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濤(約768~832年),唐代女詩人,字洪度。長安(今陝西西安)人。

薛濤(約768~832年),唐代女詩人,字洪度。長安(今陝西西安)人。
中文名: 薛濤
出生地: 長安(今陝西西安)人
出生日期: 約768
逝世日期: 832年
職業: 詩人
代表作品: 《送友人》、《題竹郎廟》
人物簡​​介
  
其父薛鄖,仕宦入蜀,死後,妻女流寓蜀中。幼年隨父鄖流寓成都,八九歲能詩,父死家貧,十六歲,遂墮入樂籍,脫樂籍後,終身未嫁。後定居浣花溪。薛濤姿容美艷,性敏慧,8歲,能詩,通曉音律,多才藝,聲名傾動一時。德宗貞元(785~804)中,韋皋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召令賦詩侑酒,遂入樂籍。後袁滋、劉□、高崇文、武元衡、李夷簡、王播、段文昌、杜元穎、郭釗、李德裕相繼鎮蜀,她都以歌伎,兼清客的身份出入幕府。韋皋曾擬奏請朝廷,授以秘書省校書郎的官銜,格於舊例,未能實現
人們往往稱之為“女校書”。後世稱,歌伎為“校書”就是從她開始的。薛濤生年不詳。其卒年,當在段文昌再度鎮蜀期間,即,大和六年(832),至九年(835)之間。舊說,她和高駢有交往,考高駢任四川節度,在僖宗乾符元年(874),時代遠不相及,顯誤。  
薛濤和當時著名詩人元稹、白居易、張籍、王建、劉禹錫、杜牧、張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紅色的小彩箋,用以寫詩。後人仿製,稱為“薛濤箋”。晚年,好作女道士裝束,建吟詩樓,於碧雞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過晚年。
王建《寄蜀中薛濤校書》詩,稱道:“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里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   
在唐代女詩人中,薛濤和李冶、魚玄機,最為著名。薛濤與劉采春,魚玄機,李冶,並稱,唐朝四大女詩人。 
卓文君、薛濤、花蕊夫人、黃娥,並稱蜀中四大才女。
薛濤的詩,如世所傳誦的《送友人》、《題竹郎廟》等篇,以清詞,麗句見長,還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關懷現實的作品。在封建時代,婦女,特別是像她這一類型婦女中,是不可多得的。她曾到過接近吐蕃的松州,有《罰赴邊有懷上韋令公》詩,其第一首說:“聞說邊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將門下曲,唱與隴頭兒。”對防守邊疆士兵的艱苦生活,寄以深切同情。
楊慎說,它“有諷諭而不露,得詩人之妙”(《升庵詩話》)。
《四庫全書總目》也認為:她的《籌邊樓》“托意深遠”,“非尋常裙屐所及”。有《錦江集》5卷,今佚。
《全唐詩》錄存其詩1卷。近人張蓬舟有《薛濤詩箋》。事蹟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據《名媛詩歸》說:“濤八九歲,知音律,其父,一日坐庭中,指井梧示之曰:’庭除一古桐,聳幹入雲中’令濤續之,即應聲曰’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父愀然久之”,可見其才思之敏捷。其父聞後,除了訝異她的才華,更覺得,這是不祥之兆,恐其女,今後,淪為迎來送往的風塵女子。
濤,早年喪父,母孀居,二人相依為命,生活極其窘困;她到十六歲時,詩名,已遐邇皆聞,因其有姿色,通音律,善辯慧,工詩賦,迫於生計,遂入樂籍,成為當時著名的女詩人。
歷史相關
  
