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中國古典軍事文化著作中國古典軍事文化著作
孫子兵法,竹簡版《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英文名為《 The Art of War》,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另外兩部是:《戰爭論》(克勞塞維茨) ,《五輪書》(宮本武藏) ),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
書名: 《孫子兵法》
又名: 《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The Art of War》
作者: 孫武
類別: 軍事
出版時間: 中國春秋時期
目錄
內容簡介
歷史上的著名版本
中國歷代著名的註釋
作者簡介
《史記—–孫武傳》
《孫子兵法》走向世界孫子兵法的傳播
對《孫子兵法》的重視
《孫子兵法》的思想
《孫子兵法》的影響
時代意義
《孫子兵法》原文賞析
對《孫子兵法》的讚譽內容簡介
對《孫子兵法》的讚譽展開
內容簡介
《孫子兵法》是中國最古老、最傑出的一部兵書,歷來備受推崇,研習者輩出。 《孫子兵法》全書共十三篇。
《始計篇》第一、講的是妙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製訂作戰計劃。 《作戰篇》第二、講的是妙算後的戰爭動員、及取用於敵,勝敵益強。 《謀攻篇》第三、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採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 前三說的是戰略運籌。 《軍形篇》第四、講的是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鬥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 《兵勢篇》第五、講的是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 《虛實篇》第六、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迴,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以多勝少。 此三是作戰指揮。 《軍爭篇》第七、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 《九變篇》第八、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戰略戰術。 《行軍篇》第九、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 戰場機變。 《地形篇》第十、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軍事地理《火攻篇》第十二、講的是以火助攻。 《用間篇》第十三、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書中的語言敘述簡潔,內容也很有哲理性,後來的很多將領用兵都受到了該書的影響。 特殊戰法 《孫武傳》
歷史上的著名版本
1.簡本,1972年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漢初竹簡抄本,是現今為止最早的版本。 2.十一家注本,1961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年影印《宋本十一家注孫子》。 3.武經本,如,1935年中華學藝社影宋刻《武經七書》本;丁氏八千卷樓藏劉寅《武經七書直解》影印本。 4.西夏文《孫子兵法》,藏於寧夏檔案館。 5. 《太平御覽》本。 6. 《杜氏通典》本。法蘭西語翻譯版本把《孫子兵法》引向歐洲的第一人是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約瑟夫·J·阿米歐—(中文名:錢德明,別名錢遵道),《孫子兵法》翻譯成法文後,又有歐洲各國的學者們把《孫子兵法》翻譯成英文、荷蘭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希臘文、西班牙文等。
中國歷代著名的註釋
曹操的《孫子略解》為《孫子兵法》最早的註釋本。歐陽修曰:“世所傳孫子十三篇多用曹公、杜牧、陳皞注,號三家。” 宋吉天保《十家孫子會注》,十家指曹操、李荃、杜牧、陳皞、賈林、孟氏、梅堯臣、王皙、何延錫、張預。清孫星衍《平津館叢書》所收的影宋本《孫吳司馬法》中《魏武帝注孫子》。近代中國有蔣百里,劉伯承,陶漢章,台灣的許詩玉、鈕先鐘、朔雪寒,日本的服部千春,等等均有深入鑽研並有專作。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孫子兵法》是從戰國時期起就風靡流傳的軍事著作,古今中外的軍事家們都使用其中論述的軍事理論來指導戰爭,而且,其中論述的基本理論和思想還被運用到了現代經營決策和社會管理方面。然而,這部著作者是誰呢?學術界議論紛紛,一種認為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孫武所著,一種認為是孫臏整理而成,一種認為是戰國初年某位山林處士編寫,還有的說是三國時代曹操編撰的。直到1972年4月間,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發掘的兩座漢代墓葬中同時發現了用竹簡寫成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這樣,數百年的爭論方告結束,《孫子兵法》的作者被確認為春秋時期吳國的將軍孫武。孫武(公元前535年-公元前480年),字長卿,被後世尊為孫子、“兵聖”、“世界兵學鼻祖”,著有竹書《孫子兵法》13篇等。近年來,有關專家通過考古在無錫市濱湖區胡埭鎮發現吳國首都闔閭大城、春秋時吳長城烽火台舊址,這將有助於解開孫武在吳國居住地及其子孫後裔、兵書竹簡的刻製和運送、“三令五申”、吳王宮練兵等史實典故之謎。孫武出生地考證史書《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憑生武奔吳”。這五個字說明三點:1.孫憑生子孫武。 2.孫武居住在和諧富庶的吳國。 3.孫憑先在齊國,因國亂家破、無法生存,才攜妻南逃吳國,並在吳國生下孫武。閱讀史書知:孫憑先祖曾三次遷居,三次改姓。始祖陳完因陳國政變,於公元前672年到齊國避難,改姓田。其四世孫無宇生長子田恆、次子田書,食采樂安。