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武陵,会昌时人。其诗,题材上,以写景送别的为主,同时,寄寓浓浓的乡思友情;诗风,如羌管芦笛,悠扬沉郁。佳作很多,有《赠卖松人》、《早春山行》、《送酂县董明府之任》、《洛阳道》、《客中》、《寄北客》、等。其中,《赠卖松人》一诗,写一卖松人想“劚(音zhu逐,砍、掘之意)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但,结果,事与愿违,“长安重桃李”(长安人只喜欢桃李,对傲雪凌霜的松树一点兴趣也没有),由此,诗人感叹:他是“徒染六街尘”,空忙了一场。此诗,借事,讽世,确能起到遣人深思的效果,因此,流传颇广。诗一卷(全唐诗中卷第五百九十五)。

于武陵,会昌时人。其诗,题材上,以写景送别的为主,同时,寄寓浓浓的乡思友情;诗风,如羌管芦笛,悠扬沉郁。佳作很多,有《赠卖松人》、《早春山行》、《送酂县董明府之任》、《洛阳道》、《客中》、《寄北客》、等。其中,《赠卖松人》一诗,写一卖松人想“劚(音zhu逐,砍、掘之意)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但,结果,事与愿违,“长安重桃李”(长安人只喜欢桃李,对傲雪凌霜的松树一点兴趣也没有),由此,诗人感叹:他是“徒染六街尘”,空忙了一场。此诗,借事,讽世,确能起到遣人深思的效果,因此,流传颇广。诗一卷(全唐诗中卷第五百九十五)。

  

一生诗集   

赠卖松人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劚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早春山行   

江草暖初绿,雁行皆北飞。异乡那久客,野鸟尚思归。   

十载过如梦,素心应已违。行行家渐远,更苦得书稀。   

宿友生林居因怀贾区   

绕屋树森森,多栖紫阁禽。暂过当永夜,微得话前心。   

入楚行应远,经湘恨必深。那堪对寒烛,更赋别离吟。   

友人南游不回因而有寄   

相思春树绿,千里亦依依。鄠杜月频满,潇湘人未归。   

桂花风半落,烟草蝶双飞。一别无消息,水南车迹稀。   

送酂县董明府之任   

南北行已久,怜君知苦辛。万家同草木,三载得阳春。   

东道听游子,夷门歌主人。空持语相送,应怪不沾巾。   

山上树   

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已春。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   

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   

长信宫二首   

簟凉秋气初,长信恨何如。拂黛月生指,解鬟云满梳。   

一从悲画扇,几度泣前鱼。坐听南宫乐,凉风摇翠裾。   

一失辇前恩,绮罗生暗尘。惟应深夜月,独伴向隅人。   

长信翠蛾老,昭阳红粉新。君心似秋节,不使草长春。   

洛阳道   

浮世若浮云,千回故复新。旋添青草冢,更有白头人。   

岁暮容将老,雪晴山欲春。行行车与马,不尽洛阳尘。   

东门路   

东门车马路,此路在浮沉。白日若不落,红尘应更深。   

从来名利地,皆起是非心。所以青青草,年年生汉阴。   

江楼春望   

楼下长江路,舟车昼不闲。鸟声非故国,春色是他山。   

一望云复水,几重河与关。愁心随落日,万里各西还。   

洛中晴望   

九陌尽风尘,嚣嚣昼复昏。古今人不断,南北路长存。   

叶落上阳树,草衰金谷园。乱鸦归未已,残日半前轩。   

西归   

不系与舟闲,悠悠吴楚间。羞将新白发,却到旧青山。   

一叶忽离树,几人同入关。长安家尚在,秋至又西还。   

南游   

穷秋几日雨,处处生苍苔。旧国寄书后,凉天方雁来。   

露繁山草湿,洲暖水花开。去尽同行客,一帆犹未回。   

南游有感   

杜陵无厚业,不得驻车轮。重到曾游处,多非旧主人。   

东风千岭树,西日一洲苹。又渡湘江去,湘江水复春。   

夜泊湘江   

北风吹楚树,此地独先秋。何事屈原恨,不随湘水流。   

凉天生片月,竟夕伴孤舟。一作南行客,无成空白头。   

客中   

楚人歌竹枝,游子泪沾衣。异国久为客,寒宵频梦归。   

一封书未返,千树叶皆飞。南过洞庭水,更应消息稀。   

夜寻僧不遇(一作夜寻僧,僧游山未归)   

