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委托加工机器人以及配件!请提供机器人生产,加工,制造的图纸,样品,报价!

欢迎委托加工机器人以及配件!请提供机器人生产,加工,制造的图纸,样品,报价!

日本东京塔推出机器人导游, 会说四国语言(图).2012年08月04日

东京塔推出机器人导游(资料)

日本共同社,8月1日报道,运营东京塔的日本电波塔公司,8月1日,为一名特殊的“新员工”——可说四国语言的观景台,向导机器人,举行了欢迎仪式。除日语之外,该机器人,还会用英语、汉语和韩语,提供服务。

该机器人,被设定为:8月1日出生的“男孩”,身高160厘米,体重200公斤,体型呈圆筒状。机器人将在150米高的大观景台2楼,巡回服务,用语音,介绍参观者眼前的风景。

据日本电波塔公司称,每年,约有300万人参观东京塔,其中,一成左右,为外国游客。相关负责人,对采用机器人向导的效果,表示期待,称,“虽然,外国游客受东日本大地震影响,有所减少,但,希望利用此次机会,扭转局面”。

日本地震后,为何不使用机器人修复核电站?

  如果要派出机器人,那么,第一个挑战是进入大楼。日本东北大学机器人教授及IEEE会员Satoshi Tadokoro在仙台表示:“移动的问题,不仅包括崎岖不平的地形,还包括,缝隙和障碍物。路上,可能有许多人类可以越过的障碍,但,大多数机器人,却不能越过这些障碍。”

  机器人必须由操作人员远程遥控,通信是另一个挑战。依赖无线传输是一个问题,因为,反应堆四周,有厚厚的混凝土墙,及大量的金属。一种替代方案是,使用绳索,但问题是,会影响范围和移动性。Christensen教授表示:“即使是使用光纤绳索,也很难达到2公里以上的范围,因此,必须在附近,部署人员,来操作工具。”

  为什么不使用敏捷的人形机器人,它们可以在废墟上行走,操作重型机械,可以耐受大火和辐射,比如,终结者式的机器人?

即使是研制出世界上最先进的人形机器人的日本,也远没有达到这种水平。人形机器人,尽管最近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处在研究项目阶段。它们可以走、跑、爬台阶、跳舞、进行灵巧的操作。但,它们不能修复核反应堆。

  佐治亚科技公司的Christensen和维吉尼亚科技公司的Hong都建议:使用无人驾驶机,或UAV生成图像。但,日本当局可能对自己的选择趋于保守,他们首选不使用无人驾驶机,因为,无人驾驶机可能会坠毁,而使形势进一步恶化…[详细]

日本地震后一周,美国派机器人,前往救援

  iRobot发言人介绍,日本地震一周后,四台机器人,包括,iRobot的Packbot 510,和Warrior 710,离开美国马萨诸塞州贝德福德,赶往日本,一同前往的,还有一支由iRobot员工组成的队伍,以提供支持。

  这些机器人,可望以多种不同方式,为福岛戴一核电站提供援助。Packbot 510,配有HazMat有效载荷,可以检测温度、伽马辐射、爆炸性气体和水蒸汽,以及有毒的化学物质,并把所有数据,实时传回到控制器中。

  Warrior 710 ,比Packbots要大得多、强壮得多,能够承载高达68公斤的有效载荷,手臂能够抬升,超过90公斤的负荷。

  这两款机器人,都配有摄像机,把实时视频,流传送给操作人员,操作人员使用游戏杆式的控制器,操作机器人。它们的无线范围,超过600米,能够绕过瓦砾,爬上台阶,可以承受下落1.8米,到混凝土上,即使完全浸入水中,仍能工作。Warrior 710,甚至能够在背上,背着Packbots,通过窗户,进入建筑物结构内部…[详细]

机器人协助搜救幸存者

  在日本受到地震和海啸重创后,日本著名的搜救机器人专家,正在部署履带式机器人和蛇形机器人,帮助紧急救援人员,搜索幸存者。

  Quince是一种移动机器人,配有四套履带轮,部分轮,可以上,下,移动,因此,机器人可以绕过障碍物。它携带摄像机,及红外线和二氧化碳传感器,可以检测被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详细]

美国派无人驾驶飞机,支援救灾

  在日本地震后几天里,美国全球鹰,一直协助日本,完成减灾工作,它采集了接近实时的图像,从而,使得官方更好地优先安排,及检测各项资源。在去年1月,海地发生七级地震时,它曾帮助监测海地灾区情况。

