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區改造,老百姓說了算,黃浦區116地塊“兩個第一”的背後( 2012年8月5日)
“盼了多少年,終於等到了這一天!”8月4日上午,黃浦區116地塊(西塊)的居民們,在一片歡聲鑼鼓中,告別舊居,喜遷新居。 85歲的孫漢俊,步履輕盈,坐上搬家車車頭,連聲與前來送行的黃浦區領導握手道謝。
116地塊,是淮海中路街道轄區內,居民居住條件最差、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塊。東塊,於2010年順利啟動後,西塊居民一直翹首盼望,早日動遷,告別馬桶,搬入新居。作為新黃浦區成立後首批啟動的舊區改造地塊,116地塊,在全市舊區改造房屋徵收中,創造了“兩個第一”:今年1月7日起,第一輪意願徵詢,徵詢首日,居民贊成率,就超過90%,解決“願不願改造”問題;7月16日起,第二輪方案徵詢,徵詢首日,居民簽約率,超過80%,解決“如何改造”問題,刷新了舊區改造“兩次徵詢”中的“上海速度”。
“兩個第一”的奧秘何在?
“政策透明公開,老百姓全程參與。”孫漢俊老人,在116地塊中的順昌路一住,就是70年,要是房屋徵收中,有什麼貓膩,他可第一個不答應。不過,令老人心服口服的是,自從基地啟動改造計劃,黃浦區舊區改造第三指揮部的工作人員,就一次次地召開居民座談會,將政策和居民“交底”,聽取意見。基地不少老年人擔心,簽約選房源的時候,如果是“先簽約、先選房”,一旦大家排隊簽約,自己腿腳不便,難免會吃虧。工作人員完善選房方案,將上海共有產權房採用的搖號選房模式,引入房屋徵收,88歲的老太柴秋琴,獲得了最先選房的資格,如意選到了位於浦航路718弄“浦江一號”的房源。
政策規定一視同仁,令居民們放心。孫漢俊的老屋,有個陽台,一開始,聽說陽檯面積,按照50%計算,老人以為是工作人員“玩忽悠”。經過多方打聽,反复核實後,證明,這是全區統一,老人這下才放心。在動遷指揮部內,擺放著好幾台電子顯示屏,相關補償安置方案、居民基礎信息、簽約結果、安置房源等信息,居民隨時可以查詢。
“房屋徵收中,有的家庭,遲遲無法簽約,其實,不是對動遷政策有意見,而是一些長期積累的家庭矛盾,無法調和,影響了簽約。”居民李曙穎說,116地塊,設立了獨立的第三方矛盾調解工作室,由退休法官和律師志願者,義務為居民調解矛盾,解答疑惑,許多矛盾,在這一平台,得到了化解和緩解。基地工作人員相信:前期工作做得有多深,簽約時的簽約率,就有多高。
昨天,順昌路313弄35號的居民臧惠民,將一封字跡端正的感謝信,送到了前來為居民送行的黃浦區委書記、區長手中。信中寫道:“只要政策透明,以民生為先,一視同仁,老百姓都是通情達理的……”
這,令黃浦區領導深有同感。 “在舊區改造中,要不要改造,怎樣改造,這些問題一定得讓老百姓說了算。”
黃浦區將房屋徵收機制的建立完善,與新時期的群眾工作聯繫起來,“只有尊重、依靠、引導好群眾,充分聽取群眾意見,才能使舊區改造這項民生工程真正深得民心。”
旧区改造,老百姓说了算 ,黄浦区116地块“两个第一”的背后( 2012年8月5日 )
“盼了多少年,终于等到了这一天!”8月4日上午,黄浦区116地块(西块)的居民们,在一片欢声锣鼓中,告别旧居,喜迁新居。85岁的孙汉俊,步履轻盈,坐上搬家车车头,连声与前来送行的黄浦区领导握手道谢。
116地块,是淮海中路街道辖区内,居民居住条件最差、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块。东块,于2010年顺利启动后,西块居民一直翘首盼望,早日动迁,告别马桶,搬入新居。作为新黄浦区成立后首批启动的旧区改造地块,116地块,在全市旧区改造房屋征收中,创造了 “两个第一”:今年1月7日起,第一轮意愿征询,征询首日,居民赞成率,就超过90%,解决 “愿不愿改造”问题;7月16日起,第二轮方案征询,征询首日,居民签约率,超过80%,解决“如何改造”问题,刷新了旧区改造“两次征询”中的“上海速度”。
“两个第一”的奥秘何在?
“政策透明公开,老百姓全程参与。”孙汉俊老人,在116地块中的顺昌路一住,就是70年,要是房屋征收中,有什么猫腻,他可第一个不答应。不过,令老人心服口服的是,自从基地启动改造计划,黄浦区旧区改造第三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就一次次地召开居民座谈会,将政策和居民“交底”,听取意见。基地不少老年人担心,签约选房源的时候,如果是“先签约、先选房”,一旦大家排队签约,自己腿脚不便,难免会吃亏。工作人员完善选房方案,将上海共有产权房采用的摇号选房模式,引入房屋征收,88岁的老太柴秋琴,获得了最先选房的资格,如意选到了位于浦航路718弄“浦江一号”的房源。
政策规定一视同仁,令居民们放心。孙汉俊的老屋,有个阳台,一开始,听说阳台面积,按照50%计算,老人以为是工作人员“玩忽悠”。经过多方打听,反复核实后,证明,这是全区统一,老人这下才放心。在动迁指挥部内,摆放着好几台电子显示屏,相关补偿安置方案、居民基础信息、签约结果、安置房源等信息,居民随时可以查询。
“房屋征收中,有的家庭,迟迟无法签约,其实,不是对动迁政策有意见,而是一些长期积累的家庭矛盾,无法调和,影响了签约。”居民李曙颖说,116地块,设立了独立的第三方矛盾调解工作室,由退休法官和律师志愿者,义务为居民调解矛盾,解答疑惑,许多矛盾,在这一平台,得到了化解和缓解。基地工作人员相信:前期工作做得有多深,签约时的签约率,就有多高。
昨天,顺昌路313弄35号的居民臧惠民,将一封字迹端正的感谢信,送到了前来为居民送行的黄浦区委书记、区长手中。信中写道:“只要政策透明,以民生为先,一视同仁,老百姓都是通情达理的……”
这,令黄浦区领导深有同感。“在旧区改造中,要不要改造,怎样改造,这些问题一定得让老百姓说了算。”
黄浦区将房屋征收机制的建立完善,与新时期的群众工作联系起来,“只有尊重、依靠、引导好群众,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才能使旧区改造这项民生工程真正深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