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

三十六計-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
36計和三十六計是同義詞。

《三十六計》《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中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目錄

兵書總說
歷史
原典
註釋
按語
具體內容
第一套 勝戰計
第一計 瞞天過海
第二計 圍魏救趙
第三計 借刀殺人
第四計 以逸待勞
第五計趁火打劫
第六計 聲東擊西
(二)第二套 敵戰計
第七計 無中生有
第八計 暗度陳倉
第九計 隔岸觀火
第十計 笑裡藏刀
第十一計李代桃僵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三)第三套 攻戰計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
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
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
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
第十八計擒賊先擒王
(四)第四套 混戰計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第二十計 混水摸魚
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
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
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
第二十四計 假道伐虢
(五)第五套 並戰計
第二十五計 偷梁換柱
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
第二十七計 假癡不癲
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
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
(六)第六套 敗戰計
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
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
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
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
第三十五計 連環計
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計

兵書總說
歷史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
竹簡三十六計圖冊1(19張)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係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
竹簡三十六計圖冊2(18張)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全詩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計中的一計,依序為:金蟬脫殼、拋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關門捉賊、渾水摸魚、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反間計、笑裡藏刀、順手牽羊、調虎離山、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樹上開花、暗渡陳倉、走為上、假癡不癲、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偷梁換柱、無中生有、美人計、借屍還魂、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連環計、假道伐虢。
原典
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①,術中有數。陰陽燮理②,機在其中。機不可設,設則不中③。兵書作者
註釋
①數中有術:數目裡包含著謀略。 ②陰陽燮理:陰陽相互協調的道理。 ③機不可設,設則不中:時機不能過分完備,過分完備就會貽誤戰機。
按語
  解語重數不重理。蓋里,術語自明;而數,則在言外。若徒知術之為術,而不知術中有數,則數多不應。且詭謀權術,原在事理之中,人情之內。倘事出不經,則詭異立見,詫事惑俗,而機謀洩矣。或曰,在三十六計中,每六計成為一套,第一套為勝戰計;第二套為敵戰計;第三套為攻戰計;第四套為混戰計;第五套為並戰計;第六套為敗戰計。

