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制造业的风向标,钢铁行业陷入了全行业亏损,亏损额达100亿元左右。

作为制造业的风向标,钢铁行业陷入了全行业亏损,亏损额达100亿元左右。

这波及到下游的钢材贸易商,一些原本风光的钢贸商,正陷入库存积压,资金紧张的窘境。

  钢铁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举例来说,如果钢贸商手上,有5000吨的钢材,以目前4000元每吨的钢价计算,资金就要占用2000多万元。面对今年的低迷行情和微薄利润,大多数钢贸企业,只能采取不囤货、快进快出、降低库存的经营策略,才能保证正常经营。

  上海松江钢材城钢贸商举例,像日照,定个5000(根?)的代理,我的保证金,要500万。我已经打到钢厂去了,但,你这样,我这整个资金流向,不是都安排好的,资金的计划,都安排好的,你这样子,变成造就我们钢贸企业,资金就缩小。

  中钢协数据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钢铁行业,第一次全行业亏损,钢铁工业,实现利润-10.34亿元,亏损面,达33%以上。上海一位钢贸商说,通常情况下,他们只能在钢厂的碗里,分一杯羹,也就是,钢厂吃肉,钢贸商啃骨头。目前的情况是,钢厂在吐血,钢贸商只能自己割肉了。

  上海宝山钢贸商告诉,今年,不亏,就行了,现在,热轧,都已经亏本了;薄板冷轧这一块,能够每吨有一百,两百的利润吧,冷轧的话,基本上,也就五,六十块钱的利润吧。

  上海松江钢材城的一位钢贸商感叹,2008年的行情,是高台跳水;现在,是慢性自杀。钢贸企业要想获利,一是,要能从银行获得贷款,二是,对下游市场,具有定价能力,另外,从钢厂拿货时,要有议价能力。现在,银行不愿放贷,钢厂亏损,下游需求疲软。这几种因素的叠加,让钢贸商的经营,举步维艰。

  上海宝山钢贸商告诉,听说,有好几家公司,有四,五家公司,一起倒闭。

  上海松江钢材城钢贸商告诉,就是这个半中间,这个(贷款)总量,一缩小啊,然后,(下游)那边,钱又没回来,你说,就掉在半空中,那就……很有问题。

  根据钢铁业内人士判断,七月的钢价行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对钢材刚性需求,没有大的实质性影响,“温水煮青蛙”的行情,会让钢贸商日子更加难过。

  上海市工商联钢贸商会副会长段治白告诉,我们钢贸商会,也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在今后三到五年之内,钢铁贸易商,起码要减掉50%,甚至以上。

持续收缩钢贸行业信用,或诱发银行业危机
2012-07-09 03:03:26;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持续收缩钢贸行业信用或诱发银行业危机

——以上海、无锡钢铁物流市场为例,调研产业现状及对策

产业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经调研发现,钢铁物流行业,因下游应收账款拖欠,而危机重重,尽管,贷款银行涉及钢铁物流行业的债权抵押担保覆盖率,依然较好,但,个别负面消息的过度渲染,和监管部门的过度反映,恶化了商业银行的信心预期。如果银行继续紧缩信用,钢铁物流企业、担保公司,和商户的偿债能力,将面临空前的考验,这其中,潜在的金融风险,更是不可小觑。

问题一:银行、企业,信心呈缺失倾向

2011年,无锡市场协会曾写给江苏省一份材料,重点反映了-占据长三角钢材现货贸易市场,2/3以上的福建宁德商圈,高消费、高风险投资等现象,此事件,引发介入钢贸贷款业务稍晚的工商银行,出台了收缩贷款的政策。

2011年11月~12月,上海银监局两度发文,警示钢铁物流企业授信风险,并直接对宁德商圈,予以点名,第三份文件,修正为鼓励银行继续支持优质钢贸企业融资,规避风险的商业银行内部,已经产生了”防火,防盗,防钢贸”的信心恶性循环倾向。今年4月26日,国家银监会发文,要求银行谨防钢贸企业,将贷款投向高风险行业,提示,银行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先前持续的房地产调控,尤其是地方融资平台,和铁路项目融资环境的恶化,直接加大了钢铁物流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期拉长,让这个,每吨毛利20-30元,就出货的钢铁物流行业,迅速绷紧了资金链。

实际上,宁德商人在上海钢铁物流行业,经过十余年的打拼,已占上海市场份额70%左右,在全国钢铁物流行业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宁德市籍,在沪企业达到2万家,宁德籍在沪经商人员达20万多人,其中,从事钢铁物流的企业占一半以上。宁德籍在沪钢铁物流企业的年销售总额,达2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创造了近100万个就业岗位,创税收100多亿元。

