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中文名: 薛涛
出生地: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出生日期: 约768
逝世日期: 832年
职业: 诗人
代表作品: 《送友人》、《题竹郎庙》
人物简介
其父薛郧,仕宦入蜀,死后,妻女流寓蜀中。幼年随父郧流寓成都,八九岁能诗,父死家贫,十六岁,遂堕入乐籍,脱乐籍后,终身未嫁。后定居浣花溪。薛涛姿容美艳,性敏慧,8岁,能诗,通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德宗贞元(785~804)中,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令赋诗侑酒,遂入乐籍。后袁滋、刘□、高崇文、武元衡、李夷简、王播、段文昌、杜元颖、郭钊、李德裕相继镇蜀,她都以歌伎,兼清客的身份出入幕府。韦皋曾拟奏请朝廷,授以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衔,格于旧例,未能实现
人们往往称之为“女校书”。后世称,歌伎为“校书”就是从她开始的。薛涛生年不详。其卒年,当在段文昌再度镇蜀期间,即,大和六年(832),至九年(835)之间。旧说,她和高骈有交往,考高骈任四川节度,在僖宗乾符元年(874),时代远不相及,显误。
薛涛和当时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建吟诗楼,于碧鸡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过晚年。
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称道:“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在唐代女诗人中,薛涛和李冶、鱼玄机,最为著名。薛涛与刘采春,鱼玄机,李冶,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
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
薛涛的诗,如世所传诵的《送友人》、《题竹郎庙》等篇,以清词,丽句见长,还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关怀现实的作品。在封建时代,妇女,特别是象她这一类型妇女中,是不可多得的。她曾到过接近吐蕃的松州,有《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诗,其第一首说:“闻说边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对防守边疆士兵的艰苦生活,寄以深切同情。
杨慎说,它“有讽谕而不露,得诗人之妙”(《升庵诗话》)。
《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她的《筹边楼》“托意深远”,“非寻常裙屐所及”。有《锦江集》5卷,今佚。
《全唐诗》录存其诗1卷。近人张蓬舟有《薛涛诗笺》。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据《名媛诗归》说:“涛八九岁,知音律,其父,一日坐庭中,指井梧示之曰:‘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令涛续之,即应声曰‘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父愀然久之”,可见其才思之敏捷。其父闻后,除了讶异她的才华,更觉得,这是不祥之兆,恐其女,今后,沦为迎来送往的风尘女子。
涛,早年丧父,母孀居,二人相依为命,生活极其窘困;她到十六岁时,诗名,已遐迩皆闻,因其有姿色,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迫于生计,遂入乐籍,成为当时著名的女诗人。
历史相关
“韦令孔雀”
韦皋镇蜀之初(贞元元年、公元七八五年),南越献孔雀一只,皋依涛意,于使宅开池,设笼以栖之。至大和五年(公元八三一年)秋,孔雀死。次年夏,涛亦卒。一些诗词中,提到的“韦令孔雀”,就是指的这段史话。