具體內容
(一)第一套 勝戰計
  處於絕對優勢地位之計謀。君禦臣、大國禦小國之術也。亢龍有悔。
第一計 瞞天過海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讓天知道就過了大海。形容極大的欺騙和謊言,什麼樣的欺騙手段都使得出來。 【原典】   備周則意怠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②。太陽,太陰③。 【註釋】   ①備周則意怠:防備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讓人鬥志鬆懈,削弱戰力。
兵法:三十六計
②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陰陽是我國古代傳統哲學和文化思想的基點,其思想籠罩著大千宇宙、細末塵埃,並影響到意識形態的一切領域。陰陽學說是把宇宙萬物作為對立的統一體來看待,表現出樸素的辯證思想。陰、陽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出現過,但作為陰氣、陽氣的陰陽學說,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國人老子所倡導,並非《易經》提出。此計中所講的陰指機密、隱蔽;陽,指公開、暴露。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在兵法上是說秘計往往隱藏於公開的事物裡,而不在公開事物的對立面上。  ③太陽,太陰:太,極,極大。此句指非常公開的事物裡往往蘊藏著非常機密的計謀。 【釋義】   防備得周全時,更容易麻痺大意;習以為常的事,也常會失去警戒。秘密常潛藏在公開的事物裡,並非存在於公開暴露的事物之外。公開暴露的事物發展到極端,就形成了最隱秘的潛藏狀態。 【淺解】   所謂瞞天過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偽裝的手段迷惑、欺騙對方,使對方放鬆戒備,然後突然行動,從而達到取勝的目的。 【按語】   陰謀作為,不能於背時秘處行之。夜半行竊,僻巷殺人,愚俗之行,非謀士之所為也。如:開皇九年,大舉伐陳。先是弼請緣江防人,每交代之際,必集歷陽,大列旗幟,營幕蔽野。陳人以為大兵至,悉發國中士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眾复散,後以為常,不復設備,及若弼以大軍濟江,陳人弗之覺也。因襲南徐州,拔之。 【解析】   “瞞天過海”之謀略決不可以與“欺上瞞下”、“掩耳盜鈴”或者諸如夜中行竊、拖人衣裘、僻處謀命之類等同,也決不是謀略之士所應當做的事情。雖然,這兩種在某種程度上都含有欺騙性在內,但其動機、性質、目的是不相同的,自是不可以混為一談。這一計的兵法運用,常常是著眼於人們在觀察處理世事中,由於對某些事情的習見不疑而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了疏漏和鬆懈,故能乘虛而示假隱真,掩蓋某種軍事行動,把握時機,出奇制勝。 【探源】   見《永樂大典·薛仁貴征遼事略》。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御駕親征,領三十萬大軍以寧東土。一日,浩蕩大軍東進來到大海邊上,帝見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無窮,即向眾總管問及過海之計,四下面面相覷。忽傳一個近居海上的豪民請求見駕,並稱三十萬過海軍糧此家業已獨備。帝大喜,便率百官隨這豪民來到海邊。只見萬戶皆用一彩幕遮圍,十分嚴密。豪民老人東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內更是繡幔彩錦,茵褥鋪地。百官進酒, 宴飲甚樂。不久,風聲四起,波響如雷,杯盞傾側,人身搖動,良久不止。太宗警驚,忙令近臣揭開彩幕察看,不看則已,一看愕然。滿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橫無際涯,哪裡是什麼在豪民家作客,大軍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來這豪民是新招壯士薛仁貴扮成,這“瞞天過海”計策就是他策劃的。 “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實屬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 用來作戰役偽裝,以期達到出其不意的戰鬥成果。 【故事】   公元589年,隋朝將大舉攻打陳國。這陳國乃是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建國,定國號為陳,建都城於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戰前,隋朝將領賀若弼因奉命統領江防,經常組織沿江守備部隊調防。每次調防都命令部隊於歷陽(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縣一帶地方)集中。還特令三軍集中時,必須大列旗幟,遍支警帳,張揚聲勢,以迷惑陳國。果真陳國難辨虛實,起初以為大軍將至,盡發國中士卒兵馬,準備迎敵面戰。可是不久,又發現是隋軍守備人馬調防,並非出擊,陳便撤回集結的迎戰部隊。如此五次三番,隋軍調防頻繁,蛛絲馬跡一點不露,陳國竟然也司空見慣,戒備鬆懈。直到隋將賀若弼大軍渡江而來,陳國居然未有覺察。隋軍如同天兵壓頂,令陳兵猝不及防,遂一舉拔取陳國的南徐州(今天的江蘇省鎮江市一帶)。
第二計 圍魏救趙
   圍魏救趙
本指圍攻魏國的都城以解救趙國。現借指用包超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原典】   共敵不如分敵①,敵陽不如敵陰②。 【註釋】   ①共敵不如分敵: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敵人,不如設法分散它而後再打。 ②敵陽不如敵陰:敵,動詞,攻打。句意為先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不如後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 【釋義】   進攻兵力集中、實力強大的敵軍,不如使強大的敵軍分散減弱了再攻擊。攻擊敵軍的強盛部位,不如攻擊敵軍的薄弱部份來得有效。 【淺解】   所謂圍魏救趙,是指當敵人實力強大時,要避免和強敵正面決戰,應該採取迂迴戰術,迫使敵人分散兵力,然後抓住敵人的薄弱環節發動攻擊,致敵於死地。 【按語】   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如導疏;弱者塞其虛,如築堰。故當齊救趙時,孫賓謂田忌曰:“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鬥者,不搏擊,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解析】對敵作戰,好比治水:敵人勢頭強大, 就要躲過衝擊,如用疏導之法分流。對弱小的敵人,就抓住時機消滅它,就像築堤圍堰,不讓水流走。所以當齊救趙時,孫子對田忌說:“想理順亂絲和結繩,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開,不能握緊拳頭去捶打;排解搏鬥糾紛,只能動口勸說,不能動手參加。對敵人,應避實就虛,攻其要害,使敵方受到挫折,受到牽制,圍困可以自解。”   【故事】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迫使衛國屈服於它。衛國原來是入朝魏國的,現在改向親附趙國,魏惠王不由十分惱火,於是決定派龐涓討伐趙國。不到一年時間,龐涓便攻到了趙國的國都邯鄲。邯鄲危在旦夕。趙國國君趙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齊國求救(此時,趙國與齊國結盟)。齊威王任命田忌為主將,以孫臏為軍師,率軍救趙。孫臏出計,要軍中最不會打仗的齊城、高唐佯攻魏國的軍事要地——襄陵,以麻痺魏軍。而大軍卻繞道直插大樑。龐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返國救援。魏軍為疲憊之師,怎能打過齊國以逸待勞的精銳之師。所以大敗。
第三計 借刀殺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別人的手去害人。 【原典】   敵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②推演。 【註釋】   ①友未定:“友”指軍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敵、我兩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一時結盟而藉力的人、集團或國家。友未定,就是說盟友對主戰的雙方,尚持徘徊、觀望的態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況。 ②《損》:出自《易經·損》卦:“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誠心,就會有大的吉利,沒有錯失,合於正道,這樣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有《象》損卦:“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損”與“益”的轉化關係,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擊敵人,勢必要使盟友受到損失,但盟友的損失正可以換得自己的利益。 【釋義】   敵人的情況已經明了,友方的態度尚未確定。利用友方的力量去消滅敵人,自己不需要付出什麼力量。這是從《損》卦推演出的計策。 【淺解】   所謂借刀殺人,是指在對付敵人的時候,自己不動手,而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擊敵人,用以保存自己的實力;再進一步,則巧妙地利用敵人的內部矛盾,使其自相殘殺,以達到致敵於死地的目的。 【按語】   敵像已露,而另一勢力更張,將有所為,便應藉此力以毀敵人。如:鄭桓公將欲襲鄶,先向鄶之豪傑、良臣、辨智、果敢之士,盡書姓名,擇鄶之良田賂之,為官爵之名而書之,因為設壇場郭門之處而埋之,釁之以雞緞,若盟狀。鄶君以為內難也,而盡殺其良臣。桓公襲鄶,遂取之。諸葛亮之和吳拒魏,及關羽圍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蔣濟說曹曰:“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心不願也。可遣人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釋。”曹從之,羽遂見擒。  【故事】   劉秀借刀殺李鐵。
第四計 以逸待勞
指作戰時不首先出擊,養精蓄銳,以對付從遠道來的疲勞的敵人。 【原典】   困敵之勢①,不以戰;損剛益柔②。 《三十六計通解與運用》
【註釋】   ①困敵之勢:迫使敵入處於圍頓的境地。 ②損剛益柔:語出《易經·損》。 “剛”、“柔”是兩個相對的事物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相對的兩方有可相互轉化。 “損”,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兌下艮上)。上卦為艮,艮為山,下卦為兌,兌為澤。上山下澤,意為大澤浸蝕山根之象,也就說有水浸潤著山,抑損著山,故卦名叫損”。“損剛益柔”是根據此卦象講述“剛柔相推,而主變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則。 此計正是根據“損”卦的道理,以“剛”喻敵,以“柔”喻已,意謂困敵可用積極防禦,逐漸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強變弱,而我因勢利導又可使自己變被動為主動,不一定要用直接進攻的方法,同樣可以製勝。   【按語】   此即致敵之法也。兵書云:“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兵書論敵,此為論勢,則其旨非擇地以待敵;而在以簡馭繁,以不變應變,以小變應大變,以不動應動以小動應大動,以樞應環也。如:管仲寓軍令於內政,實而備之;孫臏於馬陵道伏擊龐涓;李牧守雁門,久而不戰,而實備之,戰而大破匈奴。   【故事】三國時,吳國殺了關羽,劉備怒不可遏,親自率領七十萬大軍伐吳。蜀軍從長江上游順流進擊,居高臨下,勢如破竹。舉兵東下,連勝十餘陣,銳氣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帶,深入吳國腹地五六百里。孫權命青年將領陸遜為大都督,率五萬人迎戰。陸遜深諳兵法,正確地分析了形勢,認為劉備銳氣始盛,並且居高臨下,吳軍難以進攻。於是決定實行戰略退卻,以觀其變。吳軍完全撤出山地,這樣,蜀軍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帶難以展開,反而處於被動地位,欲戰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軍鬥志鬆懈。陸遜看到蜀軍戰線綿延數百里,首尾難顧,在山林安營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時機成熟,陸遜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軍措手不及。陸遜—把火,燒毀蜀軍七百里連營,蜀軍大亂,傷亡慘重,慌忙撤退。陸遜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後發製人的著名戰例。
