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中文名: 罗隐
别名: 字昭谏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
出生日期: 833年
逝世日期: 909年
职业: 诗人、文学家
主要成就: 晚唐著名诗人
代表作品: 《西施》、《谗书》《淮海寓言》、《湘南应用集》等
简介
罗隐(833—910年1月26日),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大中十三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后梁开平三年十二月十三日(910年1月26日),去世。罗隐小时候,便在乡里,以才学出名,他的诗和文章,都很出众,为时人所推崇,他和同族,另外两个有才的,被合称“三罗”。   
在唐朝末年,罗隐和许多人一样,想借助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一展宏志。罗隐虽然名声很大,六次没有考中,于是,改名为罗隐。罗隐的才学,确实出众,就连当时的宰相郑畋和李蔚,都很欣赏他,由于他的试卷里的讽刺意味太强,人很狂妄,这使他在讲究谦虚的中国古代社会里,非常孤立,考官们对他很反感。有次,他投考时,正遇上大旱,皇上下诏,求雨,做法,罗隐便上书进谏,说,水旱,灾害,是和天地一样共存的,无法立即消除,他劝皇上,应该用心祈祷,那么,百姓的庄稼受灾再重,也会感激陛下的。最后说,先皇和大臣们,都不能为陛下出力,何况做法的,又是几个无名之辈,他认为:此法不可取。罗隐的话,太直率,有些讽刺的意味,最后,皇上没有听他的。
生平简介
罗隐,天祐元年(904年),罗隐奉吴越王钱鏐命,从瑞安,乘木船,上溯江口,步行至莒江涤头村(今属泰顺县新浦乡),寻访寓贤吴畦(原平章事谏议大夫),出山辅政。此为飞云江瑞安,至泰顺江口,航运,最早一次记载。   
罗隐的讽刺散文的成就很高,堪称,古代小品文的奇葩。收在《谗书》里的讽刺小品,都是他的“愤懑不平之言,不遇于当世,而无所以泄其怒之所作”(方回《谗书》跋)。罗隐自己认为,是“所以,警当世而戒将来”的(《谗书》重序)。如,《英雄之言》,通过刘邦、项羽的两句所谓“英雄之言”,深刻地揭露了那些以救民涂炭的“英雄”自命的帝王的强盗本质。最后,更向最高统治者,提出了警告(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类似这样的光辉思想,在罗隐的杂文中,是不时流露的。《说天鸡》、《汉武山呼》、《三闾大夫意》、《叙二狂生》、《梅先生碑》等篇,都是嘻笑怒骂,涉笔成趣,显示了他对现实的强烈批判精神,和杰出的讽刺艺术才能。
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对晚唐小品文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非常精辟的见解。他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榻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罗隐在唐末五代,诗名籍甚,有一些精警通俗的诗句,流传人口,成为经典名言。如,“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家财不为子孙谋”;“今朝有酒今朝醉”;“任是无情也动人”.等等。又如,讽刺小诗《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瑞雪兆丰年,但对贫苦的人民说来,却成了灾难。
他的咏史诗,《西施》一首,写得比较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第一句,多少有一些宿命论的意味,但,他反对把吴王夫差的亡国,归罪于西施,的确是对传统成见的有力翻案。许多人喜欢他的《赠妓云英》一诗。《唐才子传》中,有一段故事,原文如下:隐初贫来赴举,过钟陵,见营妓云英有才思。后一纪,下第过之。英曰:“罗秀才尚未脱白”隐赠诗云:“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罗隐才高,云英色艺兼美,如何是不如人呢?只是社会没有给他们机会吧?每次读此诗,都会感动。
明代屠中孚说:“若《答云英见诮》及《题新榜》二绝,真堪为之涕落。”(《刻罗江东集序》)   
传说,地仙罗隐是“真龙天子”。玉皇大帝怕他当了皇帝,会捣乱乾坤,就派天兵天将,换了罗隐的仙骨。当时,罗隐咬紧牙关,浑身的仙骨,都被换掉了,只有牙床骨,没换得去,虽做不成皇帝,却留下了一张“圣贤嘴”。说来也怪,罗隐说什么,就灵验什么,大家既想讨他说好话,又怕惹他讲坏话。关于罗隐的神奇故事,水地,民间流传不少。
罗隐传
  