家族旁系田書生子憑,處在齊國內亂年代,家族破敗、無法生存,孫憑於公元前536年攜妻南奔吳國羅浮山桃園居住,過著農桑田園生活。孫憑於吳王馀祭十三年,生子武。孫武成長在吳國,輝煌在無錫,被譽為神龍。並刻竹書《兵法十三篇》,助吳王成春秋霸主,與其相關的成語故典有:初獻兵法、皿妃嫁妹、三令五申、殺妃拜將、吳宮練兵等。孫武雄踞太湖西北,在軍嶂山排陣練兵,又揮師楚天,攻克楚都,北威齊魯,南服越國,使吳國發展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孫武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軍事理論家,《孫子兵法》至今幾乎被全世界所有國家用作軍事教材。據文獻《孫武傳略》載:“田書改姓孫,家族由盛及衰,在內亂中,旁支孫憑奔吳,隱居在吳國羅浮山。”公元前535年,孫武出生在吳地之無錫,無錫的桃園桑田給孫武成長創造了良好環境。難怪眾多有關孫武研究的著作均稱:“孫武出生地與其跡,均神龍不見首尾,在齊魯已無法考證。” 文獻《中國歷史名人全破譯》羅列孫武故里之謎有三種說法:1.山東樂安(約在惠民附近)說;2.廣饒說;3.博興說。並稱“這三說皆不成立,查春秋時期,齊國並無樂安之地名。”當下有些地方為發展旅遊事業競相與孫武捱邊是可以理解的,但史實不容更改,孫武出生地畢竟在吳地,具體在今無錫市濱湖區。吳國首都附近羅浮山考證孫憑居住在吳國闔閭大城東部之羅浮山,孫憑故居在山下桃源田野,並過著農耕生活。古代,太湖四周霧茫茫,山隱現,統稱羅浮山,羅浮山是各山泛稱。有羅山、浮山、大浮山、小浮山、羅浮山、小羅浮山等山名,經歷史演變,有的更名,有的被封名,如:舜之舜山,柯相之柯山, 之安陽山,闔閭之閭江山,王僚之金匱山,伍子胥之胥山等等。中國的江河湖泊多,羅浮山也多,如:廣東省的羅浮山,長100餘公里,主峰飛雲頂海拔1282米,有大小山峰百餘座。無錫的羅浮山很小,海拔46.6米,為避免與廣東羅浮山混淆,無錫羅浮山只能稱“小羅浮山”。孫憑、孫武父子隱居在吳國羅浮山,不可能在千里之外的南粵羅浮山隱居。浙江長興縣東南25裡的羅浮山,高五十丈,也稱小羅浮山,距無錫300多里,孫憑父子亦不可能在此居住,因為把三大車的竹簡運到無錫闔閭大城是極困難的。姑蘇沒有羅浮山。因此,孫憑父子隱居在無錫小羅浮(今梅園東山)是不容置疑的。公元前516年,專諸在金匱山刺死吳王僚後,公子光在錫西建郡城,即後來闔閭大城,因小羅浮山在都城東南,故又稱東山。明末清初,進士徐殿一在古孫武隱跡處的東山建別墅。民國元年榮德生購得東山桃園遺址,建造園林,在小羅浮山上建楠木廳、放鶴亭,山南建梅園大門,譽滿江南,從此小羅浮山就不為人知了。但山北至今仍留有古蹟遺存,刻有“小羅浮”3個斗大之字的巨石,重達7噸,至今立在山頂。孫武隱居在吳國小羅浮山,稱臥龍,三國時諸葛亮隱居隆中,也稱臥龍。滄海桑田,如今,《孫武兵法》早已名揚四海,而吳國小羅浮山卻無人知曉。唐開元進士、著名詩人靈一(728-762年)曾居住在無錫羅浮山的靜林精舍,並賦詩懷念曾居於此的前賢孫武:靜林溪路遠,蕭帝有遺跡。水擊羅浮磬,山鳴于闐鐘。燈傳三世人,樹老萬株松。無復煙霞色,空聞昔臥龍。 《錫山孫氏統譜》之蓉湖孫氏宗譜載有:1.孫武在無錫有馳、明、吉三子,2.孫武功成身退時,吳王將孫武三個兒子留在吳國。 3.孫武以兵法見闔閭,拜為將軍。 4.孫武在吳後裔有常熟支,港下支,河閘口支(注:山南河閘口支,由孫家村演變成今天的無錫孫巷和大孫巷)。孫武與妻漪羅退隱後,繼續刻竹簡十三篇兵法。綜上所述,孫武的《孫子兵法》應該是誕於無錫小羅浮山。兵聖孫武
孫武,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他出生於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齊國樂安(今山東廣饒縣)人,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孫武的祖先叫媯滿,被周朝天子冊封為陳國國君(陳國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後來由於陳國內部發生政變,孫武的直系遠祖媯完便攜家帶口,逃到齊國,投奔齊桓公。齊桓公早就了解陳公子媯完年輕有為,任命他為負責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媯完在齊國定居以後,由姓媯改姓田,故他又被稱為田完。一百多年後,田氏家族成為齊國國內後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來越顯赫,在齊國的領地也越來越擴大。田完的五世孫田書,做了齊國的大夫,很有軍事才幹,因為領兵伐莒(今山東莒縣)有功,齊景公在樂安封給他一塊採地,並賜姓孫氏。因此,田書又被稱為孫書。孫書的兒子孫憑,做了齊國的卿,成為齊國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級官員。孫憑就是孫武的父親。由於貴族家庭給孫武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環境,孫武得以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加上當時戰亂頻繁,兼併激烈,他從小也耳聞目睹了一些戰爭,這對少年孫武的軍事方面的培養非常重要。但孫武生活的齊國,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四大家族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愈演愈烈。孫武對這種內部鬥爭極其反感,不願糾纏其中,萌發了遠奔他鄉、另謀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頭。當時南方的吳國自壽夢稱王以來,聯伐楚,國勢強盛,很有新興氣象。孫武認定吳國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實現抱負的地方。大約在齊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孫武正值18歲的青春年華,他毅然離開樂安,告別齊國,長途跋涉,投奔吳國而來,孫武一生事業就在吳國展開。孫武來到吳國後,便在吳都(今無錫市)郊外結識了從楚國而來的伍子胥。孫武結識伍子胥後,十分投機,結為密友。吳王闔閭即位三年,即公元前512年,吳國國內穩定,倉廩充足,軍隊精悍,向西進兵征伐楚國的準備工作已經基本就緒。伍子胥向闔閭提出,這樣的長途遠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韜略的軍事家籌劃指揮,方能取勝。他向吳王闔閭推薦了正在隱居的孫武,稱讚孫武是個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蓋世奇才。