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莊(約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國陝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唐朝花間派詞人,詞風清麗,有《浣花詞》流傳。曾任前蜀宰相,諡文靖。
中文名: 韋莊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陝西西安
出生日期: 約836年
逝世日期: 910年
職業: 花間派詞人
主要成就: 花間派重要詞人
代表作品: 《浣花集》十卷等
簡介
韋莊(約836~910),五代前蜀詩人。唐初宰相韋見素的後人,少孤貧力學,才敏過人。與溫庭筠齊名,並稱“溫韋”。為人疏曠不拘,任性自用。廣明元年(880),四十五歲,在長安應舉,正值黃巢軍攻入長安,遂陷於戰亂,與弟妹失散。中和二年(882)始,離長安,赴洛陽。中和三年(883)春,四十八歲,作《秦婦吟》。不久,避戰亂,去到江南,五十八歲,回到長安,一心想要應試,以伸展其治國平天下之抱負。乾寧元年(894),五十九歲,登進士第,授校書郎。乾寧四年(897),時年六十二歲,被“宣諭和協使”李洵聘為書記,同至西川,結識了西川節度使王建,回長安後,改任左補闕。天復元年(901),六十六歲,應王建之聘入川為掌書記。天祐四年(907),朱溫篡唐。唐亡,力勸王建稱帝,王建為前蜀皇帝后,任命他為宰相,蜀之開國製度,多出其手,後,終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七十五歲,卒於成都花林坊。
主要作品:詩,詞都很有名,詩方面,今傳《浣花集》十卷。韋莊曾經家陷黃巢兵亂,身困重圍,又為病困。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在洛陽,著《秦婦吟》。長詩《秦婦吟》,反映戰亂中婦女的不幸遭遇,在當時,頗負盛名,詩中,對黃巢農民起義軍,頗多詆毀。後人將《孔雀東南飛》、《木蘭詩》,與韋莊的《秦婦吟》,並稱為“樂府三絕”。
藝術特色:韋莊作品,詞語清麗,多用白描手法,寫閨情離愁和遊樂生活,情凝詞中,讀之始化,以至瀰漫充溢於臟腑。其詞無專集,散見於《花間集》、《尊前集》和《全唐詩》等,總集中,近人王國維、劉毓盤輯為《浣花詞》一卷,凡五十四首,蓋取其詩集,為名者也。代表作,有《菩薩蠻》(一、四、五)、《浣溪沙(五)、《應天長》(二)、《荷葉杯》(一、二)、《清平樂》(三)、 《謁金門》(二三)、《河傳》(二)、《天仙子》(二、四)、《訴衷情》(一)、《女冠子》(一、二)、《木蘭花》等。韋莊與溫庭筠同為花間派的重要詞人,並稱“溫韋”。溫穠麗,韋清新。韋莊詞,除寫言情外,還常寫個人身世之慨。韋莊是詩人韋應物四世孫。至韋莊時,其族已衰,父母早亡,家境寒微。
生平
仕唐時期
韋莊一生經歷,可分前後兩期。
前期,為仕唐時期。廣明元年(880),他在長安應舉,適值黃巢起義軍攻占長安,未能脫走,至中和二年(882)春,始得逃往洛陽,次年,作《秦婦吟》。後,去潤州,在鎮海軍節度使周寶幕中,任職。光啟元年(885),僖宗還京後,又因李克用逼迫,出奔鳳翔、興元。韋莊出於擁戴唐室之忱,離江南,北上迎駕,中途,因道路阻塞,折返,後在婺州一帶客居。景福二年(893),入京應試,不第。乾寧元年(894),再試,及第,任校書郎,已年近60。後昭宗受李茂貞逼迫出奔華州,韋莊隨駕任職。乾寧四年,奉詔隨諫議大夫李詢入蜀宣諭,得識王建。後在朝任左、右補闕等職。這一時期的創作,主要是詩歌。今存《浣花集》,所收作品,即止於光化三年(900),此後,無詩作留存。
仕蜀時期
後期為仕蜀時期。天復元年(901),他應聘為西蜀掌書記,自此,在蜀達10年。天佑四年(907),朱全忠滅唐建梁,韋莊勸王建稱帝,與之對抗,遂建立蜀國,史稱,前蜀。他被王建倚為心腹,任左散騎常侍、判中書門下事,制定開國製度。後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在蜀時,他曾於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舊居,重建草堂,作為住所。這一時期的創作,主要是詞。今存韋詞,大部分作於後期。
文學地位
韋莊在唐末詩壇上,有重要地位。
清代翁方綱稱他“勝於咸通十哲(指方乾、羅隱、杜荀鶴等人)多矣”(《石洲詩話》)
鄭方坤把他與韓偓、羅隱,並稱為“華嶽三峰”(《五代詩話·例言》)。他前逢黃巢農民大起義,後遇藩鎮割據大混戰,自稱“平生志業匡堯舜”(《關河道中》),因而,忠於唐王朝,是他思想的核心,憂時,傷亂,為他詩歌的重要題材,從而,較為廣闊地反映了唐末動蕩的社會面貌。
《憫耕者》、《汴堤行》,對戰亂中,人民所遭受的苦難,深表同情。
《睹軍回戈》、《喻東軍》、《重圍中逢蕭校書》,對當時屯居洛陽的援軍殘害人民、擄掠婦女的醜惡行徑,作了譴責,同時,對他們擁兵自重、未能積極鎮壓起義軍,表示不滿。
《銅儀》、《洛北村居》、《北原閒眺》、《辛丑年》等詩,反映了他對唐室“中興”的熱切期待;
《聞再幸梁洋》、《江南送李明府入關》等詩,表示了他對離亂中的君主、皇族,多眷念;
《咸通》、《夜景》、《憶昔》等作,更撫今追昔,為唐王朝的衰微,唱出了深沉的輓歌。
他有一些出色的懷古詩,如,《台城》、《金陵圖》、《上元縣》等,在對南朝史蹟的憑弔中,寄寓著他對唐末社會動亂的哀嘆,情調淒惋。
此外,他有一些詩,如《思歸》、《江外思鄉》、《古離別》、《多情》等,反映了他長期四處飄泊,求官求食的境遇和心情。
他的寫景詩,如,《題盤豆驛水館後軒》、《登咸陽縣樓望雨》、《秋日早行》等,取景疏淡,思致清婉,有特色。他以近體詩見長。
律詩,圓穩整贍,音調響亮;絕句,包蘊豐滿,發人深省;清詞儷句,情致婉曲,為其近體詩的共同風格。
韋莊的代表作,是長篇敘事詩《秦婦吟》。此詩,長達1666字,為現存唐詩中,最長的一首。詩中,通過一位從長安逃難出來的女子,即“秦婦”的敘說,正面描寫黃巢起義軍攻占長安、稱帝,建國,與唐軍反复爭奪長安,以及最後,城中被圍,絕糧的情形。思想內容,比較複雜,一方面,對起義軍的暴行,多暴露,另一方面,在客觀上,反映了義軍掀天揭地的聲威,及統治階級的倉皇失措和腐敗無能;一方面,揭露了唐軍迫害人民的罪惡;另一方面,夾雜著對他們勦賊不力的譴責。它選擇典型的情節和場面,運用鋪敘,而有層次的手法,來反映重大歷史事件的複雜矛盾,佈局謹嚴,脈絡分明,標誌著中國詩歌,敘事藝術的發展。韋莊因此詩,而被稱為“秦婦吟秀才”。由於某種忌諱,韋莊晚年,嚴禁子孫提及此詩,未收入《浣花集》,以致長期失傳。 20世紀初始,在敦煌石窟被發現。