第五計趁火打劫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時候去搶東西。現比喻乘人之危,撈一把。 【原典】   敵之害大①,就勢取利,剛決柔也②。 【註釋】   ①敵之害大:害,指敵人所遭遇到的困難,危厄的處境。 ②剛決柔也:語出《易經·夬》卦。夬,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乾下兌上)。上卦為兌,兌為澤;下卦為乾,乾為天。兌上乾下,意為有洪水漲上天之象。 《夬夬》的《彖》辭說:“央,決也。​​剛決柔也。”決,衝決、沖​​開、去掉的意思。因乾卦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為天,是大吉大利,吉利的貞卜,所以此卦的本義是力爭上游,剛健不屈。所謂剛決柔,就是下乾這個陽剛之卦,在衝決上兌這個陰柔的卦。此計是以“剛”喻己,以“柔”喻敵,言乘敵之危,就勢而取勝的意思。 【按語】   敵害在內,則劫其地;敵害在外,則劫其民;內外交害,敗劫其國。如:越王乘吳國內蟹稻不遺種而謀攻之,後卒乘吳北會諸侯於黃池之際,國內空虛,因而搗之,大獲全勝。  【故事】   多爾袞趁亂入關。
第六計 聲東擊西
指表面上聲言要攻打東面,其實是攻打西面。軍事上使敵人產生錯覺的一種戰術。 【原典】   敵志亂萃①,不虞②,坤下兌上③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註釋】   ①敵志亂萃:援引《易經.萃》卦中《象》辭:“乃亂乃萃,其志亂也”之意。萃,悴,即憔悴。是說敵人情志混亂而且憔悴。  ②不虞:未意科,未預料。 ③坤下兌上:萃卦為異卦相疊(坤下兌上)。上卦為兌,兌為澤;下並為坤,坤為地。有澤水淹及大地,洪水橫流之象。此計是運用“坤下兌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敵志亂萃”而造成了錯失叢雜、危機四伏的處境,我則要抓住敵人這不能自控的混亂之勢,機動靈活地運用時東時西,似打似離,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戰術,進一步造成敵人的錯覺,出其不意地一舉奪勝。 【按語】   西漢,七國反,周亞夫堅壁不戰。吳兵奔壁之東南陬,亞夫便備西北;已而吳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敵志不亂,能自去也。漢末,朱雋圍黃巾於宛,張圍結壘,起土山以臨城內,鳴鼓攻其西南,黃巾悉眾赴之,雋自將精兵五千,掩其東北,遂乘虛而入。此敵志亂萃,不虞也。然則聲東擊西之策,須視敵志亂否為定。亂,則勝;不亂,將自取敗亡,險策也。  【故事】   韓信木罌渡黃河。
(二)第二套 敵戰計
  處於勢均力敵態勢之計謀。或躍於淵。
第七計 無中生有
  本指本來沒有卻硬說有。現形容憑空捏造。 【原典】   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①。少陰、太陰、太陽②。 【註釋】   ①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誑,欺詐、誑騙。實,實在,真實,此處作意動詞。句意為:運用假象欺騙對方,但並非一假到底,而是讓對方把受騙的假象當成真像。 ②少陰,太陰,太陽:此“陰”指假象,“陽”指真像。句意為: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護真像。  【按語】   無而示有,誑也。誑不可久而易覺,故無不可以終無。無中生有,則由誑而真,由虛而實矣,無不可以敗敵,生有則敗敵矣,如:令狐潮圍雍丘,張巡縛嵩為人千餘,披黑夜,夜縋城下;潮兵爭射之,得箭數十萬。其後復夜縋人,潮兵笑,不設備,乃以死士五百砍潮營,焚壘幕,追奔十餘里。  【故事】   張儀誆楚助強秦。
第八計 暗度陳倉
後多比喻暗中進行某種活動(多指男女私通達)。 【原典】   示之以動①,利其靜而有主,“益動而巽②”。 【註釋】   ①示之以動:示,給人看。動,此指軍事上的正面佯攻、佯動等迷惑敵方的軍事行動。  ②益動而巽:語出《易經.益》卦。益,卦名。此卦為異卦相疊(震下巽上)。上卦為巽,巽為風;下卦為震,震為雷。意即風雷激盪,其勢愈增,故卦名為益。與損卦之義,互相對立,構成一個統一的組紛。 《益卦》的《彖》辭說:“益動而巽,日進無疆。”這是說益卦下震為雷為動,上巽為風為順,那麼,動而合理,是天生地長,好處無窮。此計是利用敵人被我“示之以動”的迷惑手段所蒙蔽,而我即乘虛而入,以達軍事上的出奇制勝。 【按語】   奇出於正,無正不能出奇。不明修棧道,則不能暗渡陳倉。昔鄧艾屯白水之北;姜維遙廖化屯白水之南,而結營焉。艾謂諸將日:“維令卒還,吾軍少,法當來渡,而不作橋,此維使化持我.令不得還。必自東襲取洮城矣。”艾即夜潛軍,徑到洮城。維果來渡。而艾先至,據城,得以不破。此則是姜維不善用暗渡陳倉之計;而鄧艾察知其聲東擊西之謀也。  【故事】   韓信奇兵取三秦。
第九計 隔岸觀火
  隔著河看對岸的火。比喻對別人的危難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熱鬧。 【原典】   陽乖序亂①,陰以待逆②。暴戾恣睢③,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④。 【註釋】   ①陽乖序亂:陽,指公開的。乖,違背,不協調。此指敵方內部矛盾激化,以致公開地表現出多方面秩序混亂、傾軋。  ②陰以待逆:陰,暗下的。逆,叛逆。此指暗中靜觀敵變,坐待敵方更進一步的局面惡化。  ③暴戾恣睢:戾,兇暴,猛烈。睢,任意胡為。 ④順以動豫,豫順以動:語出《易經.豫》卦。豫,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坤下震上)。本卦的下卦為坤為地,上卦為震為雷。是雷生於地,雷從地底而出,突破地面,在空中自在飛騰。 《豫卦》的《彖》辭說“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意即豫卦的意思是順時而動,正因為豫卦之意是順時而動,所以天地就能隨和其意,做事就順當自然。此計正是運用本卦順時以動的哲理,說坐觀敵人的內部惡變,我不急於採取攻逼手段,順其變,“坐山觀虎鬥”,最後讓敵人自殘自殺,時機—到而我即坐收其利,一舉成功。 【按語】   乖氣浮張,逼則受擊,退則遠之,則亂自起。昔袁尚、袁熙奔遼東,眾尚有數千騎。初,遼東太守公孫康,恃遠不服。及曹操破烏丸,或說曹遂徵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斬送尚、熙首來,不煩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還,康即斬尚、熙,傳其首。諸將問其故,操日:“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則並力;緩之,則相圖,其勢然也。”或曰:此兵書火攻之道也,按兵書《火攻篇》前段言火攻之法,後段言慎動之理,與隔岸觀火之意,亦相吻合。  【故事】   郭嘉定計滅袁氏。
第十計 笑裡藏刀
  比喻外表和氣而內心陰險。 【原典】   信而安之①,陰以圖之②,備而後動, 勿使有變。剛中柔外也③。 【註釋】   ①信而安之:信,使信。安,使安,安然,此指不生 疑心。  ②陰以圖之:陰,暗地裡。 ③剛中柔外:表面柔順,實質強硬尖利。 【按語】   兵書云:“辭卑而益備者,進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故凡敵人之巧言令色,皆殺機之外露也。宋曹瑋知渭州,號令明肅,西夏人憚之。一日瑋方對客弈棋,會有叛誇數千,亡奔夏境。堠騎(騎馬的偵宿員)報至,諸將相顧失色,公言笑如平時。徐謂騎日. “吾命也,汝勿顯言。”西夏人聞之,以為襲己,盡殺之。此臨機應變之用也。若勾踐之事夫差.則意使其久而安之矣。  【故事】   隋文帝智滅南陳。
第十一計李代桃僵
  原指桃、李共患難。比喻兄弟相愛相助。後用來指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 【原典】   勢必有損,損陰以益陽①。 【註釋】   ①損陰以益陽:陰:此指某些細微的、局部的事物。陽,此指事物帶整體意義的、全局性的事物。這是說在軍事謀略上,如果暫時要以某種損失、失利為代價才能最終取勝,指揮者應當機立斷,作出某些局部、或暫時的犧牲,去保全或者爭取全局的、整體性的勝利。這是運用我國古代陰陽學說的陰陽相生相剋、相互轉化的道理而製定的軍事謀略。 【按語】   我敵之情,各有長短。戰爭之事,難得全勝,而勝負之訣,即在長短之相較,乃有以短勝長之秘訣。如以下駟敵上駟,以上駟敵中駟,以中駟敵下駟之類:則誠兵家獨具之詭謀,非常理之可測也。  【故事】   三叉用計保孤兒。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順手就牽了羊。比喻不費勁,乘機便得到的。現多指乘機拿走人家東西的偷竊行為。 【原典】   微隙在所必乘①;微利在所必得。少陰,少陽②。 【註釋】   ①微隙在所必乘:微隙,微小的空隙,指敵方的某些漏洞、疏忽。 ②少陰,少陽:少陰,此指敵方小的疏漏,少陽,指我方小的得利。此句意為我方要善於捕捉時機,伺隙搗虛,變敵方小的疏漏而為我方小的得利。 【按語】   大軍動處,其隙甚多,乘間取利,不必以勝。勝固可用,敗亦可用。 【故事】   追廢帝鄭和下西洋。
(三)第三套 攻戰計
  處於進攻態勢之計謀。飛龍在天。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打動草驚動了藏在草里的蛇。後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動不謹慎,而使對方有所覺察。 【原典】   疑以叩實①,察而後動; 复者,陰之媒也②。 【註釋】   ①疑以叩實:叩,問,查究。意為發現了疑點就應當考實查究清楚。 ②复者,陰之媒也: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實而後動。陰,此指某些隱藏著的、暫時尚不明顯或未暴露的事物、情況。媒,媒介。句意為反复叩實查究,而後採取相應的行動,實際是發現隱藏之敵的重要手段。 【按語】   敵力不露,陰謀深沉,未可輕進,應遍探其鋒。兵書云:“軍旁有險阻、潢井、葭葦、山林、翳薈者,必謹复索之,此伏姦所藏也。”   【故事】   魏軍兵敗木門道。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
迷信人認為人死後靈魂可附著於別人的屍體而復活。後用以比喻已經消滅或沒落的事物,又假託別的名義或以另一種形式重新出現。 【原典】   有用者,不可藉①;不能用者,求借②。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③。 【註釋】   ①有用者,不可藉;意為世間許多看上去很有用處的東西,往往不容易去駕馭而為已用。 ②不能用者,求借:此句意與①句相對言之。即有些看上去無甚用途的東西,往往有時我還可以藉助它而為己發揮作用。猶如我欲“還魂”還必得借助看似無用的“屍體”的道理。此言兵法,是說兵家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甚至是看去無甚用處的東西,努力爭取主動,壯大自己,即時利用而轉不利為有利,乃至轉敗為勝。 ③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語出《易經.蒙》卦。蒙,卦名。本紛是異卦相疊(下坎上艮)。本卦上卦為艮為山,下卦為坎為水為險。山下有險,草木叢生,故說“蒙”。這是蒙卦卦象。這裡“童蒙”是指幼稚無知、求師教誨的兒童。此句意為不是我求助於愚昧之人,而是愚昧之人有求於我了。 【按語】   換代之際,紛立亡國之後者,固借屍還境之意也。凡—切寄兵權於人,而代其攻寧者,皆此用也。  【故事】   立張楚陳勝為王。
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
  設法使老虎離開山頭。比喻為了便於行事,想法子引誘人離開原來的地方。 【原典】   待天以困之①,用人以誘之②,往蹇來連③。 【註釋】   ①待天以困之:天,指自然的各種條件或情況。此句意為戰場上我方等待天然的條件或情況對敵方不利時,我再去圍困他。 ②用人以誘之:用人為的假象去誘惑他(指敵人),使他向我就範。  ③往蹇來連:語出《易經.蹇》卦。蹇,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艮下坎上)。上卦為坎為水,下卦為艮為山。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險,水流曲折,言行道之不容易,這是本卦的卦象。蹇,困難;連,艱難。這句意為:往來皆難,行路困難重重。此計運用這個道理,是說戰場上若遇強敵,要善用謀,用假象使敵人離開駐地,誘他就我之範,喪失他的優勢,使他處處皆難,寸步難行,由主動變被動,而我則出其不意而致勝。 【按語】   兵書曰:“下政攻城”。若攻堅,則自取敗亡矣。敵既得地利,則不可爭其地。且敵有主而勢大:有主,則非利不來趨;勢大,則非天人合用,不能勝。漢末,羌率眾數千,遮虞詡於隊倉崤谷。詡即停軍不進,而宣言上書請兵,須到乃發。羌聞之,乃分抄旁縣。翔因其兵散,日夜進道,兼行百餘里,令軍士各作兩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發者,利誘之也;日夜兼進者,用天時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惑之以人事也。  【故事】   石蠟設計除暴君。
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
  要捉住他,故意先放開他。比喻為了進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鬆一步。石刻:欲擒故縱