吳王終於答應接見孫武。孫武帶著他剛寫就的兵法進見吳王。吳王將兵法一篇一篇看罷,嘖嘖稱好。在孫武的嚴格訓練下,吳軍的軍事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就在公元前512年,闔閭、伍子胥和孫武,指揮吳軍攻克了楚的屬國鐘吾國(今江蘇宿遷東北)、舒國(今安徽廬江縣西),這時闔閭頭腦發熱,想要長驅直入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縣紀南城)。孫武認為這樣做不妥,便進言道:“楚軍是天下的一支勁旅,非舒國和鍾吾國可比。我軍已連滅二國,人疲馬乏,軍資消耗,不如暫且收兵,蓄精養銳,再等良機。”吳王聽從了孫武的勸告,下令班師。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孫武的主張,並向吳王獻策說:“人馬疲勞,不宜遠征。不過,我們也可以設法使楚人疲困。”於是伍子胥說孫武共同商訂了一套擾楚、疲楚的計策,即組成三支勁旅,輪番襲擾楚國。當吳國的第一支部隊襲擊楚境的時候,楚國見來勢不小,便全力以赴,派兵迎擊。待楚軍出動,吳軍便往回撤。而楚軍返回駐地時,吳國的第二支部隊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輪番襲擊,弄得楚國連年應付吳軍,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費,國內十分空虛,屬國紛紛叛離,吳國卻從輪番進攻中搶掠不少,在與楚對峙中完全佔據上風。公元前506年,楚國攻打已經歸附吳國的小國——蔡國,給了吳軍伐楚的藉口。闔閭和伍子胥、孫武指揮訓練有素的3万精兵,乘坐戰船,溯淮而上,直趨蔡國與楚國的交戰。楚軍見吳軍來勢兇猛,不得不放棄對蔡國的圍攻,收縮部隊,調集主力,以漢水為界,加緊設防,抗擊吳軍的進攻。不料孫武突然改變了沿淮河進軍的路線,放棄戰船,改從陸路進攻,直插楚國縱深。伍子胥問孫武:“吳軍習於水性,善於水戰,為何改從陸路進軍呢?”孫武告訴他說:“用兵作戰,最貴神速。應當走別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個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遲緩,楚軍必然乘機加強防備,那就很難破敵了,”說得伍子胥點頭稱是。就這樣,孫武在3万精兵中選擇了強壯敏捷的3500人為前陣,身穿堅甲,手執利器,連連大敗楚軍。舊曆11月28日攻入楚國的國都郢,楚昭王帶著妹妹倉皇出逃。孫武以3萬軍隊攻擊楚國的20萬大軍,獲得全勝,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然而,這時越國乘吳軍伐楚之機進攻吳國,秦國又出兵幫助楚國對付吳軍,這樣,闔閭不得不引兵返吳。此後,吳又繼續伐楚,楚為免亡國,將國都由郢遷到都(今湖北宜城縣東南)。孫武在幫助闔閭西破強楚的同時,計劃征服越國。公元前496年,闔閭聽說越王允常去世,新即位的越王勾踐年輕稚弱,越國國內不大穩定,認為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便不聽孫武等人的勸告,不等準備工作全部就緒,就倉猝出兵,想要擊敗越國。不料,勾踐整頓隊伍,主動迎戰,兩軍相遇於吳越邊境的李(今浙江嘉興縣西南)。勾踐施展巧計,他派死刑犯首先出陣,排成三行,把劍放在脖子上,一個個陳述表演後,自剄於陣前。吳國士兵不知那是一個個罪犯,居然看得忘了神,傻了眼,越軍乘機發動衝鋒,吳軍倉皇敗退,闔閭也傷重身亡。闔閭去世後,由太子夫差繼承王位,孫武和伍子胥整頓軍備,以輔佐夫差完成報仇雪恥大業。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踐調集軍隊從水上向吳國進發,夫差率10万精兵迎戰於夫椒(今江蘇無錫馬山太湖邊),在孫武、伍子胥的策劃下,吳軍在夜間佈置了許多詐兵,分為兩翼,高舉火把,只見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連成一片,迅速向越軍陣地移動,殺聲震天,越軍驚恐萬狀,軍心動搖,吳軍乘勢總攻,大敗越軍,勾踐在吳軍的追擊下帶著5000名甲士跑到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市東南)上的一個小城中憑險抵抗,由於吳軍團團包圍,勾踐只得向吳屈辱求和,夫差不聽伍子胥勸阻,同意了勾踐的求和要求。隨著吳國霸業的蒸蒸日上,吳王夫差爭得了霸主的地位,夫差漸漸自以為是,不納忠言。伍子胥認為:勾踐被迫求和,一定還會想辦法到以後報復,故必須徹底滅掉越國,絕不能姑息姦,留下後患。但夫差聽了奸臣的挑撥,不僅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諫,反而製造藉口,逼其自盡,甚至命人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一隻皮袋裡,扔到江中,不給安葬。孫武深知“飛鳥絕,良弓藏;狡兔盡,走狗烹”的道理,於是便悄然歸隱,息影深山,根據自己訓練軍隊、指揮作戰的經驗,修訂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事情不出伍子胥所料,越王勾踐屈辱求和後,臥薪嘗膽,立志報復。公元前482年,越軍乘吳軍主力聚集黃池與中原諸侯盟會,國內兵力空虛之際,發兵襲吳,攻入吳國國都,吳國遭此動難,便一蹶不振,由盛轉衰,延至公元前473年,正式被越國滅亡,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孫武所夢想的由吳王統一華夏,也就成為泡影。
《史記—–孫武傳》
孫武圖像
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闔廬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於是許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後,即視背。”婦人曰:“諾”。約束既布,乃設鐵鉞,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婦人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斬左右隊長。吳王從台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遂斬隊長二人以拘。用其次為隊長,於是複鼓之。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吳王曰:“將軍罷休就舍,寡人不願下觀。”