   美国全球鹰,带有35米长的翼展,能够在高达18公里的高度上,一口气地监控36小时。它在一天内,可以调查100,000平方公里的地带,根本不需要人员干预。一旦机器人收到指令,从滑行,到起飞、到数据采集、到着陆,都完全自动进行 …[详细]

IEEE专家:把机器人派往灾区,挽救生命

  全球对采用机器人的看法,正在发生变化,但,必需做更多的工作,保证在有需要时,能够获得相应质量和数量的硬件。许多政府只是刚刚认识到:机器人在这种环境中的潜力。各国政府已经开始认识到:机器人在灾难发生时的潜力,因此,可以加大投入,通过,比如把机器人派往灾区,来应用机器人技术,挽救生命…[详细]

机器人科技

  “Robonaut 2”机器人,是美国宇航局与通用公司设计制造的,它是首个进入太空的仿真机器人,科学家计划,让这款机器人,长期驻守在空间站,希望它,能够有朝一日,冒险离开空间站,帮助宇航员,完成太空行走任务,执行维修和科学实验工作…(详细)

  美军向阿富汗派遣机器人“大狗”,“大狗”能够在战场上,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为士兵运送弹药、食物和其他物品。它能够行走和奔跑,可跨越一定高度的障碍物。该机器人的动力,来自一部带有液压系统的汽油发动机…(详细)

  ASIMO是由日本研发的,世界上最先进的类人型机器人,具有人一样的极高移动能力,和高智能的类人型机器人,ASIMO类人机器人,不仅可以行走自如,进行诸如“8”字形行走,而且,可以做到上,下,台阶、弯腰等各项“复杂”动作…(详细)

  2008.’中国机器人大赛“中型组机器人足球赛”,国防科技大学代表队,以4比1,战胜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与滨州学院代表队,连续三届夺冠…(详细)

世博会日本馆活动:机器人,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05月

能直立行走的仿人机器人。

在上海世博会上,首次亮相的HAL全身版。

清扫机器人。

  

直立行走的仿人机器人、清扫机器人、搬运机器人、学习主人语言的成长型机器人……这些,并不仅仅是概念,而是已经走向市场推广的日本机器人。

  5月19日~23日,上海世博会日本馆的活动舞台内,举行了为期5天的机器人展。本次展览,由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主办,参展的多款机器人,来自赛博达英、东芝、富士、松下等多家公司,全面展示了日本实用型机器人研究开发的现状,向世人宣告:人与机器共存的时代,已经到来。

  日本拥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机器人技术。本次展览的主题,是“机器人让生活更多彩”,主要展出的,都是实用型机器人。其中,机器人HAL,全身版,首次向公众亮相。

  HAL是赛博达英电子科技公司出品的,一款人工控制智能型机器人,只要穿戴在身上,就可以提高人体的机能、辅助人类四肢动作。比如,它能够帮助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增强行走能力,并能做上、下楼梯等动作。

  当人想运动时,大脑通过运动神经细胞将神经信号,传达给肌肉,肌肉和骨骼,就会作出反应。HAL的原理是,通过贴在人体皮肤表面的传感器,来读取人体生物电位信号,再以此,来控制马达,发出和穿着者肌肉动作一致的动作。如此一来,HAL就能帮助穿着者,按照自身意愿,自主行动了。

  HAL是一个技术集成的体现,它将能读懂生物电位信号,并按其旨意行动的“智能随意控制系统”,和能做出人体各种动作的“智能自律控制系统”合二为一。

  据悉,穿上HAL,拿着几十公斤重的物品,可以像拿着几公斤重的物品一样,轻松。因此,HAL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不但可以在福利、护理领域,协助老人和残疾人自主行动,还可扩展到工厂的重体力劳动,以及灾害救援等方面。

  自1992年开始,研发至今,下肢版HAL,自2008年11月,已投入使用,目前,在日本本土和北欧一些国家应用,主要以租借的形式,用于医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不过,全身版HAL,在本次世博会上,首次向公众亮相,其价格,未公开。据工作人员透露,仅一套模具的价格,就相当于一辆奔驰轿车。

  为了扩展业务,赛博达英正在扩建中的工厂,将于今年10月,正式投产,届时,将具备年产500台的生产能力,实现全身版HAL的实用化。

  本次展览中,有身高154厘米、体重58公斤的仿人机器人HRP-2。仿人机器人是为人类做各种工作的劳动型机器人的最高形态。HRP-2,不仅可以步行,还可以仰卧、苏醒、与人类合力搬运物品、推动重物、穿越障碍、收拾桌椅、跳舞等。

