园区,随之建立,比较著名的,有法兰西岛、罗恩-阿尔卑斯地区、中部比利牛斯地区工业园区。
如今,法国具有国际领先的机器人研究团队,尤其是在世界服务型机器人领域,颇具竞争力。为推广服务型机器人产业,法国于2007年,成立了服务型机器人协会(Syrobo);2011年,在法国里昂组织了第一届服务型机器人国际展览会。
从科学研究层面看,根据机器人研究集团的分类,法国服务型机器人研究,可分为八类:医疗、自动运输工具(陆地或航空)、自动化操作、机器人系统先进操作结构、机器人系统和用户互动、创新机械和机械电子结构设计、类人型机器人、机器人神经组织。
从应用层面看,法国服务型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医学领域,如,矫形和机能训练、外科整形。此外,机器人无人驾驶侦察机、自动运输工具、个人护理等方面应用,逐渐增多。
译自:2012年6月,法国生产振兴部;编译: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 张靖
发那科机器人:独领风骚背后的秘籍。发布时间:2012年05月
前言:机器人市场数据
从工业机器人密度(汽车制造业中,每万名生产工人占有的机器人数量)分析,中国的汽车市场远未饱和。从汽车工业协会,2008年11月提供的具体数据看,日本和意大利,分别达到1710和1600,德国为1180,法国1120台,西班牙950台,美国770台,英国610台,瑞典630台,中国不到90台(2008年,中国汽车从业工人,约为356万),即使中国达到600台的密度,拥有213600台的市场潜力。
早在2000年时,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拥有量3500台左右,主要包括,点焊、弧焊、喷漆、注塑、装配、搬运、冲压等各类机器人,销售额为6.7亿元。2005年时,拥有量达到7OOO台,年销售额,增长至28.7亿元。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汽车业的高速发展,中国每年新增的工业机器人台数,以及总安装量,都在快速增长。例如,200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新安装台数为5770台,2007年,为6581台;2008年,为7900台;2009年,为5000台,截至2009年末,中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为36800台。
在全球机器人市场中,发那科机器人的市场占有率,始终遥遥领先,2008年,在全球第一个突破20万台机器人,截止2011年底,数字上升为25万台,是世界影响力最大、技术最领先的机器人,及其系统供应商。进入中国15年以来,FANUC机器人,黄色亮丽的身影,在中国许多制造工厂里,随处可见,为中国工业领域,提供着至善至新的自动化解决方案,是中国最优秀的工业自动化合作伙伴。2011年,更是以3400台/年的国内销售量,名符其实地成为中国机器人第一品牌。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FANUC机器人,在中国制造业中,如此纵横,亲临一线,揭开“黄色巨人”神秘的面纱。
全球最齐全的机器人产品系列
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在制造业的应用,愈来愈广,除了常规的搬运、焊接、装配、喷涂、涂胶等生产环节,近年来,在去毛刺、抛光、冲压、铆接、测量、检测等工艺中,机器人应用,越来越普遍。除了汽车,这个机器人的大客户外,诸如,IT、电子仪表、医药、金属加工、食品包装等各个领域,机器人的身影,经常出现。
以上所有应用,FANUC机器人都能应对自如。上海发那科,拥有最齐全的机器人产品体系,多达240多种产品系列,负重从0.5公斤,至1350公斤,能够最大程度地帮助用户优化劳动力、降低成本、减少浪费、提高质量与生产效率,并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客户信赖的基石,是质量保证
工业自动化是企业整体战略竞争中的关键优势。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一个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完善售后服务力量的自动化合作伙伴,帮助它获得最终的成功。无论哪个产业,在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上海发那科总是能够帮助客户做得更好。
FANUC机器人是通用集团指定的,全球唯一机器人供应商,连续多年,获通用公司“最佳供应商奖”。同时,FANUC是大众公司指定的,两家机器人供应商之一。上海通用汽车南厂车身车间的张孙伟高级经理,谈及FANUC机器人时,不无赞叹道:“我们上海通用南厂车身车间,现在,有200多台发那科机器人,平均,每周工作6.5天,每天工作22小时,已经制造了超过100万台车身,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因机器人本体发生的故障,为我们公司,创造了巨大的利益和价值。”
苏州洽兴塑胶有限公司是塑胶行业的佼佼者,詹立群总经理曾坦诚:“发那科设备已经成为我们公司最主要的生产设备。目前,我们在生产线上,普遍采用了发那科机器人的配套、发那科注塑机的自动化系统。发那科设备的高可靠性,使我们的产品,品质优化、生产效率提升,同时,大大减少了生产上的生产人员。”
在焊接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上海林肯电气有限公司的商务总监 James R. Logan一吐心声:“ 我们选择发那科,作为合作伙伴,已经有20多年了;在中国,林肯将一如既往地,与上海发那科公司一起,共同为国内的客户,提供更加专业的焊接解决方案!”