玉林有条南流江,北流有条北流江,据说,从前是同一条大河的。后来,为什么又分成两条江呢?提起这南, 北流向的二条江来,跟罗隐,大有关系!   
罗隐从广东,来到广西,见一条滔滔不绝的大河,像条凶猛的蛟龙,从大容山顶,向南海流去。河床很高,每逢大雨,河水上涨,常淹没两岸田园,冲毁村庄;若遇天旱,河水低落,又很难把水汲上来,浇灌庄稼。因此,沿河一带的百姓,生活困苦,向来厌恶这条大河。罗隐了解到百姓这一疾苦,决心把大河堵截起来,改变它的流向,让两岸的人们,过上好日子。罗隐向山神,要一座石山,挑过来,连夜赶路,走走,歇歇,歇歇,走走。走了七七-四十九里路,过了八八-六十四个弯,终于,来到大河将要入海的地方。他试探着,把石山,往河里一堵,觉得河水的来势凶猛,难以改变流向。于是,又提起山,挑着,往回走,想拣个合适的地方,再堵截起来。走着,走着,突然听到“喔喔喔”的鸡啼声,罗隐急忙将石山,往河湾一塞,河水被堵截起来了,溢起来的一股,继续向南流去,另一股,转往北,流去了。从那时候起,这大河,便分成了南流和北流的两条江。水患减少了,沿岸百姓的生活,从此一天天好起来。   
再说,罗隐听到鸡碲,知道石山再也不能挑走了,堵在那河湾处,又感到不大适当,心里很是不乐。望着夜空,他掐指算算。子时,还没有到,怎么鸡就啼了?罗隐感到奇怪,就找来附近村子的社坛伯公问:“刚才,是谁家的鸡啼?”社坛伯公回答:“谁家的鸡,也没有啼呀!”“那是什么怪声?”罗隐追问着。社坛伯公“噗嗤”一声笑了,说:“是我学鸡啼的”。罗隐十分生气,给他两个耳光,喝道:“你平日作威作福,白要百姓供奉祭,却不为村里,积点功德,反而酒醉,饭饱之后,阴阳怪气乱叫,几乎坏我大事。听着!从今起,村中,无你食宿地,村头,路尾,你栖身。”   
后来,社坛伯公总算有了悔改,他日夜巡游村庄,为百姓驱邪扶正,保佑平安。村民念他这些积德,就在村边,建了一座社坛,逢年过节,供奉三牲酒醴,可始终没有给社坛伯公盖庙宇。罗隐为社坛伯公写了一副对联:   
社殿有尘风自扫   
坛门无锁月来关
吃猪肉
  
一天傍晚,有一群村民,正在闲淡,吃喝,忽然,见罗隐走过来,一些人,怕惹祸,招灾,都四散跑开了。罗隐感到奇怪,上前问一个还没有走的伯爷公:“刚才,你们谈论些什么?”伯爷公说: “连年歉收,大家很久都没有吃肉了。刚才,我们闲谈,想吃一顿足够的猪肉。”罗隐笑笑说: “这有什么难,你叫各位,明天等着。”   
伯爷公走后,罗隐走到路边,拐弯的地方拉屎:偏巧,县太爷打遭回府,路过转弯处,见有人,竟敢拉屎挡道,不禁大怒,立即喝令衙役,捉住,重责四十大板。罗隐争辩说:“我拉屎,关你屁事,吃了,再走!”衙役气得暴跳如雷,举棒,就打罗隐。罗隐往旁边一蹲,衙役直扑了个空,一个趔趄,跌了个“饿狗抢屎”。罗隐见衙役啃了满嘴屎,笑道:“真没用,竟吃不完我罗隐一泡屎。”县太爷一听说,是罗隐,慌忙下轿,上前赔不是,点头哈腰地说:“罗隐相公,刚才,我们有眼不识泰山,请别见怪,望多多包涵!”罗隐板起脸说:“限你明天,送五头大肥猪,到村里来,不然……”还没让罗隐说完,县太爷就抢着说下去:“哎哟,我求求你别说了,区区小事,一定照办。”   
县太爷回去后,老怕罗隐会说他坏话,第二天一早,就差人,送去了五头大肥猪。就这样,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美美地吃上了一顿猪肉。
酸死了
  