孫子曰. “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孫子兵法》研究史中國孫子兵法研究史大致可分成7個時期。 (一)孕育產生時期——遠古至春秋學界一般認為,《孫子兵法》產生於我國春秋末期;亦有認為成書於戰國或更後者。關於此書的作者,多認為系孫武親著,又經後人校理。對於孫武的生活時代,學術界也有不同觀點,一般認其為春秋末期人,大約與孔子同時。 《孫子兵法》在產生以前,應經歷了一個較長時期的孕育過程。其產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擇其要者,應有以下幾點:中國遠古以來,特別是春秋時期頻繁、激烈、多樣的戰爭是《孫子兵法》產生的源泉;此前已有的兵學理論成果,如《軍志》、《軍政》、古《司馬法》、令典等,是《孫子兵法》躍上兵學峰顛的階石;春秋時期的社會思潮,特別是關於“道”、“仁”、“陰陽”、“保民”等的理論,是《孫子兵法》形成的文化因素;崇武尚智的齊文化是培育《孫子兵法》這朵軍事理論奇葩的沃土。孫武個人的天賦與努力,則是《孫子兵法》產生的主觀因素。另外,中華民族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的統體思維、辯證思維、像類思維等思維方式對《孫子兵法》理論體系的構築起了指導性作用。這是《孫子兵法》之所以產生於中國而不產生於外國,之所以產生於春秋而不產生於其他時期的主要原因。 (二)增益和早期校理時期——戰國至秦漢《孫子兵法》十三篇於公元前512年在吳國問世後,並未迅速廣泛傳播開來,究其原因,大致有吳國王廷對“十三篇”秘而不宣,當時傳播媒介落後,社會上重禮輕詐觀會對此書的貶斥,其價值未被時人所發現等幾個方面。至戰國時,此書才開始廣泛傳播,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孫子熱”,所謂“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孫子兵法》自身以“出奇設伏”、“變詐”取勝為主要內容的軍事理論適應了當時軍事鬥爭、政治鬥爭、外交鬥爭的需要,是其基本原因;而其後世子孫孫臏對《孫子兵法》卓有成效的宣傳和運用,則是其直接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孫武后學在這一時期對“十三篇”做了大量解釋、闡發、增益的工作,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吳問》、《四變》、《黃帝伐赤帝》、《地形二》、《見吳王》等,均應是他們解釋、闡發、增益“十三篇”之作,而在被《漢書·藝文志》著錄的《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之內。總之,在這一時期,《孫子兵法》在“十三篇”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擴增。 1996年西安“發現”的偽書《孫武兵法八十二篇》說,孫武先寫成“八十二篇”,後因其“天機陰殺”,就接受其兒子的建議,縮編成“十三篇”,乃是向壁虛構,是違反歷史事實的。到了漢代,官方組織人力,對《孫子兵法》進行了三次較大規模的整理。一次是在漢高帝時,時間大致在高帝六年(前201年)至高帝十一年之間,由張良、韓信“序次”。第二次是在武帝時,由軍政揚僕“捃摭遺逸,紀奏兵錄”。第三次是在孝成帝時,由任宏“論次兵書”,將其分為“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四種,《孫子兵法》位在“兵權謀”之首。這三次整理對《孫子兵法》的定位、定型和流傳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削繁和註釋時期——魏晉至隋唐曹操《孫子略解序》中所批評的關於《孫子兵法》的“訓說況文煩富”,應包括《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中“十三篇”之外的各篇在內。杜牧《注孫子序》中說:“武所著書,凡數十萬言,曹魏武帝削其繁剩,筆其精切,凡十三篇,成為一編,曹自為序,因註解之。”這裡的“削”(刪除)其“繁剩”,應包括“十三篇”之外的六十九篇,“筆(校、注)其精切”,則是指的“十三篇”。曹操只注“十三篇”,稱《孫子略解》,因而使其得以廣泛流傳,甚餘則因其“煩富”且“未得旨要”而陸續散佚。曹操《孫子略解》的問世,標誌著《孫子兵法》真正進入了註解的時期。曹注重文字訓解,但他本人又是軍事家,更重實際運用,因此,其註理論性、實踐性兼備,對後世有重大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曹注孫子之外,還有東吳沈友撰《孫子兵法》、賈詡《鈔孫子兵法》,曹操、王凌集注《孫子兵法》、張子尚《孫武兵經》、《孟氏解說》等。從目前所見到的這一時期的註解內容看,其註文大都比較簡略,偏重文字訓詁,表現了《孫子兵法》早期註解時期的特點。隋唐五代是《孫子兵法》註釋的高峰時期,這一時期註解《孫子兵法》之書主要有:隋代的《蕭吉注孫子》、唐代的《李筌注孫子》、《賈林注孫子》、杜佑《通典》中的訓解《孫子》、《杜牧注孫子》、《陳暤注孫子》、《孫鎬注孫子》、《孫燮集注孫子》、五代的《張昭制旨兵法》等。宋人輯的《十一家注孫子》中,唐人就佔了五家。除注家多外,這一時期的注孫子還具有另闢蹊徑、糾謬補缺、義詳例豐、整體把握等特點。較魏晉南北朝時已有較大進步。如李筌已註意從整體上把握孫子的思想,他依《遁甲》注《孫子》,成一家言;杜牧“其學能道春秋戰國時事,甚博而詳”,其註縱談橫論,廣徵博引,多有新見。這一時期在運用《孫子兵法》指導實踐方面也卓有成效,人們注意總結新的經驗教訓,從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 《孫子兵法》在唐朝時傳入了日本,開始了在國外的傳播。 (本文源自《孫子兵法研究史》) (四)武經首位確立時期——宋代宋朝自仁宗起,官方就重視兵學研究和整理,至神宗,詔令司業朱服、武學教授何去非校定《孫子兵法》等七書,號“武經七書”,以官方名義頒行,同時,重辦武學,以“七書”試士。至此,以《孫子兵法》為首的七部兵書,在一定意義上說,取得了與儒家經典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後各代率相尊奉,其武經之首的地位一直得到了官方的肯定,《武經》本《孫子兵法》成為後世流傳的最主要的版本。宋朝前期的《孫子兵法》研究以官方組織為主。到了後期(北宋末至南宋亡),則以私人著述為主,反映了戰亂年代整個社會對《孫子兵法》研究的重視。這方面的代表作是大約成書於兩宋期間的《十家孫子會注》,學界一般認為,此書就是存世的《十一家注孫子》。由於輯者將各家之說輯在了一起,具有重要的軍事和史料價值,因而成為後來研究《孫子兵法》者的必讀之書。