数歇度烟水,渐非尘俗间。泉声入秋寺,月色遍寒山。   

石路几回雪,竹房犹闭关。不知双树客,何处与云闲。   

访道者不遇(一作访僧不遇)   

人间惟此路,长得绿苔衣。及户无行迹,游方应未归。   

平生无限事,到此尽知非。独倚松门久,阴云昏翠微。   

赠王隐者山居(一作赠隐者)   

石室扫无尘,人寰与此分。飞来南浦树,半是华山云。   

浮世几多事,先生应不闻。寒山满西日,空照雁成群。   

寄北客   

穷边足风惨,何处醉楼台。家去几千里,月圆十二回。   

寒阡随日远,雪路向城开。游子久无信,年年空雁来。   

寄友人   

长安清渭东,游子迹重重。此去红尘路,难寻君马踪。   

昔时轻一别,渐老贵相逢。应恋嵩阳住,嵩阳饶古松。   

夜与故人别   

白日去难驻,故人非旧容。今宵一别后,何处更相逢。   

过楚水千里,到秦山几重。语来天又晓,月落满城钟。   

别故人   

行子与秋叶,各随南北风。虽非千里别,还阻一宵同。   

过尽少年日,尚如长转蓬。犹为布衣客,羞入故关中。   

送客东归   

一听游子歌,秋计觉蹉跎。四海少平地,百川无定波。   

共惊年已暮,俱向客中多。又驾征轮去,东归事若何。   

过侯王故第   

过此一酸辛,行人泪有痕。独残新碧树,犹拥旧朱门。   

歌歇云初散,檐空燕尚存。不知弹铗客,何处感新恩。   

孤云   

南北各万里,有云心更闲。因风离海上,伴月到人间。   

洛浦少高树,长安无旧山。裴回不可驻,漠漠又空还。   

远水   

悔作望南浦,望中生远愁。因知人易老,为有水东流。   

欲附故乡信,不逢归客舟。萋萋两岸草,又度一年秋。   

咏蝉(一作客中闻早蝉)   

江头一声起,芳岁已难留。听此高林上,遥知故国秋。   

应催风落叶,似劝客回舟。不是新蝉苦,年年自有愁。   

感情   

青山长寂寞,南望独高歌。四海故人尽,九原新垄多。   

西沉浮世日,东注逝川波。不使年华驻,此生能几何。   

早春日山居寄城郭知己   

阳和潜发荡寒阴,便使川原景象新。入户风泉声沥沥,   

当轩云岫色沈沈。残云带雨轻飘雪,嫩柳含烟小绽金。   

虽有眼前诗酒兴,遨游争得称闲心。   

劝酒   

劝君金屈卮,满酌不须辞。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   

感怀(一作感情,以下一本俱作于邺诗)   

