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委託加工機器人以及配件!請提供機器人生產,加工,製造的圖紙,樣品,報價!

歡迎委託加工機器人以及配件!請提供機器人生產,加工,製造的圖紙,樣品,報價!

日本東京塔推出機器人導遊, 會說四國語言(圖).2012年08月04日

東京塔推出機器人導遊(資料)

日本共同社,8月1日報導,運營東京塔的日本電波塔公司,8月1日,為一名特殊的“新員工”——可說四國語言的觀景台,嚮導機器人,舉行了歡迎儀式。除日語之外,該機器人,還會用英語、漢語和韓語,提供服務。

該機器人,被設定為:8月1日出生的“男孩”,身高160厘米,體重200公斤,體型呈圓筒狀。機器人將在150米高的大觀景台2樓,巡迴服務,用語音,介紹參觀者眼前的風景。

據日本電波塔公司稱,每年,約有300萬人參觀東京塔,其中,一成左右,為外國遊客。相關負責人,對採用機器人嚮導的效果,表示期待,稱,“雖然,外國遊客受東日本大地震影響,有所減少,但,希望利用此次機會,扭轉局面”。

日本地震後,為何不使用機器人修復核電站?

如果要派出機器人,那麼,第一個挑戰是進入大樓。日本東北大學機器人教授及IEEE會員Satoshi Tadokoro在仙台表示:“移動的問題,不僅包括崎嶇不平的地形,還包括,縫隙和障礙物。路上,可能有許多人類可以越過的障礙,但,大多數機器人,卻不能越過這些障礙。”

機器人必須由操作人員遠程遙控,通信是另一個挑戰。依賴無線傳輸是一個問題,因為,反應堆四周,有厚厚的混凝土牆,及大量的金屬。一種替代方案是,使用繩索,但問題是,會影響範圍和移動性。 Christensen教授表示:“即使是使用光纖繩索,也很難達到2公里以上的範圍,因此,必須在附近,部署人員,來操作工具。”

為什麼不使用敏捷的人形機器人,它們可以在廢墟上行走,操作重型機械,可以耐受大火和輻射,比如,終結者式的機器人?

即使是研製出世界上最先進的人形機器人的日本,也遠沒有達到這種水平。人形機器人,儘管最近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仍處在研究項目階段。它們可以走、跑、爬台階、跳舞、進行靈巧的操作。但,它們不能修復核反應堆。

佐治亞科技公司的Christensen和維吉尼亞科技公司的Hong都建議:使用無人駕駛機,或UAV生成圖像。但,日本當局可能對自己的選擇趨於保守,他們首選不使用無人駕駛機,因為,無人駕駛機可能會墜毀,而使形勢進一步惡化…[詳細]

日本地震後一周,美國派機器人,前往救援

iRobot發言人介紹,日本地震一周後,四台機器人,包括,iRobot的Packbot 510,和Warrior 710,離開美國馬薩諸塞州貝德福德,趕往日本,一同前往的,還有一支由iRobot員工組成的隊伍,以提供支持。

這些機器人,可望以多種不同方式,為福島戴一核電站提供援助。 Packbot 510,配有HazMat有效載荷,可以檢測溫度、伽馬輻射、爆炸性氣體和水蒸汽,以及有毒的化學物質,並把所有數據,實時傳回到控制器中。

Warrior 710 ,比Packbots要大得多、強壯得多,能夠承載高達68公斤的有效載荷,手臂能夠抬升​​,超過90公斤的負荷。

這兩款機器人,都配有攝像機,把實時視頻,流傳送給操作人員,操作人員使用遊戲桿式的控制器,操作機器人。它們的無線範圍,超過600米,能夠繞過瓦礫,爬上台階,可以承受下落1.8米,到混凝土上,即使完全浸入水中,仍能工作。 Warrior 710,甚至能夠在背上,背著Packbots,通過窗戶,進入建築物結構內部…[詳細]

機器人協助搜救倖存者

在日本受到地震和海嘯重創後,日本著名的搜救機器人專家,正在部署履帶式機器人和蛇形機器人,幫助緊急救援人員,搜索倖存者。

Quince是一種移動機器人,配有四套履帶輪,部分輪,可以上,下,移動,因此,機器人可以繞過障礙物。它攜帶攝像機,及紅外線和二氧化碳傳感器,可以檢測被埋在廢墟下的倖存者…[詳細]

美國派無人駕駛飛機,支援救災

在日本地震後幾天裡,美國全球鷹,一直協助日本,完成減災工作,它採集了接近實時的圖像,從而,使得官方更好地優先安排,及檢測各項資源。在去年1月,海地發生七級地震時,它曾幫助監測海地災區情況。