此書的校定刊行,是宋人對孫子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此後的孫子書,以《武經》本《孫子兵法》和《十一家注孫子》這兩個版本為底本不斷繁衍,形成了傳世版本的兩大基本系統。 《梅聖俞注孫子》、《張預注孫子》、鄭友賢《孫子十注遺說》、施子美《七書講義》等,代表了這一時期《孫子兵法》註解的新水平,對後世影響較大。尤其是張預注,集諸家之長,成一家之言,博而切要,多有發明,文字亦好,有杜牧之風。另外,此時還出現了西夏文《孫子兵法》,這是迄今所見最早的國內少數民族文字譯本。總之,宋代在孫子文獻研究方面有突出成就,在版本較勘、註解講義、專題研討、兵書合刻、集注匯解、分類輯編、少數民族文字翻譯等方面,均有成果傳世。特別是《武經》本《孫子》和《十一家注孫子》的編定刊行,深益後世,功不可沒。但宋人對《孫子兵法》軍事理論體系的系統研究和應用理論研究進展不大,理論與實踐脫節嚴重,實際運用是其薄弱環節。其成就和教訓對後世均有深刻影響。 (五)闡發和考據時期——明清如果說宋代施子美的《七書講義》開疏解闡發《孫子兵法》之先的話,那麼,明清就是《孫子兵法》疏解、闡發和考據的大豐收時期。劉寅的《孫子直解》、趙本學的《孫子書校解引類》、李贄的《孫子參同》、黃獻臣的《武經開宗》、朱墉《孫子匯解》、顧福棠《孫子集解》、黃鞏《孫子集注》等,都注意在理論闡發上下功夫,而不僅僅是注字訓詞,其講解多有新見,且更注意了系統性,指導性,體例也更趨完備。李贄主張“以《七書》與《六經》合而為一,以教天下萬世”(《孫子參同序》),王陽明合心學、兵學於一體,戚繼光融兵、儒於一爐,並註重應用理論研究,將《孫子兵法》高深的理論具體化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方法;清代的顧福棠、黃鞏等開始將《孫子兵法》和西方的軍事理論相結合,在《孫子兵法》研究史上具有開拓性的意義。明、清兩代的許多將領和學者將《孫子兵法》的理論用之於海防建設、火器戰法等,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論和觀點,在《孫子兵法》研究史上閃耀著特有的光輝。另外,這一時期以服務於武科應試為目的的武闈孫子研究,重視對《孫子兵法》的義理闡發,具有積極和消極(充當考生進入仕途的敲門磚)的雙重作用。與偏重講解《孫子兵法》義理研究相對應的,是清代中期有關孫子的考據研究。其代表人物有孫星衍,畢以珣,章學誠等。他們在關於孫子事蹟、《孫子兵法》成書時間、篇數和內容、文字校訂和註釋等方面作了深入考究,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特別是孫星衍據華陰《道藏·孫子》為底本、參《通典》、《太平御覽》等書校訂而成的《孫子十家注》,糾正了原書的不少錯誤,刊行後,廣泛流傳,成為《孫子兵法》流傳的最主要的版本之一,改變了自宋以來主要靠《武經》本《孫子兵法》流傳的單一格局。但他的這一版本因所見資料不全也出現了新的錯誤。這一時期的《孫子兵法》研究在方法上仍主要承襲前朝,在內容上創新不足,特別是在清朝時期,西方軍事理論已有長足發展,清人卻仍抱殘守缺,固步自封,研究氣氛沉悶,成果內容呆滯,表現出中國古代孫子研究即將終結的徵兆。 (六)近代中西軍事融合時期——民國民國時期的孫子研究和古代孫子研究相比,有了重大變化。一是《孫子兵法》與火器條件下的戰爭實踐結合緊密,在戰役戰術乃至戰略思想上均有新的重大發展,和冷兵器時代諸注家闡發的理論相比,已有了質的飛躍;二是《孫子兵法》的理論與西方軍事理論在碰撞中相融合,已不單是閉關鎖國的近親繁衍,使孫子研究因獲得新生而表現出某種生機勃勃的氣象;三是注重對《孫子兵法》的軍事理論進行系統闡發,而不只是訓字、注詞、解句、講章,已初步將《孫子兵法》的軍事理論概括為戰爭問題、戰爭指導、戰略戰術、治軍思想等幾個方面,進行比較系統的論述,為現代人更科學地概括《孫子兵法》的軍事理論框架打下了基礎。這一時期較有影響的著作有:蔣方震、劉邦驥《孫子淺說》、李浴日《孫子兵法之綜合研究》、錢基博《孫子章句訓義》、陳啟天《孫子兵法校釋》等。近代雖然時間短暫,但卻是《孫子兵法》研究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轉折時期,它標誌著中國古代孫子學的終結,孫子研究新時代的開始。 (七)孫子學確立與大發展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成立後的《孫子兵法》研究,在繼承近代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礎上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毛澤東、劉伯承、郭化若等老一輩革命家首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研究《孫子兵法》之端,其後遂成一代新風,出現了一批批閃耀著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光輝的研究《孫子兵法》的力作。郭化若《孫子譯註》、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孫子兵法》、吳如嵩《孫子兵法淺說》、楊丙安《孫子會箋》、陶漢章《孫子兵法概論》、吳九龍《孫子校釋》、李零《〈孫子〉古本研究》等,或譯註信達公允,或版本彌足珍貴,或箋注廣徵精取,或解說深入淺出,或論述多有新義,或校釋集粹於一,或在古文獻研究上獨闢蹊徑:各以其特有的光彩流傳於世。尤其是漢簡本《孫子兵法》版本系統的出現,打破了《武經》本和十一家注本《孫子兵法》兩大基本版本系統流傳的格局,影響重大,意義深遠。這一時期的論文更如雨後春筍一般層出不窮,這些論文大多不拘成說,不但在《孫子兵法》版本流傳、文字校勘、註釋訓解、軍事思想闡發、哲學思想研究等方面頗多建樹,而且開闢了多學科、多領域研究的新局面。有的從系統論入手,有的從決策學著眼,有的從管理學探討,還有的從經濟學、預測學、談判學、語言學、心理學、邏輯學、地理學、數學、醫學等不同角度進行研究。 《孫子兵法》的非軍事運用研究逐步成為《孫子兵法》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從而使孫子研究逐步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這就是“孫子學”。孫子學的確立,進一步促進並規範了《孫子兵法》的研究,使之更加繁榮而有序地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
《孫子兵法》走向世界
孫子兵法的傳播