东风吹草色,空使客蹉跎。不设太平险,更应游子多。   

几伤行处泪,一曲醉中歌。尽向青门外,东随渭水波。   

友人亭松   

俯仰不能去,如逢旧友同。曾因春雪散,见在华山中。   

何处有明月,访君听远风。相将归未得,各占石岩东。   

游中梁山   

僻地好泉石,何人曾陆沈。不知青嶂外,更有白云深。   

因此见乔木,几回思旧林。殷勤猿与鸟,惟我独何心。   

寻山   

到此绝车轮,萋萋草树春。青山如有利,白石亦成尘。   

水阔应无路,松深不见人。如知巢与许,千载迹犹新。   

宿江口   

南渡人来绝,喧喧雁满沙。自生江上月,长有客思家。   

半夜下霜岸,北风吹荻花。自惊归梦断,不得到天涯。   

秋夜达萧关   

扰扰浮梁路,人忙月自闲。去年为塞客,今夜宿萧关。   

辞国几经岁,望乡空见山。不知江叶下,又作布衣还。   

斜谷道   

乱峰连叠嶂,千里绿峨峨。蜀国路如此,游人车亦过。   

远烟当叶敛,骤雨逐风多。独忆紫芝叟,临风歌旧歌。   

过百牢关贻舟中者   

蜀国少平地,方思京洛间。远为千里客,来度百牢关。   

帆影清江水,铃声碧草山。不因名与利,尔我各应闲。   

客中览镜   

何当开此镜,即见发如丝。白日急于水,一年能几时。   

每逢芳草处,长返故园迟。所以多为客,蹉跎欲怨谁。   

长安逢隐者   

征车千里至,碾遍六街尘。向此有营地,忽逢无事人。   

昔时颜未改,浮世路多新。且脱衣沽酒,终南山欲春。   

与僧话旧   

草堂前有山,一见一相宽。处世贵僧静,青松因岁寒。   

他山逢旧侣,尽日话长安。所以闲行迹,千回绕药栏。   

赠王道士   

日日市朝路,何时无苦辛。不随丹灶客,终作白头人。   

浮世度千载,桃源方一春。归来华表上,应笑北邙尘。   

匣中琴   

世人无正心,虫网匣中琴。何以经时废,非为娱耳音。   

独令高韵在,谁感隙尘深。应是南风曲,声声不合今。   

过洛阳城   

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九陌鼓初起,万车轮已行。   

周秦时几变,伊洛水犹清。二月中桥路,鸟啼春草生。   

望月(一作客中月)   

离家凡几宵,一望一寥寥。新魄又将满,故乡应渐遥。   

独临彭蠡水,远忆洛阳桥。更有乘舟客,凄然亦驻桡。   

王将军宅夜听歌   

朱槛满明月,美人歌落梅。忽惊尘起处,疑有凤飞来。   

一曲听初彻,几年愁暂开。东南正云雨,不得见阳台。   

长信宫   

莫问古宫名,古宫空有城。惟应东去水,不改旧时声。   

高楼   

远天明月出,照此谁家楼。上有罗衣裳,凉风吹不休。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唐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从长安回家。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时世行》,10首,于朱温,希望他省徭役,薄赋敛,不合温意。他旅寄僧寺中,朱温部下敬翔,劝说他“稍削古风,即可进身”,因此,上颂德诗,三十章,取悦于温。

中文名: 杜荀鹤
别名: 字彦之,号九华山人
国籍: 中国唐代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
出生日期: 846
逝世日期: 904
职业: 诗人
代表作品: 《杜荀鹤文集》3卷

人物简介
  

朱温为他送名礼部,得中大顺二年(891年),第八名进士(《鉴诫录》)。得第后,次年,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田頵在宣州,很重视他,用为从事。天复三年(903年),田頵起兵,叛杨行密,派他到大梁,与朱温联络。田頵败 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

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当时,较突出,宫词也很有名。   

杜荀鹤,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

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时世行》10首于朱温,希望他省徭役,薄赋敛,不合温意。他旅寄僧寺中,朱温部下敬翔,劝说他“稍削古风,即可进身”,因此,上颂德诗,三十章,取悦于温。温为他送名礼部,得中大顺二年(891)第八名进士(《鉴诫录》)。得第后,次年,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田頵在宣州,很重视他,用为从事。天复三年(903),田頵起兵叛杨行密,派他到大梁,与朱温联络。田頵败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

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当时,较突出,宫词也很有名。
  

杜荀鹤,才华横溢,仕途坎柯,终未酬志;

在诗坛,享有盛名,自成一家,善长于宫词。因长期置身于九华山怀抱,吟咏九华山面貌的诗篇甚多,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客居他乡,写的《秋日怀九华旧居》,流露出弃官归隐九华的心情,和身在异地恋乡之苦。

在《自江西归九华有感》、《题所居村舍》和《山中寡妇》等诗篇中,揭露了社会政治昏暗,酷吏残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呼声,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杜荀鹤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作,平易自然,朴实质明畅,清新秀逸。著有《唐风集》(十卷),其中,三卷,收录于《全唐诗》。   

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他脍炙人口的诗《春宫怨》,用宫女的不幸身世,象征自己怀才不遇的比兴手法,显示了作者艺术手段的高超。然而,杜荀鹤的诗的主要成就,在于为数不多的一些同情人民苦难的作品。