美國全球鷹,帶有35米長的翼展,能夠在高達18公里的高度上,一口氣地監控36小時。它在一天內,可以調查100,000平方公里的地帶,根本不需要人員干預。一旦機器人收到指令,從滑行,到起飛、到數據採集、到著陸,都完全自動進行…[詳細]

IEEE專家:把機器人派往災區,挽救生命

全球對採用機器人的看法,正在發生變化,但,必需做更多的工作,保證在有需要時,能夠獲得相應質量和數量的硬件。許多政府只是剛剛認識到:機器人在這種環境中的潛力。各國政府已經開始認識到:機器人在災難發生時的潛力,因此,可以加大投入,通過,比如把機器人派往災區,來應用機器人技術,挽救生命…[詳細]

機器人科技

“Robonaut 2”機器人,是美國宇航局與通用公司設計製造的,它是首個進入太空的仿真機器人,科學家計劃,讓這款機器人,長期駐守在空間站,希望它,能夠有朝一日,冒險離開空間站,幫助宇航員,完成太空行走任務,執行維修和科學實驗工作…(詳細)

美軍向阿富汗派遣機器人“大狗”,“大狗”能夠在戰場上,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交通不便的地區,為士兵運送彈藥、食物和其他物品。它能夠行走和奔跑,可跨越一定高度的障礙物。該機器人的動力,來自一部帶有液壓系統的汽油發動機…(詳細)

ASIMO是由日本研發的,世界上最先進的類人型機器人,具有人一樣的極高移動能力,和高智能的類人型機器人,ASIMO類人機器人,不僅可以行走自如,進行諸如“8”字形行走,而且,可以做到上,下,台階、彎腰等各項“複雜”動作…(詳細)

2008.’中國機器人大賽“中型組機器人足球賽”,國防科技大學代表隊,以4比1,戰胜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與濱州學院代表隊,連續三屆奪冠…(詳細)

世博會日本館活動:機器人,讓生活更美好。 2010年05月

能直立行走的仿人機器人。

在上海世博會上,首次亮相的HAL全身版。

清掃機器人。

  

直立行走的仿人機器人、清掃機器人、搬運機器人、學習主人語言的成長型機器人……這些,並不僅僅是概念,而是已經走向市場推廣的日本機器人。

5月19日~23日,上海世博會日本館的活動舞台內,舉行了為期5天的機器人展。本次展覽,由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主辦,參展的多款機器人,來自賽博達英、東芝、富士、松下等多家公司,全面展示了日本實用型機器人研究開發的現狀,向世人宣告:人與機器共存的時代,已經到來。

日本擁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機器人技術。本次展覽的主題,是“機器人讓生活更多彩”,主要展出的,都是實用型機器人。其中,機器人HAL,全身版,首次向公眾亮相。

HAL是賽博達英電子科技公司出品的,一款人工控制智能型機器人,只要穿戴在身上,就可以提高人體的機能、輔助人類四肢動作。比如,它能夠幫助腿腳不便的老年人和殘疾人,增強行走能力,並能做上、下樓梯等動作。

當人想運動時,大腦通過運動神經細胞將神經信號,傳達給肌肉,肌肉和骨骼,就會作出反應。 HAL的原理是,通過貼在人體皮膚表面的傳感器,來讀取人體生物電位信號,再以此​​,來控制馬達,發出和穿著者肌肉動作一致的動作。如此一來,HAL就能幫助穿著者,按照自身意願,自主行動了。

HAL是一個技術集成的體現,它將能讀懂生物電位信號,並按其旨意行動的“智能隨意控制系統”,和能做出人體各種動作的“智能自律控制系統”合二為一。

據悉,穿上HAL,拿著幾十公斤重的物品,可以像拿著幾公斤重的物品一樣,輕鬆。因此,HAL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不但可以在福利、護理領域,協助老人和殘疾人自主行動,還可擴展到工廠的重體力勞動,以及災害救援等方面。

自1992年開始,研發至今,下肢版HAL,自2008年11月,已投入使用,目前,在日本本土和北歐一些國家應用,主要以租借的形式,用於醫院、敬老院等福利機構。不過,全身版HAL,在本次世博會上,首次向公眾亮相,其價格,未公開。據工作人員透露,僅一套模具的價格,就相當於一輛奔馳轎車。