  东芝公司研发的成长型机器人-爱不离泡克(AproPoco),外形可爱,如同家庭宠物。它可以和主人对话,学习主人的语言,通过学会的语言,来操作家里的其他机器人,和家用电器等。

  富士重工的楼宇清扫机器人,能够自己操作写字楼内的电梯,在多个楼层移动清扫,清扫完成后,返回启动位置。该机器人,通常被限定在夜间等非工作时间清扫,提高了作业效率,同时,由于不需要照明和空调,也实现了节能。据悉,人工每月清扫1平方米地毯,约为100日元,机器人可控制在50日元以内。截至2009年10月,该机器人已被日本近20栋高层建筑引进。该清扫机器人,获得了日本2006“年度机器人”大奖。

  据介绍,“年度机器人”大奖,是由日本经济产业省和日本机械工业联合会,自2006年起,联合创立的表彰活动,旨在促进机器人技术的创新,扩大应用领域并唤起民众需求。主办方期待:通过该活动,促进日本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机器人进入人们的生活。

  该大奖的评判标准,主要有3项:社会必要性和市场需求大小,用户角度对实用型、便利性、维护成本的评价,以及安全性、新颖性和可造作性等技术先进性评价。在审查中,有时,对3项进行综合评价,有时,选取某一项,特别优秀者。

  2007年度的大奖,授予了能够视觉跟踪的高速搬运机器人。该机器人,能将传送带上高速输运的大量物品,瞬间准确抓取。该机器人的发明,取代了以往人工或专用机械进行的搬运作业,能够廉价、高质量地,24小时连续作业。

  2008年,Omnibot 17μ:i-SOBOT,获得了大奖。该机器人,身高只有16.5厘米,重量仅为350克,但,由于搭载了日本自主开发的17个超小型伺服电机,可完成200多个动作。2008年,该机器人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小的量产化,仿人型机器人”。

  据介绍,为了向普通家庭推广,该机器人,实现了较高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使用了安全性较高的7号镍氢电池,一次充电,可工作1小时以上,在量产的双足步行机器人当中,是世界上耗能最少的。目前,该机器人的售价,为税前29,800日元,低廉的价格,使其成功实现了实用化。

  主办本次展览的NEDO,是推进日本产业技术和能源、环境技术的规模最大的核心性研究开发机构。它通过与企业、大学,以及研究院所的合作,推进日本科学技术的研发,强化日本的产业竞争力。

  NEDO,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致力于开发机器人技术,并一直引导日本的机器人开发。现在,该机构,把实用型机器人开发、机器人支撑基盘技术开发,和确保安全3点作为关键,来推进下一代机器人的开发工程。

  同时,为了推进在护理、福利、家政、安全等领域的机器人实用化,从2009年开始,NEDO启动了支援生活机器人实用化项目。

  NEDO的工作人员介绍:“在少子,老龄化的时代,在备受众人期待的支援服务型机器人的实用化上,最大的课题,就是安全性,对此,我们准备花5年时间,进行验证和基准确立,并把获得国际标准,作为目标。”

日本推出“思考”机器人

日本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计算机程序,可以“指导”机器人,观察周围环境、在互联网上,做调查,让机器人经由“思考”,获取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东京工业大学副教授长谷川牧(音译),10月11日说,应用这种程序的机器人,可以像人一样,把经验中,习得的知识,用于解决新问题。

“多数现有机器人,擅于依照预置程序,处理,并执行任务,但,它们对我们人类所处的‘真实世界’,了解不多,”长谷川说,“我们的项目,旨在尝试搭建一座连接机器人与真实世界的桥梁。”

长谷川介绍,这种程序,实际上,是一种运算法则,让机器人分析所处环境、收集所需数据,从而,将接受的信息,转化为一连串指令。

比如,安装“思考程序”的机器人,接到“倒水”指令后,会把这一任务,分解为先前学会的一系列技能:握住瓶子、从瓶中倒水、放下杯子。机器人没有预置“倒水”这一特定程序,却可以设计出完成指令所需的多个动作。

面临超出自身能力的任务时,“思考”机器人,会寻求帮助,同时,储存学到的信息,以便应对新任务。这种机器人,可以把“大脑”直接与互联网连接,在网上,寻找所需信息,同时,过滤不相关信息。