薛涛字 薛涛,字无女子气,笔力峻激。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之法,少加以学,亦卫夫人之流也。每喜写己所作诗,语亦工,思致俊逸,法书警句,因而得名。若公孙大娘舞“剑器”,黄四娘家花,托于杜甫而后有传也。然涛字真迹今皆佚。
薛涛,自贞元初,被罚,赴边回,即,退隐于成都西郊之浣花溪甚久。浣花之人,多业造纸,涛惜其幅大,不便写己所作小诗,她在成都浣花溪,采用木芙蓉皮,作原料,加入芙蓉花汁,制成深红色精美的小彩笺,后世流行之红色小八行纸,薛涛笺也。多用于写情诗,情书,表达爱慕思念之意,在当时及后世,极为流传。为薛涛发明,所以,称为薛涛笺。至于称,浣花笺、松花笺、十样蛮笺,为涛笺者,实误。
浣花殆假借地名;松花恐浣花笔误,况松花嫩绿色;十样笺,出自北宋。时,谢景初,,于浣花溪专造十色笺(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号谢公笺。
薛涛井,旧名玉女津,“水味甘冽,异于江泉。”乃因井傍锦江,源出江泉,又经砂滤过耳。传涛造笺,系自此井取水,无考。然,明藩确取此井之水造纸,且以上贡。康熙三年(公元一六六四年)三月,冀应熊始书薛涛井三字,立石碑于井傍。嘉庆十九年(公元一八一四年),四川总督常明奉敕建雷祖庙于井左,布政使方积与王启锟等,因建吟诗楼、浣花亭于井右。
薛涛酒-居人汲井为酒,名薛涛酒,甚美。但是,薛涛制笺,系自所谓薛涛井取水之说,明代始尔,斯已谬矣。清初,忽有用薛涛井水酿酒之事,自更与涛无关。已吟咏不绝,皆附丽而已。
薛涛墓 -位于成都望江楼公园西北角的竹林深处。主体由墓、墓碑、墓基平台组成,四周有护栏分隔。墓体直径约三米,由三层红砂条石砌成,圆形墓基,环墓,为一米宽的墓基平台,用石板,拼成环墓小路,墓与平台,形成一个整体,视觉效果甚佳。关于碑的造型,最初,设计为浮雕云头碑,后,由于在公园,发现一块风蚀的古碑,碑,高一点五八米,宽零点八二米,碑右上方,隐约可见明“万历”二字,故为明碑,中间正文,首字,一点,一横,一撇的广旁,似唐字,猜测,应为唐女校书薛洪度墓碑,重新设计时,参考了该碑的造型、尺寸,形成现在的墓体造型。现在的幕碑,正面“唐女校书薛洪度墓”八个大字,由四川省著名书法家刘秉谦先生,1994年十月题写。碑背面的“重建薛涛墓碑记”,由四川省薛涛研究会副会长刘天文撰写。薛涛墓的立意布局,根据中国儒家思想和道家学说,认为:天圆地方,设计以墙界为方,以墓为圆,寓意女诗人在天地中安息,永为世人凭吊。
据唐末诗人郑谷诗云:“渚远清江碧簟纹,小桃花绕薛涛坟”知唐时薛涛墓四周种了不少桃树。又据清朝初期诗人郑成基诗句:“昔日桃花无剩影,到今斑竹有啼痕”知清代的薛涛墓旁已无桃花,唯有修竹万竿。故现在的薛涛墓旁栽种了桃花、翠竹,以示纪念这位杰出的女诗人。 太和五年,公元832年,一个秋日的黄昏,一代才女薛涛,香消玉殒,65岁的薛涛,永远闭上了她寂寞的眼睛。当时的剑南节度使段文昌,为她亲手题写了墓志铭,并在她的墓碑上,刻上了“西川女校书薛涛洪度之墓”,至此,女校书,便真的成了薛涛的别名。
真正葬于何处?史料并无明确记载,毕生致力于研究薛涛的专家,原上海大公报记者张蓬舟老先生,根据晚唐诗人郑谷诗句“渚远清江碧簟纹,小桃花绕薛涛坟,朱桥直指金门路,粉堞高连玉垒云,窗下断琴翘风足,波中濯锦散鸥群,子规夜夜啼巴蜀,不并吴乡楚国闻”,推测,薛涛坟应在望江楼东面的锦江之滨。当然,,有学者认为薛涛晚年,生活在城西浣花溪。按照常理推断,她死后,应葬在城西一带。由于没有明文记载,当然,不排除葬在城东的可能。晚清贵阳诗人,陈矩《洪度集》云:“墓去井里许,在民舍旁”,李淑熏的《记薛涛坟》中,载:“江楼南去二三里,荒陇犹留土一抔”可知,薛涛墓,距薛涛井,最多二,三里之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距望江楼公园,仅一墙之隔的四川大学校园,曾有薛涛墓,并题有墓碑,只可惜,毁于十年动乱之中,踪迹全无,为我们后人破解其真伪,留下了无穷的遗憾。
名作鉴赏
《春望词》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牡丹》
去年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牋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解析:
诗用“情重更斟情”的手法,在人花之间的感情中,反复掂掇,造成情意绵绵的意境,构思,新颖纤巧,独具艺术风采。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别后重逢,有太多的兴奋,无限的情思。对眼前盛开的牡丹花,却从去年,与牡丹的分离落墨,把深情厚意,浓缩在重逢的特定场景之中。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化牡丹为情人,细腻又传神。“巫峡散”承上文的怨别离,用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幽会的故事,给人-花抹上梦幻迷离的色彩。担心离别,会象巫山云雨那样,一散而不复聚,望眼欲穿,而感到失望。在极度失望之中,突然,不期而遇,更感再度相逢的难得和喜悦。
把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仙境,和传说中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捏在一起,给人-花相逢,罩上神仙奇遇的面纱,带来了惊喜欲狂的兴奋。
两句,妙用典故,变化多端,曲折尽致。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以“馨香”、“不语”影射牡丹花的特点;以“传情”、“彼此知”关照前文,显而不露,含而不涩。花以馨香传情,人以信义见著。人花相通,人花同感,以达“不语还应彼此知。” 以上诗句写尽诗人与牡丹的恋情。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安枕席”于栏边,抵足而卧,情同山海。深夜说相思,解其相思之渴,相慕之深。
这两句,想得新奇,将诗情推向高潮。
此诗,将牡丹拟人化,用倾诉衷肠的口吻,描述,新颖别致,亲切感人,有醉人的艺术魅力。
诗人写牡丹,从去年暮春的牡丹开篇,去年春天,牡丹花开得特别热闹,但,暮春的来临,依然凋零了牡丹花的热情。诗人看着随风散落的,业已干卷的花瓣,任凭微风的摆布,凄清惆怅之感,顿袭时袭来,心里一堵,泪水夺眶而出,滴落在铺在书桌上的红笺上,当时,诗人正在为心爱的人,写赠别诗,要在那粉红的笺纸上,载满离别的愁绪。没有不散的筵席,繁华过后,一场空,为什么相聚,相守的日子,那么短暂,牡丹花的花期,究竟敌不过暮春的到来。只一个“怨”字,把离情,说得令人心痛。经过这样的别离,原本对相聚,已不存在任何幻想,虽然,望眼欲穿,却从不敢奢望。因为,一切的相会,都会就象巫山云雨一样,容易飘散难再现,只是徒增郁闷罢了。对于薛涛而言,一切欢聚,都是短的,如,巫山云雨一样,容易消散。作为歌妓的她,看惯了身边频繁的悲欢离合,没有一个与她有过深交的人,真心想娶她为妻。
最后一句,“因何重有武陵期”,才显示了她的喜出望外,用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及传说中的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来说,看到牡丹二度重开的欣喜。诗人苦恋着牡丹,却从不敢奢望。牡丹花开,话虽不语,却以其特有的馨香,传达着自己的情愫,含情脉脉。只要静静地看着,就知足了。“心有灵犀一点通”,抑或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真正有情的人,在一起,多少言语,也是多余,一切尽在不言中,只要能够相望,相偎着,就足够了。这种无言的默契,才是最感人的。
末一句“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诗人爱牡丹之深,在相会的短暂欢愉,过后,平静下来,再默默无语,显然不够。就想在栏边安枕席,倚着枕头,沐着清幽的月光,叙相思之苦,中间,一个闲字,表达诗人在相聚后的恬淡、怡然。来日方长,再苦的别离,也已熬到头了,以后的日子,就是长相厮守,其中,“闲”字,包含无限惬意。
,这首诗,与其说是描写相聚后的快乐,倒不如说,是其实她一直很寂寞,这不过是遣抒胸怀的方式,她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的生活,看似热闹非凡,每天,都与达官贵人、文人骚客,吟诗唱和,实则,最为冷清。心中的寂寞,无法诉说每次的信誓旦旦,都是没有结局的美丽谎言。那么多与她来往唱和的文人骚客,都没有想要真心给她幸福的人,包括,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一边叙相思,一边又别有新欢。而只有牡丹,没有与她立下海誓山盟,终究不期而遇,这种心中的抑郁,总算疏解了不少。她只是借牡丹,来自我安慰罢了。那么多情思,唯有与牡丹一叙,足见诗人的孤单。知她者,唯有牡丹。
《送友人》