“韋令孔雀”   
韋皋鎮蜀之初(貞元元年、公元七八五年),南越獻孔雀一隻,皋依濤意,於使宅開池,設籠以棲之。至大和五年(公元八三一年)秋,孔雀死。次年夏,濤亦卒。一些詩詞中,提到的“韋令孔雀”,就是指的這段史話。  
薛濤字薛濤,字無女子氣,筆力峻激。其行書妙處,頗得王羲之法,少加以學,亦衛夫人之流也。每喜寫己所作詩,語亦工,思致俊逸,法書警句,因而得名。若公孫大娘舞“劍器”,黃四娘家花,託於杜甫而後有傳也。然濤字真跡今皆佚。  
薛濤,自貞元初,被罰,赴邊回,即,退隱於成都西郊之浣花溪甚久。浣花之人,多業造紙,濤惜其幅大,不便寫己所作小詩,她在成都浣花溪,採用木芙蓉皮,作原料,加入芙蓉花汁,製成深紅色精美的小彩箋,後世流行之紅色小八行紙,薛濤箋也。多用於寫情詩,情書,表達愛慕思念之意,在當時及後世,極為流傳。為薛濤發明,所以,稱為薛濤箋。至於稱,浣花箋、松花箋、十樣蠻箋,為濤箋者,實誤。
浣花殆假借地名;松花恐浣花筆誤,況松花嫩綠色;十樣箋,出自北宋。時,謝景初,,於浣花溪專造十色箋(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青、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淺雲),號謝公箋。  
薛濤井,舊名玉女津,“水味甘冽,異於江泉。”乃因井傍錦江,源出江泉,又經砂濾過耳。傳濤造箋,係自此井取水,無考。然,明藩確取此井之水造紙,且以上貢。康熙三年(公元一六六四年)三月,冀應熊始書薛濤井三字,立石碑於井傍。嘉慶十九年(公元一八一四年),四川總督常明奉敕建雷祖廟於井左,布政使方積與王啟錕等,因建吟詩樓、浣花亭於井右。  
薛濤酒-居人汲井為酒,名薛濤酒,甚美。但是,薛濤制箋,係自所謂薛濤井取水之說,明代始爾,斯已謬矣。清初,忽有用薛濤井水釀酒之事,自更與濤無關。已吟詠不絕,皆附麗而已。  
薛濤墓-位於成都望江樓公園西北角的竹林深處。主體由墓、墓碑、墓基平台組成,四周有護欄分隔。墓體直徑約三米,由三層紅砂條石砌成,圓形墓基,環墓,為一米寬的墓基平台,用石板,拼成環墓小路,墓與平台,形成一個整體,視覺效果甚佳。關於碑的造型,最初,設計為浮雕雲頭碑,後,由於在公園,發現一塊風蝕的古碑,碑,高一點五八米,寬零點八二米,碑右上方,隱約可見明“萬曆”二字,故為明碑,中間正文,首字,一點,一橫,一撇的廣旁,似唐字,猜測,應為唐女校書薛洪度墓碑,重新設計時,參考了該碑的造型、尺寸,形成現在的墓體造型。現在的幕碑,正面“唐女校書薛洪度墓”八個大字,由四川省著名書法家劉秉謙先生,1994年十月題寫。碑背面的“重建薛濤墓碑記”,由四川省薛濤研究會副會長劉天文撰寫。薛濤墓的立意佈局,根據中國儒家思想和道家學說,認為:天圓地方,設計以牆界為方,以墓為圓,寓意女詩人在天地中安息,永為世人憑弔。  
據唐末詩人鄭谷詩云:“渚遠清江碧簟紋,小桃花繞薛濤墳”知唐時薛濤墓四周種了不少桃樹。又據清朝初期詩人鄭成基詩句:“昔日桃花無剩影,到今斑竹有啼痕”知清代的薛濤墓旁已無桃花,唯有修竹萬竿。故現在的薛濤墓旁栽種了桃花、翠竹,以示紀念這位傑出的女詩人。太和五年,公元832年,一個秋日的黃昏,一代才女薛濤,香消玉殞,65歲的薛濤,永遠閉上了她寂寞的眼睛。當時的劍南節度使段文昌,為她親手題寫了墓誌銘,並在她的墓碑上,刻上了“西川女校書薛濤洪度之墓”,至此,女校書,便真的成了薛濤的別名。
真正葬於何處?史料並無明確記載,畢生致力於研究薛濤的專家,原上海大公報記者張蓬舟老先生,根據晚唐詩人鄭谷詩句“渚遠清江碧簟紋,小桃花繞薛濤墳,朱橋直指金門路,粉堞高連玉壘雲,窗下斷琴翹風足,波中濯錦散鷗群,子規夜夜啼巴蜀,不並吳鄉楚國聞”,推測,薛濤墳應在望江樓東面的錦江之濱。當然,,有學者認為薛濤晚年,生活在城西浣花溪。按照常理推斷,她死後,應葬在城西一帶。由於沒有明文記載,當然,不排除葬在城東的可能。晚清貴陽詩人,陳矩《洪度集》雲:“墓去井里許,在民舍旁”,李淑熏的《記薛濤墳》中,載:“江樓南去二三里,荒隴猶留土一抔”可知,薛濤墓,距薛濤井,最多二,三里之遠。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距望江樓公園,僅一牆之隔的四川大學校園,曾有薛濤墓,併題有墓碑,只可惜,毀於十年動亂之中,踪跡全無,為我們後人破解其真偽,留下了無窮的遺憾。
名作鑑賞
  