韋莊與溫庭筠是花間派中,成就較高的詞人,與溫庭筠,並稱溫韋。溫、韋詞,在內容上,並無多大差別,不外乎是男歡女愛、離愁別恨、流連光景。
溫詞主要是供歌伎演唱的歌詞,創作個性不鮮明;
韋詞注重於作者情感的抒發,如,《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 5首,學習白居易、劉禹錫《憶江南》的寫法,追憶往昔,在江南、洛陽的遊歷,把平生漂泊之感、飽經離亂之痛,和思鄉懷舊之情,融注在一起,情蘊深至。
風格上,韋詞不像溫詞那樣濃艷華美,善於用清新流暢的白描筆調,表達比較真摯、深沉的感情
如,〔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殘”、〔女冠子〕“四月十七”、“昨夜夜半”等。
他有些詞,接受了民間詞的影響,用直截決絕之語,或寫一往情深,或寫一腔愁緒。
如,〔思帝鄉〕“春日遊”的“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於率直中見鬱結;
〔菩薩蠻〕“如今卻憶江南樂”的“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以終老異鄉之“誓”,更深一層地抒發思鄉之苦。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說,“韋端己詞,似直而紆,似達而鬱,最為詞中勝境”
許昂霄《詞綜偶評》評韋詞,“語淡而悲,不堪多讀”,都指明這一特點。
王國維《人間詞話》認為:韋詞高於溫詞,指出“端己詞情深語秀”,“要在飛卿之上”;“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是從這點著眼的。韋詞,間有艷褻語,為其不足處。
本集和研究資料《蜀檮杌》,著錄韋莊《浣花集》20卷。 《補五代史·藝文志》,著錄《韋莊箋表》1卷、《諫草》2卷、《蜀程記》1卷、《峽程記》1卷、《韋莊集》20卷、《浣花集》5卷、《又玄集》5卷。今僅存《浣花集》,及所選詩《又玄集》,餘皆佚。
《浣花集》,為韋莊弟韋藹所編,藹序說,韋莊在“庚子(880)亂離前”的作品,大都亡佚;到編集時,他蒐集到1000多首。然,今傳《浣花集》,僅存詩200多首,尚不足原編四分之一。此集,有明正德間朱承爵刻本(《四部叢刊》即據以影印),和晚明汲古閣刻本,皆作10卷,大致,以時地分卷,各卷篇數,多少不均。 《全唐詩》,略加歸併,編為5卷,內容全同。另《補遺》,1卷,大概為後人於結集後,所增補。
韋莊詞向無專集。 《全唐詩》從《花間集》、《尊前集》、《草堂詩餘》等,輯錄54首。
劉毓盤輯有《浣花詞》1卷,共55首,刊入《唐五代宋遼金元名家詞集六十種》。
近人向迪琮編有《韋莊集》,收韋詩300多首,詞55首,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印行,較為通行。
關於韋莊生平事蹟,《蜀檮杌》、《唐才子傳》、《十國春秋》,均有材料。
近人曲瀅生,有《韋莊年譜》(北平清華園我輩語叢刊社1932出版)。
今人夏承燾有《韋端己年譜》(見《唐宋詞人年譜》,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新1版),資料豐富,考訂精密,於韋莊一生行跡,鉤稽頗詳。
其中,《菩薩蠻》(一),寫江南春色,“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更兼有“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此情此景,足使將欲遠行的遊子,痛斷人腸,由此,詞人有“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之勸詞。此詞,情致纏綿,意象鮮明,堪稱詠“江南春色”的諸多詩作中,罕見之佳作。
韋莊的閨情詞,寫得非常出色,詞語與閨中之美人,渾然融於一體,見詞,尤見人,詞音,即人語,可謂風韻臻於極致矣。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談到:“’弦上黃鶯語’(見《菩薩蠻》),端己語也,其詞品亦似之。”稱,其詞“骨秀”,評價他,說“端己詞情深語秀,雖,規模不及後主、正中,要在飛卿之上。觀昔人顏、謝優劣論可知矣。”
作品欣賞
菩薩蠻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菩薩蠻
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
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
琵琶金翠羽,弦上黃鶯語。
勸我早歸家,綠窗人似花。
菩薩蠻
如今卻憶江南樂,當時年少春衫薄。
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叢宿。
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
菩薩蠻
勸君今夜須沉醉,尊前莫話明朝事。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須愁春漏短,莫訴金杯滿。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菩薩蠻
洛陽城裡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
柳暗魏王堤,此時心轉迷。
桃花春水綠,水上鴛鴦浴。
凝恨對殘暉,憶君君不知。
浣溪沙
清曉妝成寒食天,柳球斜裊間花鈿。捲簾直出畫堂前。
指點牡丹初綻朵,日高猶自憑朱欄。含顰不語恨春殘。
浣溪沙
欲上鞦韆四體慵,擬交人送又心忪。畫堂簾幕月明風。
此夜有情誰不極,隔牆梨雪又玲瓏。玉容憔翠惹微紅。
浣溪沙
惆悵夢餘山月斜,孤燈照壁背窗紗。小樓高閣謝娘家。
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凍梅花。滿身香霧簇朝霞。
浣溪沙
綠樹藏鶯鶯正啼,柳絲斜拂白銅堤。弄珠江上草萋萋。
日暮飲歸何處客?繡鞍驄馬一聲嘶。滿身蘭麝醉如泥。
浣溪沙
夜夜相思更漏殘,傷心明月憑欄杆。想君思我錦衾寒。
咫尺畫堂深似海,憶來唯把舊書看。幾時攜手入長安?
歸國遙
春欲暮,滿地落花紅帶雨。
惆悵玉籠鸚鵡,單棲無伴侶。
南望去程何許?問花花不語。
早晚得同歸去,歸無雙翠羽。
歸國遙
金翡翠,為我南飛傳我意:
罨畫橋邊春水,幾年花下醉?