有个财主得了一个孙子,还不满足,他想再要几个,以图“儿孙满堂”。为孩子办“对岁洒”的时候,财主想讨罗隐讲一句“孙多”的应验话,就三邀四请他来赴宴。这一天,财主家,宾客盈门,大摆筵席。财主特地叫厨师,给罗隐办一席,做了满桌的“酸菜”。什么甜酸鲤鱼、甜酸排骨、卤酸扣肉等,真是五花八门,样样关酸。财主亲自陪罗隐入席。菜上来了,财主说:“小孙周岁,承蒙各位光临,特备水酒一杯,不成敬意。请!”众宾客举杯动筷,狼吞虎咽。老财主频频劝酒,满面春风,可是,罗隐却酒肉不尝。财主问:“罗相公,这几道菜,难道不合你的口味?”罗隐笑而不答,财主夹了一块甜酸鲤鱼,送到他面前,罗隐不便推辞,夹起来,就咬了一口,就皱眉喷鼻,嘴巴吸得啧喷地响。财主忙问: “这味道,是不是酸(孙)多?一众宾客,还不等罗隐回答,七嘴八舌地,就答到:“酸(孙)多!酸多!”财主一听这阿谀奉承的吉利话,直乐得眉开眼笑,又夹一块卤酸扣肉,送到罗隐面前,满以为他吃了,也说句“酸(孙)多”。谁知,罗隐一咬那块卤酸扣肉,大叫道:“哎哟!酸死了!”   
真怪,宴席还没有散,财主的孙子,果真死了。一场庆喜的“对岁酒”,竟变成了晦气的“丧家酒”。
路铺茶
  
挑担赶圩的人,常在途中的路铺(茶水店),歇息,喝茶水。有时候,即使喝了没有烧开的茶水,也不致于坏肚子,为什么呢?传说,是罗隐的“圣贤嘴’,说了这样的话:“路铺茶水不烧开,喝了肚子也不坏。”   
一次,罗隐经过一个路铺,当时,天气十分炎热:他走进铺内歇息,向店主人,讨碗茶水,解渴。店主正往灶内,添柴,加火,说:茶水还没烧开呢,请等一会儿。”眼看柴草快烧完了,“可水,还没烧开,急得店主团团转。他东找一些,西挪一点,但,始终都没有把茶水烧开。罗隐见店主急得满头大汗,又加上,自己渴得很,就说:“别找柴草烧了吧!”店主说:“茶水若不烧开,过往行人喝了,岂不坏肚子?”罗隐再也忍不住口渴,用木勺,往锅里,舀了一大碗,荡了几下,咕咚,咕咚地喝了下去。店主担心地说:“等一会,肚子痛,你可别埋怨我。”罗隐抹了抹嘴,笑着说:“放心,路铺茶水不烧开,喝了肚子也不坏。”   
说也奇怪,从此,途中的路铺茶水,有时,即使没烧开,过往行人喝了,也是不会坏肚子的。有些路铺的店主,索性设置一桶生水,免费让过路人喝。
罗隐转世
  