《春望詞》   
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
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  
攬草結同心,將以遺知音。
春愁正斷絕,春鳥复哀吟。  
風花日將老,佳期猶渺渺。
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  
那堪花滿枝,翻作兩相思。
玉箸垂朝鏡,春風知不知? 
 
《牡丹》   
去年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牋怨別離。    
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  
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閒共說相思。
  
解析:   
詩用“情重更斟情”的手法,在人花之間的感情中,反复掂掇,造成情意綿綿的意境,構思,新穎纖巧,獨具藝術風采。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別後重逢,有太多的興奮,無限的情思。對眼前盛開的牡丹花,卻從去年,與牡丹的分離落墨,把深情厚意,濃縮在重逢的特定場景之中。  
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化牡丹為情人,細膩又傳神。 “巫峽散”承上文的怨別離,用宋玉《高唐賦》中,楚襄王和巫山神女夢中幽會的故事,給人-花抹上夢幻迷離的色彩。擔心離別,會像巫山雲雨那樣,一散而不復聚,望眼欲穿,而感到失望。在極度失望之中,突然,不期而遇,更感再度相逢的難得和喜悅。
把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發現桃花源仙境,和傳說中劉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捏在一起,給人-花相逢,罩上神仙奇遇的面紗,帶來了驚喜欲狂的興奮。
兩句,妙用典故,變化多端,曲折盡致。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以“馨香”、“不語”影射牡丹花的特點;以“傳情”、“彼此知”關照前文,顯而不露,含而不澀。花以馨香傳情,人以信義見著。人花相通,人花同感,以達“不語還應彼此知。” 以上詩句寫盡詩人與牡丹的戀情。  
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閒共說相思:“安枕席”於欄邊,抵足而臥,情同山海。深夜說相思,解其相思之渴,相慕之深。
這兩句,想得新奇,將詩情推向高潮。  
此詩,將牡丹擬人化,用傾訴衷腸的口吻,描述,新穎別緻,親切感人,有醉人的藝術魅力。  
詩人寫牡丹,從去年暮春的牡丹開篇,去年春天,牡丹花開得特別熱鬧,但,暮春的來臨,依然凋零了牡丹花的熱情。詩人看著隨風散落的,業已乾卷的花瓣,任憑微風的擺佈,淒清惆悵之感,頓襲時襲來,心裡一堵,淚水奪眶而出,滴落在鋪在書桌上的紅箋上,當時,詩人正在為心愛的人,寫贈別詩,要在那粉紅的箋紙上,載滿離別的愁緒。沒有不散的筵席,繁華過後,一場空,為什麼相聚,相守的日子,那麼短暫,牡丹花的花期,究竟敵不過暮春的到來。只一個“怨”字,把離情,說得令人心痛。經過這樣的別離,原本對相聚,已不存在任何幻想,雖然,望眼欲穿,卻從不敢奢望。因為,一切的相會,都會就像巫山雲雨一樣,容易飄散難再現,只是徒增鬱悶罷了。對於薛濤而言,一切歡聚,都是短的,如,巫山雲雨一樣,容易消散。作為歌妓的她,看慣了身邊頻繁的悲歡離合,沒有一個與她有過深交的人,真心想娶她為妻。
最後一句,“因何重有武陵期”,才顯示了她的喜出望外,用武陵漁人發現桃花源,及傳說中的劉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來說,看到牡丹二度重開的欣喜。詩人苦戀著牡丹,卻從不敢奢望。牡丹花開,話雖不語,卻以其特有的馨香,傳達著自己的情愫,含情脈脈。只要靜靜地看著,就知足了。 “心有靈犀一點通”,抑或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真正有情的人,在一起,多少言語,也是多餘,一切盡在不言中,只要能夠相望,相偎著,就足夠了。這種無言的默契,才是最感人的。