別後只知相愧,淚珠難遠寄。
羅幕繡帷鴛被,舊歡如夢裡。
歸國遙
春欲晚,戲蝶遊蜂花爛漫。
日落謝家池館,柳絲金縷斷。
睡覺綠鬟風亂,畫屏雲雨散。
閒倚博山長嘆,淚流沾皓腕。
應天長
綠槐陰裡黃鶯語,深院無人春晝午。
畫簾垂,金鳳舞,寂寞繡屏香一炷(一作縷)。
碧天雲,無定處,空有夢魂來去。
夜夜綠窗風雨,斷腸君信否?
應天長
別來半歲音書絕,一寸離腸千萬結。
難相見,易相別,又是玉樓花似雪。
暗相思,無處說,惆悵夜來煙月。
想得此時情切,淚沾紅袖黦(音yu鬱)。
荷葉杯
絕代佳人難得,傾國。花下見無期。
一雙愁黛遠山眉,不忍更思惟。
閒掩翠屏金鳳,殘夢。羅幕畫堂空。
碧天無路信難通,惆悵舊房櫳。
荷葉杯
記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識謝娘時。
水堂西面畫簾垂,攜手暗相期。
惆悵晚鶯殘月,相別。從此隔音塵。
如今俱是異鄉人,相見更無因。
清平樂
春愁南陌,故國音書隔。
細雨霏霏梨花(一作蕊)白,燕拂畫簾金額。
盡日相望王孫,塵滿衣上淚痕。
誰向橋邊吹笛?駐馬西望消魂。
清平樂
野花芳草,寂寞關山道。
柳吐金絲鶯語早,惆悵香閨暗老。
羅帶悔結同心,獨憑朱欄思深。
夢覺半床斜月,小窗風觸鳴琴。
清平樂
何處遊女,蜀國多雲雨。
雲解有情花解語,窣地繡羅金縷。
妝成不整金鈿,含羞待月鞦韆。
住在綠槐陰裡,門臨春水橋邊。
清平樂
鶯啼殘月,繡閣香燈滅。
門外馬嘶郎欲別,正是落花時節。
妝成不畫蛾眉,含愁獨倚金扉。
去路香塵莫掃,掃即郎去歸遲。
望遠行
欲別無言倚畫屏,含恨暗傷情。
謝家庭樹錦雞鳴,殘月落邊城。
人欲別,馬頻嘶,綠槐千里長堤。
出門芳草路萋萋,雲雨別來易東西。
不忍別君後,卻入舊香閨。
謁金門
春漏促,金燼暗挑殘燭。
一夜簾前風撼竹,夢魂相斷續。
有個嬌嬈如玉,夜夜繡屏孤宿。
閒抱琵琶尋舊曲,遠山眉黛綠。
謁金門
空相憶,無計得傳消息。
天上嫦娥人不識,寄書何處覓?
新睡覺來無力,不忍把(一作看)伊書跡。
滿院落花春寂寂,斷腸芳草碧。
謁金門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綠。
柳外飛來雙羽玉,弄晴相對浴。
樓外翠簾高軸,倚偏欄杆幾曲。
雲淡水平煙樹簇,寸心千里目。
江城子
恩重嬌多情易傷。漏更長,解鴛鴦。
朱唇未動,先覺口脂香。
緩揭繡衾抽皓腕,移鳳枕,枕潘郎。
江城子
髻鬟狼籍黛眉長。出蘭房,別檀郎。
角聲嗚咽,星斗漸微茫。
露冷月殘人未起,留不住,淚千行。
河傳
何處?煙雨,隋堤春暮。柳色蔥蘢。
畫橈金縷,翠旗高颭(音zhan展)香風。水光融。
春娥殿腳春妝媚。輕雲裡,綽約司花妓。
江都宮闕,清淮月映迷樓。古今愁。
河傳
春晚,風暖,錦城花滿。狂殺遊人。
玉鞭金勒,尋勝馳驟輕塵。惜良辰。
翠娥爭勸臨邛酒。纖纖手,拂面垂絲柳。
歸時煙裡,鐘鼓正是黃昏。暗銷魂。
河傳
錦浦,春女,繡衣金縷。霧薄雲輕。
花深柳暗,時節正是清明。雨初晴。
玉鞭魂斷煙霞路。鶯鶯語,一望巫山雨。
香塵隱映,遙見翠檻紅樓。黛眉愁。
天仙子
悵望前回夢裡期,看花不語苦尋思。
露桃宮裡小腰肢。眉眼細,鬢雲垂。
唯有多情宋玉知。
天仙子
深夜歸來長酩酊,扶入流蘇猶未醒。
醺醺酒氣麝蘭和。驚睡覺,笑呵呵。
長道(一作笑)人生能幾何?
天仙子
蟾彩霜華夜不分,天外鴻聲枕上聞。
繡衾香冷懶重熏。人寂寂,葉紛紛。
才睡依前夢見君。
天仙子
夢覺雲(一作銀)屏依舊空,杜鵑聲咽隔簾櫳。
玉郎薄倖去無踪。一日日,恨重重。
淚界蓮腮兩線紅。
天仙子
金似衣裳玉似身,眼如秋水鬢如雲。
霞裙月帔一群群。來洞口,望煙分。
劉阮不歸春日曛。
喜遷鶯
人洶洶,鼓冬冬,襟袖五更風。
大羅天上月朦朧,騎馬上虛空。
香滿衣,雲滿路,鸞鳳繞身飛舞。
霓旌絳節一群群,引見玉華君。
喜遷鶯
街鼓動,禁城開,天上探人回。
鳳銜金榜出雲來,平地一聲雷。
鶯已遷,龍已化,一夜滿城車馬。
家家樓上簇神仙,爭看鶴沖天。
思帝鄉
雲髻墜,鳳釵垂。
髻墜釵垂無力,枕函欹。
翡翠屏深月落,漏依依。
說盡人間天上,兩心知。
思帝鄉
春日遊,杏花吹滿頭。
陌上誰家少年足風流。
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
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訴衷情
燭燼香殘簾半(一作未)卷,夢初驚。
花欲謝,深夜,月朧明。
何處按歌聲?輕輕。
舞衣塵暗生,負春情。
訴衷情
碧沼紅芳煙雨靜,倚蘭橈。
垂玉佩,交帶,裊纖腰。
鴛夢隔星橋,迢迢。
越羅香暗銷,墜花翹。
上行杯
芳草灞陵春岸。柳煙深,滿樓弦管。
一曲離聲腸寸斷。
今日送君千萬,紅縷(一作鏤)玉盤金鏤盞。
須勸。珍重意,莫辭滿。
上行杯
白馬玉鞭金轡。少年郎,離別容易。
迢遞去程千萬里。
惆悵異鄉雲水,滿酌一杯勸和淚。
須愧。珍重意,莫辭醉。
女冠子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
別君時。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
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
除卻天邊月,沒人知。
女冠子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夢見。
語多時。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
半羞還半喜,欲去又依依。
覺來知是夢,不勝悲。
更漏子
鐘鼓寒,樓閣暝,月照古銅金井。
深院閉,小庭空,落花香露紅。
煙柳重,春霧薄。燈背月(一作小)窗高閣。
閒倚戶,暗沾衣,待郎郎不歸。
酒泉子
月落星沉,樓上美人春睡。
綠雲傾,金枕膩,畫屏深。
子規啼破相思夢,曙色東方才動。
柳煙輕,花露重,思難任。
木蘭花
獨上小樓春欲暮,愁望(一作望斷)玉關芳草路。
消息斷,不逢人,卻斂細眉歸繡戶。
坐看落花空嘆息,羅袂濕斑紅淚滴。
千山萬水不曾行,魂夢欲教何處覓?