罗隐那张“圣贤嘴”,说话灵验的事,终于,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他想:凡间有这样的奇人,怎么得了?于是,派雷公电母,风神雨神,四处捉拿,一定要把罗隐杀掉。   
一日,罗隐从一个村庄经过,忽然,大风,大雨。他指着天说:“指指风,指指雨,罗隐避在瓦窑里。”罗隐,边说,边走进附近的一个破瓦窑里去,风不刮了,雨也不下了。可是,接着,又是雷声隆隆,电光闪闪,罗隐随口说:“好在瓦窑,是我藏身之地。”他把“藏”,说成“葬”,话音刚落,一声霹雳震天响,雷电把罗隐,击昏了过去。不久,又是大风,大雨,破瓦窑崩塌了,罗隐就这样,被埋葬在窑里。   
再说,村里有个员外,员外家,有一位千金小姐。这小姐,生得聪明伶俐,才貌出众,虽,年方十八,但,尚未嫁人。员外把这个独生女,视为掌上明珠。一天,员外发现:小姐面容消瘦,神思恍惚,请来医生,给她看病。医生诊完脉,悄悄对员外说:“你家小姐有喜啦!”员外慌了手脚,急忙找夫人商量。夫人责骂女儿,行为不轨,小姐放声大哭。夫人又追问丫环,丫环说:“小姐一向行为正直,深闺未出,从未干过见不得人的勾当。”夫人再三扒根问底,小姐把想起来的事,一五一十,说了出来。   
原来,在两个月前,有一天,小姐读书困倦,就随丫环,到后花园游玩。小姐见园中,柑桔满枝头,一股香味,惹得口水直流。丫环拣了一只,又熟又大的,摘给小姐。说来也怪,吃了那只柑桔后,小姐不知不觉的,就有了身孕,并常在梦中,与一个书生,同床共枕。   
夫人听了,感到:怪事就出在那棵柑桔树。她叫员外,派人把树,连根扒起来。那棵柑桔树的根,很长,一直挖到墙外,一里多的破瓦窑里,发现一具尸体。死尸,还没腐烂,像一个喝了酒,熟睡的人一样,满面红光。员外叫人,把尸体挖起来,置了棺材,重新安葬在后花园内。   
过了几个月,小姐生下了一个男孩,娇小活泼,员外和夫人见了,十分喜爱,当成小孙抚养。后来,员外打听到,破瓦窑那具尸体,是罗隐,小姐是吃了柑桔怀孕的,就给小孙,取名“甘罗”。
出众的才学
罗隐的才气,是非常出众的,被当时的人,推崇,当初,认他为叔叔的罗绍威,就很喜欢罗隐的诗,他自己还写诗,而且,将自己的诗,谦虚地命名为《偷江东集》。割据青州的王师范,经常派人,送信,送财物,给罗隐,求他赠诗,等得到后,大喜不已,爱不释手。
有个朋友,中了进士,罗隐写诗祝贺,朋友的父亲说:“儿子及第,我并不高兴,高兴的是,得到罗公诗文一篇。”可见,罗隐在当时的名气之大,但,这名气,成了他及第的大障碍。罗隐一生,作品很多,著作,有《谗书》、《淮海寓言》、《湘南应用集》、《江南甲乙集》、《灵壁子》等。 罗隐的诗,很有境界,对人生的认识,很深刻,如,《孟浩然墓》,批判了当时社会对书生的冷遇:“数步荒榛接旧蹊,寒郊漠漠雨凄凄。鹿门黄土无多少,恰到书生冢便低。”坟墓的高低显示了人死后礼遇的高低。   
还有,比较出名的,《自遣》,对他和当时一些有才华,而不能报国的志士的无奈心理,做了描述,有的句子,至今,被一些人引用,已经是断章取义了。