為了擴展業務,賽博達英正在擴建中的工廠,將於今年10月,正式投產,屆時,將具備年產500台的生產能力,實現全身版HAL的實用化。

本次展覽中,有身高154厘米、體重58公斤的仿人機器人HRP-2。仿人機器人是為人類做各種工作的勞動型機器人的最高形態。 HRP-2,不僅可以步行,還可以仰臥、甦醒、與人類合力搬運物品、推動重物、穿越障礙、收拾桌椅、跳舞等。

東芝公司研發的成長型機器人-愛不離泡克(AproPoco),外形可愛,如同家庭寵物。它可以和主人對話,學習主人的語言,通過學會的語言,來操作家裡的其他機器人,和家用電器等。

富士重工的樓宇清掃機器人,能夠自己操作寫字樓內的電梯,在多個樓層移動清掃,清掃完成後,返回啟動位置。該機器人,通常被限定在夜間等非工作時間清掃,提高了作業效率,同時,由於不需要照明和空調,也實現了節能。據悉,人工每月清掃1平方米地毯,約為100日元,機器人可控制在50日元以內。截至2009年10月,該機器人已被日本近20棟高層建築引進。該清掃機器人,獲得了日本2006“年度機器人”大獎。

據介紹,“年度機器人”大獎,是由日本經濟產業省和日本機械工業聯合會,自2006年起,聯合創立的表彰活動,旨在促進機器人技術的創新,擴大應用領域並喚起民眾需求。主辦方期待:通過該活動,促進日本機器人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使機器人進入人們的生活。

該大獎的評判標準,主要有3項:社會必要性和市場需求大小,用戶角度對實用型、便利性、維護成本的評價,以及安全性、新穎性和可造作性等技術先進性評價。在審查中,有時,對3項進行綜合評價,有時,選取某一項,特別優秀者。

2007年度的大獎,授予了能夠視覺跟踪的高速搬運機器人。該機器人,能將傳送帶上高速輸運的大量物品,瞬間準確抓取。該機器人的發明,取代了以往人工或專用機械進行的搬運作業,能夠廉價、高質量地,24小時連續作業。

2008年,Omnibot 17μ:i-SOBOT,獲得了大獎。該機器人,身高只有16.5厘米,重量僅為350克,但,由於搭載了日本自主開發的17個超小型伺服電機,可完成200多個動作。 2008年,該機器人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最小的量產化,仿人型機器人”。

據介紹,為了向普通家庭推廣,該機器人,實現了較高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使用了安全性較高的7號鎳氫電池,一次充電,可工作1小時以上,在量產的雙足步行機器人當中,是世界上耗能最少的。目前,該機器人的售價,為稅前29,800日元,低廉的價格,使其成功實現了實用化。

主辦本次展覽的NEDO,是推進日本產業技術和能源、環境技術的規模最大的核心性研究開發機構。它通過與企業、大學,以及研究院所的合作,推進日本科學技術的研發,強化日本的產業競爭力。

NEDO,自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致力於開發機器人技術,並一直引導日本的機器人開發。現在,該機構,把實用型機器人開發、機器人支撐基盤技術開發,和確保安全3點作為關鍵,來推進下一代機器人的開發工程。

同時,為了推進在護理、福利、家政、安全等領域的機器人實用化,從2009年開始,NEDO啟動了支援生活機器人實用化項目。

NEDO的工作人員介紹:“在少子,老齡化的時代,在備受眾人期待的支援服務型機器人的實用化上,最大的課題,就是安全性,對此,我們準備花5年時間,進行驗證和基準確立,並把獲得國際標準,作為目標。”

日本推出“思考”機器人

日本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計算機程序,可以“指導”機器人,觀察周圍環境、在互聯網上,做調查,讓機器人經由“思考”,獲取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東京工業大學副教授長谷川牧(音譯),10月11日說,應用這種程序的機器人,可以像人一樣,把經驗中,習得的知識,用於解決新問題。

“多數現有機器人,擅於依照預置程序,處理,並執行任務,但,它們對我們人類所處的’真實世界’,了解不多,”長谷川說,“我們的項目,旨在嘗試搭建一座連接機器人與真實世界的橋樑。”

長谷川介紹,這種程序,實際上,是一種運算法則,讓機器人分析所處環境、收集所需數據,從而,將接受的信息,轉化為一連串指令。

比如,安裝“思考程序”的機器人,接到“倒水”指令後,會把這一任務,分解為先​​前學會的一系列技能:握住瓶子、從瓶中倒水、放下杯子。機器人沒有預置“倒水”這一特定程序,卻可以設計出完成指令所需的多個動作。

面臨超出自身能力的任務時,“思考”機器人,會尋求幫助,同時,儲存學到的信息,以便應對新任務。這種機器人,可以把“大腦”直接與互聯網連接,在網上,尋找所需信息,同時,過濾不相關信息。