《孫子兵法》在國外的流傳,許多著述都認為以日本最早,朝鮮次之。因為這兩個與中國相鄰的國家在歷史上與中國文化交流頻繁,而日本奈良時代多次派遣學生到中國學習,無疑為《孫子兵法》的東傳搭建了便捷的橋樑。據史書記載,在公元734年,也就是處於鼎盛時期的唐朝開元二十二年,在中國留學長達17年之久的日本學生吉備真備歷盡艱辛回到自己的祖國。這位兼修文武的飽學之士,在離開繁華的唐朝都城時並沒有攜帶什麼絲綢珍寶,而是用唐朝廷賞賜給他的錢來買書,將大批記載中國兵學陣法知識的書籍捆載而歸,回到故鄉後傳授給日本的文士武將。而據一部名叫《續日本紀》的日本古書所說,吉備回國後的第26年(公元760年),奈良王朝曾派授刀舍人春日部三關、中衛舍人土師宿彌關城等6人到太宰府跟隨吉備學習《孫子·九地》、《諸葛亮八陣》以及結營向背等方面的知識。這說明吉備所帶回的這批典籍中確實包括被人們奉為“兵經”的《孫子兵法》。如果這一記載準確無誤的話,那麼《孫子兵法》傳入日本至少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日本著名兵法史學者佐藤堅司卻認為,說吉備真備將《孫子兵法》傳入日本,時間過晚。按照他的推斷,中國兵法傳入日本是早在公元663年以前的事兒。這一年,來自朝鮮半島百濟國的幾位兵法家到達日本,在那裡領導修築了幾座城池,並因為精通中國兵法被授予榮譽勳位。佐藤推測很可能是這幾位百濟兵法家把中國兵法(當然包括《孫子兵法》)傳入日本的。他的證據是,在57年之後成書的《日本書紀》中,出現了“倏忽之間,出其不意,則破之必也”這樣的話,這與《孫子兵法·計》篇的“出其不意”以及《虛實》篇的“趨其所不意”,在文字和意思上是相同的。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巧合,是因為該書的編纂者舍人親王、太安麻呂已熟知《孫子兵法》上的話,所以用這些話來描述神武天王時代的戰法。佐藤的推斷將《孫子兵法》傳入日本的時間向前推了70多年,而且可能由此改寫該書傳入日本的路徑,即:《孫子兵法》不是藉扁舟孤帆之力,從中國大陸循海路直達日本,而是先傳入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代的朝鮮半島,然後才由百濟兵法家們傳入日本的。其實,不管《孫子兵法》是由誰傳入日本的,大家一致公認吉備真備和百濟兵法家們在歷史上都為中日兵學的交流做出了貢獻,特別是吉備真備在日本開創了註釋、研究《孫子兵法》的傳統,也使得同樣具有東方文化背景的日本兵法學界在宏揚《孫子》精義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公元10世紀,當年親耳聆聽吉備授課的土師宿彌關成的後世子孫大江匡房對朝廷秘藏的《孫子兵法》加以整理。其後歷代兵家將帥都有人對它情有獨鍾。著名武將武田信玄平時就很尊敬孫武這位無法見面的老師,他的案頭總是放著一部《孫子兵法》,他的軍旗上則繡著“風、林、火、山”4個大字,象徵著《孫子兵法》中“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的用兵境界。兵法家北條氏長、山鹿素行、荻生徂來、吉田松陰等人,也都有頗具獨特見解的研究著作問世。據統計,從16世紀以來,日本的各種《孫子兵法》注本不下一百六七十種。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對它國的兵法著作有如此長時間的研究熱情,投入如此巨大的精力,這也是絕無僅有的現象。把《孫子兵法》引向歐洲的人—-約瑟夫·J·阿米歐把《孫子兵法》引向歐洲的第一人是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約瑟夫·J·阿米歐。提起這個名字,清朝乾隆年間北京的官吏文人恐怕大都覺得茫然,但要說起他的中文名字——錢德明(別名錢遵道),知道的人還真不少。原來,這位1718年出生於法國土倫的耶穌會士,1750年奉派來華,第二年就被打算結交幾個西洋朋友的乾隆皇帝召進京城,此後一直受到清朝的禮遇。而這個錢德明在東方古都北京一住就是43年,這期間除了傳教以外,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研究中國文化上面。他學會了滿文、漢文,把中國的歷史、語言、儒學、音樂、醫藥等各方面的知識介紹到法國去,引起法國乃至歐洲文化界的廣泛關注。其中最有價值的譯介工作是受法國國王路易十五時代的大臣M·貝爾東的委託,翻譯的6部中國古代兵書。錢德明靠著自己在滿漢語文上的深厚功底,根據一部《武經七書》的滿文手抄本,並對照漢文兵書開始了翻譯工作。 1772年,巴黎的迪多出版社出版了這套名為《中國軍事藝術》的兵學叢書,其中第二部就是《孫子兵法》。這部書的法譯本一問世,就引起法國公眾的重視,《法國精神》等文學刊物紛紛發表評論,有的評論者甚至說,他在《孫子兵法》裡看到了西方名將和軍事著作家色諾芬、波利比尤斯和薩克斯筆下所表現的“那一偉大藝術的全部真理”,建議將這一“傑作”作為“那些有志於統領我國軍隊的人和普通軍官的教材”。大清帝國駐法公使論《(孫子兵法)在法國的歷史》 廖世功(1877–1955)號敘疇,上海嘉定人,就讀於上海廣方言館,留學於法國政治科學院,獲學士學位,回國後考授法政科舉人,歷任學部主事、北洋洋務局幫辦、歐洲留學生監督、駐法國巴黎總領事、兼駐比利時公使、中國駐國際聯盟首席代表,同時負責德意志在華僑民遣返工作。有趣的是廖世公所著的《中國為世界文化之源》這部著作中提到,就連吒叱歐洲的法國名將拿破崙也讀過《孫子兵法》。廖氏曾擔任過駐法公使,在法國政界、軍界有許多朋友,他的說法恐怕不會是空穴來風。從拿破崙個人的身世看,他於1779年進入位於香檳的布列納軍校攻讀砲兵專業,1784年進入巴黎皇家軍事學校深造,次年畢業。而18世紀80年代的頭幾年,恰好《孫子兵法》法文譯本多次被刊物刊登,引起公眾的矚目。在拿破崙入巴黎軍校深造的前兩年,尼昂出版公司經法國國王特許,將《孫子兵法》作為一套有關中國的叢書的第七卷再次出版了。照常理推斷,求學期間酷愛讀書,曾大量閱讀過世界各國軍事、歷史和法律書籍的拿破崙受當時巴黎社會上一度盛行的“孫子熱”的影響,瀏覽過《孫子兵法》並不是不可能的。至於說西方兵學泰斗克勞塞維茨也讀過《孫子兵法》,則純屬是今天學者們的揣測。一些學者認為,1806年克氏以副官的身份,隨普魯士奧古斯特親王參加對法作戰,戰敗被俘。羈旅法國期間,他抓緊時間閱讀了大量軍事著作。而當時《孫子兵法》在法國已出版了35年之久,他看過該書或聽人說起過該書的思想觀點恐怕不是什麼難事。從《戰爭論》的某些觀點看,這種揣測也不能全說是虛妄之談。 《戰爭論》的第一篇第一章中,直言批評說:有些仁慈的人可能很容易認為,一定會有一種巧妙的方法,不必造成太大的傷亡就能解除敵人的武裝或者打垮敵人,並且認為這是軍事藝術發展的真正方向。這種看法不管多麼美妙,卻是一種必須消除的思想。在這裡,克氏的批評簡直像是針對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全勝論”而來的,這僅僅是一種巧合,還是克氏確實對孫子兵法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並從他“最大限度地使用暴力”的核心觀點出發,表明他完全不同的思想態度呢?