【原典】   逼則反兵;走則減勢①。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志,散而後擒,兵不血刃②。需,有孚,光③。 【註釋】   ①逼則反兵,走則減勢:走,跑。逼迫敵入太緊,他可能因此拼死反撲,若讓他逃跑則可減削他的氣勢。  ②兵不血刃:血刃,血染刀刃。此句意為兵器上不 沾血。  ②需,有孚,光:語出《易經.需卦》。需,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乾下坎上)。需的下卦為乾為天,上卦為坎為水,是降雨在即之象。也像徵著一種危險存在著(因為“坎”有險義),必得去突破它,但突破危險又要善於等待。 “需”,等待。 《易經,需》卦卦辭:“需,有享,光享”。孚,誠心。光,通廣。句意為:要善於等待,要有誠心(包含耐性),就會有大吉大利。 【按語】   所謂縱著,非放之也,隨之,而稍鬆之耳。 “窮寇勿追”,亦即此意,蓋不追者,非不隨也,不追之而已。武侯之七縱七擒,即縱而隨之,故躡展轉推進,至於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縱,其意在拓地,在藉孟獲以服諸蠻,非兵法也。故論戰,則擒者不可複縱。  【故事】   諸葛亮七擒孟獲。
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
以自己的粗淺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的見解。 【原典】   類以誘之①,擊蒙也②。 【註釋】   ①類以誘之:出示某種類似的東西並去誘惑他。  ②擊蒙也:語出《易經.蒙》如。參前“借屍還魂”計註釋④。擊,撞擊,打擊。句意為:誘惑敵人,便可打擊這種受我誘惑的愚蒙之人了。 【按語】   誘敵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間,而在類同,以固其惑。以旌旗金鼓誘敵者,疑似也;以老弱糧草誘敵者,則類同也。如:楚伐絞,軍其南門,屈瑕曰:“絞小而輕,輕則寡謀,請勿捍採樵者以誘之。”從之,絞人獲利。明日絞人爭出,驅楚役徙於山中。楚人坐守其北門,而伏諸山下,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又如孫臏減灶而誘殺龐涓。 【故事】   蕭翼智賺《蘭亭序》帖。
第十八計擒賊先擒王
  作戰要先擒拿主要敵手。比喻做事要抓關鍵。 【原典】   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龍戰於野,其道窮也①。 【註釋】   ①龍戰於野,其道窮也:語出《易經.坤》卦。坤,卦名。本卦是同卦相疊(坤下坤上),為純陰之卦。引本卦上六,《象辭》:“龍戰於野,其道窮也。”是說即使強龍爭斗在田野大地之上,也是走入了困頓的絕境。比喻戰鬥中擒賊擒王謀略的威力。  【按語】   攻勝則利不勝取。取小遺大,卒之利、將之累、帥之害、攻之虧也。舍勝而不摧堅擒王.是縱虎歸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圖辨旌旗,而當察其陣中之首動。昔張巡與尹子奇戰,直衝敵營,至子奇麾下,營中大亂,斬賊將五十餘人,殺士卒五千餘人。迎欲射子奇而不識,剡蒿為矢,中者喜謂巡矢盡,走白子奇,乃得其狀,使霽雲射之,中其左目,幾獲​​之,子奇乃收軍退還。  【故事】   西門豹治鄴。
(四)第四套 混戰計
處於不分敵友、軍閥混戰態勢之計謀。見龍在野。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從鍋底抽掉柴火。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原典】   不敵其力①,而消其勢②,兌下乾上之象③。 【註釋】   ①不敵其力:敵,動詞,攻打。力,最堅強的部位。  ②而消其勢:勢,氣勢。 ③兌下乾上之象:《易經》六十四卦中,《履》卦為“兌下乾上”,上卦為乾為天.下卦為兌為澤。又,兌為陰卦,為柔;乾為陽卦,為剛。兌在下,從循環關係和規律上說,下必衝上,於是出現“柔克剛”之象。此計正是運用此象推理衍之,喻我取此計可勝強敵。 【按語】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陽中之陽也,銳不可當;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勢也,陰中之陰也,近而無害;故力不可當而勢猶可消。尉繚子曰:“氣實則鬥,氣奪則走。”面奪氣之法,則在攻心,昔吳漢為大司馬,有寇夜攻漢營,軍中驚擾,漢堅臥不動,軍中聞漢不動,有傾乃定。乃選精兵反擊,大破之:此即不直當其力而撲消其勢也。宋薛長儒為漢、湖、滑三州通判,駐漢州。州兵數百叛,開營門,謀殺知州、兵馬監押,燒營以為亂。有來告者,知州、監押皆不敢出。長儒挺身徒步,自壞垣入其營中,以福禍語亂卒日:“汝輩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於左,脅從者立於右!”於是,不與謀者數百人立於右;獨主謀者十三人突門而出,散於諸村野,尋捕獲。時謂非長儒,則一城塗炭矣!此即攻心奪氣之用也。或日:敵與敵對,搗強敵之虛以敗其將成之功也。  【故事】   曹操奇兵襲烏巢。
第二十計 混水摸魚
比喻趁混亂時機攫取不正當的利益。也作“渾水摸魚”。 【原典】   乘其陰亂①,利其弱而無主。隨,以向晦入宴息②。 【註釋】   ①乘其陰亂:陰,內部。意為乘敵人內部發生混亂。 ②隨,以向晦入宴息:語出《易經.隨》卦。隨,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震下兌上)。本卦上卦為兌為澤;下卦為震為雷。言雷入澤中,大地寒凝,萬物蟄伏,故如像名“隨”。隨,順從之意。 《隨卦》的《象》辭說:“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意為人要隨應天時去作息,向晚就當入室休息。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說打仗時要得於抓住敵方的可乘之隙,而我藉機行事,使亂順我之意,我便亂中取利。 【按語】   動蕩之際,數力衝撞,弱者依違無主,散蔽而不察,我隨而取之。 《六韜》日:“三軍數驚,士卒不齊,相恐以敵強,相語以不利,耳目相屬,妖言不止,眾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將:此弱徵也。”是魚,混戰之際,擇此而取之。如:劉備之得荊州,取西川,皆此計也。 【故事】   攪亂局淝水敗苻堅。
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
  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幼早的殼。比喻用計脫身。 【原典】   存其形,完其勢①;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②。 【註釋】   ①存其形,完其勢,保存陣地已有的戰斗形貌,進一步完備繼續戰鬥的各種態勢。 ②巽而止蠱:語出《易經·蠱》卦。蠱,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巽下艮上)。本卦上卦為艮為山為剛,為陽卦;巽為風為柔,為陰勢。故“蠱”的卦像是“剛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靜,風行於山下,事可順當。又,艮在上卦,為靜;巽為下卦,為謙遜,故說“謙虛沉靜”,“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此計引本卦《彖》辭:“巽而止,蠱。”其意是我暗中謹慎地實行主力轉移,穩住敵人,我則乘敵不驚疑之際脫離險境,就可安然躲過戰亂之危。 “蠱”,意為順事。 【按語】   共友擊敵,坐觀其勢。尚另有一敵,則須去而存勢。則金蟬脫殼者,非徒走也,蓋為分身之法也。故大軍轉動.而旌旗金鼓,儼然原陣,使敵不敢動,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敵而返,而友敵始知,或猶且不如。然則金蟬脫殼者,在對敵之際,而抽精銳以襲別陣也。如:諸葛亮卒於軍,司馬懿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向懿者,懿退,於是儀結營而去。檀道濟被圍,乃命軍士悉甲,身自(白)服乘輿徐出外圍,魏懼有伏,不敢逼,乃歸。  【故事】   慈禧用計回北京。
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
  關起門來捉進入屋內的盜賊。  【原典】   小敵困之①。剝,不利有攸往②。 【註釋】   ①小敵困之:對弱小或者數量較少的敵人,要設法去困圍(或者說殲滅)他。 ②剝,不利有攸往:語出《易經.剝》卦。剝,卦名。本卦異卦相疊(坤下艮上),上卦為艮為山,下卦為坤為地。意即廣闊無邊的大地在吞沒山,故外名日“剝”。 “剝”,落的意思。卦辭:“剝,不利有彼往”意為:剝卦說,有所往則不利。此計引此卦辭,是說對小股敵人要即時圍困消滅,而不利於去急追或者遠襲。 【按語】   捉賊而必關門,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複追,恐其誘也。賊署,奇兵也,遊兵也,所以勞我者也。吳子曰:“今使一死賊,伏於礦野,千人追之,莫不梟視狼顧。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人投命,足懼千夫。”追賊者,賊有脫逃之機,勢必死鬥;若斷其去路,則成擒矣。故小敵必困之,不能,則放之可也。  【故事】   白起長平敗趙括。
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
結交離得遠的國家而進攻鄰近的國家。這是秦國用以併吞六國,統一全國的外交策略。石刻:遠交近攻
【原典】   形禁勢格①,利從近取,害以遠隔②。上火下澤③。 【註釋】   ①形禁勢格:禁,禁止。格,阻礙。句意為受到地勢的限制和阻礙。 ②利從近取,害以遠隔:句意為,先攻取就近的敵人有利,越過近敵先去攻取遠隔之敵是有害的。 ③上火下澤:語出《易經·睽》卦。睽,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兌下離上)。上卦為離為火,下卦為兌為澤。上離下澤,是水火相剋,水火相剋則又可相生,循環無窮。又“睽”,乘違,即矛盾。本卦《象》辭:“上火下澤,睽。”意為上火下澤,兩相離違、矛盾。此計運用“上火下澤”相互離違的道理,說明採取“遠交近攻”的不同做法,使敵相互矛盾、離違,而我正好各個擊破。 【按語】   混戰之局,縱橫捭闔之中,各自取利。遠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結;近者交之,反使變生肘腑。范雎之謀,為地理之定則,其理甚明。  【故事】   定國策范雎拜相。
第二十四計 假道伐虢
以藉路為名,實際上要侵占該國(或該路)。虢,諸侯國名。也作“假道滅虢”。 【原典】   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①。困,有言不信②。 【註釋】   ①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假,借。句意為:處在我與敵兩個大國之中的小國,敵方若脅迫小國屈從於他時,我則要藉機去援救,造成一種有利的軍事態勢。 ②困,有言不信:語出《易經·困》卦。困,卦名。本紛為異卦相疊(坎下兌上),上卦為兌為澤,為陰;下卦為坎為水,為陽。卦象表明,本該容納於澤中的水,現在離開澤而向下滲透,以致澤無水而受困,水離開澤流散無歸也自困,故卦名為“困”。 “困”,困乏。卦辭:“困,有言不信。”意為,處在困乏境地,難道不相信這基嗎?此計運用此卦理,是說處在兩個大國中的小國,面臨著受人脅迫的境地時,我若說援救他,他在困頓中會不相信嗎? 【按語】   假地用兵之舉,非巧言可誑,必其勢不受—方之脅從,則將受雙方之夾擊。如此境況之際,敵必迫之以威,我則誑之以不害,利其倖存之心,速得全勢,彼將不能自陣,故不戰而滅之矣。如:晉侯假道於虞以伐虢,晉滅虢,虢公醜奔京師,師還,襲虞滅之。  【故事】   蠢虞公貪財喪國。
(五)第五套 並戰計
  對付友軍反為敵態勢之計謀。終日乾乾
第二十五計 偷梁換柱
  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原典】   頻更其陣,抽其勁旅,待其自敗, 而後乘之①,曳其輪也②。 【註釋】   ①句中的幾個“其”字,均指盟友、盟軍言之。 ②曳其輪也:“語出《易經,既濟》紛。既濟,齡名,本卦為異卦相疊(離下坎上)。上卦為坎為水,下卦為離為火。水處火上,水勢壓倒火勢,救火之事,大告成功,故卦名“即濟”。既,已經;濟,成功。本卦初九?《象》辭:“曳其輪,義無咎也。 ”意為,拖住了車輪,車子就不能運行了。   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說好比拖住了車輪,車子就不能運行了。己方抽其友方勁旅,如同抽出樑木,房屋就會坍塌,於是己方就可以控制他了。   【按語】   陣有縱橫,天衡為梁,地軸為柱。樑柱以精兵為之,故觀其陣,則知精兵之所有。共戰他敵時,頻更其陣,暗中抽換其精兵,或竟代其為樑柱;勢成陣塌,遂兼其兵。並此敵以擊他敵之首策也。   【故事】   狸貓換太子。
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
  指著桑樹罵槐樹。比喻借題發揮,指著這個罵那個。 【原典】   大凌小者,警以誘之①。剛中而應,行險而順②。 【註釋】   ①大凌小者,警以誘之:強大者要控制弱下者,要用警戒的辦法去誘導他。 ②剛中而應,行險而順:語出《易經.師》卦。師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坎下坤上)。本卦下卦為坎為水,上卦為坤為地,水流地下,隨勢而行。這正如軍旅之象,故名為“師”。本卦《彖》闢說:“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剛中而應”是說九二以陽爻居於下坎的中信,叫“剛中”,又上應上坤的六五,此為此應。下卦為坎,坎表示險,上卦為坤,坤表示順,故又有“行險而順”之象。以此卦象的道理督治天下,百姓就會服從。這是吉祥之象。 “毒”,督音,治的意思。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說治軍,有時採取適當的強剛手段便會得到應和,行險則遇順。 【按語】   率數未服者以對敵,若策之不行,而利誘之,又反啟其疑,於是故為自誤,責他人之失,以暗警之。警之者,反誘之也。此蓋以剛險驅之也。或曰:此遣將之法也。 【故事】   嚴軍紀穰苴斬莊賈。