研究团队看好“思考”机器人的应用前景,认为,机器人今后,可以用于地震探测、交通信号灯控制,还可能,成为家庭主妇的好帮手。

中外机器人“竞技”世博会。2010年05月

对未来世界的畅想,少不了人工智能。上海世博会,成了各国机器人云集之地。

  “小提琴手”、“脑”与“海宝”

  世博园中,日本馆的“小提琴演奏机器人”,颇具“明星相”,令看过它表演的游客,赞不绝口。这个机器人,长着黑色大眼睛,身着银色外衣,出场后,先鞠躬,再用左手,将小提琴,放到下颚处,右手提起琴弓,开始演奏。动作细腻,姿态优雅。

  “它会揉弦!”有人惊叹。不少观众随着拍子,轻轻击掌。一曲中国民歌《茉莉花》,终了,馆内掌声雷动。

  法国馆中,身高58厘米的“脑”,被一些观众,称为“小天才”。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个机器人,会打太极拳,跳舞、爵士乐、足球,样样精通,通晓20多个国家的语言。幸运的观众,能看到“脑”的多个兄弟,站成一排、同时,起舞的场景。

  在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杭州馆门口,邂逅了蓝色的机器人“海宝”。只要拿一个专用话筒,就能和它对话,其面部液晶屏,会显示即时表情。如,听到“海宝笑一个”,它就会咧开嘴,“哈—哈—哈”。“海宝”擅长诗歌“接龙”,来自江苏苏州的小学生唐尧昱,和它连对了5首,没有难住它。

 “机器人完全可能在十年内,进入家庭”

  世博园中,有不少“助手型”的机器人。如,意大利馆中,机器人会挨家挨户,去收集垃圾。

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沪上生态家”展馆,机器人能在厨房中,端菜。

浦西园区的上海企业联合馆中,建起了“机器人厨房”。控制人员,只需按下几个按钮,厨师“爱可”,就会端锅、翻炒、加盐、点醋,制作出美味佳肴。

  “机器人完全可能在十年内,进入家庭,首先,会是具备监控、安保等简单功能的机器人,然后,会向更复杂的娱乐型,和家政服务型发展。”中控集团研究院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郑洪波说。

  在本届世博会上,中控集团研究院和浙江大学的联合团队,受邀研制了30多台“智能服务型”机器人,放置于主要出入口。这些机器人,可以为游客提供世博信息、公共信息、引路导航等多项信息咨询服务,并能准确辨识来宾的方位、人数,和行进方向,自动进入迎宾服务状态,会讲故事,说笑话,和观众聊天。

  “机器人,正逐渐走近普通人的生活,技术应用,已经不再遥远。”日本工程师玉井博文说。攀爬于日本产业馆外墙脚手架上的3个机器人,由于关节处,设置了特别的芯片,行动更加灵活,并实现了无线控制,可以帮助人类,从一些危险的高空作业中,解放出来。在生命阳光馆,展出的机器人“HAL”,通过贴在人体皮肤表面的传感器,了解人“要运动身体”的生物电位信号,并控制机器关节,与使用者的肌肉,一致摆动,帮助行动不便人士,按照意愿自主行动。

 人工智能,还是人机博弈?

  “一切始于世博会”,机器人设计与世博会,有着“不解之缘”。1985年,日本筑波世博会上,展出了“特种机器人”,它们能爬楼梯、清扫、机械零部件分类、甲板除锈或者排险。当时,日本和美国,同时推出双足,站立,行走式机器人,改变了人类认为,机器人“不实用”的固有印象。

  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上,多种功能的机器人,集中亮相,被认为,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机器人时代”。

  现在,机器人,已经在工业、起居、战争和护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有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地球将真正进入机器人的时代。

  机器人,无疑越来越“聪明”,令一些参观者担忧,是否会有那么一天,机器人的力量,强大到出现“人机对抗”的局面,甚至,战胜人类?

  30岁的朱晓波,是科幻片爱好者。他说,近年来,《终结者》,《机械公敌》等多部影片,都对人机关系,进行了大胆的预测。朱晓波认为,人们曾经对新科技充满崇拜,但,实践证明,一项先进的技术,只有被正确运用,才能造福于人类,关键,在使用的人。

欢迎委托加工机器人以及配件!请提供机器人生产,加工,制造的图纸,样品,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