据上海钢铁服务业行业协会的统计,去年,上海钢铁物流企业,在各银行的贷款余额,达1600亿元,钢铁物流企业作为主发起人的担保公司,在保余额为298亿元,但,贷款余额,自今年年初以来,已经收缩了23%以上,钢铁物流行业,10多年建立的诚信联保系统,受到严重冲击,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流动性不足。

宁德商圈在经营过程中,逐步创新形成了商户联保、市场担保机制,给银行筑起较为牢固的风险防护墙;因为,这种连带联保机制,让外界过度解读,乃至误读,并形成了一些负面消息和影响,这在危机形势下,更是如此,如此恶意的负面舆论报道,加剧了银行和企业信心的缺失。

实际上,宁德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在沪经商人员和流动党员的管理,在上海,设立了市委驻沪工委、市政府驻沪办,和成立了宁德市上海商会, 宁德市在沪企业中的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目前,宁德籍在上海的各级、各行业商会,共有14个,会员企业已达7280多家,每年,商会会员受到闽沪两地各级组织表彰的,有1000多人次,有100多人,被闽沪两地,推选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其中,周宁县上海商会还被全国工商联评为“优秀异地商会”。

显然,宁德商圈,并非一盘散沙,具有自律能力,是具有组织约束的。

问题二:银行贷款不良率,或急剧扩大

长期以来,宁德钢贸商,以诚信著称,视信誉为企业生命。尽管发生了“无锡一洲老板李国清跑路”事件,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依然很低。究其原因,就在于,宁德商圈普遍采取了商户联保机制,而且,宁德商人从事钢铁物流业务,均集中于钢铁物流市场,正是这种商户联保机制,和社区类担保公司,充当了银行的防火墙,为银行提前消解了不良贷款风险。据统计,至今年5月份,全上海钢铁物流类企业贷款不良率,低于0.2%,钢铁物流类担保公司担保不良率为零;所有钢铁物流类担保公司所担保的企业,没有出现过一笔坏账、呆账。

不过,当前钢铁物流商户,和担保公司,已经陷入极端困境,个别商户已出现无力偿还贷款现象,担保公司代偿次数,和规模,有所增加。随着贷款风险的扩大,银行按风险估价,更加紧缩贷款,这在银行角度,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从系统上,动摇了钢铁物流行业的根基,从业企业和商户的利润,已经无法支付银行利息,不得不借入民间高利贷,潜在风险,由此不断放大。为此,宁德市驻沪办和宁德市上海商会,召开了20多次联席会议讨论对策,可见,钢贸形势的严峻。与此同时,宁德上海和江苏商会,为维护商圈信用,与地方公安经侦部门进行密切合作,并在联席会议上,明确要坚决制止和严厉打击赖债、跑路、恶意转移资产等违法行为,坚决维护正常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经调研发现,银行钢铁物流贷款业务的潜在不良贷款风险,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调控,导致钢材价格大幅度下跌。2010年,启动的宏观调控,使得螺纹钢、线材和型材的每吨价格,从2010年2月的5300-5500元,持续下滑到今年5月底的4000元,上下,使得介入钢铁物流行业,稍晚的从业者,难以承受价格风险。

2.房地产、市政工程和铁路项目,应收账款回收期拉长,加剧了资金紧张。银行要求贷款户,在6个月承兑汇票周期内,要求实现2倍贷款规模的流水,否则,就压缩贷款规模。与此同时,去年以来,上述政府“三角债”,更加难以回收,银行贷款无法及时归还,要承担法律责任,江苏20多位钢铁物流行业经营者,大多是因此类原因,被捕入狱的。

3.银行大规模收贷,无疑将企业推向崩溃的边缘。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钢铁物流企业过量从银行贷款,并进行投资,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后,转向过快,资金衔接难。如果在此时,银行采取过度的紧缩信贷政策,将会造成以下几种不良后果:1.所有钢铁物流企业资金链全面绷紧,出现大量违约贷款,正常金融秩序遭到破坏;2.大量正常经营的钢铁物流企业,也会走投无路,面临倒闭;3.大量从业人员面临下岗、失业;4.社会不稳定因素,急剧增加。

在对长三角钢贸企业的调研过程中,发现,银行方,存在“晴天送伞,雨天收伞”的自保行为,这将直接致使企业的资金流,受到严重冲击,造成资金链危机,及还贷信心危机,仅半年时间,上海和苏州贷款规模,分别压缩23%和31%,任何企业都无法承受如此大比例的收贷“急刹车”的致命打击。