《时世行》,2首,一题作《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深刻地描绘了战乱,使农村人民遭受沉重苦难的画面。

《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揭露了地方藩镇趁火打劫的罪行。在诗人笔下,再现了黄巢起义被镇压后,藩镇混战的年月里,人民的痛苦生活。这类诗篇,运用律诗和绝句的形式,不为声律束缚,语言清新通俗,爽健有力。

有影印宋蜀刻本《杜荀鹤文集》3卷行世。编辑本段作品特点概述
  

杜荀鹤才华横溢, 仕途坎坷,终未酬志,在诗坛享有盛名,自成一家,擅长于宫词。因长期置身于九华 山怀抱,吟咏九华山面貌的诗篇甚多,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客居他乡写的《秋日怀九华旧居》,流露出弃官归隐九华的心情和身在异地恋乡之苦。

在《自江西归九华有感》、《题所居村舍》和《山中寡妇》等诗篇中,揭露了社会政治昏暗,酷吏残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呼声,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杜荀鹤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作,平易自然,朴实质明畅,清新秀逸。著有《唐风集》(十卷),其中三卷收录于《全唐诗》。

详解
  

杜荀鹤

诗人的本性,天然好赋吟,多有如此之自咏:   

“无人开口不言利,只我白头空爱吟。”(《山居自遣》)   “苦吟只天性,直道世将非。”(《寄从叔》)   “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郊居即事投李给事》)   “不是营生拙,都缘觅句忙。”(《山中寄友人》)   “自小僻于诗,篇篇恨不奇。苦吟无暇日,华发有多时。”(《投李大夫》)   “多惭到处有诗名,转觉吟诗僻性成。”(《叙吟》)

多题赠僧侣寺院隐居山士之作。对佛门,有一定的领悟和向往。
句作中,不刻意规避重字。   

“满酌劝君酒,劝君君莫辞。”(《送人游江南》)   “今日偶题题似着,不知题后更谁题。”(《题瓦棺寺真上人院矮桧》)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投长沙裴侍郎》)   “朝喜花艳春,暮悲花委尘。不悲花落早,悲妾似花身。”(《春闺怨》)   一生苦贫,励志好学。“贫”慨多见诗中。“昼短夜长须强学,学成贫亦胜他贫。”   

综观其诗,成就一般,因其守贫乐道,亦得诗之真趣。虽,不免干禄戚怀之忧,是人之常情。   

诗题材,可分三类,风格,因类而别。数量甚多的,描写山林隐居生活的五律,追求枯寂静冷的境界,与晚唐贾岛派风格相近。艳情诗,近艳丽的温(庭筠)李(商隐)派诗人韩偓;

代表作,《春宫怨》,以宫女身世,象征怀才不遇,有宫词为唐第一之誉,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颇有名,时称,杜诗三百首,尽在一联中。

奠杜荀鹤文学史地位的是,他反映现实、同情下层人民疾苦的诗作。

《时世行》,二首(《山中寡妇》、《乱后逢林叟》),《题所居村舍》,写战乱造成的农村萧条凋敝;

《再经胡城县》,声讨杀人升官的官吏;

《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指斥藩镇乘乱拥兵的野心;

《蚕妇》、《田翁》,揭露繁重赋役带给人民的灾难;

《雪》暴露不平的阶级对立,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晚唐乱世社会现实的本质。

这类诗,用短篇近体,浓缩对现实的忧患不平和对人民苦难的深深同情,擅用对比,语言清新,通俗,爽健,有力,继承白居易等新乐府诗传统,有创造发展。

严羽《沧浪诗话》列杜荀鹤体。今存《唐风集》3卷,是诗人自编诗集,收诗300多首,均律诗绝句。

文学贡献  
杜荀鹤(846~904),晚唐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相传,杜牧在会昌末年任池州刺史时,妾程氏有孕,为杜妻所逐,嫁长林乡正杜筠,生 荀鹤(周必大《二老堂诗话》及计有功《唐诗纪事》)。早年,读书于九华山,与顾云、殷文圭等为友,7岁时,已露头角。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中间,曾旅游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时世行》,10首,于朱温,希望他省徭役,薄赋敛,不合温意。他旅寄僧寺中,朱温部下敬翔,劝说他稍削古风,即可进身,因此,上颂德诗三十章,取悦于温。温为他送名礼部,得中大顺二年(891)第八名进士(《鉴诫录》)。得第后,次年,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在宣州,很重视他,用为从事。天复三年(903),田*起兵叛杨行密,派他到大梁与朱温联络。田*败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遘重疾,旬日而卒。由于他晚节投靠朱温,壮志清名,中道而废(《鉴诫录》),为时论所惋惜。   