水国蒹葭(jiān jiā)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昔人曾称道,这位“万里桥边女校书”“工绝句,无雌声”。她这首《送友人》,就是向来为人传诵,可与“唐才子”们竞雄的名篇。初读此诗,似清空一气;讽咏久之,便觉,短幅中,有无限蕴藉,藏无数曲折。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知是秋季。“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这时节相送,当是格外难堪。诗人登山临水,一则见“水国蒹葭夜有霜”,一则见月照山前明如霜,这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不尽是写景,句中,暗暗兼用了《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两句,以下的诗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节用《诗经》,而兼包全篇之意,王昌龄“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巴陵送李十二》),与此诗,机杼相同。运用这种引用的修辞手法,就使诗句的内涵,大为深厚了。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自今夕”一语,使人联想到,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的名句,从而体会到,诗人无限深情和遗憾。这里,加“谁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遗憾之意,不欲作“从此无心爱良夜”的苦语。似乎意味着“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种慰勉的语调。
这与前两句的隐含,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
诗中,提到“关塞”,大约友人是赴边去吧,那再见。自然很不易了,除非相遇梦中。不过,美梦,不易求得,行人,远在塞北。“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李白《长相思》)。“关塞长”使梦魂难以度越,已自不堪,更何况“离梦杳如”,连梦也新来不做。一句之中,含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此句的苦语,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此句,音调,很美,“杳如”的“如”,表状态,而且,兼有语助词“兮”字的功用,读来,有唱叹之音,配合曲折的诗情,其味尤长。全诗的诗情发展,是“先紧后宽”(先作苦语,继而宽解),宽而复紧,“首尾相衔,开阖尽变”(《艺概。诗概》)。
“绝句于六艺多取风兴,故视它体尤以委曲、含蓄、自然为高。”(《艺概。诗概》),此诗,化用了前人一些名篇成语,使读者感受更丰富;诗意,层层推进,处处曲折,愈转愈深,可谓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诗人用语,既能翻新,又不着痕迹,娓娓道来,不事藻绘,便显得“清”。又善“短语长事”,得吞吐之法,又显得“空”。清空,与质实相对立;与充实,无矛盾,故耐人玩味。
《池上双凫》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
诗中,浓情蜜意,还有“朝暮共飞还,同心莲叶间”的表白,大有和元稹双宿双栖的想头,想来,在情深意密的时候,薛涛是想过嫁给元稹的。不过,好景不长,一年以后,元稹离开四川。那时,薛涛已经四十六岁,芳华已至秋暮,元稹,又是一个放纵多情的人,薛涛,就静静地了断了这场情缘。聪明如她,是明白,她和元稹之间的关系的。露水情缘,朝生暮死,何必恩恩怨怨,反复纠缠?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韦庄词中女子如是说。可叹痴情女子太多,像薛涛这样能够斩断情缘,反而,更显得珍重。我所喜欢薛涛的,正是这一点:聪明冷静。身虽为妓,心洁如冰雪,花容月貌不减清烈。
韦皋发怒,一纸贬书,送到她面前。薛涛忽然醒悟,自己玩得过火了,再怎么声名远播,也是他捧出来的。那些王公子弟,再怎么赞美留恋,数日之后,也是绝尘而去的事。真正和自己朝夕相对,能够掌握自己生死的,是这个,叫韦皋的男人。