末一句“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閒共說相思”,詩人愛牡丹之深,在相會的短暫歡愉,過後,平靜下來,再默默無語,顯然不夠。就想在欄邊安枕席,倚著枕頭,沐著清幽的月光,敘相思之苦,中間,一個閒字,表達詩人在相聚後的恬淡、怡然。來日方長,再苦的別離,也已熬到頭了,以後的日子,就是長相廝守,其中,“閒”字,包含無限愜意。  
,這首詩,與其說是描寫相聚後的快樂,倒不如說,是其實她一直很寂寞,這不過是遣抒胸懷的方式,她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的生活,看似熱鬧非凡,每天,都與達官貴人、文人騷客,吟詩唱和,實則,最為冷清。心中的寂寞,無法訴說每次的信誓旦旦,都是沒有結局的美麗謊言。那麼多與她來往唱和的文人騷客,都沒有想要真心給她幸福的人,包括,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一邊敘相思,一邊又別有新歡。而只有牡丹,沒有與她立下海誓山盟,終究不期而遇,這種心中的抑鬱,總算疏解了不少。她只是藉牡丹,來自我安慰罷了。那麼多情思,唯有與牡丹一敘,足見詩人的孤單。知她者,唯有牡丹。 
 
《送友人》   
水國蒹葭(jiān jiā)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 
 
昔人曾稱道,這位“萬里橋邊女校書”“工絕句,無雌聲”。她這首《送友人》,就是向來為人傳誦,可與“唐才子”們競雄的名篇。初讀此詩,似清空一氣;諷詠久之,便覺,短幅中,有無限蘊藉,藏無數曲折。  
前兩句,寫別浦晚景。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可知是秋季。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這時節相送,當是格外難堪。詩人登山臨水,一則見“水國蒹葭夜有霜”,一則見月照山前明如霜,這一派蒹葭與山色“共蒼蒼”的景象,令人凜然生寒。  
值得注意的是,此處,不盡是寫景,句中,暗暗兼用了《詩經。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兩句,以下的詩意:“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回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以表達一種友人遠去、思而不見的懷戀情緒。節用《詩經》,而兼包全篇之意,王昌齡“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巴陵送李十二》),與此詩,機杼相同。運用這種引用的修辭手法,就使詩句的內涵,大為深厚了。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 “千里自今夕”一語,使人聯想到,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的名句,從而體會到,詩人無限深情和遺憾。這裡,加“誰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遺憾之意,不欲作“從此無心愛良夜”的苦語。似乎意味著“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種慰勉的語調。
這與前兩句的隱含,離傷,構成一個曲折,表現出相思情意的執著。
詩中,提到“關塞”,大約友人是赴邊去吧,那再見。自然很不易了,除非相遇夢中。不過,美夢,不易求得,行人,遠在塞北。 “天長地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李白《長相思》)。 “關塞長”使夢魂難以度越,已自不堪,更何況“離夢杳如”,連夢也新來不做。一句之中,含層層曲折,將難堪之情,推向高潮。此句的苦語,相對於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此句,音調,很美,“杳如”的“如”,表狀態,而且,兼有語助詞“兮”字的功用,讀來,有唱嘆之音,配合曲折的詩情,其味尤長。全詩的詩情發展,是“先緊後寬”(先作苦語,繼而寬解),寬而復緊,“首尾相銜,開闔盡變”(《藝概。詩概》)。  
“絕句於六藝多取風興,故視它體尤以委曲、含蓄、自然為高。”(《藝概。詩概》),此詩,化用了前人一些名篇成語,使讀者感受更豐富;詩意,層層推進,處處曲折,愈轉愈深,可謂兼有委曲、含蓄的特點。詩人用語,既能翻新,又不著痕跡,娓娓道來,不事藻繪,便顯得“清”。又善“短語長事”,得吞吐之法,又顯得“空”。清空,與質實相對立;與充實,無矛盾,故耐人玩味。
  