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自说,乍可百年无称意,难教一日不吟诗(《秋日闲居寄先达》)。登第时,自编其诗为《唐风集》3卷,存诗300多首,都是律诗和绝句。   

唐末诗歌,大致有三大流派:一是,以艳丽著称的温李派,以韩*为代表;二是,以寒瘦苦吟为主的贾岛派,以李洞等为代表;三是,着重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继承元白新乐府衣钵的,以皮日休等为代表;自称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郊居即事投李给事》)的杜荀鹤、诗集中,保存的五律诗,近130首,其中,表现山林生活、寂静境界的作品,基本上,属于贾岛一派。

他不是不能写温李风格的诗,列在《唐风集》卷首,向来脍炙人口的《春宫怨》,被人说是宫词为唐第一,并流传谚语说:杜词三百首,惟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那种用宫女的不幸身世,象征自己怀才不遇的比兴手法,显示了作者艺术手腕的高超。然而,杜荀鹤诗的主要成就,倒是为数不多的,一些同情人民苦难与元白精神相通的作品。   

杜荀鹤自称,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又称,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秋日山中》),因此,他以《时世行》诗,献朱温,和白居易写讽谕诗,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目的,并无不同。

《时世行》二首,一题作《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深刻地描绘了战乱,使农村人民遭受沉重苦难的画面。

《再经胡城县》、《题所居村舍》,声讨了一群屠杀人民起家的官吏。

《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揭露了地方藩镇趁火打劫的罪行。在诗人的笔下,再现了黄巢起义被镇压以后,藩镇混战年月里,人民痛苦生活的悲惨世界。

此外,如,《蚕妇》、《伤硖石县病叟》、《田翁》,反映了人民深受租税剥削之苦。

《雪》、《山中对雪有作》,形象地反映了阶级对立的不平现象。   

这类诗篇的写法特点,不同于从元白,到皮日休的新乐府。

它运用律诗和绝句的形式,不为声律所束缚,精练地把内涵广阔的境界,压缩在短幅之中,常用鲜明的对比,和深透一层,写的手法,使作品,富有感染力。语言清新通俗,爽健有力,显示了它能突破同时代华靡诗风,具有创新精神。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列有杜荀鹤体,足见他的诗风,在当时,有一定影响。

可是,另一些评论家讥斥为鄙俚近俗(《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幕府燕闲录》),亦殊浅易(翁方纲《石洲诗话》),是”晚唐之下者,是下净优人口中语(杨慎《升庵诗话》)。   

《唐风集》,通行有明汲古阁刊本。近人刘世珩辑《贵池先哲遗书》本,有补遗1卷。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即以刘刻本为底本,并据《全唐诗》,加以补录、校勘,编成《杜荀鹤诗》,与《聂夷中诗》,合刊印行。

又有,清初席刻《唐诗百名家全集》本,题为《杜荀鹤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蜀刻本《杜荀鹤文集》3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佛诗,佛理  
杜荀鹤诗,多有与寺僧赠题之作,一些,可以看出当时佛教的情势

如:   