對《孫子兵法》的重視
該書被翻譯成英、俄、德、日等20種語言文字,全世界有數千種關於《孫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國家的軍校把它列為教材。據報導,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交戰雙方都曾研究《孫子兵法》,借鑒其軍事思想以指導戰爭。 《孫子兵法》——是美國西點軍校和哈佛商學院高級管理人才培訓必讀教材,影響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井深大一生的書,通用汽車CEO羅傑·史密斯、軟銀總裁孫正義成功的法寶,商界必備實戰手冊啟迪人生權變創新的智慧。兵法的核心在於挑戰規則,唯一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
《孫子兵法》的思想
《孫子兵法》中的倫理思想,具有明顯的齊文化倫理思想的特點。齊文化的倫理思想表現於兩個方面:一方面講“仁”、”禮”,但又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是重功利。這些,在《管子》一書中體現得很明確。關於前者,是從齊文化與其他地方文化相比較而言的。魯文化把”仁”與”禮”放在首要地位,而三晉文化,特別是秦文化,是很不重視”仁”與”禮”的。齊文化上述兩個方面,在《孫子兵法》中也體現得十分清楚。孫武講”仁”,但是並不把”仁”放在首要地位。他說:”將者,智、信、仁、勇、嚴也。”①杜牧註說:”先王之道,以仁為首;兵家者流,用智為先。”②杜牧是從軍事學的角度來分析問題的。孫武生活於有尚武精神傳統的齊文化環境中,他在講將領的五德時,把”智”(智慧)放在首要地位,而把”仁”的要求放在次要地位,是十分自然的。但是他並不是不要”仁”,而是將”仁”用於對士卒的管理和教育方面。 《孫子兵法·計篇》說,”視卒如嬰兒”、”視卒如愛子”,即體現了”仁”的思想。孫武的”仁”,還有更高的原則,即要符合戰勝敵人、維護國家利益的要求。因此,他在《孫子兵法·用間篇》說:”相寧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即兩國交兵,以決勝負,應該想方設法,不惜以爵祿和金錢,從敵方搞到情報,以了解敵情。如果不能這樣,而愛惜爵位和金錢,就是不仁到極點了。這就給了”仁”以新的解釋,更具有齊文化的特色。
《孫子兵法》的影響
一般認為,《孫子兵法》成書於專諸刺吳王僚之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也即公元前515年至公元前512年。全書分為十三篇,是孫武初次見面贈送給吳王的見面禮,事見司馬遷《史記》:“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有用兵如《孫子》,策謀《三十六計》的說法。 《孫子兵法》竹簡版
《孫子兵法》成書於春秋末期,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軍事著作,在中國軍事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軍事思想對中國歷代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其已被譯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幾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享有“兵學聖典”的美譽。作為華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璀璨的瑰寶,《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部兵書,不僅止於中華文化中的重要遺產,她更是華夏智慧與朴素思想的象徵。 《孫子兵法》的意義,不僅僅是一部軍事著作,它更代表著炎黃子孫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幾千年華夏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國人尊孫子為“兵聖”,而以色列當代戰略學者Martin van Creveld(克里費德)之言可以代表國外的總評:“所有戰爭研究著作中,《孫子》the best(最佳),而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則只能屈居second best(第二)。” 在現代,孫子兵法的作用遠遠不再局限於一本軍事著作的範疇,它還被廣泛運用於政治鬥爭、商業競爭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我們辦起事來多幾分智慧,少走些彎路。說孫子兵法是世界三大兵法之一,其實這只不過是書商為了《五輪書》的大賣而炒作出來的。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後世的兵書大多受到它的影響,對中國的軍事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兵聖孫武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也是中國古籍在世界影響最大、最為廣泛的著作之一。 《孫子兵法》曾被譽為“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后孫子者,不遺孫子”。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地運用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時期偉大軍事家孫武,大約成書於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軍事理論著作,比歐洲克勞塞維茨(Clausewitz)寫的《戰爭論》(On War)早2300年。 《孫子兵法》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書中探討了與戰爭有關的一系列矛盾的對立和轉化,如敵我、主客、眾寡、強弱、攻守、勝敗、利害等。 《孫子兵法》正是在研究這種種矛盾及其轉化條件的基礎上,提出其戰爭的戰略和戰術的。這當中體現的辯證思想,在中國辯證思維發展史中佔有重要地位。 《孫子兵法》談兵論戰,集“韜略”、“詭道”之大成,被歷代軍事家廣為援用,《孫子兵法》縝密的軍事、哲學思想體系,深遠的哲理、變化無窮的戰略戰術,常讀常新的探討韻味,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也擁有廣泛的影響,享有極高的聲譽。該書被翻譯成英、俄、德、日等20種語言文字,全世界有數千種關於《孫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國家的軍校把它列為教材。據報導,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交戰雙方都曾研究《孫子兵法》,借鑒其軍事思想以指導戰爭。 《孫子兵法》實為中華千古奇書,自問世以來歷來被奉為兵家寶典。 《孫子兵法》也是深深紮根於中國的主流哲學,以自然科學為基礎,以“成就人、成就事”為目標的應用科學。時至今日,更是成為商界必備實戰手冊,不僅可以啟迪人作正向思考,更可以開發人,是創新的智慧。
時代意義