罗隐在《自遣》中,写道:“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其他的诗中,常有佳句出现,如,《蜂》中,“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筹笔驿》的“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将思想和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诗艺,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除了诗外,罗隐的文章,很出名,主要是《谗书》中的小品文,在序言中,罗隐自嘲地写道:“我来到京城七年,饥寒交迫,几乎不像一个正常人了。丁亥年的正月,拿过这本书来自己骂自己:‘他人用书得荣誉,你却拿它自取其辱;他人用书取富贵,你却因此得贫困。’所以,我的书不过是自己谗媚自己罢了,就叫谗书吧。”
罗隐的儿子塞翁,官至节度使推官,擅长画羊,当时,人视为一绝。
罗隐的《谗书》中,有一篇《题神羊图》,估计就是在儿子的画上写的,他对当时的不良风气,进行了讽刺,大意是:“尧的时候,有神羊,是触不直辨是非的。后人,将羊角的形状,画得怪异,以为,这样,才是神羊。哼!尧的羊,和今天的羊,本来就是一样的。原来的羊,纯朴,现在,纯朴之风,已经败坏了,羊也变得贪婪狠毒,人也堕落了。所以,现在的羊角歪了,就不能像原来那样,触不直辩好坏之人了。” 罗隐有才,但他初期的失败,主要是因为他太狂妄了,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好像天下,除他之外,再无有才之人,但,失意使他的诗才,朝着另一个讽刺的方向,有了大发展。假如,他稍微收敛一些,恐怕,在当时,会有更大的作为,但这样,那个有才气,有傲气的罗隐,就不会出现了。
朱温也久闻罗隐盛名,用右谏议大夫的官职,召他去,被罗隐回绝。同时,他建议钱鏐讨伐后梁,灭掉叛逆唐朝的朱温。他说:“王是唐朝之臣,发兵北伐义不容辞,纵使不能成功,也能保住杭州越州之地,称帝于东方。怎么能向北称臣,做羞辱之人呢?”钱鏐以为,罗隐被唐朝长期压制,会怨恨唐朝,这时,见他并不计较个人得失,而是以道义为重,对他的人品,很是钦佩,虽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北伐,但,对罗隐,更器重了。
故事传说
传说,有一年冬天,罗隐京试落第了,他的心情,十分沮丧,再加上,囊中羞涩,只得在长安街市上,卖字,糊口。一天,他连买墨条的钱,也没了,于是,就到处溜达。到了晌午,肚子实在饿得,堂不牢了,就走进店家,讨口饭吃,可是,进了好几家店,店老板都像是前世欠他多,还他少的说:“朝廷俸禄天天加,自己都吃得上顿,没下顿了,年纪轻轻的,懒汉骨头,出去,出去!”罗隐走出第4家小吃店后,仰首对天呐喊道:“天哪,我前世,作了什么孽了呀,老天爷,你就下点面粉,给我吃吧。”话音刚落,听得北风呼啸,灰蒙蒙的天上,骤然,漫天飘下了白茫茫的面粉。一时间,长安大街上的人们,纷纷拿着畚箕和扫把,走出家门,在抢夺上天赐予的面粉了。那些个老板,都手执卫身棒,指挥着他们各自的佣人,“快点!快点!”还没过十几分钟,抢面粉的人们,就开始大动干戈了,霎时,街面上,呈现出一片打闹的混乱局面。正在这当口,一队骑着白马的官兵来了,他们手中,挥舞着马鞭,对着杂乱的人群,猛抽过去。其中,为首的,对大家大声喝令:“所有的人听着,天上落下的面粉,就是皇粮,你们必须全部交给我们。否则,格杀勿论。”看到这些,罗隐后悔自己开了金口,即将酿成惨祸。于是,又对着苍天大喊道:“天哪,我宁愿自己饿了,落面粉快好落歇了”。说来真神奇,罗隐的这么一句话,天上落下的面粉,马上变成了会融化的雪了。原来,是上天把罗隐的“好落歇了”,听成了“好落雪了”。
罗隐个人作品
  