第二十七計 假癡不癲
假裝癡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圖。 【原典】   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①。靜不露機,雲雪屯也②。 【註釋】   ①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寧可假裝著無知而不行動,不可以假裝假知而去輕舉妄動。 ②靜不露機,雲雷屯也:語出《易經.屯》卦。屯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震下坎上),震為雷,坎為雨,此卦象為雷雨並作,環境險惡,為事困難。 “屯,難也”。 《屯卦》的《彖》辭又說“雲雷,屯。”坎為雨,又為雲,震為雷。這是說,雲行於上,雷動於下,雲在上有壓抑雷之象徵,這是屯卦之卦象。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說在軍事上,有時為了以退求進,必得假癡不癲,老成持重,以達後發製人。這就如同雲勢壓住雷動,且不露機巧一樣,最後一旦爆發攻擊,便出其不意而獲勝。 【按語】   假作不知而實知,假作不為而實不可為,或將有所為。司馬懿之假病昏以誅曹爽,受巾幗假請命以老蜀兵,所以成功;姜維九伐中原,明知不可為而妄為之,則似痴矣,所以破滅。兵書曰:“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當其機未發時,靜屯似痴;若假癲,則不但露機,則亂動而群疑。故假痴者勝,假癲者敗。或日:假痴可以對敵,並可以用兵。宋代,南俗尚鬼。狄青徵儂智高時,大兵始出桂林之南,因佯祝曰:“勝負無以為據。”乃取百錢自持,與神約,果大捷,則投此錢盡錢面也。左右諫止,儻不如意,恐沮師,青不聽。萬眾方聳視,已而揮手一擲,百錢旨面。於是舉兵歡呼,聲震林野,青亦大喜;顧左右。取百丁(釘)來,即隨錢疏密,布地而帖丁(釘)之,加以青紗籠,手自封焉。曰:“俟凱旋,當酬神取錢。”其後平邕州還師,如言取錢,幕府士大夫共祝視,乃兩面錢也。  【故事】   燕王裝瘋奪皇權。
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
  上樓以後拿掉梯子。借指與人密談。也用以比喻慫恿人,使人上當。 【原典】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斷其援應,陷之死地①。遇毒,位不當也②。 【註釋】   ①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斷其援應,陷之死地:假,借。句意:借給敵人一些方便(即我故意暴露出一些破綻),以誘導敵人深入我方,乘機切斷他的後援和前應,最終陷他於死地。 ②遇毒,位不當也:語出《易經.噬嗑》卦。噬嗑,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震下離上)。上卦為離為火,下卦為震為雷,是既打雷,又閃電,威嚴得很。又離為陰卦,震為陽卦,是陰陽相濟,剛柔相交,以喻人要恩威並用,嚴明結合,故封名為“噬嗑”,意為咀嚼。本卦六三. 《象》辭:“遇毒,位不當也。”本是說,搶臘肉中了毒(古人認為臘肉不新鮮,含有毒素,吃了可能中毒),因為六三陰兌爻於陽位,是位不當。此計運用此理,是說敵入受我之唆,猶如貪食搶吃,只怪自己見利而受騙,才陷於了死地。  【按語】   唆者,利使之也。利使之而不先為之便,或猶且不行。故抽梯之局,須先置梯,或示之梯。如:慕容垂、姚萇諸人慫秦苻堅侵晉,以乘機自起。  【故事】   劉琦登樓求妙計。
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
  比喻將本求利,別人收穫。語出《蕩寇志》。 【原典】   借局布勢,力小勢大①。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也②。 【註釋】   ①借局布勢,力小勢大:句意為藉助某種局面(或手段)布成有利的陣勢,兵力弱小但可使陣勢顯出強大的樣子。 ②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語出《易經.漸》卦。漸,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艮下巽上).上卦為巽為木,下卦為艮為山。卦象為木植長於山上,不斷生長,也喻人培養自己的德性,進而影響他人,漸,即漸進。本卦上九說“鴻漸於陸,其羽可為儀,吉利,”是說鴻雁走到山頭,它的羽毛可用來編織舞具這是吉利之兆。此計運用此理,是說弱小的部隊通過憑藉某種因素,改變外部形態之後,自己陣容顯得充實強大了,就像鴻雁長了羽毛豐滿的翅膀一樣。 【按語】   此樹本無花,而樹則可以有花,剪彩貼之,不細察者不易發,使花與樹交相輝映,而成玲瓏全局也。此蓋布精兵於友軍之陣,完其勢以威敵也。  【故事】   田單大擺火牛陣。
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
  本是客人卻用主人的口氣說話。後指在一定的場合下採取主動措施,以聲勢壓倒別人。 【原典】   乘隙插足,扼其主機①,漸之進也②。 【註釋】   ①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把準時機插足進去,掌握他的要害關節之處。  ②漸之進也:語出《易經.漸》卦。 (漸卦解釋見前計②)本卦《彖》辭:“漸之進也。”意為漸就是漸進的意思。此計運用此理,是說乘隙插足,扼其主機。 《易經.漸》卦上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要循序漸進。 【按語】   為人驅使者為奴,為人尊處者為客,不能立足者為暫客,能立足者為久客,客久而不能主事者為賤客,能主事則可漸握機要,而為主矣。故反客為主之局:第—步須爭客位;第二步須乘隙;第三步須插足;第四足須握機;第五乃為主。為主,則並人之軍矣;此漸進之陰謀也。如李淵書尊李密,密卒以敗;漢高視勢未敵項羽之先,卑事項羽。使其見信,而漸以侵其勢,至垓下—役,—亡舉之。  【故事】   郭子儀單騎退敵。
(六)第六套 敗戰計
  處於敗軍態勢之計謀。潛龍勿用。
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
  以美女誘人的計策。 【原典】   兵強者,攻其將;將智者,伐其情①。將弱兵頹,其勢自萎。利用禦寇,順相保也②。美人計
【註釋】   ①兵強者,攻其將;兵智者,伐其情:句意:對兵力強大的敵人,就攻擊他的將帥,對明智的敵人,就打擊他的情緒。 ②利用禦寇,順相保也:語出《易經.漸》卦。 (卦名解釋見計“樹上開花”注②)本身九三《象》辭:“利禦寇,順相保也。”是說利於抵禦敵人,順利地保衛自己。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說利用敵人自身的嚴重缺點,己方順勢以對,使其自頹自損,己方一舉得之。 【按語】   兵強將智,不可以敵,勢必事先。事之以土地,以增其勢,如六國之事秦:策之最下者也。事之以幣帛,以增其富,如宋之事遼金:策之下者也。惟事以美人,以佚其志,以弱其體,以增其下之怨。如勾踐以西施重寶取悅夫差,乃可轉敗為勝。  【故事】   報國仇西施赴吳。
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
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缺乏兵備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設兵備,造成敵方錯覺,從而驚退敵軍之事。後泛指掩飾自己力量空虛、迷惑對方的策略。 【原典】   虛者虛之,疑中生疑①;剛柔之際②,奇而復奇。 【註釋】   ①虛者虛之,疑中生疑:第一個“虛”為名詞,意為空虛的,第二個“虛”為動詞,使動,意為讓它空虛。全句意:空虛的就讓它空虛,使他在疑惑中更加產生疑惑。 ②剛柔之際:語出《易經·解》卦。解,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坎下震上)。空城計
上卦為震為雷,下卦為坎為雨​​。雷雨交加,蕩滌宇內,萬象更新,萬物萌生,故卦名為解。解,險難解除,物情舒緩。本卦初六. 《象》辭“剛柔之際,義無咎也”,   是使剛與柔相互交會,沒有災難。 【按語】   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說敵我交會,相戰,運用此計可產生奇妙而又奇妙的功效。古人按語說: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虛而示虛,諸葛而後,不乏其人。如吐蕃陷瓜州,王君煥死,河西洶懼。以張守歸圭為瓜州刺史,領餘眾,方復築州城。版幹(築城牆用的夾板和立柱)裁立.敵又暴至。略無守御之具。城中相顧失色,莫有鬥志。守圭日:“徒眾我寡,又瘡痍之後,不可以矢石相持,須以權道製之。”乃於城上,置酒作樂,以會將士。敵疑城中有備,不敢攻而退。又如齊祖鋌為北徐州刺史,至州,會有陣寇百姓多反。鋌不關城門,守陴者,皆令下城,靜座街巷,禁斷行人雞犬。賊無所見聞,不測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設警備。鋌復令大叫,鼓譟聒天,賊大驚,頓時走散。 [1]   【故事】   失街亭孔明弄險。
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
原指使敵人的間諜為我所用,或使敵人獲取假情報而有利於我的計策。後指用計謀離間敵人引起內訌。  【原典】   疑中之疑①。比之自內,不自失也②。 【註釋】   ①疑中之疑:句意為在疑陣中再佈疑陣。 ②比之自內,不自失也:語出《易經·比》卦。比,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坤下坎上)。本卦上卦為坎為為相依相賴,故名“比”。比,親比,親密相依。本紛六二。 《象》辭:“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說在布下一重重的疑陣之後,能使來自敵內部的間諜歸順於我。 【按語】   間者,使敵自相疑忌也;反間者,因敵之間而間之也。如燕昭王薨,惠王自為太子時,不快於樂毅。田單乃縱反間曰:“樂毅與燕王有隙,畏誅,欲連兵王齊,齊人未附。故且緩攻即墨,以待其事。齊人唯恐他將來,即墨殘矣。惠王聞之,即使騎劫代將,毅遂奔趙。又如周瑜利用曹操間諜,以間其將;陳平以金縱反間於楚軍,間范增,楚王疑而去之。亦疑中之疑之局也。   【故事】   群英會蔣幹中計。
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
故意毀傷身體以騙取對方信任,從而進行反間的計謀。 【原典】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間以得行①。童蒙之吉,順以巽也②。 【註釋】   ①人不自害,受害為真;假真真假,間以得行:(正常情況下)人不會自我傷害,若他受害必然是真情;(利用這種常理)我則以假作真,以真作假,那麼離間計就可實行了。 ②童蒙之​​吉,順以巽也:語出《易經.蒙》卦(卦名解釋見第十四計注)。本卦六五. 《象》辭:“童蒙之吉,順以巽也。”本意是說幼稚蒙昧之人所以吉利,是因為柔順服從。本計用此象理,是說用採用這種辦法欺騙敵人,就是順應著他那柔弱的性情達到目的。 【按語】   間者,使敵人相疑也;反間者,因敵人之疑,而實其疑也;苦肉計者,蓋假作自間以間人也。凡遣與己有隙者以誘敵人,約為響應,或約為共力者:皆苦肉計之類也。如:鄭武公伐胡而先以女妻胡君,並戮關其思;韓信下齊而驪生遭烹。 【故事】   王佐斷臂詐投金,黃蓋詐降曹操。
第三十五計 連環計
  本為元雜劇名。劇本寫漢末董卓專權,王允設計,先許嫁美女貂蟬與呂布,後又獻給董卓,以離間二人,致使呂布殺死董卓。後用以指一個接一個相互關聯的計策。 【原典】   將多兵眾,不可以敵,使其自累,以殺其勢。在師中吉,承天寵也①。 【註釋】   ①在師中古,承天變也:語出《易經.師》卦(卦名講釋見前第二十六計注)。本卦九二. 《象》辭:“在師中吉,承天寵也”是說主帥身在軍中指揮,吉利,因為得到上天的寵愛。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說將帥巧妙地運用此計,克敵制勝,就如同有上天護佑一樣。 【按語】   龐統使曹操戰艦勾連,而後縱火焚之,使不得脫。則連環計者,其結在使敵自累,而後圖之。蓋一計累敵,—計攻敵,兩計扣用,以摧強勢也。如宋畢再遇賞引敵與戰,且前且卻,至於數四。視日已晚,乃以香料煮黑,布地上。复前博戰,佯敗走。敵乘勝追逐。其馬已飢,聞豆香,乃就食,鞭之不前。遇率師反攻,遂大勝。皆連環之計也。 【故事】   獻貂蟬王允除董卓。
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計
指戰爭中看到形勢對自己極為不利時就逃走。現多用於做事時如果形勢不利沒有成功的希望時就選擇退卻、逃避的態度。  【原典】   全師避敵①。左次無咎,未失常也②   【註釋】   ①全師避敵:全軍退卻,避開強敵。 ②左次無咎:未失常也:語出《易經.師》卦(卦名解釋見前二十六計注)。本卦六四. 《象》辭:“左次無咎,未失常也。”是說軍隊在左邊紮營,沒有危險,(因為紮營或左邊或右邊,要依時情而定)並沒​​有違背行軍常道。 【按語】   敵勢全勝,我不能戰,則:必降;必和;必走。降則全敗,和則半敗,走則未敗。未敗者,勝之轉機也。如宋畢再遇與金人對壘,度金兵至者日眾,難與爭鋒。 —夕拔營去,留旗幟於營,豫縛生羊懸之,置其前二足於鼓上,羊不堪懸,則足擊鼓有聲。金人不覺為空營,相持數日,乃覺,欲追之,則已遠矣。 (《戰略考.南宋》)可謂善走者矣。