心中的悲戚涌上来,小小的波折,让她看清楚自己的处境和身份。艳名是虚名,才名是虚名,觥筹交错,男欢,女爱,都是假的,唯一真实的是——她是一个妓女,需要依靠别人的慈悲,怜悯,才可以立足于世。
聪明非常的薛涛,冷静地收敛起自己的悲切,那是无谓的。没有一个人的悲伤,可以感动上苍,除非她有力量,扭转乾坤。薛涛在赶赴松州的途中,写下了十首著名的离别诗,差人送给韦皋。
这十首“十离诗”是这样写的——
驯扰朱门四五年,毛香足净主人怜。
无端咬著亲情客,不得红丝毯上眠。 ——《犬离主》
越管宣毫始称情,红笺纸上撒花琼。
都缘用久锋头尽,不得羲之手里擎。 ——《笔离手》
雪耳红毛浅碧蹄,追风曾到日东西。
为惊玉貌郎君坠,不得华轩更一嘶。 ——《马离厩》
陇西独自一孤身,飞去飞来上锦茵。
都缘出语无方便,不得笼中再唤人。 ——《鹦鹉离笼》
出入朱门未忍抛,主人常爱语交交。
衔泥秽污珊瑚枕,不得梁间更垒巢。 ——《燕离巢》
皎洁圆明内外通,清光似照水晶宫。
只缘一点玷相秽,不得终宵在掌中。 ——《珠离掌》
跳跃深池四五秋,常摇朱尾弄纶钩。
无端摆断芙蓉朵,不得清波更一游。 ——《鱼离池》
爪利如锋眼似铃,平原捉兔称高情。
无端窜向青云外,不得君王臂上擎。 ——《鹰离鞲》
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
为缘春笋钻墙破,不得垂阴覆玉堂。 ——《竹离亭》
铸泻黄金镜始开,初生三五月徘徊。
为遭无限尘蒙蔽,不得华堂上玉台。 ——《镜离台》
这十首诗,是用犬、笔、马、鹦鹉、燕、珠、鱼、鹰、竹、镜,来比喻自己,把韦皋比作是自己所依靠着的主、手、厩、笼、巢、掌、池、臂、亭、台。只因为犬咬亲情客、笔锋消磨尽、名驹惊玉郎、鹦鹉乱开腔、燕泥汗香枕、明珠有微瑕、鱼戏折芙蓉、鹰窜入青云、竹笋钻破墙、镜面被尘封,所以引起主人的不快而厌弃。
说实话,薛涛这十首诗,有离思,而无离情,说是离思,却没有诚挚的苦意。一叠声的“不得”,不像在作诗,十足地一封认罪书。太谄媚,失却了她诗里原有的气节。然而,仅就离别而言,薛涛的构思,算得上新巧,着眼的,都是身边事物,不惊,不奇,写诗,最难得的,就在于能把身边寻常事物,写得曲折动人,薛才女,娓娓写来,如泣,如诉,难怪韦皋看过以后,立刻派人把她追回来,两人和好如初。
这一场舞斗,纵然是韦皋赢了,可也胜得不那么光彩。
不知道为什么,这“十离诗”-想起宋高宗的十二面金牌,如果岳飞当初,也有薛涛的媚诗功,不知道,能不能使得高宗改变心意,任他直捣黄龙,免去后世百姓,两百余年的离乱之苦?但,这只不过是,一种异想天开罢了。
读“十离诗”,感觉到,薛涛是强忍委屈的。就是委屈,得生受着。世人多是委屈的,只是依附,与人的姿态不同罢了,像一园盆景,多被人剪去枝蔓,拗断筋骨,摆弄成喜欢的模样。只是有的,血泪见得,有得,见不得,深埋土底。
况且,做英雄,做美人,原都是委屈的,想迎合这俗世,却迎合不上。“夜深同花说相思。”说到底,薛涛比很多人,都要幸运。
薛涛与元稹的情感纠葛
薛涛与元稹,一见钟情,当时,薛涛已三十八岁,元稹小薛涛十一岁。元稹,9岁能文,16岁,明经及第,24岁,授秘书省校书郎,28岁,举制科对策第一,官拜左拾遗。是中唐时期,与白居易齐名的诗人,世称“元白”。当时,薛涛在诗坛,已有盛名,令元稹十分仰慕,只恨无缘一面。直到元和四年(809),元稹任监察御史,奉使按察两川,才有机会,托人与薛涛相识。三十八岁的薛涛,成熟,且有魅力,才情俱备,年老,色未衰,吸引了亡妻的元稹。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共同赋诗吟词,好不惬意。时,薛涛已经38岁,对迎来送往的诗妓生涯,早已颇感厌倦,见到元稹,即,有托身相许之意。
她作过一首诗《池上双鸟》: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
表达了她追求真情挚爱,愿与元稹双宿双飞的愿望。然而,此一段缠绵缱绻的情感,因数月后,元稹离蜀,返京,从此,天涯两分。
薛涛在《赠远》诗中,是这样描绘的:“知君未转秦关骑,日照千门掩袖啼。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
大约两人分手之际,元稹曾答应,过了却公事之后,会再来成都,与薛涛团聚。但,世事难测,实际情形,并不如约定的那样,元稹后来,仕途坎坷,官无定所,在后来频繁的调动之中,原本比薛涛年轻的元稹,自然不能坚守爱情,加之,唐代官吏与妓女,交往,并无禁令,元之移情别恋,也就在所难免。尽管分手之后,两人,还保持文墨往来,在元稹一面,似乎只是应付,并非如当日之信誓旦旦了。薛涛只有远望长安,掩袖悲叹,像所有盼望丈夫归来的妻子,在月缺,月圆的时候,登楼,寄托一份怀旧的哀思。