罗隐著述甚丰,但散佚严重,今存诗歌,约500首,有诗集《甲乙集》传世,散文名著《谗书》,五卷60篇(残缺2篇),哲学名著,《两同书》两卷(10篇),小说《广陵妖乱志》,《中元传》等,另有书启碑记等杂著,约40篇(见《全唐文》)。    
补充诗文:  
 
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雪   
细玉罗纹下碧霄,杜门颜巷落偏饶。   
巢居只恐高柯折,旅客愁闻去路遥。   
撅冻野蔬和粉重,扫庭松叶带酥烧。   
寒窗呵笔寻诗句,一片飞来纸上销。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鹦鹉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罗隐诗集   
卷一   曲江春感   
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   
高阳酒徒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   
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   
皇陂   
皇陂潋滟深复深,陂西下马聊登临。   
垂杨风轻弄翠带,鲤鱼日暖跳黄金。   
三月穷途无胜事,十年流水见归心。   
输他谷口郑夫子,偷得闲名说至今。   
寄郑补阙   
夫子门前数仞墙,每经过处忆游梁。   
路从青琐无因见,恩在丹心不可忘。   
未必便为谗口隔,只应贪草谏书忙。   
别来愁悴知多少,两度槐花马上黄。   
牡丹花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黄河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汴河   
当时天子是闲游,今日行人特地愁。   
柳色纵饶妆故国,水声何忍到扬州。   
乾坤有意终难会,黎庶无情岂自由。   
应笑秦皇用心错,谩驱神鬼海东头。   
西京崇德里居   
进乏梯媒退又难,强随豪贵滞长安。   
风从昨夜吹银汉,泪拟何门落玉盘。   
抛掷红尘应有恨,思量仙桂也无端。   
锦鳞赪尾平生事,却被闲人把钓竿。   
投所思   
憔悴长安何所为?旅魂穷命自相疑。   
满川碧嶂无归日,一榻红尘有泪时。   
雕琢只应劳郢匠,膏肓终恐误秦医。   
浮生七十今三十,从此凄惶未可知。   
经张舍人旧居   
行尘不是昔时尘,谩向朱门忆侍臣。   
一榻已无开眼处,九泉应有爱才人。   
文馀吐凤当年诏,树想栖鸾旧日春。   
从此恩深转难报,夕阳衰草泪沾巾。   
雒城作   
大卤旌旗出洛滨,此中烟月已埃尘。   
更无楼阁寻行处,只有山川识野人。   
早得铸金夸范蠡,旋闻垂钓哭平津。   
旧游难得时难遇,回首空城百草春。   
姑苏城南湖陪曹使君游   
水蓼花红稻穗黄,使君兰棹泛回塘。   
倚风荇藻先开路,迎旆凫鸥尽着行。   
手里兵符神与术,腰间金印彩为囊。   
少年太守勋庸盛,应笑燕台两鬓霜。   
秋日有寄姑苏曹使君   
多病无因棹小舟,阖闾城下谒名侯。   
水寒不见双鱼信,风便唯闻五袴讴。   
早说用兵长暗合,近传观稼亦闲游。   
须知谢奕依前醉,间阻清谈又一秋。   

送章碣赴举   
苹鹿歌中别酒催,粉闱星彩动昭回。   
久经罹乱心应破,乍睹升平眼渐开。   
顾我昔年悲玉石,怜君今日蕴风雷。   

龙门盛事无因见,费尽黄金老隗台。   
寄杨秘书   
潮水平来见鲤鱼,偶因烹处得琼琚。   
披寻藻思千重后,吟想冰光万里馀。   

漳浦病来情转薄,赤城吟苦意何如?   
锦衣公子怜君在,十载兵戈从板舆。   
往年进士赵能卿尝话金庭胜事见示叙   
会稽诗客赵能卿,往岁相逢话石城。   
正恨故人无上寿,喜闻良宰有高情。   
山朝佐命层层耸,水接飞流步步情。   
两火一刀罹乱后,会须乘兴雪中行。   
得宣州窦尚书书因投寄二首  
 
其一   

双鱼迢递到江滨,伤感南陵旧主人。   
万里朝台劳寄梦,十年侯国阻趋尘。   

寻知乱后尝辞禄,共喜闲来得养神。   
时见齐山敬亭客,不堪戎马战征频。
  
其二   

曾逐旌旗过板桥,世途多难竟蓬飘。   
步兵校尉辞公府,车骑将军忆本朝。   
醉里旧游还历历,病中衰鬓奈萧萧。   
鹭鸶   
斜阳淡淡柳阴阴,   风袅寒丝映水深。   
不要向人夸洁白,   也知常有羡鱼心。  

 
赠妓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英雄之言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   
夫盗亦人也,冠屦焉,衣服焉。

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④寒饿;

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

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

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

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

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   
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