小重山
一閉昭陽春又春。夜寒宮漏永,夢君恩。
臥思陳事暗消魂。羅衣濕,紅袂有啼痕。
歌吹隔重閽。繞庭芳草綠,倚長門。
萬般惆悵向誰論?凝情立,宮殿欲黃昏。
清平樂
綠楊春雨,金線飄千縷。
花折香枝黃鸝語,玉勒雕鞍何處。
碧窗望斷燕鴻,翠簾睡眼溟蒙。
寶瑟誰家彈罷?含悲斜倚屏風。
清平樂
瑣窗春暮,滿地梨花雨。
君不歸來晴(一作情)又去,紅淚散沾金縷。
夢魂飛斷煙波,傷心不奈春何。
空把金針獨坐,鴛鴦愁繡雙窠。
按:以上二首見《尊前集》,又見《全唐詩》。
定西番
挑盡金燈紅燼,
人灼灼,漏遲遲,未眠時。
斜倚銀屏無語,閒愁上翠眉。
悶殺梧桐殘雨,滴相思。
定西番
芳草叢生結縷(一作縷結),
花艷艷,雨濛蒙,曉庭中。
塞遠久無音問,愁消鏡里紅。
紫燕黃鸝猶生(一作至),恨何窮!
按:以上二首見《尊前集》,
又見《全唐詩》。
怨王孫
錦裡,蠶市,滿街珠翠,千萬紅妝。
玉蟬金雀,寶髻花簇鳴璫,繡衣長。
日斜歸去人難見,青樓遠,隊隊行雲散。
不知今夜,何處深鎖蘭房,隔仙鄉。
按:此首見《尊前集》,又見《全唐詩》。
金陵圖
誰謂傷心畫不成?
畫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雲滿古城。
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齊,
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台城柳,
依舊煙籠十里堤。
存疑詞
玉樓春
日照玉樓花似錦,樓上醉和春色寢。
綠楊風送小鶯聲,殘夢不成離玉枕。
堪愛晚來韶景甚,寶柱秦箏方再品。
青娥紅臉笑來迎,又向海棠花下飲。
按:此首見《歷代詩餘》。
《尊前集》作歐陽炯詞。
小重山
春到長門春草青。
玉階華露滴,月朧明。
東風吹斷紫簫聲。
宮漏促(一作金爐冷),
簾外啼曉(一作曉啼)鶯。
愁絕夢難成,
紅(一作殘)妝流(一作和)宿淚,
不勝情。手挼裙帶繞階(一作花)行。
思君切,羅幌暗塵生。
小重山
秋到長門秋草黃。
畫梁雙燕去,出宮牆。
玉簫無復理霓裳。
金蟬墜,鸞鏡掩休妝。
憶昔在昭陽。
舞衣紅綬帶,繡鴛鴦。
至今猶惹禦爐香。
魂夢斷,愁聽漏更長。
按:以上二首見《花草粹編》。
《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作薛昭蘊詞。
史書記載
《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均無傳,清乾隆時人吳任臣作《十國春秋》一書,立韋莊傳。
韋莊傳 (錄自《十國春秋》)
韋莊,字端己,杜陵人。唐臣見素之後也。曾祖少微,宣宗中書舍人。莊疏曠不拘小節,幼能詩,以艷語見長。應舉時,遇黃巢犯闕,著《秦婦吟》雲:’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人稱為’秦婦吟秀才’乾寧元年,登進士第。為判官,晉軼秩左補闕。高祖為西川節度副使,昭宗命莊與李洵宣諭兩川,遂留蜀。同馮涓並掌書記,文不加點,而語多稱情。時有縣令擾民者,莊為高祖草牒曰:’正當凋瘵(鹱,內加祭)之秋,好安凋瘵(鹱,內加祭);勿使瘡痍之後,復作瘡痍’一時以為口實。尋擢起居舍人。天復間,高祖遣莊入貢,亦修好於梁王全忠。談言微中,頗得全忠心。隨使押牙王殷報聘。昭宗既遇弒,全忠遣告哀使司馬卿宣諭蜀土,興元節度使王宗綰馳驛上白。高祖頗內懷興復;莊以兵者大事,不可倉卒而行,乃為高祖答宗綰書曰:’吾蒙祖上恩有年矣,衣襟之上,宸翰如新;墨詔之中,淚痕猶在;犬馬尚能報主,而況人之臣子乎!自去年三月東還,連貢二十表,而絕無一使之報,天地阻隔,叫呼何及?聞上至轂水,臣僚及官僚千餘人,皆為汴州所害。至洛,果遭弒逆。自聞此詔,五內糜潰,方枕戈待旦,思為祖上報仇,今使來,不知以何宣告。 ‘且令宗綰以此意諭之。卿乃惶懼而返。明年高祖立行台於蜀,承製封拜,以莊為宣撫副使。未幾,梁篡唐改元,莊與諸將佐詣高祖勸進曰:’大王雖忠於唐,唐已亡矣,此所謂天與不取也。 ‘於是帥吏民哭三日擁高祖即皇帝位。進左散騎侍,判中書門下事。凡開國製度,號令,刑政,禮樂,皆由莊所定。頃之,梁复通好高祖,推高祖為兄,莊得書笑曰:’此神堯驕李密之意也。 ‘其機敏多此類。累官至門下侍郎,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武成三年,卒於花林坊,葬白沙之陽。是歲,莊日誦杜甫’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之詩,吟諷不輟,人以為詩讖也。有集二十卷,《箋表》一卷,《蜀程記》一卷,又有《浣花集》五卷,乃莊弟藹所編,以所居即杜氏草堂舊址,故名。莊有美姬善文翰,高祖託以教宮人為詞,強奪去,莊作’謁金門’辭憶之。姬聞之不食而死。莊又常取唐人麗句,勒成《又玄集》。其自序云:’謝玄暉文集盈編,止誦澄江之句;曹子建詩名冠古,惟吟清夜之篇。是知美稼千箱,兩歧奚少;繁玄九變,大獲殊稀。入花林而珠樹非多,閱眾籟而紫簫惟一。所以擷芳林下,拾翠巖邊,沙之汰之,始辨闢寒之寶;載雕載琢,方成瑚璉之珍。故知頷下採珠,難求十槲;管中窺豹,但取一斑。思食馬留肝,徒雲染指;豈烹魚去乙,或至傷鱗。自漸乎鼴鼠易盈,非嗜其熊蹯獨美。然則,律者既採,繁者是除。何知黑白之鵝,強識淄□(蠅,去蟲加爿)之水。左太衝十年三賦,未必無瑕;劉穆之一日百函,焉能盡麗?班,張,屈,宋,亦有蕪辭;沈,謝,應,劉,猶多累句。雖遺研可惜,而備載斯難。亦由折斧伐山,止求佳木;挈瓶赴海,但汲井泉。等同於風月煙花,各是其□(木慮,去心加且),梨,柚,橘。魚兔雖存,筌蹄是棄。金盤飲露,惟挹沆瀣之精;花界食珍,僅存醍醐之味。 ‘莊文詞甚多,不具錄。