空闲二公递以禅律相鄙因而解之   

一教谁云辟二途,律禅禅律智归愚。   

念珠在手隳禅衲,禅衲披肩坏念珠。   

象外空分空外象,无中有作有中无。   

有无无有师穷取,山到平来海亦枯。

诗的大意是说,空有本一,说空,即有,说有本空,二师于空有、有无之争辩,待到海枯石烂,也不会有结果,也是毫无意义的。   

“禅律相鄙”,实即是禅教相争。自唐代教外别传(于传统佛陀传统言教外,另外,单独传出的心地法门,故曰教外别传)之禅宗兴起,提揭“即心即佛”,“不立一法,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后,与需三大阿僧祗劫才能修行成佛的教下各派,自然引起教内部争论。其实,禅宗不重教理的理解,所谓“解门开时悟门塞”,以妙悟苦参实修为宗旨,故称为顿悟实修派,教下重在理解了教理之后,依解起行,循阶渐进,以渐修渐悟为实,是为教理派。其实,二派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只是因于修行人根器之异,迟速有所不同而已。宗门有言:宗通则教通,宗通之后,没有教理不通的;但反过来说,通教者,不一定通宗,甚至,可能成为通宗的障碍,因为,一切教理,在禅宗看来,皆为“戏论”,“金沙虽贵,在眼为翳”,故在判教上,禅宗是在众教之首的,因为,它代表的是佛心,教下各派代表的是佛言,二者,实质上,是一致的。   

杜诗中,有首《题江寺禅和》的七律,首四句,道出了晚唐时期禅宗发展的一些迹象:   

江寺禅和似悟禅,坏衣芒履住茅轩。   

懒求施主修真像,翻说经文是妄言。   

所谓凡圣同居,鱼龙混集,金沙俱下,禅宗发展到后期,已经出现许多空浮的败迹。宗、教皆是佛陀一身传出,岂有二致,如果“翻说经文是妄言”,那说明,这些禅和不但没有“似悟禅”,而是在败坏佛教罢了,所谓“狮子身中虫,自食身中肉”,就是这个道理了。

苦求为官  

朱温,本名朱全忠,当初,是黄巢手下大将,后投降朝廷,官至凤翔、静难、武定、昭武四镇节度使,后称帝。他专横霸道,杀人不眨眼,是有名的屠夫皇帝。人们把他比作老虎,他身边的人,如果稍微违背了他的意愿,朱温立马就杀了他们。据说,他手下的官吏,每天当值的时候,要先与家人辞行,作好死的准备,晚上,回家后,全家相贺,又活了一天。他手下的宾客们,也是在这种不寒而栗的日子里煎熬。

杜荀鹤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时世行》,10首于朱温,希望他省徭役,薄赋敛,不合温意。他旅寄僧寺中,朱温部下敬翔,劝说他“稍削古风,即可进身”,因此,杜荀鹤上《颂德诗》,三十首,取悦于温(《鉴诫录》)。

张齐贤是宋真宗时中书门下平章(即宰相),他在《洛阳缙绅旧闻记》中,写道:杜荀鹤把自己写的颂扬诗托人转投给他,表达了想见他一面的想法。相关的官员,把这事转达给他,朱温好像没有听到一样,就这样,杜荀鹤在大梁,住了几个月,进退两难。   

原来,只要有人求见朱温,如果已经通报过姓名,而没有见过的,要是有一天,朱温想见这个人,而他不在的话,就会追究相关官员的责任,有时,还会丢了脑袋。所以,这些来求见的人,即便过了半年,半年没有得到接见,也不能走。有的宾客,困在客舍中,无钱,无衣,饥寒交迫,负责的人,要留住他,不让他走,不然的话,他们就会得罪的。所以,杜荀鹤每天都要到接见宾客的地方,等着朱温的接见。   

一天清早,朱温在屋里问:“杜荀鹤在那里?”左右回答:“在客舍里。”左右立即派人,找杜荀鹤来,杜荀鹤疾驰如飞赶到。还没有见到朱温,这时,突然来了一批人,朱温就见他们,一直到中午,朱温归家。杜荀鹤对那些官员们说:“我饥饿得很厉害,想回去。”那些人为他摆食,说:“大爷,您给我们留条命吧!如果大王出来,要见你,再说,你又回去了,我们求死,都来不及了!”。   

还没到晚上,朱温果然出来了。坐在那里,叫手下的人,取骰子来。拿来以后,就在那里,掷,好像在卜什么。好像不开心的样子,一会儿,很生气,多次向手下的人看。手下的人,恐怖极了,大气也不敢出,好像马上就要赴汤蹈火一样。一会儿,他拿着骰子叫着:“杜荀鹤!”掷下去,六个都是红色的。他大声喊道:“苦命的秀才!”   