《池上雙鳧》   
雙棲綠池上,朝暮共飛還   
更忙將趨日,同心蓮葉間。 
 
詩中,濃情蜜意,還有“朝暮共飛還,同心蓮葉間”的表白,大有和元稹雙宿雙棲的想頭,想來,在情深意密的時候,薛濤是想過嫁給元稹的。不過,好景不長,一年以後,元稹離開四川。那時,薛濤已經四十六歲,芳華已至秋暮,元稹,又是一個放縱多情的人,薛濤,就靜靜地了斷了這場情緣。聰明如她,是明白,她和元稹之間​​的關係的。露水情緣,朝生暮死,何必恩恩怨怨,反复糾纏?  
“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韋莊詞中女子如是說。可嘆癡情女子太多,像薛濤這樣能夠斬斷情緣,反而,更顯得珍重。我所喜歡薛濤的,正是這一點:聰明冷靜。身雖為妓,心潔如冰雪,花容月貌不減清烈。  
韋皋發怒,一紙貶書,送到她面前。薛濤忽然醒悟,自己玩得過火了,再怎麼聲名遠播,也是他捧出來的。那些王公子弟,再怎麼讚美留戀,數日之後,也是絕塵而去的事。真正和自己朝夕相對,能夠掌握自己生死的,是這個,叫韋皋的男人。  
心中的悲戚湧上來,小小的波折,讓她看清楚自己的處境和身份。艷名是虛名,才名是虛名,觥籌交錯,男歡,女愛,都是假的,唯一真實的是——她是一個妓女,需要依靠別人的慈悲,憐憫,才可以立足於世。  
聰明非常的薛濤,冷靜地收斂起自己的悲切,那是無謂的。沒有一個人的悲傷,可以感動上蒼,除非她有力量,扭轉乾坤。薛濤在趕赴松州的途中,寫下了十首著名的離別詩,差人送給韋皋。
這十首“十離詩”是這樣寫的——
  