小說家言
咸通四年(863),曾在昭義節度使、檢校禮部尚書、太原尹、北都留守劉潼府中當差[2]。
咸通七年(866)劉潼代李福為西川節度使。
乾符五年(878),長安應試不利,更名為韋莊。廣明元年(880)應舉不第。適逢黃巢軍入長安,遷居洛陽[3]。中和三年(883)入鎮海軍節度使周寶府中任職[4]。
光啟元年(885)為赴寶雞“迎駕”卜居衢州[5],次年出發前往寶雞[6],聽聞僖宗已到興元(今陝西漢中),亦尾隨而至[7]。
此後,沿渭、黃河而返,在孟津上岸[9],原計劃由許昌東南方向經安徽直達潤州,不料七月間(桂花時)秦宗權攻占許州(今許昌),殺節度使鹿晏弘。看來此路不通,韋莊改變了計劃沿黃河東去開封,打算從開封南下返回潤州(河南開封)[10]。不幸此時潤州周寶後院起火,手下大將張郁醉酒後叛亂。在這種情形下,不宜返回浙西,只好又回到孟津[11]。
大約在光啟三年(887)正月,許昌戰事已畢,韋莊再一次來到許昌,打算按原計劃由許昌走陸路返浙[12]。又得知潤州周寶因府中將領劉浩叛亂,逃往常州。據之,周寶已經不能再行依附,潤州之事也無所牽掛,韋莊決定就此向北遊歷。他先來到河清縣(今濟源)[13],又到泌陽,小住[14]。
韋莊由泌陽出發,登上太行山,直達山西境內的天井關(今山西晉城縣南太行山頂)[15]。
約光啟三年三月份路過太行山貂黃嶺[16],從壺關[17]開始向東行走。大約在四月份,途經林、輝州之間,打算從內黃縣[18]出發經山東返回浙西。不想在此得知江南硝煙又起。韋莊索性由此向北,一路來到了正定(今石家莊)[19]。再向北,又到古北口(今北京密雲縣)長城[20]。離開古北口,沿著長城一路向東,直達榆關(今山海關)[21]。他以山海關為北遊的拐點向西返回,至薊(今京)杭(杭州)大運河乘船返回南方。
約光啟三年秋,途經清河縣[22],在此上岸後得知,江南戰事已畢,決定就此返回浙西,遂經山東境內,直達徐州。在徐州稍作停留[23]。
光啟四年春,乘船沿中運河到達揚州,在此上岸稍歇。在客棧遇見一個見面熟的“餞客”,韋莊與他聊的很投機,從他的口中將揚州之戰做了詳細的了解[24],得知江南局勢仍然不穩,就打算向南躲避。他打算[25]先到石頭城(南京)暫避一時。在石頭城[26]小住期間,遊覽了上元縣,即今南京市區台城、蔣帝廟、長干裡等地[27]。後又沿江南下,經當塗縣[28],向東到了蘇州[29]。再南下到湖州[30],繼續南下至富春[31],經桐廬縣[32],折向東到了紹興[33],再向東到寧波[34]。由此向西,又到西施故里暨陽縣[35],再往西到了東陽[36]。再往西,到婺州(今浙東金華)[37]小住,由此返回卜居地衢州[38]。
龍紀元年(889)冬,他從衢州出發到江西,在邊界處拜訪了居士楚公[39],下一站到了信州(今饒州)[40]。此後又沿信江逆流而上到了饒州(今鄱陽縣)[41],由此再向西北斜穿鄱陽湖[42]到九江[43],尋訪至廬山東林寺[44]。接下又來到了南昌[45],由南昌再向南到撫州[46],從撫州向西行再到宜春[47]。在此,韋莊取消了向西北方向到長沙的行程,轉而向正西方向直接到了湘中即今湖南邵陽、婁底的交界處[48]。此後又轉向東南到了耒陽[49],由耒陽再向東向南到了贛州[50],由贛州準備返回[51]。接下來,從贛州往東到西江(今會昌)[52],再由此北上到建昌(今南城縣)[53]。
大順二年(891)秋,由建昌經信州(今上饒縣)[54]返回衢州。
韋莊湘鄂行
景福元年(892)秋,五十歲的韋莊[55]準備長安應試。他從衢州出發,經江西信州、鄱陽、九江到湖北境內。先到達黃石[56],第二站到了齊安郡(今黃岡縣西北)[57]。又經鄂州[58]到夏口(今武漢)[59]。
景福二年(893)正月,到了商南(今陝西商南縣)境內[60]。經過長途跋涉,終於到達長安。不幸的是這次他又落榜了。韋莊聽從黃滔的建議,立刻動身去河東道去找鄭尚書。他出了潼關,乘船順黃河向東,在垣縣上岸[61],直奔絳州(今新絳)[62]。又由此繼續北上到了平陵(今文水縣東二十五里)[63],再渡過黃河到綏州(今陝西綏德)[64]。離開綏州,韋莊乘船沿黃河邊向南直到潼關,返回長安。
乾寧元年(894)韋莊終於得中進士[65],被朝廷任命為“草詔”的校書郎[66],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由於對時局中興的期望值不高,韋莊又開始為“著身”而早做打算。
乾寧三年(896)春,先來到童年時居住過的下邽(今陝西渭南)[67],隨後北上來到鄜州(今陝西富縣)[68],輾轉來到了宜君縣[69]。在此得到皇上詔令,才騎馬匆匆相別而去。原來,西川王建與東川顧彥暉相互攻擊,皇帝命令韋莊為判官,配合諫議大夫李詢奉使入蜀,前往勸說西川節度使王建與東川節度使顧彥暉和解。到蜀後,王建並不理會皇上的詔書,仍然大戰大敗顧彥暉,佔據了兩川之地。對於韋莊來說,此次入蜀,卻得到了王建的賞識。王建很希望韋莊能在他手下“工作”,可韋莊並沒有立即答應,仍在靜觀時局的變化。
光化二年(899),韋莊除左補闕。在此期間主要乾了與政局無關,卻與歷史文化傳承相關的兩件事。其一,在歷史文化遺存上,與兄弟韋藹合作編著《又玄集》,集中收錄了“才子一百五十人,名詩三百首。”其中有婦女詩十九家,不但為詩集收錄女子詩開了先例,也給婦女對中華文化事業的奉獻作了充分的肯定;其二,是為雖未通過或參加科考,但其作品和能力都有一定社會影響的歷史人物,如李賀、賈島、溫庭筠、陸龜蒙等十人奏請,追贈為進士名譽或贈官。在這個問題上的重要意義有三:首先是體現了韋莊對當時科舉中重試卷,輕能力弊病的糾正;其次是將選才僅以評判試卷為標準,擴大到與文化人能力相關的作品(當然包括質量兩方面)及社會影響上;其三,從選才目的上,由單方面為朝政負責,轉向兼顧為考生個人發展著想。