研究團隊看好“思考”機器人的應用前景,認為,機器人今後,可以用於地震探測、交通信號燈控制,還可能,成為家庭主婦的好幫手。

中外機器人“競技”世博會。 2010年05月

對未來世界的暢想,少不了人工智能。上海世博會,成了各國機器人云集之地。

“小提琴手”、“腦”與“海寶”

世博園中,日本館的“小提琴演奏機器人”,頗具“明星相”,令看過它表演的遊客,贊不絕口。這個機器人,長著黑色大眼睛,身著銀色外衣,出場後,先鞠躬,再用左手,將小提琴,放到下顎處,右手提起琴弓,開始演奏。動作細膩,姿態優雅。

  “它會揉弦!”有人驚嘆。不少觀眾隨著拍子,輕輕擊掌。一曲中國民歌《茉莉花》,終了,館內掌聲雷動。

法國館中,身高58厘米的“腦”,被一些觀眾,稱為“小天才”。據工作人員介紹,這個機器人,會打太極拳,跳舞、爵士樂、足球,樣樣精通,通曉20多個國家的語言。幸運的觀眾,能看到“腦”的多個兄弟,站成一排、同時,起舞的場景。

在城市最佳實踐區的杭州館門口,邂逅了藍色的機器人“海寶”。只要拿一個專用話筒,就能和它對話,其面部液晶屏,會顯示即時表情。如,聽到“海寶笑一個”,它就會咧開嘴,“哈—哈—哈”。 “海寶”擅長詩歌“接龍”,來自江蘇蘇州的小學生唐堯昱,和它連對了5首,沒有難住它。

“機器人完全可能在十年內,進入家庭”

世博園中,有不少“助手型”的機器人。如,意大利館中,機器人會挨家挨戶,去收集垃圾。

城市最佳實踐區的“滬上生態家”展館,機器人能在廚房中,端菜。

浦西園區的上海企業聯合館中,建起了“機器人廚房”。控制人員,只需按下幾個按鈕,廚師“愛可”,就會端鍋、翻炒、加鹽、點醋,製作出美味佳餚。

“機器人完全可能在十年內,進入家庭,首先,會是具備監控、安保等簡單功能的機器人,然後,會向更複雜的娛樂型,和家政服務型發展。”中控集團研究院機器人事業部總經理鄭洪波說。

在本屆世博會上,中控集團研究院和浙江大學的聯合團隊,受邀研製了30多台“智能服務型”機器人,放置於主要出入口。這些機器人,可以為遊客提供世博信息、公共信息、引路導航等多項信息諮詢服務,並能準確辨識來賓的方位、人數,和行進方向,自動進入迎賓服務狀態,會講故事,說笑話,和觀眾聊天。

“機器人,正逐漸走近普通人的生活,技術應用,已經不再遙遠。”日本工程師玉井博文說。攀爬於日本產業館外牆腳手架上的3個機器人,由於關節處,設置了特別的芯片,行動更加靈活,並實現了無線控制,可以幫助人類,從一些危險的高空作業中,解放出來。在生命陽光館,展出的機器人“HAL”,通過貼在人體皮膚表面的傳感器,了解人“要運動身體”的生物電位信號,並控制機器關節,與使用者的肌肉,一致擺動,幫助行動不便人士,按照意願自主行動。

 人工智能,還是人機博弈?

“一切始於世博會”,機器人設計與世博會,有著“不解之緣”。 1985年,日本筑波世博會上,展出了“特種機器人”,它們能爬樓梯、清掃、機械零部件分類、甲板除鏽或者排險。當時,日本和美國,同時推出雙足,站立,行走式機器人,改變了人類認為,機器人“不實用”的固有印象。

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上,多種功能的機器人,集中亮相,被認為,標誌著人類社會進入“機器人時代”。

現在,機器人,已經在工業、起居、戰爭和護理方面,得到廣泛應用。有科學家預測,到2050年,地球將真正進入機器人的時代。

機器人,無疑越來越“聰明”,令一些參觀者擔憂,是否會有那麼一天,機器人的力量,強大到出現“人機對抗”的局面,甚至,戰勝人類?

30歲的朱曉波,是科幻片愛好者。他說,近年來,《終結者》,《機械公敵》等多部影片,都對人機關係,進行了大膽的預測。朱曉波認為,人們曾經對新科技充滿崇拜,但,實踐證明,一項先進的技術,只有被正確運用,才能造福於人類,關鍵,在使用的人。

歡迎委託加工機器人以及配件!請提供機器人生產,加工,製造的圖紙,樣品,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