《三十六計-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有一个想法

  1. 孙子兵法-中国古典军事文化著作中国古典军事文化著作

    孙子兵法,竹简版《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 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

    书名: 《孙子兵法》
    又名: 《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The Art of War》
    作者: 孙武
    类别: 军事
    出版时间: 中国春秋时期

    目录

    内容简介
    历史上的著名版本
    中国历代著名的注释
    作者简介
    《史记—–孙武传》
    《孙子兵法》走向世界孙子兵法的传播
    对《孙子兵法》的重视
    《孙子兵法》的思想
    《孙子兵法》的影响
    时代意义
    《孙子兵法》原文赏析
    对《孙子兵法》的赞誉内容简介

    对《孙子兵法》的赞誉展开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   
    《始计篇》第一、讲的是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作战篇》第二、讲的是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谋攻篇》第三、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前三说的是战略运筹。   《军形篇》第四、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兵势篇》第五、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第六、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此三是作战指挥。   《军争篇》第七、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第八、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第九、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战场机变。   《地形篇》第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军事地理   《火攻篇》第十二、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篇》第十三、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特殊战法   《孙武传》
    历史上的著名版本
      1.简本,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汉初竹简抄本,是现今为止最早的版本。   2.十一家注本,1961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年影印《宋本十一家注孙子》。   3.武经本,如,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丁氏八千卷楼藏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影印本。   4.西夏文《孙子兵法》,藏于宁夏档案馆。   5.《太平御览》本。   6.《杜氏通典》本。   法兰西语翻译版本   把《孙子兵法》引向欧洲的第一人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约瑟夫·J·阿米欧—(中文名:钱德明,别名钱遵道),《孙子兵法》翻译成法文后,又有欧洲各国的学者们把《孙子兵法》翻译成英文、荷兰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希腊文、西班牙文等。
    中国历代著名的注释
      曹操的《孙子略解》为《孙子兵法》最早的注释本。   欧阳修曰:“世所传孙子十三篇多用曹公、杜牧、陈皞注,号三家。”   宋吉天保《十家孙子会注》,十家指曹操、李荃、杜牧、陈皞、贾林、孟氏、梅尧臣、王皙、何延锡、张预。   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所收的影宋本《孙吴司马法》中《魏武帝注孙子》。   近代中国有蒋百里,刘伯承,陶汉章,台湾的许诗玉、钮先钟、朔雪寒,日本的服部千春,等等均有深入钻研并有专作。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编写,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直到1972年4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 孙武(公元前535年-公元前480年),字长卿,被后世尊为孙子、“兵圣”、“世界兵学鼻祖”,著有竹书《孙子兵法》13篇等。   近年来,有关专家通过考古在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发现吴国首都阖闾大城、春秋时吴长城烽火台旧址,这将有助于解开孙武在吴国居住地及其子孙后裔、兵书竹简的刻制和运送、“三令五申”、吴王宫练兵等史实典故之谜。   孙武出生地考证   史书《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凭生武奔吴”。这五个字说明三点:1.孙凭生子孙武。2.孙武居住在和谐富庶的吴国。3.孙凭先在齐国,因国乱家破、无法生存,才携妻南逃吴国,并在吴国生下孙武。   阅读史书知:孙凭先祖曾三次迁居,三次改姓。始祖陈完因陈国政变,于公元前672年到齐国避难,改姓田。其四世孙无宇生长子田恒、次子田书,食采乐安。家族旁系田书生子凭,处在齐国内乱年代,家族破败、无法生存,孙凭于公元前536年携妻南奔吴国罗浮山桃园居住,过着农桑田园生活。孙凭于吴王馀祭十三年,生子武。孙武成长在吴国,辉煌在无锡,被誉为神龙。并刻竹书《兵法十三篇》,助吴王成春秋霸主,与其相关的成语故典有:初献兵法、皿妃嫁妹、三令五申、杀妃拜将、吴宫练兵等。   孙武雄踞太湖西北,在军嶂山排阵练兵,又挥师楚天,攻克楚都,北威齐鲁,南服越国,使吴国发展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孙武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军事理论家,《孙子兵法》至今几乎被全世界所有国家用作军事教材。   据文献《孙武传略》载:“田书改姓孙,家族由盛及衰,在内乱中,旁支孙凭奔吴,隐居在吴国罗浮山。”公元前535年,孙武出生在吴地之无锡,无锡的桃园桑田给孙武成长创造了良好环境。难怪众多有关孙武研究的著作均称:“孙武出生地与其迹,均神龙不见首尾,在齐鲁已无法考证。”   文献《中国历史名人全破译》罗列孙武故里之谜有三种说法:1.山东乐安(约在惠民附近)说;2.广饶说;3.博兴说。并称“这三说皆不成立,查春秋时期,齐国并无乐安之地名。”当下有些地方为发展旅游事业竞相与孙武捱边是可以理解的,但史实不容更改,孙武出生地毕竟在吴地,具体在今无锡市滨湖区。   吴国首都附近罗浮山考证    孙凭居住在吴国阖闾大城东部之罗浮山,孙凭故居在山下桃源田野,并过着农耕生活。古代,太湖四周雾茫茫,山隐现,统称罗浮山,罗浮山是各山泛称。有罗山、浮山、大浮山、小浮山、罗浮山、小罗浮山等山名,经历史演变,有的更名,有的被封名,如:舜之舜山,柯相之柯山, 之安阳山,阖闾之闾江山,王僚之金匮山,伍子胥之胥山等等。中国的江河湖泊多,罗浮山也多,如:广东省的罗浮山,长100余公里,主峰飞云顶海拔1282米,有大小山峰百余座。无锡的罗浮山很小,海拔46.6米,为避免与广东罗浮山混淆,无锡罗浮山只能称“小罗浮山”。   孙凭、孙武父子隐居在吴国罗浮山,不可能在千里之外的南粤罗浮山隐居。浙江长兴县东南25里的罗浮山,高五十丈,也称小罗浮山,距无锡300多里,孙凭父子亦不可能在此居住,因为把三大车的竹简运到无锡阖闾大城是极困难的。姑苏没有罗浮山。因此,孙凭父子隐居在无锡小罗浮(今梅园东山)是不容置疑的。公元前516年,专诸在金匮山刺死吴王僚后,公子光在锡西建郡城,即后来阖闾大城,因小罗浮山在都城东南,故又称东山。明末清初,进士徐殿一在古孙武隐迹处的东山建别墅。民国元年荣德生购得东山桃园遗址,建造园林,在小罗浮山上建楠木厅、放鹤亭,山南建梅园大门,誉满江南,从此小罗浮山就不为人知了。但山北至今仍留有古迹遗存,刻有“小罗浮”3个斗大之字的巨石,重达7吨,至今立在山顶。   孙武隐居在吴国小罗浮山,称卧龙,三国时诸葛亮隐居隆中,也称卧龙。沧海桑田,如今,《孙武兵法》早已名扬四海,而吴国小罗浮山却无人知晓。唐开元进士、著名诗人灵一(728-762年)曾居住在无锡罗浮山的静林精舍,并赋诗怀念曾居于此的前贤孙武:静林溪路远,萧帝有遗迹。水击罗浮磬,山鸣于阗钟。灯传三世人,树老万株松。无复烟霞色,空闻昔卧龙。   《锡山孙氏统谱》之蓉湖孙氏宗谱载有:1.孙武在无锡有驰、明、吉三子,2.孙武功成身退时,吴王将孙武三个儿子留在吴国。3.孙武以兵法见阖闾,拜为将军。4.孙武在吴后裔有常熟支,港下支,河闸口支(注:山南河闸口支,由孙家村演变成今天的无锡孙巷和大孙巷)。孙武与妻漪罗退隐后,继续刻竹简十三篇兵法。   综上所述,孙武的《孙子兵法》应该是诞于无锡小罗浮山。 兵圣孙武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县)人,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孙武的祖先叫妫满,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并赐姓孙氏。因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非常重要。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   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无锡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吴王阖闾即位三年,即公元前512年,吴国国内稳定,仓廪充足,军队精悍,向西进兵征伐楚国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伍子胥向阖闾提出,这样的长途远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韬略的军事家筹划指挥,方能取胜。他向吴王阖闾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称赞孙武是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吴王终于答应接见孙武。   孙武带着他刚写就的兵法进见吴王。吴王将兵法一篇一篇看罢,啧啧称好。   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就在公元前512年,阖闾、伍子胥和孙武,指挥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这时阖闾头脑发热,想要长驱直入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孙武认为这样做不妥,便进言道:“楚军是天下的一支劲旅,非舒国和钟吾国可比。我军已连灭二国,人疲马乏,军资消耗,不如暂且收兵,蓄精养锐,再等良机。”吴王听从了孙武的劝告,下令班师。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孙武的主张,并向吴王献策说:“人马疲劳,不宜远征。不过,我们也可以设法使楚人疲困。”于是伍子胥说孙武共同商订了一套扰楚、疲楚的计策,即组成三支劲旅,轮番袭扰楚国。当吴国的第一支部队袭击楚境的时候,楚国见来势不小,便全力以赴,派兵迎击。待楚军出动,吴军便往回撤。而楚军返回驻地时,吴国的第二支部队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轮番袭击,弄得楚国连年应付吴军,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费,国内十分空虚,属国纷纷叛离,吴国却从轮番进攻中抢掠不少,在与楚对峙中完全占据上风。   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已经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给了吴军伐楚的借口。阖闾和伍子胥、孙武指挥训练有素的3万精兵,乘坐战船,溯淮而上,直趋蔡国与楚国的交战。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收缩部队,调集主力,以汉水为界,加紧设防,抗击吴军的进攻。不料孙武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直插楚国纵深。   伍子胥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孙武告诉他说:“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   就这样,孙武在3万精兵中选择了强壮敏捷的3500人为前阵,身穿坚甲,手执利器,连连大败楚军。旧历11月28日攻入楚国的国都郢,楚昭王带着妹妹仓皇出逃。孙武以3万军队攻击楚国的20万大军,获得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然而,这时越国乘吴军伐楚之机进攻吴国,秦国又出兵帮助楚国对付吴军,这样,阖闾不得不引兵返吴。此后,吴又继续伐楚,楚为免亡国,将国都由郢迁到都(今湖北宜城县东南)。   孙武在帮助阖闾西破强楚的同时,计划征服越国。公元前496年,阖闾听说越王允常去世,新即位的越王勾践年轻稚弱,越国国内不大稳定,认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便不听孙武等人的劝告,不等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就仓猝出兵,想要击败越国。不料,勾践整顿队伍,主动迎战,两军相遇于吴越边境的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南)。勾践施展巧计,他派死刑犯首先出阵,排成三行,把剑放在脖子上,一个个陈述表演后,自刭于阵前。吴国士兵不知那是一个个罪犯,居然看得忘了神,傻了眼,越军乘机发动冲锋,吴军仓皇败退,阖闾也伤重身亡。   阖闾去世后,由太子夫差继承王位,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以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大业。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践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进发,夫差率10万精兵迎战于夫椒(今江苏无锡马山太湖边),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吴军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高举火把,只见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连成一片,迅速向越军阵地移动,杀声震天,越军惊恐万状,军心动摇,吴军乘势总攻,大败越军,勾践在吴军的追击下带着5000名甲士跑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上的一个小城中凭险抵抗,由于吴军团团包围,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夫差不听伍子胥劝阻,同意了勾践的求和要求。   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吴王夫差争得了霸主的地位,夫差渐渐自以为是,不纳忠言。伍子胥认为:勾践被迫求和,一定还会想办法到以后报复,故必须彻底灭掉越国,绝不能姑息奸,留下后患。但夫差听了奸臣的挑拨,不仅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谏,反而制造借口,逼其自尽,甚至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一只皮袋里,扔到江中,不给安葬。孙武深知“飞鸟绝,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的道理,于是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   事情不出伍子胥所料,越王勾践屈辱求和后,卧薪尝胆,立志报复。公元前482年,越军乘吴军主力聚集黄池与中原诸侯盟会,国内兵力空虚之际,发兵袭吴,攻入吴国国都,吴国遭此动难,便一蹶不振,由盛转衰,延至公元前473年,正式被越国灭亡,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孙武所梦想的由吴王统一华夏,也就成为泡影。