就中国文学史而言,两人也许算得一段佳话;但,从薛涛个人的角度来说,却是一幕遥远凄清的回忆。薛涛悒郁寡欢,终身未嫁。
薛涛·元稹的年谱
此年谱,以薛涛年谱为纲,所列诗歌,除注明作者外,均为薛涛作品。
大历五年(770)薛涛生。 大历十二年 续父《井梧吟》。(此诗作于十二年到十三年间)大历十四年 元稹生。
贞元元年(785)入乐籍。 贞元四年 与韦晋行《千字文令》。 贞元五年韦皋罚薛涛赴松州,旋即释回。脱乐籍,退隐浣花溪。作品:《罚赴边上韦相 公二首》、《罚赴边有怀上韦相公二首》、《十离诗》十首。 贞元九年元稹明经及第。 贞元十六年 元稹与崔莺莺恋爱,旋即弃之。 贞元十八年元稹登吏部乙科,授校书郎。 贞元十九年 稹娶太子少保韦夏卿季女韦丛。 元和元年(806)《贼平后上高相公》、与高崇文行《一字令》。(公元805年刘辟反,806年高崇文讨平。) 元和二年武元衡充剑南西川节度使。 元和三年武元衡奏薛涛为校书郎。作品:《续嘉陵驿诗献武相国》、《上川主武元衡相国二首》 元和四年 稹三月授监罕御史,出使东川。涛识元稹。时稹年三十,涛年四十。稹七月移务洛阳。稹妻韦丛卒。作品:《四友赞》 元和五年创制薛涛笺(一种深红色小笺)。稹二月贬江陵府士曹参军。作品:《赠远二首》 元和六年稹在江陵贬所纳妾安仙嫔。 元和九年稹徙唐州从事。 元和十年武元衡卒。稹正月自唐州还京。三月,出为通州司马。五月续娶裴淑。作品:《别李郎中》 元和十三年——元和十五年《浣花亭陪川主王播相公暨寮同赋早菊》 元和十四年 稹转虢州长史。徵还,为膳部员外郎。 元和十五年稹为祠部郎中,知制诰。 长庆元年(821)稹入翰林,为中书舍人承旨学士。旋罢授工部侍郎。《段相国游武担寺病不能从题寄》、《赠段校书》、《寄旧诗与元微之》。元稹作《寄赠薛涛》 长庆二年稹 二月同平章事。六月,罢为同州刺史。 长庆三年稹冬转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史。 长庆四年 白居易作《与薛涛》 大和三年稹 九月入为尚书左丞。 大和四年稹 正月充武昌军节度使。 大和五年(831)元稹卒。 《筹边楼》大和六年 夏,薛涛卒。作品《赏梨花和李太尉》。刘禹锡《和西川李尚书〈伤孔雀及薛涛〉之什》。 大和七年段文昌抵镇,为薛涛撰墓志。 ——以上资料据张篷舟笺注《薛涛诗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温庭筠诗集》译意》
薛涛研究最新成果
1.《薛涛诗歌意释》,致力于历史坐标上薛涛诗作的综合考察,志在全面解析其所蕴历史密码,揭示出续诗事件真相,及薛涛与父亲、李白的关系,辨明了被罚事件,与《咏八十一颗》、《忆荔枝》关联性,及所体现出的亲情,揭开了与《乡思》相关的“梓州之会”内幕,披露了李薛爱情过程,及爱情结晶是李郢的秘密,探明了《送郑资州》、《酬郭简州寄柑子》等诗的真正含意,理清了薛涛与元稹、白居易、段文昌之间的是是非非,确定了《酬文使君》、《酬李校书》等诗所涉对象,发现了薛涛在大和七年(833),曾被冤囚禁的经历,提出了薛涛,享年达一百四
《薛涛诗歌意释》
十岁左右的新观点。
为使读者易于理解起见,本书,融鉴赏、释意、考证研究于一炉,在详细解析薛涛诗,作字、词,挖掘潜意的同时,归纳出其创作思路,及蕴喻体系。
唐代诗人薛涛的最新研究成果《薛涛诗歌意释》,揭秘历史,释意合理,雅俗共赏,普适性强,很有参考、学术价值。是指导各科学生,学习唐诗的最佳参考书籍。
2.《“温庭筠”诗集译意》,基于《薛涛诗歌意释》,在对“温庭筠”全部诗作进行细致翻译、释意的基础上,对其姓名的关联性,生理特征,情感、性别、身份、出生地、家庭成员关系,作品中,色彩词汇、喻体的运用,以及社会关系的同一性,进行综合性考察,特别是,对其与鱼玄机关系的条分缕析,及在此基础上,阶段性传略的归纳,最终,揭示出“温庭筠”,原是薛涛曾用名(或化名)的千年之谜。于此同时,也对其“无行”问题,也作了合乎逻辑、情理的解释。这不仅使得薛涛大和七(833)年以后的行迹,有了着落,而且,其个人品质,思想观念等,也趋于逐渐清晰。
本书,以系统理论为指导,运用独特的方法论,在结合相关史料直译的基础上,致力于探求作品潜意,及写作缘由所在。简而言之,作为一部探秘型学术专著,除了以揭示历史真相为宗旨,融鉴赏、释意、考证于一炉,对指导古代文学爱好者学习、研究唐诗,也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