国内首例机器人-硅钢片叠装系统,诞生在上海电气临港工程。上海电气电站临港工厂严斯熊副总工艺师,他对FANUC机器人的技术,很是认可,“在该系统中,内置3维视觉技术的FANUC机器人,完全替代人工,进行硅钢片叠装,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更大大增强了我们生产的自动化程度。”
专业创新,造就FANUC机器人的霸主地位
FANUC机器人,致力于保持在机器人技术上的领先与创新,拥有很多的唯一性:是全世界唯一一家,由机器人,来做机器人的公司,是世界上,唯一提供集成视觉系统的机器人企业……
FANUC,每年,推出数款新品机器人,来应对行业客户,对机器人更高效、更先进的要求。近几年来,分别研发了多款“最”级别的机器人:负载可达1350kg的“世界上最大机器人”M-2000iA,该款机器人,在2010上海世博会上,大秀风采;“世界上,最小且速度最快”的机器人M-1iA,高速紧凑型的学习机器人R-1000iA,“世界上,最迷你”的喷涂机器人,“食品专业级”装配机器人等等。正是秉着这种专业创新的观念,这种对市场的敏锐出击,这种对客户的个性追踪,对研发的不断投入, FANUC在全球,保持着“工业机器人第一品牌”的地位,25万多的FANUC机器人,广泛服务在汽车、IT、电子仪表、医药、金属加工、重工、机床、食品包装等各个领域, 2011年,上海发那科在中国,以3400台的销量,稳居中国榜首。
FANUC,是全球最多样化的FA(工厂自动化)、机器人和智能机械的制造商。自1956年成立以来,公司始终是全球计算机数控设备发展的先驱,在自动化领域,贡献突出。上世纪70年代,FANUC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专业数控系统生产厂家。2008年,FANUC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生产厂商,在全球,第一个突破20万台机器人。目前,已突破25万台,市场份额,稳居第一。
FANUC机器人在中国: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
详情登录www.shanghai-fanuc.com.cn
助力中国制造业, 展示FANUC机器人智能化。2012年06月。随着国内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作为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领域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发展,工业机器人的装配量,将会快速增长。“无论‘机器手臂’,还是更高端的机器人,投入使用后,都会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比如,在抛光岗位,机器人投入使用后,成品率,可从87%,提高到93%。”
机器人应用于制造业,最早,始于汽车工业的生产需求,当前,美国有六成的工业机器人,用于汽车生产;全球用于汽车工业的工业机器人达到总用量的37%。由于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高、可靠性高,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机器人,目前已进入一般产业多方面应用的阶段。专家预计,未来工业机器人的年均增速,有望达到25%左右,用于物流、搬运的移动机器人,每年增幅,将不低于20%。
机器人的广泛使用,可以说,对中国装备制造业,将产生重大推动作用,有助于企业节省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极大程度上,将助力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不管是从使用机器人,还是制造机器人的角度观察,中国企业已经进入了机器人的新时代。
FANUC机器人精彩亮相,中国首届国际机器人展
针对各应用市场的营销推广,机器人厂商主要是跟随客户行业的展览会,来开展的。比如,到汽车行业推广产品,就参加汽车展;到铸造行业推广,就参加铸造展;到焊接行业推广,参加焊接展。不过,分散参展,毕竟比不上整合的力量。因此,中国首届国际机器人展CIROS(2012年7月,上海新国展E7馆)的应运而生,是势在必行之举。
针对中国首届国际机器人展,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制造商——发那科高调亮相,携带8台,近年来的,新款FANUC智能机器人,分别演示其最新的弧焊、点焊、分拣、检测、打磨、搬运、整列等功能强大的应用系统,可谓是,精彩不断,各领风骚。让专业观众,大饱眼福。
强化了最新的智能化功能,和网络功能的FANUC机器人,通过对结构,进行几近完美的最优化设计,再增加以最新的视觉、力学等软件功能,可以出现在抛光、打磨、装配、焊接、喷涂、涂胶等多个作业岗位。即使在恶劣环境,狭窄空间里,能实现自由的安装,高速的动作,复杂的作业。
如果想了解FANUC,更一款智能产品——小型加工中心,观众可移步E1馆,参观同期的“第十四届东博国际机床展”,参观FANUC智能机器,与智能机器人的完美融合。
2012年,新款机器人:FANUCR-0iA高调登陆
2012,新品机器人FANUCR-0iA,以及其组成的2套智能机器人系统,登陆上海,高调亮相首届中国机器人展,演示其优越的弧焊智能应用。新品机器人R-0iA机身,设计紧凑、细巧,整体结构,超轻量,据了解,该款机器人,具有卓越的高性价比,性能更优越。在紧凑、轻量的设计上,可谓已达极致;而且,手臂长度和行程,都得到有效扩展,具有同类级别机器人,最大的手臂长度和行程距离;并且,保持了FANUC机器人惯有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