    《史记—–孙武传》
    孙武图像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拘。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子兵法》研究史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史大致可分成7个时期。   (一)孕育产生时期——远古至春秋   学界一般认为,《孙子兵法》产生于我国春秋末期;亦有认为成书于战国或更后者。关于此书的作者,多认为系孙武亲著,又经后人校理。对于孙武的生活时代,学术界也有不同观点,一般认其为春秋末期人,大约与孔子同时。   《孙子兵法》在产生以前,应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孕育过程。其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应有以下几点:中国远古以来,特别是春秋时期频繁、激烈、多样的战争是《孙子兵法》产生的源泉;此前已有的兵学理论成果,如《军志》、《军政》、古《司马法》、令典等,是《孙子兵法》跃上兵学峰颠的阶石;春秋时期的社会思潮,特别是关于“道”、“仁”、“阴阳”、“保民”等的理论,是《孙子兵法》形成的文化因素;崇武尚智的齐文化是培育《孙子兵法》这朵军事理论奇葩的沃土。孙武个人的天赋与努力,则是《孙子兵法》产生的主观因素。另外,中华民族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的统体思维、辩证思维、象类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孙子兵法》理论体系的构筑起了指导性作用。这是《孙子兵法》之所以产生于中国而不产生于外国,之所以产生于春秋而不产生于其他时期的主要原因。   (二)增益和早期校理时期——战国至秦汉   《孙子兵法》十三篇于公元前512年在吴国问世后,并未迅速广泛传播开来,究其原因,大致有吴国王廷对“十三篇”秘而不宣,当时传播媒介落后,社会上重礼轻诈观会对此书的贬斥,其价值未被时人所发现等几个方面。至战国时,此书才开始广泛传播,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孙子热”,所谓“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孙子兵法》自身以“出奇设伏”、“变诈”取胜为主要内容的军事理论适应了当时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的需要,是其基本原因;而其后世子孙孙膑对《孙子兵法》卓有成效的宣传和运用,则是其直接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孙武后学在这一时期对“十三篇”做了大量解释、阐发、增益的工作,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吴问》、《四变》、《黄帝伐赤帝》、《地形二》、《见吴王》等,均应是他们解释、阐发、增益“十三篇”之作,而在被《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之内。总之,在这一时期,《孙子兵法》在“十三篇”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扩增。1996年西安“发现”的伪书《孙武兵法八十二篇》说,孙武先写成“八十二篇”,后因其“天机阴杀”,就接受其儿子的建议,缩编成“十三篇”,乃是向壁虚构,是违反历史事实的。   到了汉代,官方组织人力,对《孙子兵法》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整理。一次是在汉高帝时,时间大致在高帝六年(前201年)至高帝十一年之间,由张良、韩信“序次”。第二次是在武帝时,由军政扬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第三次是在孝成帝时,由任宏“论次兵书”,将其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种,《孙子兵法》位在“兵权谋”之首。这三次整理对《孙子兵法》的定位、定型和流传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削繁和注释时期——魏晋至隋唐   曹操《孙子略解序》中所批评的关于《孙子兵法》的“训说况文烦富”,应包括《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中“十三篇”之外的各篇在内。杜牧《注孙子序》中说:“武所著书,凡数十万言,曹魏武帝削其繁剩,笔其精切,凡十三篇,成为一编,曹自为序,因注解之。”这里的“削”(删除)其“繁剩”,应包括“十三篇”之外的六十九篇,“笔(校、注)其精切”,则是指的“十三篇”。曹操只注“十三篇”,称《孙子略解》,因而使其得以广泛流传,甚余则因其“烦富”且“未得旨要”而陆续散佚。曹操《孙子略解》的问世,标志着《孙子兵法》真正进入了注解的时期。曹注重文字训解,但他本人又是军事家,更重实际运用,因此,其注理论性、实践性兼备,对后世有重大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曹注孙子之外,还有东吴沈友撰《孙子兵法》、贾诩《钞孙子兵法》,曹操、王凌集注《孙子兵法》、张子尚《孙武兵经》、《孟氏解说》等。从目前所见到的这一时期的注解内容看,其注文大都比较简略,偏重文字训诂,表现了《孙子兵法》早期注解时期的特点。   隋唐五代是《孙子兵法》注释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注解《孙子兵法》之书主要有:隋代的《萧吉注孙子》、唐代的《李筌注孙子》、《贾林注孙子》、杜佑《通典》中的训解《孙子》、《杜牧注孙子》、《陈暤注孙子》、《孙镐注孙子》、《孙燮集注孙子》、五代的《张昭制旨兵法》等。宋人辑的《十一家注孙子》中,唐人就占了五家。除注家多外,这一时期的注孙子还具有另辟蹊径、纠谬补缺、义详例丰、整体把握等特点。较魏晋南北朝时已有较大进步。如李筌已注意从整体上把握孙子的思想,他依《遁甲》注《孙子》,成一家言;杜牧“其学能道春秋战国时事,甚博而详”,其注纵谈横论,广征博引,多有新见。这一时期在运用《孙子兵法》指导实践方面也卓有成效,人们注意总结新的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孙子兵法》在唐朝时传入了日本,开始了在国外的传播。(本文源自《孙子兵法研究史》)   (四)武经首位确立时期——宋代   宋朝自仁宗起,官方就重视兵学研究和整理,至神宗,诏令司业朱服、武学教授何去非校定《孙子兵法》等七书,号“武经七书”,以官方名义颁行,同时,重办武学,以“七书”试士。至此,以《孙子兵法》为首的七部兵书,在一定意义上说,取得了与儒家经典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后各代率相尊奉,其武经之首的地位一直得到了官方的肯定,《武经》本《孙子兵法》成为后世流传的最主要的版本。   宋朝前期的《孙子兵法》研究以官方组织为主。到了后期(北宋末至南宋亡),则以私人著述为主,反映了战乱年代整个社会对《孙子兵法》研究的重视。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大约成书于两宋期间的《十家孙子会注》,学界一般认为,此书就是存世的《十一家注孙子》。由于辑者将各家之说辑在了一起,具有重要的军事和史料价值,因而成为后来研究《孙子兵法》者的必读之书。此书的校定刊行,是宋人对孙子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此后的孙子书,以《武经》本《孙子兵法》和《十一家注孙子》这两个版本为底本不断繁衍,形成了传世版本的两大基本系统。《梅圣俞注孙子》、《张预注孙子》、郑友贤《孙子十注遗说》、施子美《七书讲义》等,代表了这一时期《孙子兵法》注解的新水平,对后世影响较大。尤其是张预注,集诸家之长,成一家之言,博而切要,多有发明,文字亦好,有杜牧之风。另外,此时还出现了西夏文《孙子兵法》,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国内少数民族文字译本。   总之,宋代在孙子文献研究方面有突出成就,在版本较勘、注解讲义、专题研讨、兵书合刻、集注汇解、分类辑编、少数民族文字翻译等方面,均有成果传世。特别是《武经》本《孙子》和《十一家注孙子》的编定刊行,深益后世,功不可没。但宋人对《孙子兵法》军事理论体系的系统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进展不大,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实际运用是其薄弱环节。其成就和教训对后世均有深刻影响。   (五)阐发和考据时期——明清   如果说宋代施子美的《七书讲义》开疏解阐发《孙子兵法》之先的话,那么,明清就是《孙子兵法》疏解、阐发和考据的大丰收时期。刘寅的《孙子直解》、赵本学的《孙子书校解引类》、李贽的《孙子参同》、黄献臣的《武经开宗》、朱墉《孙子汇解》、顾福棠《孙子集解》、黄巩《孙子集注》等,都注意在理论阐发上下功夫,而不仅仅是注字训词,其讲解多有新见,且更注意了系统性,指导性,体例也更趋完备。李贽主张“以《七书》与《六经》合而为一,以教天下万世”(《孙子参同序》),王阳明合心学、兵学于一体,戚继光融兵、儒于一炉,并注重应用理论研究,将《孙子兵法》高深的理论具体化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清代的顾福棠、黄巩等开始将《孙子兵法》和西方的军事理论相结合,在《孙子兵法》研究史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明、清两代的许多将领和学者将《孙子兵法》的理论用之于海防建设、火器战法等,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在《孙子兵法》研究史上闪耀着特有的光辉。另外,这一时期以服务于武科应试为目的的武闱孙子研究,重视对《孙子兵法》的义理阐发,具有积极和消极(充当考生进入仕途的敲门砖)的双重作用。   与偏重讲解《孙子兵法》义理研究相对应的,是清代中期有关孙子的考据研究。其代表人物有孙星衍,毕以珣,章学诚等。他们在关于孙子事迹、《孙子兵法》成书时间、篇数和内容、文字校订和注释等方面作了深入考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特别是孙星衍据华阴《道藏·孙子》为底本、参《通典》、《太平御览》等书校订而成的《孙子十家注》,纠正了原书的不少错误,刊行后,广泛流传,成为《孙子兵法》流传的最主要的版本之一,改变了自宋以来主要靠《武经》本《孙子兵法》流传的单一格局。但他的这一版本因所见资料不全也出现了新的错误。   这一时期的《孙子兵法》研究在方法上仍主要承袭前朝,在内容上创新不足,特别是在清朝时期,西方军事理论已有长足发展,清人却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研究气氛沉闷,成果内容呆滞,表现出中国古代孙子研究即将终结的征兆。   (六)近代中西军事融合时期——民国   民国时期的孙子研究和古代孙子研究相比,有了重大变化。一是《孙子兵法》与火器条件下的战争实践结合紧密,在战役战术乃至战略思想上均有新的重大发展,和冷兵器时代诸注家阐发的理论相比,已有了质的飞跃;二是《孙子兵法》的理论与西方军事理论在碰撞中相融合,已不单是闭关锁国的近亲繁衍,使孙子研究因获得新生而表现出某种生机勃勃的气象;三是注重对《孙子兵法》的军事理论进行系统阐发,而不只是训字、注词、解句、讲章,已初步将《孙子兵法》的军事理论概括为战争问题、战争指导、战略战术、治军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论述,为现代人更科学地概括《孙子兵法》的军事理论框架打下了基础。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著作有:蒋方震、刘邦骥《孙子浅说》、李浴日《孙子兵法之综合研究》、钱基博《孙子章句训义》、陈启天《孙子兵法校释》等。近代虽然时间短暂,但却是《孙子兵法》研究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孙子学的终结,孙子研究新时代的开始。   (七)孙子学确立与大发展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的《孙子兵法》研究,在继承近代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毛泽东、刘伯承、郭化若等老一辈革命家首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孙子兵法》之端,其后遂成一代新风,出现了一批批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光辉的研究《孙子兵法》的力作。郭化若《孙子译注》、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孙子兵法》、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杨丙安《孙子会笺》、陶汉章《孙子兵法概论》、吴九龙《孙子校释》、李零《〈孙子〉古本研究》等,或译注信达公允,或版本弥足珍贵,或笺注广征精取,或解说深入浅出,或论述多有新义,或校释集粹于一,或在古文献研究上独辟蹊径:各以其特有的光彩流传于世。尤其是汉简本《孙子兵法》版本系统的出现,打破了《武经》本和十一家注本《孙子兵法》两大基本版本系统流传的格局,影响重大,意义深远。这一时期的论文更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这些论文大多不拘成说,不但在《孙子兵法》版本流传、文字校勘、注释训解、军事思想阐发、哲学思想研究等方面颇多建树,而且开辟了多学科、多领域研究的新局面。有的从系统论入手,有的从决策学着眼,有的从管理学探讨,还有的从经济学、预测学、谈判学、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地理学、数学、医学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孙子兵法》的非军事运用研究逐步成为《孙子兵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而使孙子研究逐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这就是“孙子学”。孙子学的确立,进一步促进并规范了《孙子兵法》的研究,使之更加繁荣而有序地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孙子兵法》走向世界
    孙子兵法的传播
      《孙子兵法》在国外的流传,许多著述都认为以日本最早,朝鲜次之。因为这两个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历史上与中国文化交流频繁,而日本奈良时代多次派遣学生到中国学习,无疑为《孙子兵法》的东传搭建了便捷的桥梁。据史书记载,在公元734年,也就是处于鼎盛时期的唐朝开元二十二年,在中国留学长达17年之久的日本学生吉备真备历尽艰辛回到自己的祖国。这位兼修文武的饱学之士,在离开繁华的唐朝都城时并没有携带什么丝绸珍宝,而是用唐朝廷赏赐给他的钱来买书,将大批记载中国兵学阵法知识的书籍捆载而归,回到故乡后传授给日本的文士武将。而据一部名叫《续日本纪》的日本古书所说,吉备回国后的第26年(公元760年),奈良王朝曾派授刀舍人春日部三关、中卫舍人土师宿弥关城等6人到太宰府跟随吉备学习《孙子·九地》、《诸葛亮八阵》以及结营向背等方面的知识。这说明吉备所带回的这批典籍中确实包括被人们奉为“兵经”的《孙子兵法》。如果这一记载准确无误的话,那么《孙子兵法》传入日本至少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日本著名兵法史学者佐藤坚司却认为,说吉备真备将《孙子兵法》传入日本,时间过晚。按照他的推断,中国兵法传入日本是早在公元663年以前的事儿。这一年,来自朝鲜半岛百济国的几位兵法家到达日本,在那里领导修筑了几座城池,并因为精通中国兵法被授予荣誉勋位。佐藤推测很可能是这几位百济兵法家把中国兵法(当然包括《孙子兵法》)传入日本的。他的证据是,在57年之后成书的《日本书纪》中,出现了“倏忽之间,出其不意,则破之必也”这样的话,这与《孙子兵法·计》篇的“出其不意”以及《虚实》篇的“趋其所不意”,在文字和意思上是相同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巧合,是因为该书的编纂者舍人亲王、太安麻吕已熟知《孙子兵法》上的话,所以用这些话来描述神武天王时代的战法。佐藤的推断将《孙子兵法》传入日本的时间向前推了70多年,而且可能由此改写该书传入日本的路径,即:《孙子兵法》不是借扁舟孤帆之力,从中国大陆循海路直达日本,而是先传入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代的朝鲜半岛,然后才由百济兵法家们传入日本的。   其实,不管《孙子兵法》是由谁传入日本的,大家一致公认吉备真备和百济兵法家们在历史上都为中日兵学的交流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吉备真备在日本开创了注释、研究《孙子兵法》的传统,也使得同样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的日本兵法学界在宏扬《孙子》精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公元10世纪,当年亲耳聆听吉备授课的土师宿弥关成的后世子孙大江匡房对朝廷秘藏的《孙子兵法》加以整理。其后历代兵家将帅都有人对它情有独钟。著名武将武田信玄平时就很尊敬孙武这位无法见面的老师,他的案头总是放着一部《孙子兵法》,他的军旗上则绣着“风、林、火、山”4个大字,象征着《孙子兵法》中“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的用兵境界。兵法家北条氏长、山鹿素行、荻生徂来、吉田松阴等人,也都有颇具独特见解的研究著作问世。据统计,从16世纪以来,日本的各种《孙子兵法》注本不下一百六七十种。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对它国的兵法著作有如此长时间的研究热情,投入如此巨大的精力,这也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把《孙子兵法》引向欧洲的人—-约瑟夫·J·阿米欧 把《孙子兵法》引向欧洲的第一人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约瑟夫·J·阿米欧。提起这个名字,清朝乾隆年间北京的官吏文人恐怕大都觉得茫然,但要说起他的中文名字——钱德明(别名钱遵道),知道的人还真不少。原来,这位1718年出生于法国土伦的耶稣会士,1750年奉派来华,第二年就被打算结交几个西洋朋友的乾隆皇帝召进京城,此后一直受到清朝的礼遇。而这个钱德明在东方古都北京一住就是43年,这期间除了传教以外,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研究中国文化上面。他学会了满文、汉文,把中国的历史、语言、儒学、音乐、医药等各方面的知识介绍到法国去,引起法国乃至欧洲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最有价值的译介工作是受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时代的大臣M·贝尔东的委托,翻译的6部中国古代兵书。钱德明靠着自己在满汉语文上的深厚功底,根据一部《武经七书》的满文手抄本,并对照汉文兵书开始了翻译工作。1772年,巴黎的迪多出版社出版了这套名为《中国军事艺术》的兵学丛书,其中第二部就是《孙子兵法》。这部书的法译本一问世,就引起法国公众的重视,《法国精神》等文学刊物纷纷发表评论,有的评论者甚至说,他在《孙子兵法》里看到了西方名将和军事著作家色诺芬、波利比尤斯和萨克斯笔下所表现的“那一伟大艺术的全部真理”,建议将这一“杰作”作为“那些有志于统领我国军队的人和普通军官的教材”。   大清帝国驻法公使论《(孙子兵法)在法国的历史》 廖世功(1877–1955)号叙畴,上海嘉定人,就读于上海广方言馆,留学于法国政治科学院,获学士学位,回国后考授法政科举人,历任学部主事、北洋洋务局帮办、欧洲留学生监督、驻法国巴黎总领事、兼驻比利时公使、中国驻国际联盟首席代表,同时负责德意志在华侨民遣返工作。   有趣的是廖世公所著的《中国为世界文化之源》这部著作中提到,就连咤叱欧洲的法国名将拿破仑也读过《孙子兵法》。廖氏曾担任过驻法公使,在法国政界、军界有许多朋友,他的说法恐怕不会是空穴来风。从拿破仑个人的身世看,他于1779年进入位于香槟的布列纳军校攻读炮兵专业,1784年进入巴黎皇家军事学校深造,次年毕业。而18世纪80年代的头几年,恰好《孙子兵法》法文译本多次被刊物刊登,引起公众的瞩目。在拿破仑入巴黎军校深造的前两年,尼昂出版公司经法国国王特许,将《孙子兵法》作为一套有关中国的丛书的第七卷再次出版了。照常理推断,求学期间酷爱读书,曾大量阅读过世界各国军事、历史和法律书籍的拿破仑受当时巴黎社会上一度盛行的“孙子热”的影响,浏览过《孙子兵法》并不是不可能的。   至于说西方兵学泰斗克劳塞维茨也读过《孙子兵法》,则纯属是今天学者们的揣测。一些学者认为,1806年克氏以副官的身份,随普鲁士奥古斯特亲王参加对法作战,战败被俘。羁旅法国期间,他抓紧时间阅读了大量军事著作。而当时《孙子兵法》在法国已出版了35年之久,他看过该书或听人说起过该书的思想观点恐怕不是什么难事。从《战争论》的某些观点看,这种揣测也不能全说是虚妄之谈。《战争论》的第一篇第一章中,直言批评说:有些仁慈的人可能很容易认为,一定会有一种巧妙的方法,不必造成太大的伤亡就能解除敌人的武装或者打垮敌人,并且认为这是军事艺术发展的真正方向。这种看法不管多么美妙,却是一种必须消除的思想。在这里,克氏的批评简直像是针对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论”而来的,这仅仅是一种巧合,还是克氏确实对孙子兵法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并从他“最大限度地使用暴力”的核心观点出发,表明他完全不同的思想态度呢?
    对《孙子兵法》的重视
      该书被翻译成英、俄、德、日等20种语言文字,全世界有数千种关于《孙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国家的军校把它列为教材。据报道,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曾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军事思想以指导战争。   《孙子兵法》——是美国西点军校和哈佛商学院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必读教材,影响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井深大一生的书,通用汽车CEO罗杰·史密斯、软银总裁孙正义成功的法宝,商界必备实战手册启迪人生权变创新的智慧。 兵法的核心在于挑战规则,唯一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孙子兵法》的思想
      《孙子兵法》中的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齐文化伦理思想的特点。   齐文化的伦理思想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仁”、”礼”,但又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是重功利。这些,在《管子》一书中体现得很明确。关于前者,是从齐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相比较而言的。   鲁文化把”仁”与”礼”放在首要地位,而三晋文化,特别是秦文化,是很不重视”仁”与”礼”的。   齐文化上述两个方面,在《孙子兵法》中也体现得十分清楚。孙武讲”仁”,但是并不把”仁”放在首要地位。他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①杜牧注说:”先王之道,以仁为首;兵家者流,用智为先。”②杜牧是从军事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孙武生活于有尚武精神传统的齐文化环境中,他在讲将领的五德时,把”智”(智慧)放在首要地位,而把”仁”的要求放在次要地位,是十分自然的。但是他并不是不要”仁”,而是将”仁”用于对士卒的管理和教育方面。《孙子兵法·计篇》说,”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即体现了”仁”的思想。孙武的”仁”,还有更高的原则,即要符合战胜敌人、维护国家利益的要求。因此,他在《孙子兵法·用间篇》说:”相宁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即两国交兵,以决胜负,应该想方设法,不惜以爵禄和金钱,从敌方搞到情报,以了解敌情。如果不能这样,而爱惜爵位和金钱,就是不仁到极点了。这就给了”仁”以新的解释,更具有齐文化的特色。