光化三年(900)十一月,宦官發動了宮廷政變,囚禁昭宗,假擬聖旨,立太子裕為帝。聽到這個消息後,韋莊真的絕望了。其《贈雲陽裴明府》:“已聞陳勝心降漢,誰為田橫國號齊。”(田橫,秦末起義首領,不肯稱臣於漢)證明他已下了投靠王建的決心。王建非常高興,當即命他為掌書記。據《唐詩紀事》載:朝廷“尋召為起居舍人,(王)建表留之。”
韋莊入蜀後,以保地方平安為已任。撫民方面,在任掌書記(相當於現在的辦公廳主任)期間,有一個縣令擾民,韋莊上書於王建說:目前“正當凋瘵(病)之秋,好安凋瘵;勿使瘡痍之後,復作瘡痍。”即不要使百姓生活雪上加霜的意思。在此兵荒馬亂的年月,難得還有人為民著想,一時間被傳為美談。王建就此而任用韋莊為起居舍人。
在避免內戰方面,韋莊又做了兩件大事,一是阻止了蜀皇以“思為祖上報仇”為名征討朱全忠,避免了發自於蜀內部的主動戰爭。如天祐元年(904)8月,昭宗被朱全忠所殺,“高祖(王建)頗內懷興復”,韋莊遂“以兵者大事,不可倉卒而行”進行勸阻。天祐三年(906)韋莊被任以西蜀安撫使。
二是識破了朱全忠欲吞併蜀的詭計,避免了來自外部藩鎮的被動戰爭。 “梁(朱全忠)复通好高祖(王建),推高祖為兄”韋莊笑著說:“此神堯驕李密之意也(指李密投降李淵,後為李淵所殺一事)。”
天佑四年(907)三月,唐王朝正式壽終正寢,哀帝被迫將皇位“禪讓”給朱全忠,建國號梁,改元開平,以開封為國都,史稱後梁。韋莊聞訊後,本著維護一方安寧的原則,與諸位將領共同勸進王建說:“大王雖忠於唐,唐已亡矣,此所謂天與不取也。”於是,率官吏民眾大哭三天后,擁戴王建即皇帝位。韋莊從此晉升左散騎侍,判中書門下事等官。據《十國春秋》蜀國:“凡開國製度,號令,刑政,禮樂,皆由莊所定。”這一系列舉措使得蜀地在最小程度上減輕了戰亂之患,可謂功不可沒。次年韋莊被委任為宰相。
開平元四年(910)韋莊身退歸隱[70]。
約開平五年(911),他暫名為“多情”,意欲去泉州,途經桃林場,得識韓偓[71]。此後,又遊寓了桃林蓬壺[72],離開泉州,“多情”迫不及待地趕到婺州李氏園去尋找李億[73],當“多情”得知李億已去了洋川一帶,又急匆匆向洋川(今陝西洋縣)趕去,在此與李億破鏡重圓[74]。
乾化二年(912)春天,後梁太祖朱晃(全忠)派遣光祿卿盧玭等出使蜀,為調停蜀岐戰事來到洋川。盧玭拿出地圖選擇入蜀路線,正好被路經此處的多情看見[75]。
乾化三年(912)多情處理了貫休的後事後,就打算去洛陽再次應試。此時朱友珪殺死後梁太祖朱晃,假造詔即皇帝位。朝廷發生變故,政治形勢動盪,多情就先來到岐山(今陝西岐山)暫避一時[76]。又來到了“醴泉”(今陝西麟游)[77],離開醴泉院,多情再一次回到長安,來到從前曾經住過的鹹宜觀舊址[78]。
作品列表
[1]韋莊《遊崇真觀南樓,睹新及第題名處》。
[2]韋莊《寄劉尚書》。
[3]韋莊《辛丑年》、《洛陽吟(時大駕在蜀,巢寇未平,洛中寓居作七言)》、《秦婦吟》。
[4]韋莊《潤州顯濟閣曉望》、《觀浙西府相畋遊》。
[5]韋莊《將卜蘭芷村居留別郡中在仕》。
[6]韋莊《夏初與侯補闕江南有約同泛淮汴西赴行朝,莊自九驛路先至甬橋,補闕由淮楚續至泗上寢病旬日遽聞捐館,回首悲慟因成長句四韻弔之》、《聞再幸梁洋(漢中)》。
[7]韋莊《焦崖閣》、《雞公幘》、《題淮陰侯廟》。
[8]韋莊《汧陽間(一作汧陽縣閣)》、《題安定張使君》。
[9]韋莊《宿泊孟津(洛北)寄三堂友人》。
[10]韋莊《汴堤行》。
[11]韋莊《自孟津舟西上雨中作》。
[12]韋莊《潁陽縣(今河南許昌附近)》。
[13]韋莊《河清縣河亭》。
[14]韋莊《河內別村業閒題》。
[15]韋莊《天井關》。
[16]韋莊《題貂黃嶺官軍》。
[17]韋莊《壺關道中作》。
[18]韋莊《過內黃縣(轄安陽)》。
[19]韋莊《中渡晚眺》。
[20]韋莊《喻東軍》。
[21]韋莊《贈邊將》。
[22]韋莊《清河縣樓》。
[23]韋莊《登漢高廟閒眺》。
[24]韋莊《江亭酒醒卻寄維揚餞客》、《過揚州》。
[25]韋莊《解維》。
[26]韋莊《山墅閒題》。
[27]韋莊《上元縣》、《台城》、《謁蔣帝廟》、《長干塘別徐茂才》。
[28]韋莊《過當塗縣》。
[29]韋莊《題姑蘇凌處士莊》。
[30]韋莊《寄湖州舍弟》。
[31]韋莊《南游富陽江中作》。
[32]韋莊《桐廬縣作》。
[33]韋莊《避地越中作》。
[34]韋莊《旅次甬西見兒童以竹槍紙旗戲為陣列…餘因感之》。
[35]韋莊《浣紗廟》。
[36]韋莊《和陸諫議避地寄東陽進退未決見寄》、《東陽酒家贈別二絕句》、《東陽贈別》。
[37]韋莊《李氏小池亭十二韻(時在婺州寄居作)》。
[38]韋莊《衢州(今衢縣)江上別李秀才》、《憶小女銀娘》、《東遊遠歸》。
[39]韋莊《不出院楚公(自三衢至江西作)》
[40]韋莊《夜雪泛舟遊南溪》。
[41]韋莊《饒州馀幹縣琵琶洲有故韓賓客宣城裴尚書修行…因以和吟》。
[42]韋莊《泛鄱陽湖(江西)》。
[43]韋莊《訪潯陽友人不遇》、《九江逢盧員外》。
[44]韋莊《東林寺再遇僧益大德》。
[45]韋莊《鐘陵(南昌)夜闌作》、《南昌晚眺》。
[46]韋莊《撫州江口雨中作》。
[47]韋莊《袁州作》。
[48]韋莊《湘中作》。
[49]韋莊《耒陽縣浮山神廟》。
[50]韋莊《章江作》。
[51]韋莊《黃藤山下聞猿》。
[52]韋莊《和侯秀才同友生泛舟溪中相招之作》。
[53]韋莊《建昌渡暝吟》。
[54]韋莊《信州西三十里山名仙人城下有月岩山其狀秀拔…賦是詩》。
[55]韋莊《鑷白》。
[56]韋莊《西塞山下作》。