馴擾朱門四五年,毛香足淨主人憐。
無端咬著親情客,不得紅絲毯上眠。  ——《犬離主》
  
越管宣毫始稱情,紅箋紙上撒花瓊。  
都緣用久鋒頭盡,不得羲之手裡擎。  ——《筆離手》
  
雪耳紅毛淺碧蹄,追風曾到日東西。  
為驚玉貌郎君墜,不得華軒更一嘶。  ——《馬離厩》
  
隴西獨自一孤身,飛去飛來上錦茵。  
都緣出語無方便,不得籠中再喚人。  ——《鸚鵡離籠》
  
出入朱門未忍拋,主人常愛語交交。  
銜泥穢污珊瑚枕,不得梁間更壘巢。  ——《燕離巢》
  
皎潔圓明內外通,清光似照水晶宮。  
只緣一點玷相穢,不得終宵在掌中。  ——《珠離掌》
  
跳躍深池四五秋,常搖朱尾弄綸鉤。  
無端擺斷芙蓉朵,不得清波更一遊。  ——《魚離池》
  
爪利如鋒眼似鈴,平原捉兔稱高情。  
無端竄向青雲外,不得君王臂上擎。  ——《鷹離鞲》
  
蓊鬱新栽四五行,常將勁節負秋霜。  
為緣春筍鑽牆破,不得垂陰覆玉堂。  ——《竹離亭》
  
鑄瀉黃金鏡始開,初生三五月徘徊。  
為遭無限塵蒙蔽,不得華堂上玉台。  ——《鏡離台》  
 
這十首詩,是用犬、筆、馬、鸚鵡、燕、珠、魚、鷹、竹、鏡,來比喻自己,把韋皋比作是自己所依靠著的主、手、厩、籠、巢、掌、池、臂、亭、台。只因為犬咬親情客、筆鋒消磨盡、名駒驚玉郎、鸚鵡亂開腔、燕泥汗香枕、明珠有微瑕、魚戲折芙蓉、鷹竄入青雲、竹筍鑽破牆、鏡面被塵封,所以引起主人的不快而厭棄。  
說實話,薛濤這十首詩,有離思,而無離情,說是離思,卻沒有誠摯的苦意。一疊聲的“不得”,不像在作詩,十足地一封認罪書。太諂媚,失卻了她詩裡原有的氣節。然而,僅就離別而言,薛濤的構思,算得上新巧,著眼的,都是身邊事物,不驚,不奇,寫詩,最難得的,就在於能把身邊尋常事物,寫得曲折動人,薛才女,娓娓寫來,如泣,如訴,難怪韋皋看過以後,立刻派人把她追回來,兩人和好如初。  
這一場舞鬥,縱然是韋皋贏了,可也勝得不那麼光彩。  
不知道為什麼,這“十離詩”-想起宋高宗的十二面金牌,如果岳飛當初,也有薛濤的媚詩功,不知道,能不能使得高宗改變心意,任他直搗黃龍,免去後世百姓,兩百餘年的離亂之苦?但,這只不過是,一種異想天開罷了。  
讀“十離詩”,感覺到,薛濤是強忍委屈的。就是委屈,得生受著。世人多是委屈的,只是依附,與人的姿態不同罷了,像一園盆景,多被人剪去枝蔓,拗斷筋骨,擺弄成喜歡的模樣。只是有的,血淚見得,有得,見不得,深埋土底。  
況且,做英雄,做美人,原都是委屈的,想迎合這俗世,卻迎合不上。 “夜深同花說相思。”說到底,薛濤比很多人,都要幸運。
薛濤與元稹的情感糾葛   
薛濤與元稹,一見鍾情,當時,薛濤已三十八歲,元稹小薛濤十一歲。元稹,9歲能文,16歲,明經及第,24歲,授秘書省校書郎,28歲,舉制科對策第一,官拜左拾遺。是中唐時期,與白居易齊名的詩人,世稱“元白”。當時,薛濤在詩壇,已有盛名,令元稹十分仰慕,只恨無緣一面。直到元和四年(809),元稹任監察御史,奉使按察兩川,才有機會,託人與薛濤相識。三十八歲的薛濤,成熟,且有魅力,才情俱備,年老,色未衰,吸引了亡妻的元稹。二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共同賦詩吟詞,好不愜意。時,薛濤已經38歲,對迎來送往的詩妓生涯,早已頗感厭倦,見到元稹,即,有托身相許之意。