杜荀鹤进来以后,朱温招手,叫他靠近,杜荀鹤马上跑到台阶下,要行礼。朱温说:“秀才可以不行礼。”杜荀鹤连声喏喏,因恐惧,而汗如雨下,再三,再四地拜谢,就面色惨然坐下,浑身发抖,神不附体。朱温慢慢说:“我听说,秀才很久了。”杜荀鹤听到这话后,又想下台阶拜谢,朱温说:“不用了。”于是,再拜后坐下。这时,朱温看着左右说:“好像下雨了?”就抬抬手,示意立在旁边的人去看,外面果然下雨了。朱温仰头看天,此时,天无片云,只是雨点很大,打在窗檐上,发出很大的声音,他自已站起来,对着窗外雨,看了很久,又坐下,对杜荀鹤说:“秀才,你曾经见过无云雨了吗?”杜荀鹤说:没有见过。朱温笑着说:“这就是所谓无云而雨,叫做天哭。不知是什么征兆?”又大笑,左右的人,顿时大惊失色,汗如雨下。   

过了很久,朱温徐徐地对左右的人说:“拿纸笔来,请秀才,写首无云雨的诗吧。”杜荀鹤开始,面对着朱温坐,好像坐在火炭上一样;现在,又要他写诗,他不敢推辞,马上,在座位上,写了一首诗。朱温看后,大喜,立即召来宾客们,一同饮酒,直到夜半,才非常高兴地散席了,还专门对左右的人安排道:“明天,专门为杜秀才,摆一宴。”杜荀鹤拜谢而退。原来,他的诗是这样写的:“同是乾坤事不同,雨丝飞洒日轮中,若教阴朗都相似,争表梁王造化功。”意思是说,因为梁王(朱温)有造化,所以,才会下无云雨(其实,是太阳雨)。明明白白的奉承,大获朱温欢心。   

杜荀鹤因此,获得了朱温的欢心。不过,杜荀鹤,这天,好不容易捱回客舍后,惊惧成病,一夜,泻了几十回,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几乎要死去。有关的官员,守着他,供热水和药剂,好像侍候自己亲生父母一样。第二天清早,还没有起床,又有官员来催他说:大王要见秀才了,请速上马!杜荀鹤不得已,梳洗上马,等到的时候,催他的人,已经遇见六,七拨了。杜荀鹤病后,困顿无力,脚步颤抖,行动迟缓。朱温自已起来,迎着他说:杜秀才‘争表梁王造化功’?杜荀鹤立即忘了病症,趋步如飞,向朱温连拜四次,言语,行动,好像正常人一样。   

于是,朱温专门为他送名礼部,杜荀鹤才得中第八名进士(《鉴诫录》)。还给他衣服钱物,待他很好,后来,以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可惜,杜荀鹤“恃势侮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结果,“遘重疾,旬日而卒。”当时,人以与之交往为耻,“杜荀鹤谄事朱温,人品更属可鄙。”(《养一斋诗话》清·潘德舆)

诗词欣赏     

闽中秋思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这首诗,描写闽中秋天景色,叹息闽中路途艰险,曲折地表达旅人怀乡之情。

诗的前二句,写近景,“紫菊丛丛”点明秋季,菊花经雨,滋润而艳丽,这里,通过菊花的描写,表现出静态的秋之色彩,而在秋风的吹拂下,“红蕉叶叶”,摆动摇曳,既婀娜多姿,又簌簌作响,这就进一步写出动态的秋之声响。

这两句,对植物的描写,抓住了南方的温暖、多雨的特点,由此,展现的景色,是娇美鲜丽的。

第三句,宕开笔势,宏观地写出整个闽中山水全景。“北畔是山南畔海”,极为精练地把握住了福建的地理形势特点,整个福建西北部,都是连绵崎岖的崇山峻岭,东南部,是广袤的海岸线,面对的,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山海,既对峙,又相接,气势阔大,景色壮丽。

这三句诗,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写出闽中景色,既娇美,又壮丽的特点。

结句,突然转折,发出“只堪图画不堪行”的慨叹,表达出旅途之人的内心感受,由路途之艰难,已暗含思乡之情怀,语意含蓄,耐人寻味。   

冬末同友人泛游湘   

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归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到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人帝乡。   