多款工作站,演绎机器人智能化
在“视觉跟踪系统工作站”中,通过实时监控状态,拳头机器人3号,和M-3iA,为无人化加工,提供更高的可靠性。充分体现了FANUC机器人化,智能化,系统化的生产理念。视觉系统与机器人流畅地衔接,配合演示,给零部件加工工厂自动化,带来了高效便捷的解决方案。
在“拳头机器人1号工作站”中,FANUC独有的六轴并联机器人M-1iA,通过“手机外壳打磨”、“巧克力块视觉整列”、“工件表面瑕疵检测”、的应用,展示其灵活敏捷的身手。其独特的平行连杆机构,最大幅度提高了动作速度,其适应复杂装配作业的多轴手腕,具有高度灵活性;其内置式隐藏iRVision视觉摄像头,使其,火眼金睛,定位精确度领跑业界。为小工件的处理,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益的柔性解决方案。
在“学习机器人点焊工作站”中,2011年,新款机器人FANUCR-1000iA展示LVC(学习减振装置)功能,通过优化机器人运动轨迹,减小振动,将动作周期,缩短大约20%,实现更高速的动作。
全球最多样化的FA(工厂自动化)、机器人和智能机械的制造商。自1956年成立以来,公司始终是全球计算机数控设备发展的先驱,在自动化领域,贡献突出。2008年,FANUC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生产厂商,是全球第一个突破20万台机器人的公司;2011年底前,已突破25万台,市场份额稳居第一。广泛分布在焊接、切割、喷涂、铸造、搬运、码垛、装配、分拣、检测、抛光、打磨、清洗等不同制造领域。
巨大市场需求,促进机器人产业飞跃发展。2012-08。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作为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领域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发展,工业机器人的装配量,将会快速增长上升。加之,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正逐渐向电子信息产业以及建筑,采矿等领域延伸,预计,未来3-5年,工业机器人,年均增速,有望达到25%左右。此外,由于自动化立体仓库,以每年40-60座水平快速增长,用于物流、搬运的移动机器人,每年增幅,将不低于20%。
近期,各种迹象表明,世界的需求,即将进入喷发期,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初露端倪,统一的国内和国际标准,还未成,其核心技术,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并且,与原有产业和制造系统,具有自然的联系,产品的利润空间极大。
国外品牌,今年上半年,在国内市场,基本持平或略有增长。在国内,工业机器人,一半运用在汽车行业,越是高端产品,下游行业,越分散,在激光切割、涂胶、注塑等领域,均有较好的增长。
有助于替代人工降低成本。工业机器人对中国制造业,最有吸引力之处是,能够降低成本。一台简单的搬运机器人,其成本,相当于3年的工人工资,,寿命在10年以上。已经有很多民营企业,出于成本考虑,计划用机器,替代部分工人。成本导向的技术升级,在中国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特别是一些在危险、恶劣环境下的作业,如,在冲压、压力铸造、热处理、焊接、涂装、塑料制品成形、机械加工和简单装配等工序上,以及在原子能工业等部门中,完成对人体有害物料的搬运,或工艺操作,都需要由机器人来完成。
未来几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均40亿元市场。时间:2012年08月。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逐步深入,实现工业生产自动化,成为广大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国工业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市场,空间广阔。
在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业界,中国被公认为,是潜力最大的市场,未来3-5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机器人装机量最大的国家。工信部发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高端装备业销售收入,要由2010年的1.6万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6万亿元,在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中的占比,由8%,提高到15%左右。据此测算,“十二五”期间,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将呈井喷式发展,需求量,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增速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均市场规模,将在4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