她作過一首詩《池上雙鳥》:
雙棲綠池上,朝暮共飛還;
更忙將趨日,同心蓮葉間。
表達了她追求真情摯愛,願與元稹雙宿雙飛的願望。然而,此一段纏綿繾綣的情感,因數月後,元稹離蜀,返京,從此,天涯兩分。
薛濤在《贈遠》詩中,是這樣描繪的:“知君未轉秦關騎,日照千門掩袖啼。閨閣不知戎馬事,月高還上望夫樓。”
大約兩人分手之際,元稹曾答應,過了卻公事之後,會再來成都,與薛濤團聚。但,世事難測,實際情形,並不如約定的那樣,元稹後來,仕途坎坷,官無定所,在後來頻繁的調動之中,原本比薛濤年輕的元稹,自然不能堅守愛情,加之,唐代官吏與妓女,交往,並無禁令,元之移情別戀,也就在所難免。儘管分手之後,兩人,還保持文墨往來,在元稹一面,似乎只是應付,並非如當日之信誓旦旦了。薛濤只有遠望長安,掩袖悲嘆,像所有盼望丈夫歸來的妻子,在月缺,月圓的時候,登樓,寄託一份懷舊的哀思。  
就中國文學史而言,兩人也許算得一段佳話;但,從薛濤個人的角度來說,卻是一幕遙遠淒清的回憶。薛濤悒鬱寡歡,終身未嫁。  
薛濤·元稹的年譜   
此年譜,以薛濤年譜為綱,所列詩歌,除註明作者外,均為薛濤作品。  
大歷五年(770)薛濤生。  大歷十二年 續父《井梧吟》。 (此詩作於十二年到十三年間)大歷十四年元稹生。
貞元元年(785)入樂籍。貞元四年​​與韋晉行《千字文令》。貞元五年韋皋罰薛濤赴松州,旋即釋回。脫樂籍,退隱浣花溪。作品:《罰赴邊上韋相公二首》、《罰赴邊有懷上韋相公二首》、《十離詩》十首。  貞元九年元稹明經及第。貞元十六年元稹與崔鶯鶯戀愛,旋即棄之。貞元十八年元稹登吏部乙科,授校書郎。貞元十九年稹娶太子少保韋夏卿季女韋叢。元和元年(806)《賊平後上高相公》、與高崇文行《一字令》。 (公元805年劉辟反,806年高崇文討平。)   元和二年武元衡充劍南西川節度使。元和三年武元衡奏薛濤為校書郎。作品:《續嘉陵驛詩獻武相國》、《上川主武元衡相國二首》   元和四年稹三月授監罕御史,出使東川。濤識元稹。時稹年三十,濤年四十。稹七月移務洛陽。稹妻韋叢卒。作品:《四友贊》   元和五年創制薛濤箋(一種深紅色小箋)。稹二月貶江陵府士曹參軍。作品:《贈遠二首》   元和六年稹在江陵貶所納妾安仙嬪。  元和九年稹徙唐州從事。  元和十年武元衡卒。稹正月自唐州還京。三月,出為通州司馬。五月續娶裴淑。作品:《別李郎中》   元和十三年——元和十五年《浣花亭陪川主王播相公暨寮同賦早菊》   元和十四年稹轉虢州長史。徵還,為膳部員外郎。元和十五年稹為祠部郎中,知制誥。長慶元年(821)稹入翰林,為中書舍人承旨學士。旋罷授​​工部侍郎。 《段相國遊武擔寺病不能從題寄》、《贈段校書》、《寄舊詩與元微之》。元稹作《寄贈薛濤》   長慶二年稹二月同平章事。六月,罷為同州刺史。長慶三年稹冬轉越州刺史,兼浙東觀察史。長慶四年白居易作《與薛濤》   大和三年稹九月入為尚書左丞。大和四年稹正月充武昌軍節度使。  大和五年(831)元稹卒。 《籌邊樓》大和六年 夏,薛濤卒。作品《賞梨花和李太尉》。劉禹錫《和西川李尚書〈傷孔雀及薛濤〉之什》。大和七年段文昌抵鎮,為薛濤撰墓誌。 ——以上資料據張篷舟箋注《薛濤詩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溫庭筠詩集》譯意》
薛濤研究最新成​​果
  