此诗,是描写湘江冬景,画面非常生动。“就船买得鱼偏美”,当时,民风淳朴,湘江沿岸捕鱼为业的渔船不少,河水煮鱼,味更鲜美。尤值大雪纷飞,踏雪沽来美酒村醒,品鱼饮酒,对雪吟诗,是一幅多么韵味的民俗风情画面。但,诗人笔锋一转,借景之后,进而抒情。他面对晚唐的混乱时世,民不聊生,联系到自己异乡飘泊,归宿渺茫,用“猿到夜深啼岳麓”来概括,是多么意味深长。但,他还是对前景存在幻想,企盼太平安居乐业,用“雁知春近到衡阳”,结合地名特色,寄托复杂矛盾心情,是多么自然和谐。   

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些衣衫鬃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微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所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最深处,也应无计避征摇。   

诗歌是以感情来拨动读者的心弦。

《山中寡妇》之所以感人,正在于它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诗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诉诸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之中。诗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气氛,从而,使人民的苦痛,诗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春宫怨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谁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全诗,除五、六两句,写明媚春光,其余,均为叙事,前四句:以前,由于貌美,而被召入宫,从此,长伴孤独;主人公,因不得宠幸,而懒于梳妆打扮。

尾二句,由现实,转入回忆。

这首诗,细腻地描绘了失宠宫人复杂的心理活动,将“春”与“宫怨”结合一起,以大好春光,反衬她心中的忧怨,颇具打动力。

结尾,写入宫前,与家乡女伴,一同采莲的幸福情景,加深了对宫中生活的怨恨,是诗人的自况,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鄙弃,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因居九华山,故自号,九华山人。早有诗名,然,屡试不第,其间曾游浙、闽、赣、湘诸地。大顺二年,登进士第。天祜元年,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充翰林学士。著有《唐风集》三卷,录诗三百余首,是其初及第时所编。《全唐诗》编其诗为三卷。   

经青山吊李翰林   

何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   

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声。

谁移耒阳冢,来此作吟邻。   

注释-本诗,选自《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一。   

何为先生死,一作何谓先生死。   

耒阳冢:唐大历五年(770),杜甫卒于湖南耒阳,藁葬之。后迁殡岳阳,元和中,再迁河南偃师首阳山下。后世游,有人以为,杜甫藁葬耒阳,不可信,依据是,元稹为杜甫所作墓志,未及此。然,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认为,杜甫确因食牛炙中毒,而死,于耒阳。

     

器陈陶

耒阳山下伤工部,采石江边吊翰林。

两地孤坟各三尺,却成开解器君心。   

注释-本诗,选自《文苑英华》卷三0五。陈陶,南唐剑浦(今福建南平)人,字嵩伯。升元中隐居洪州西山,以修养炼丹为事,自号三教布衣。后不知所终。《全唐诗》编其诗二卷。   

两地孤坟,指耒阳山下,杜甫藁葬墓和采石江边李白藁葬墓。杜荀鹤时期,杜甫墓和李白墓,都已不在耒阳和采石。此诗,乃为李杜两位大诗人的藁葬遭遇,感到伤心,发以叹息。

徐夤 -徐夤(生卒年不详),一作许夤,字昭梦,莆田(今属福建)人。乾元元年,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后归闽,为闽王王审知辟为掌书记。唐庄宗即位,闽王遣使朝贺,徐夤归隐延寿溪。其名《唐才子传》、《全唐文》、《十国春秋》,皆作徐寅。著有《徐寅赋》一卷,《徐寅别集》五卷,《探龙集》五卷。《全唐诗》编其诗为四卷,《全唐文》编其赋为一卷。   

李翰林   

谪下三清列八仙,获调羹鼎侍龙颜。

吟开锁闼窥天近, 醉卧金銮待诏闲。

旧隐不归刘备国,旅魂长寄谢公山。   

遗编往简应飞去,散入祥云瑞日间。   

注释-本诗,选自《全唐诗》卷七百十。李翰林即李白。   刘备国,指蜀国。李白为蜀中人。   旅魂句,指李白客死当涂,墓葬青山。青山于天宝十二载敕改为谢公山。   《小松》   自小刺头生草丛,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