[57]韋莊《齊安郡》。
[58韋莊《過鄂州》。
[59]韋莊《夏口行寄婺州諸弟》。
[60]韋莊《新正日商南道中作寄李明府》。
[61]韋莊《垣縣山中尋李書記山居不遇,留題河次店》。
[62]韋莊《絳州過夏留獻鄭尚書》。
[63]韋莊《平陵老將》。
[64]韋莊《綏州作》。
[65]韋莊《放榜日作》、《悔恨》。
[66]韋莊《寄右省李起居》。
[67]韋莊《下邽感舊》。
[68]韋莊《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鄜州留別張員外》。
[69]韋莊《宜君縣比卜居不遂,留題王秀才別墅二首》。
[70]韋莊《唐詩紀事·韋莊·閒臥》、貫休《和韋相公見示閒臥》。
[71]韓偓《桃林場客舍之前有池半畝木槿櫛比閼水遮山因命僕夫運斤梳沐豁然清朗复睹太虛因作五言八韻》、韓偓《此翁(此後在桃林場)》、《香奩集·多情(庚午年在桃林場作)》。
[72]《香奩集·詠浴》。
[73]《香奩集·寒食日重遊李氏園亭有懷》。
[74]《香奩集·晝寢》、李億《念奴嬌》等。
[75]和凝《洋川》、《興勢觀》。
[76]《香奩集·寄遠(在岐日作)》。
[77]和凝《醴泉院》。
[78]韋莊《思歸》。
[79]和凝《宮詞百首》。
[80]《香奩集·思錄舊詩於卷上,淒然有感,因成一章》。
聶夷中,字坦之,河東人,一說為河南人。咸通十二年(871)登第,官華陰尉。到任時,除琴書外,身無餘物。其詩,語言樸實,辭淺意哀。不少詩作,對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剝削,進行了深刻揭露,對廣大田家農戶的疾苦,寄予極為深切的同情。
代表作,有《詠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發鄴北經古城》、《雜怨》等;其中,以《詠田家》和《田家二首》(其一)流傳最廣(《田家二首》(其二)後人多認定為李紳的作品,故不提)。
中文名: 聶夷中
別名: 坦之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日期: 837年
職業: 詩人
代表作品: 《公子行二首》、《公子家》、《詠田家》等
聶夷中(837~?),唐代詩人。出身貧寒,備嘗艱辛。咸通十二年(871),中進士。時局動亂,他在長安,滯留很久,才補得華陰尉。到任時,除琴書外,身無餘物。聶夷中的詩作,風格平易,內容深刻,在晚唐靡麗的詩風中,獨樹一幟。
如,《公子行二首》、《公子家》諷刺貴族公子的驕奢淫逸,《田家》、《詠田家》,譴責封建賦役對勞動人民的慘重剝削
《雜怨二首》,表現連年戰亂,造成人們家庭離散的痛苦,寫來,都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唐才子傳》,謂其“傷俗閔時”、“警省之辭,裨補政治”。詩人喜歡採用短篇五言古詩和樂府的形式,以質直的語言、白描的手法,寥寥幾筆,將觸目驚心的社會現象,暴露在人們眼前,冷峭有力。像“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詠田家》)這樣的詩句,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格言。
主要詩集
詠田家(一作傷田家)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
田家二首(後首一作李紳詩)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念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短歌
八月木陰薄,十葉三墮枝。
人生過五十,亦已同此時。
朝出東郭門,嘉樹鬱參差。
暮出西郭門,原草已離披。
南鄰好臺榭,北鄰善歌吹。
榮華忽銷歇,四顧令人悲。
生死與榮辱,四者乃常期。
古人恥其名,沒世無人知。
無言鬢似霜,勿謂事如絲。
耆年無一善,何殊食乳兒。
早發鄴北經古城
微月東南明,雙牛耕古城。
但耕古城地,不知古城名。
當昔置此城,豈料今日耕。
蔓草已離披,狐兔何縱橫。
秋雲零落散,秋風蕭條生。
對古良可嘆,念今轉傷情。
古人已冥冥,今人又營營。
不知馬蹄下,誰家舊台亭。
雜怨
良人昨日去,明月又不圓。
別時各有淚,零落青樓前。
雜興
兩葉能蔽目,雙豆能塞聰。
理身不知道,將為天地聾。
擾擾造化內,茫茫天地中。
苟或有所願,毛髮亦不容。
雜怨(一作孟郊詩,題云徵婦怨)
生在綺羅下,豈識漁陽道。
良人自戍來,夜夜夢中到。
漁陽萬里遠,近於中門限。
中門逾有時,漁陽常在眼。
君淚濡羅巾,妾淚滴路塵。
羅巾今在手,日得隨妾身。
路塵如因風,得上君車輪。
行路難
莫言行路難,夷狄如中國。
謂言骨肉親,中門如異域。
出處全在人,路亦無通塞。
門前兩條轍,何處去不得。
大垂手
金刀剪輕雲,盤用黃金縷。
裝束趙飛燕,教來掌上舞。
舞罷飛燕死,片片隨風去。
空城雀(一作孟郊詩)
一雀入官倉,所食能損幾。
所慮往復頻,官倉乃害爾。
魚網不在天,鳥網不在水。
飲啄要自然,何必空城裡。
胡無人行
男兒徇大義,立節不沽名。
腰間懸陸離,大歌胡無行。
不讀戰國書,不覽黃石經。
醉臥咸陽樓,夢入受降城。
更願生羽翼,飛身入青冥。
請攜天子劍,斫下旄頭星。
自然胡無人,雖有無戰爭。
悠哉典屬國,驅羊老一生。
燕台二首
燕台累黃金,上欲招儒雅。
貴得賢士來,更下於隗者。
自然樂毅徒,趨風走天下。
何必馳鳳書,旁求向林野。
燕台高百尺,燕滅台亦平。
一種是亡國,猶得禮賢名。
何似章華畔,空馀禾黍生。
古興