《孫子兵法》是現存中國和世界軍事理論史上最早形成戰略體系的一部兵學專著,共分十三篇,雖然只有五千餘言,但內容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戰爭規律、哲理、謀略、政治、經濟、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內容,堪稱古代兵學理論的寶庫和集大成者,在世界廣為傳播。
提起《孫子兵法》,相信大多數人都不陌生,甚至有人還可以背誦其中的名言警句。這部中國古代兵學名著,僅有5000餘字,以其博大精深的戰爭哲理、啟迪心靈的鬥爭智慧在中外軍事思想史上,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堪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
從《孫子兵法》的本身意義上說,作為古典戰爭哲學,描述的核心點,依然是以“聚焦”為主,因此,按照這個思維,可以延伸到各個領域的應用。
《孫子兵法》原文賞析
原文:【虛實第六】 1.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 2.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3.進而不可御者,衝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4.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5.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之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哉!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 6.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製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7.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譯文:【虛實第六】 1.孫子說,大凡兩軍交戰,先到達戰地待敵的一方精力充沛、主動安逸;而後到達戰地匆忙投入戰鬥的一方則被動勞累。所以,善戰者調動敵人而決不為敵人所調動。調動敵人使之前來我方預想戰地,要用利益引誘;使敵人不能先我到達戰場,要設置障礙多方阻撓。所以,敵人若處軍安逸,則使之疲勞;若敵人糧食充足。則使之匱乏;若敵人安然不動,則使他不得不動。 2.通過敵人不設防的地區進軍,在敵人預料不到的時間地點進攻。行軍千里而不疲憊,是因為走在無人抵抗的地區(所謂“如入無人之境”)。進攻定能獲勝,是因為攻擊敵人疏於防守的地方。防守必定穩固,是因為守在敵人一定會進攻的地方。所以善於進攻者,能使敵方不知道在哪防守,不知道怎樣防守。而善於防守者,能使敵人不知道從哪進攻,不知怎樣進攻。深奧精妙,見不到一絲形跡;神奇玄妙,不漏一點聲息。所以能成為敵人命運的主宰。 3.進攻時,敵人無法抵禦,是因為攻擊敵人兵力空虛的地方;撤退時,敵人無法追擊,是因為行動迅速敵人無法追上。所以,如果我軍意欲交戰,須攻擊敵軍非救不可的要害之處,敵軍就算壘高牆挖深溝也不得不出來交戰;如果我軍不想與敵交戰,只要設法改變敵軍進攻的方向,即使我方只是在地上畫線而守,敵人也無法與我軍交戰。 4.所以,敵軍處於暴露狀態而我軍處於隱蔽狀態,這樣我軍兵力可以集中而敵軍兵力不得不分散。 (在兵力相當的基礎上)我集中於一體,敵分散為十處,相當於以十攻其一;這樣,(在局部戰場上)就出現我眾敵寡的態勢,在這種態勢下,則我軍所與戰者用力少而成功多也。敵軍不知我軍所攻何處,就會處處分兵防備,防備的地方越多,能夠與我軍在特定地點直接交戰的兵力就越少。防備前方,則後方兵力不足;防備後方,則前方兵力不足;防備左側,則右側兵力不足;防備右側,則左側兵力不足;所有的地方都防備,則所有的地方都兵力不足。兵力不足,全是因為分兵防禦;兵力充足,是因為使敵分兵防禦我。 5.所以,既預知交戰地點,又預知交戰時間,即使行軍千里也可與敵交戰。不能預知與敵交戰地點,又不能預知交戰時間,倉促遇敵,就會左軍不能救右軍,右軍不能救左軍,前軍不能救後軍,後軍不能救前軍,何況遠的相距數十里,近的也有好幾里呢。據此分析,越國雖然兵多,但對他的勝利又有什麼幫助呢?所以說:勝利是可以創造的。敵兵雖多,卻可以使之無法有效地參加戰鬥。 6.通過仔細分析可以判斷敵人作戰計劃的優劣得失;通過挑動敵人,可以了解敵方的活動規律;通過“示形”,可以弄清地形是否有利;通過試探性進攻,可以探明敵方兵力佈置的強弱多寡。所以,示形誘敵的方法運用得極其巧妙時,可達到不漏蛛絲馬跡一點破綻也沒有的地步。到此境地,即使隱藏再深的間諜也不能探明我軍虛實,智慧高超的對手也想不出對付我的辦法。根據敵情採取制勝的策略,即使擺在眾人面前,眾人也理解不了。人們知道我克敵制勝的方法,卻不知道我是怎樣運用這些方法制勝的。所以獲得勝利的戰略戰術每次都是不一樣的,應適應敵情靈活運用。 7.兵形如水。水的流動,避高就低;用兵取勝,避開敵軍設防嚴密的地方而攻擊其薄弱環節;水據地勢而流動,軍據敵情而製勝。所以用兵作戰沒有一成不變的態勢,正如流水沒有固定的形狀和去向。根據敵情變化而變化取勝者,正所謂用兵如神。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相生相剋,沒有哪一個常勝;四季相繼相代,沒有哪一個固定不移,白晝有長有短,月有陰晴圓缺。萬物皆處於流變狀態。
對《孫子兵法》的讚譽
英國空軍元帥斯萊瑟所言:“孫武的思想有驚人之處———把一些詞句稍加變換,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剛寫出來的。”
美軍總指揮弗蘭克斯評價說:孫武,這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家的幽靈,似乎徘徊在伊拉克沙漠上,向前推進的每架戰爭機器的旁邊。
日本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說:“《孫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靈,我們必須頂禮膜拜,認真背誦,靈活運用,公司才能發達。”
唐朝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
明朝茅元儀認為《孫子兵法》的定位是最準確了、講的最好的。
美國尼克松寫的一本書,《1999不戰而勝》,其中,就引用了好多的孫子的語錄。日本逢屋千村說,《孫子兵法》不是打仗的,《孫子兵法》是教人和平的,是和平主義者,是不戰主義。
孫中山曾說過:“ 就中國歷史來考究,兩千多年的兵書,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書,便成立中國的軍事哲學。所以,照那十三篇兵書講,是先有戰鬥的事實,然後,才成那本兵書。”
毛澤東評價《孫子兵法》:”中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子的書上’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句話,是包括學習和使用兩個階段說的,包括,認識世界中的發展規律,並按照這些規律,去決定自己的行動,克服當前敵人,而說的;我們不要輕看這句話。”
他說:”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乃至今天,仍是科學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