1. 《薛濤詩歌意釋》,致力於歷史坐標上薛濤詩作的綜合考察,志在全面解析其所蘊歷史密碼,揭示出續詩事件真相,及薛濤與父親、李白的關係,辨明了被罰事件,與《詠八十一顆》、《憶荔枝》關聯性,及所體現出的親情,揭開了與《鄉思》​​相關的“梓州之會”內幕,披露了李薛愛情過程,及愛情結晶是李郢的秘密,探明了《送鄭資州》、《酬郭簡州寄柑子》等詩的真正含意,理清了薛濤與元稹、白居易、段文昌之間的是是非非,確定了《酬文使君》、《酬李校書》等詩所涉對象,發現了薛濤在大和七年(833),曾被冤囚禁的經歷,提出了薛濤,享年達一百四
《薛濤詩歌意釋》
十歲左右的新觀點。  
為使讀者易於理解起見,本書,融鑑賞、釋意、考證研究於一爐,在詳細解析薛濤詩,作字、詞,挖掘潛意的同時,歸納出其創作思路,及蘊喻體系。  
唐代詩人薛濤的最新研究成果《薛濤詩歌意釋》,揭秘歷史,釋意合理,雅俗共賞,普適性強,很有參考、學術價值。是指導各科學生,學習唐詩的最佳參考書籍。  
2. 《“溫庭筠”詩集譯意》,基於《薛濤詩歌意釋》,在對“溫庭筠”全部詩作進行細緻翻譯、釋意的基礎上,對其姓名的關聯性,生理特徵,情感、性別、身份、出生地、家庭成員關係,作品中,色彩詞彙、喻體的運用,以及社會關係的同一性,進行綜合性考察,特別是,對其與魚玄機關係的條分縷析,及在此基礎上,階段性傳略的歸納,最終,揭示出“溫庭筠”,原是薛濤曾用名(或化名)的千年之謎。於此同時,也對其“無行”問題,也作了合乎邏輯、情理的解釋。這不僅使得薛濤大和七(833)年以後的行跡,有了著落,而且,其個人品質,思想觀念等,也趨於逐漸清晰。  
本書,以系統理論為指導,運用獨特的方法論,在結合相關史料直譯的基礎上,致力於探求作品潛意,及寫作緣由所在。簡而言之,作為一部探秘型學術專著,除了以揭示歷史真相為宗旨,融鑑賞、釋意、考證於一爐,對指導古代文學愛好者學習、研究唐詩,也有十分重要的參考作用。

收件人 投递状态 时间
1779642876@qq.com 已投递到对方邮箱 2012年7月22日(星期天) 上午8:45
amcitbeijing@state.gov 正在投递 2012年7月22日(星期天) 上午8:45
c100@committee100.org 正在投递 2012年7月22日(星期天) 上午8:45
clinton.library@nara.gov 正在投递 2012年7月22日(星期天) 上午8:45
comments@whitehouse.gov 正在投递 2012年7月22日(星期天) 上午8:45
contact@clintonbushhaitifund.org 正在投递 2012年7月22日(星期天) 上午8:45
contact@clintonfoundation.org 正在投递 2012年7月22日(星期天) 上午8:45
info@clintonglobalinitiative.org 正在投递 2012年7月22日(星期天) 上午8:45
info@messages.whitehouse.gov 正在投递 2012年7月22日(星期天) 上午8:45
laborconnect@australianlabor.com.au 正在投递 2012年7月22日(星期天) 上午8:45
mgck1@state.gov 正在投递 2012年7月22日(星期天) 上午8:45
mjee@committee100.org 正在投递 2012年7月22日(星期天) 上午8:45
ping_an@committee100.org 正在投递 2012年7月22日(星期天) 上午8:45
president@messages.whitehouse.gov 正在投递 2012年7月22日(星期天) 上午8:45
vice_president@whitehouse.gov 正在投递 2012年7月22日(星期天) 上午8:45
vicepresident@whitehouse.gov 正在投递 2012年7月22日(星期天) 上午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