片玉一塵輕,粒粟山丘重。
唐虞貴民食,只是勤播種。
前聖後聖同,今人古人共。
一歲如苦飢,金玉何所用。
勸酒二首
白日無定影,清江無定波。
人無百年壽,百年復如何。
堂上陳美酒,堂下列笙歌。
與君入醉鄉,醉鄉樂天和。
歲歲松柏茂,日日丘陵多。
君看終南山,萬古青峨峨。
灞上送行客,聽唱行客歌。
適來橋下水,已作渭川波。
人間榮樂少,四海別離多。
但恐別離淚,自成苦水河。
勸爾一杯酒,所贈無餘多。
飲酒樂
日月似有事,一夜行一周。
草木猶須老,人生得無愁。
一飲解百結,再飲破百憂。
白髮欺貧賤,不入醉人頭。
我願東海水,盡向杯中流。
安得阮步兵,同入醉鄉遊。
公子行二首
漢代多豪族,恩深益驕逸。
走馬踏殺人,街吏不敢詰。
紅樓宴青春,數里望雲蔚。
金缸焰勝晝,不畏落暉疾。
美人盡如月,南威莫能匹。
飛瓊奏雲和,碧簫吹鳳質。
唯恨魯陽死,無人駐白日。
花樹出牆頭,花里誰家樓。
一行書不讀,身封萬戶侯。
美人樓上歌,不是古涼州。
過比干墓
殷辛帝天下,厭為天下尊。
乾綱既一斷,賢愚無二門。
佞是福身本,忠作喪己源。
餓虎不食子,人無骨肉恩。
日影不入地,下埋冤死魂。
腐骨不為土,應作石木根。
餘來過此鄉,下馬吊此墳。
靜念君臣間,有道誰敢論。
住京寄同志
有京如在道,日日先雞起。
不離十二街,日行一百里。
役役大塊上,周朝复秦市。
貴賤與賢愚,古今同一軌。
白兔落天西,赤鴉飛海底。
一日復一日,日日無終始。
自嫌性如石,不達榮辱理。
試問九十翁,吾今尚如此。
贈農(一作孟郊詩)
勸爾勤耕田,盈爾倉中粟。
勸爾無伐桑,減爾身上服。
清霜一委地,萬草色不綠。
狂風一飄林,萬葉不著木。
青春如不耕,何以自拘束。
客有追嘆後時者作詩勉之
後達多晚榮,速得多疾傾。
君看構大廈,何曾一日成。
在暖須在桑,在飽須在耕。
君子貴弘道,道弘無不亨。
太陽垂好光,毛髮悉見形。
我亦二十年,直似戴盆行。
荊山產美玉,石石皆堅貞。
未必盡有玉,玉且間石生。
精衛一微物,猶恐填海平。
訪嵩陽道士不遇
先生五嶽遊,文焰滅金鼎。
日下鶴過時,人間空落影。
常言一粒藥,不隨死生境。
何當列禦寇,去問仙人請。
題賈氏林泉
市朝束名利,林泉系清通。
豈知黃塵內,迥有白雲踪。
輕流逗密莜,直幹入寬空。
高吟五君詠,疑對九華峰。
我知種竹心,欲扇清涼風。
我知決泉意,將明濟物功。
有琴不張弦,眾星列梧桐。
須知淡澹聽,聲在無聲中。
地非樵者路,武陵又何逢。
只慮迷所歸,池上日西東。
送友人歸江南
泉州五更鼓,月落西南維。
此時有行客,別我孤舟歸。
上國身無主,下第誠可悲。
秋夕
日往無復見,秋堂暮仍學。
玄發不知白,曉人寒銅覺。
為材未離群,有玉猶在璞。
誰把碧桐枝,刻作雲門樂。
哭劉駕博士
出門四顧望,此日何徘徊。
終南舊山色,夫子安在哉。
君詩如門戶,夕閉晝還開。
君名如四時,春盡夏復來。
原野多丘陵,累累如高台。
君墳須數尺,誰與夫子偕。
公子家(一作長安花,一作公子行)
種花滿西園,花發青樓道。
花下一禾生,去之為惡草。
烏夜啼
眾鳥各歸枝,烏烏爾不棲。
還應知妾恨,故向綠窗啼。
起夜來
念遠心如燒,不覺中夜起。
桃花帶露泛,立在月明里。
古別離(一作孟郊詩)
欲別牽郎衣,問郎遊何處。
不恨歸日遲,莫向臨邛去。
長安道
此地無駐馬,夜中猶走輪。
所以路傍草,少於衣上塵。
遊子行
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
慈親倚門望,不見萱草花。
发件人: “1779642876”1779642876@qq.com;
收件人: “1779642876”< 1779642876@qq.com>; “laborconnect”< laborconnect@australianlabor.com.au>; “info”< info@messages.whitehouse.gov>; “info”< info@clintonglobalinitiative.org>; “president”< president@messages.whitehouse.gov>; “vice_president”< vice_president@whitehouse.gov>; “vicepresident”< vicepresident@whitehouse.gov>; “comments”< comments@whitehouse.gov>; “AmCitBeijing”< amcitbeijing@state.gov>; “contact”< contact@clintonfoundation.org>; “contact”< contact@clintonbushhaitifund.org>; “clinton.library”< clinton.library@nara.gov>; MGCK1@STATE.GOV< mgck1@state.gov>; “mjee”< mjee@committee100.org>; “ping_an”< ping_an@committee100.org>; “c100″c100@committee100.org;
主题: President Barack Obama and Australian Prime Minister born social circles
1961 encourage each other to encourage each other; to President Barack Obama and Australian Prime Minister born social circles -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