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   
筹笔驿怀古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诗词鉴赏
《鹦鹉》
莫恨雕笼翠羽残, 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 语得分明出转难。   
赏析:   
三国时候的名士祢衡,有一篇《鹦鹉赋》,是托物言志之作。祢衡为人恃才傲物,先后得罪过曹操与刘表,到处不被容纳,最后,又被遣送到江夏太守黄祖处,在一次宴会上,即席赋篇,假借鹦鹉以抒述自己托身事人的遭遇,和忧谗畏讥的心理。罗隐的这首诗,命意,亦相类似。“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陇西”,指陇山(六盘山南段别称,延伸于陕西、甘肃边境)以西,旧传为鹦鹉产地,故鹦鹉亦称“陇客”。诗人在江南见到的这头鹦鹉,已被人剪了翅膀,关进雕花的笼子里,所以,用上面两句话,来安慰它:且莫感叹自己被拘囚的命运,这个地方,毕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多了。话,虽这么说,“莫恨”其实是有“恨”,所以,细心人不难听出,其弦外之音:尽管现在不愁温饱,而不能奋翅高飞,终不免叫人感到遗憾。罗隐生当唐末纷乱时世,虽然,怀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大半辈子,无所遇合,到五十五岁那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镠,才算有了安身之地。他这时的处境,跟这头笼中鹦鹉,颇有某些相似。这两句诗,分明写他那种自嘲而又自解的矛盾心理。“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鹦鹉的特点是,善于学人言语,后面,两句诗,就抓住这点加以生发。诗人以告诫的口吻,对鹦鹉说:你还是不要说话,过于明白吧,明白的话语,反而难以出口呵!这里,含蓄的意思是:语言不慎,足以招祸;为求免祸,必须慎言。当然,鹦鹉本身是无所谓出语招祸的,显然又是作者的自我比况。据传,罗隐在江东,很受钱镠礼遇。但,祢衡当年,也曾受过恩宠,而最终,仍因忤触黄祖被杀。何况,罗隐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养成的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为讥刺的习气,一时,也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对钱镠,产生某种疑惧心理,完全是可理解的。这首咏物诗,不同于一般的比兴托物,而是借用向鹦鹉说话的形式,来吐露自己的心曲,劝鹦鹉,实是劝自己,劝自己,实是抒泄自己内心的悲慨,淡淡说来,却耐人咀嚼。
《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赏析: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
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雪》
  
尽道丰年瑞, 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 为瑞不宜多。   
赏析:   
题目是“雪”,诗却非咏雪,而是发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议论。绝句,长于抒情,而拙于议论,五绝,篇幅极狭,尤忌议论。作者偏用其短,看来,是有意造成一种特殊的风格。瑞雪兆丰年。辛勤劳动的农民,看到飘飘瑞雪而产生丰年的联想与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华的帝都长安,这“尽道丰年瑞”的声音,就颇值得深思。“尽道”二字,语含讥讽。联系下文,可以揣知“尽道丰年瑞”者,是和“贫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们。这些安居深院华屋、身袭蒙茸皮裘的达官显宦、富商大贾,在酒酣饭饱、围炉取暖、观赏一天风雪的时候,正异口同声地,大发瑞雪兆丰年的议论,他们也许,会自命是悲天悯人、关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为是此辈“尽道丰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问:“丰年事若何?”即使真的丰年,情况又怎样呢?这是反问,没有作答,也无须作答。“尽道丰年瑞”者,自己心里清楚。唐代末叶,苛重的赋税,和高额地租剥削,使农民无论丰歉,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这些诗句,对“事若何”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但,在这首诗里,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艺术力量。它好像当头一闷棍,打得那些“尽道丰年瑞”者,哑口无言。 三、四两句,不是顺着“丰年事若何”进一步抒感慨、发议论,而是回到开头,提出的雪,是否为瑞的问题上来。因为,作者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抒写对贫者,虽处丰年,仍不免冻馁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谈丰年瑞者,投一匕首。“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好像在一旁冷冷地提醒这些人:当你们享受着山珍海味,在高楼大厦中,高谈瑞雪兆丰年时,恐怕早就忘记了,这帝都长安,有许许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露宿街头的“贫者”。他们盼不到“丰年瑞”所带来的好处,却会被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丰年瑞”所冻死。一夜风雪,明日,长安街头会出现多少“冻死骨”啊!“为瑞不宜多”,仿佛轻描淡写,略作诙谐幽默之语,实际上,这里面,蕴含着深沉的愤怒和炽烈的感情。平缓从容的语调,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隽的讽刺,和深沉的愤怒,在这里,被和谐地结合起来了。   
雪究竟是瑞兆,还是灾难,离开一定的前提条件,是很难辩论清楚的,何况,这根本不是诗的任务。诗人无意进行这样一场辩论。他感到憎恶和愤慨的是,那些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们,本与贫者,没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语言,却偏偏要装出一副对丰年最关心、对贫者最关切的面孔,因而,抓住“丰年瑞”这个话题,巧妙地作了一点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让他们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诗里,没有直接出现画面,也没有任何形象的描绘。但,读完全诗,诗人自已的形象,却鲜明可触。
《筹笔驿怀古》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赏析   
与李义山同题,前后赋咏,义山赞诸葛之才智,昭谏叹诸葛之运命,各有所指,各极其妙。其颔联“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为一篇之主旨。亦俗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