所幸的是,部分银行,依然看好宁德商圈的诚信体系,目前,正积极采取措施,缓解危机。如,民生银行上海分行、中信银行上海分行、交通银行无锡分行、兴业银行上海分行等,近来,纷纷对钢铁物流企业,采取了展期政策,对部分优质商户和市场,给予续贷及增量支持。但,实际贷款总体规模持续收缩,已是不争的事实,担保公司代偿款项不断增加,已不堪重负,即便是形势较好的江阴青阳、无锡友谊路钢材市场,也由于大量代偿陷入困境。担保公司一旦拖垮,将引发联保体系崩溃,使银行资金无法回收。

与此同时,随着形势的恶化,银行对固定资产抵押贷款比率,也开始大幅度削减。有商会副会长就曾指出,去年,其公司同样固定资产,原来可以贷款1亿元,现在,连5000万元,也已经是幻想。

如此背景下,部分商业银行为规避风险,多次要求企业和商户先还再贷,最后,却往往食言,只收不贷,尽管这些企业和商户,有着充足的抵押担保资产,这让众多企业和商户还款意愿极为低落,众多商户的集体行为,很可能让信心危机,从蝴蝶效应,演化到羊群效应,很可能造成银行和企业两败俱伤。

4.过高的融资成本,让从业者难以承受。

下面,例举,某商业银行无锡分行,对钢铁物流商户典型的融资模式:银行按100%比例,给商户开承兑汇票,贷300万元,开300万元承兑汇票,利息比基准贷款利率,上浮30%,并按月支付(每月,1.86万元),半年期的承诺费,为2.5万元,贴息成本约5%(15万元),年化成本为1.86×6×2+2.5×2+15×2=57.32万元,折合年利率为19.11%(尚不包括,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成本)。与此同时,银行对商户贷款,都推荐担保模式,担保费用等杂费,半年,合计不低于3%,担保公司再扣留1/3,做担保金,如此一来,商户贷款300万元,实际可拿到的资金,不超过200万元,年化综合融资成本,不低于(19.11%+3%×2)×3/2=37.67%,无疑已经是高利贷,银行要求贷款户,通过保理业务回收贷款,更是进一步增加了成本。

江苏其他地区,也大致如此,面对银行要求全部固定资产抵押,同时,高达40%以上的贷款成本要求时,福建省宁德江苏商会常熟分会会长吴绍枫就曾指出,如此高的融资成本,即使去缅甸贩毒,都还不起!

在一次银行和钢铁物流企业的联席会议上,某商业银行分行行长,就曾坦诚地指出,银行,近几年(在钢铁物流行业),赚得也够多的了,也该吐点出来了。面对如此高额的融资成本,无锡市,开设最早、经营状态,也属最好之列的青阳钢铁物流市场管理人,陈圣腾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此高的融资成本,如同“温水煮青蛙”,最后,银行,企业,大家都要“死”。

问题三:行业危机,尚需企业、政府、银行,三方共解

2009年,4万亿刺激计划启动以来,上海、江苏,尤其是流通产业不发达的无锡市,大力启动钢铁物流行业的招商引资,光无锡,就上马了40多个钢铁物流市场。苏州市,在3年内,发展了近40家钢材市场,与此同时,银行大肆放贷,曾出现,无锡仅50亩规模的钢铁物流市场,银行就授信20亿元的事件,由此,纵容形成了“政府盲目招商、银行盲目放贷、担保公司盲目担保、商户盲目投资”的怪现象。

在当下,以长三角为代表的钢铁物流产业,面临的危机,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面临的全行业问题。下游国企、市政和铁道部门的应收账款拖欠,直接勒紧了钢铁物流行业的脖子,违反银监会“七不准”规定的地方商业银行,更是推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钢铁物流企业,承受着市场波动的冲击,不得不承受着政府、开发商和银行的三重打击。

因此,当钢铁物流行业面临调整时,调整的成本,也不应当由企业独自承担。

调研发现,无论地方政府、银行、市场和商户,都充分认识到,钢铁物流行业的结构调整,和市场重组,只是个时间问题。潜在危机较大的无锡市,制定了应急方案,无锡市金融办认为,还没有到达政府出手的时候。苏州市政府和金融监管,已经出台了钢贸产业维稳措施。然而,与去年温州民间金融风暴相比,温州发生的企业主跳楼事件,更多是个案;钢铁物流行业面临的危机,却是关系全行业的问题,涉及到整个钢铁产业能否生存,乃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