清孙原湘《霸王之墓诗后》

颈联“时来雉亦烹功狗,事去人争笑沐猴”,亦拟其意旨仿其句法。似皆出于项羽所谓“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项羽本纪》)。

结联,寄情于流水,余韵无穷。余成教《石园诗话》谓:“昭谏《筹笔驿》诗,亦七律中最佳者,议论亦颇似义山。”似不为过。 《筹笔驿》的“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将思想和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诗艺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罗隐有才,但他初期的失败,主要是因为他太狂妄了,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好像天下,除他之外,再无有才之人,但失意,使他的诗才,朝着另一个讽刺的方向,有了大发展。假如,他稍微收敛一些,恐怕,在当时,会有更大的作为,但这样,那个有才气,有傲气的罗隐,就不会出现了。 罗隐是唐末著名作家,他本来希望,能够为国为民有所建树,自信终有一日,会“执大柄而定是非”,达到“佐国是而惠残黎”的目的,但是,当时,社会现实极端黑暗,一般知识分子,根本没有出路,罗隐也不例外,他“十上不中第”,一生穷愁潦倒。 罗隐是个可以警世、醒世的大师,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秉性,个性凸现,也未必是个坏事,但是,过了,就不好了,引以为戒好。筹笔驿,在今四川广元县北,相传,诸葛亮出兵攻魏,在这里,筹划军事。一开头,就联系诸葛亮,再联系筹笔驿,作出高度的总括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他抛弃了在南阳的隐居生活,为主公刘备分忧,出来,辅佐刘备建功立业。北征东讨的运筹帷幄,他的计谋,都是好的。这里,主要是北征,筹笔驿,是为伐魏运筹,是北征;东征是陪衬,不是指打东吴。刘备去打东吴,诸葛亮是反对的,他没有东讨。这里,实际上,是“南征北伐”,不说“南征北伐”,而说“北征东讨 ”,因为,上句,已用了“南”字,为避开重复,所以,这样说。   
二联,“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时来句,当战赤壁之战,当时,孙权、刘备两家的兵力,联合起来,也不能与曹操大军相比。只是倚靠了长江之险,曹操北方的军队,不习水战。又靠了东风,好用火攻,来烧毁曹军的战船取胜,这是利用天时,地理,来获胜,所以说,“天地皆同力”。时运不济,像李商隐诗里说的:“关张无命欲何如?”关羽、张飞,都早死了,不能帮助诸葛亮北伐,英雄,也不由自主。

三联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诸葛亮死后,魏将邓艾率军攻蜀,谯周劝后主投降。后主听了他的话,投降了。蜀国千里山河 ,孺子阿斗轻轻地断送了。两朝冠剑:指在刘备和后主两朝的文臣武将,主要是指,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军事,是两朝冠剑。他如有知,一定是恨谯周的。

末联,归结到筹笔驿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在驿亭的岩下水,还在傍驿流着,好像在怀念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