    《孙子兵法》的影响
      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公元前515年至公元前512年。全书分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有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计》的说法。 《孙子兵法》竹简版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作为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璀璨的瑰宝,《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不仅止于中华文化中的重要遗产,她更是华夏智慧与朴素思想的象征。   《孙子兵法》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它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   国人尊孙子为“兵圣”,而以色列当代战略学者Martin van Creveld(克里费德)之言可以代表国外的总评:“所有战争研究著作中,《孙子》the best(最佳),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则只能屈居second best(第二)。”   在现代,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们办起事来多几分智慧,少走些弯路。   说孙子兵法是世界三大兵法之一,其实这只不过是书商为了《五轮书》的大卖而炒作出来的。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兵圣孙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孙子兵法》曾被誉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Clausewitz)写的《战争论》(On War)早2300年。   《孙子兵法》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害等。《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这当中体现的辩证思想,在中国辩证思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孙子兵法》谈兵论战,集“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历代军事家广为援用,《孙子兵法》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深远的哲理、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常读常新的探讨韵味,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   该书被翻译成英、俄、德、日等20种语言文字,全世界有数千种关于《孙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国家的军校把它列为教材。据报道,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曾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军事思想以指导战争。   《孙子兵法》实为中华千古奇书,自问世以来历来被奉为兵家宝典。《孙子兵法》也是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主流哲学,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成就人、成就事”为目标的应用科学。时至今日,更是成为商界必备实战手册,不仅可以启迪人作正向思考,更可以开发人,是创新的智慧。

    时代意义
      《孙子兵法》是现存中国和世界军事理论史上最早形成战略体系的一部兵学专著,共分十三篇,虽然只有五千余言,但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堪称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和集大成者,在世界广为传播。   
    提起《孙子兵法》,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甚至有人还可以背诵其中的名言警句。这部中国古代兵学名著,仅有5000余字,以其博大精深的战争哲理、启迪心灵的斗争智慧在中外军事思想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从《孙子兵法》的本身意义上说,作为古典战争哲学,描述的核心点,依然是以“聚焦”为主,因此,按照这个思维,可以延伸到各个领域的应用。

    《孙子兵法》原文赏析
      原文:【虚实第六】   1.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2.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3.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4.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5.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6.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7.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译文:【虚实第六】   1.孙子说,大凡两军交战,先到达战地待敌的一方精力充沛、主动安逸;而后到达战地匆忙投入战斗的一方则被动劳累。所以,善战者调动敌人而决不为敌人所调动。调动敌人使之前来我方预想战地,要用利益引诱;使敌人不能先我到达战场,要设置障碍多方阻挠。所以,敌人若处军安逸,则使之疲劳;若敌人粮食充足。则使之匮乏;若敌人安然不动,则使他不得不动。   2.通过敌人不设防的地区进军,在敌人预料不到的时间地点进攻。行军千里而不疲惫,是因为走在无人抵抗的地区(所谓“如入无人之境”)。进攻定能获胜,是因为攻击敌人疏于防守的地方。防守必定稳固,是因为守在敌人一定会进攻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者,能使敌方不知道在哪防守,不知道怎样防守。而善于防守者,能使敌人不知道从哪进攻,不知怎样进攻。深奥精妙,见不到一丝形迹;神奇玄妙,不漏一点声息。所以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   3.进攻时,敌人无法抵御,是因为攻击敌人兵力空虚的地方;撤退时,敌人无法追击,是因为行动迅速敌人无法追上。所以,如果我军意欲交战,须攻击敌军非救不可的要害之处,敌军就算垒高墙挖深沟也不得不出来交战;如果我军不想与敌交战,只要设法改变敌军进攻的方向,即使我方只是在地上画线而守,敌人也无法与我军交战。   4.所以,敌军处于暴露状态而我军处于隐蔽状态,这样我军兵力可以集中而敌军兵力不得不分散。(在兵力相当的基础上)我集中于一体,敌分散为十处,相当于以十攻其一;这样,(在局部战场上)就出现我众敌寡的态势,在这种态势下,则我军所与战者用力少而成功多也。敌军不知我军所攻何处,就会处处分兵防备,防备的地方越多,能够与我军在特定地点直接交战的兵力就越少。防备前方,则后方兵力不足;防备后方,则前方兵力不足;防备左侧,则右侧兵力不足;防备右侧,则左侧兵力不足;所有的地方都防备,则所有的地方都兵力不足。兵力不足,全是因为分兵防御;兵力充足,是因为使敌分兵防御我。   5.所以,既预知交战地点,又预知交战时间,即使行军千里也可与敌交战。不能预知与敌交战地点,又不能预知交战时间,仓促遇敌,就会左军不能救右军,右军不能救左军,前军不能救后军,后军不能救前军,何况远的相距数十里,近的也有好几里呢。据此分析,越国虽然兵多,但对他的胜利又有什么帮助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创造的。敌兵虽多,却可以使之无法有效地参加战斗。   6.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判断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得失;通过挑动敌人,可以了解敌方的活动规律;通过“示形”,可以弄清地形是否有利;通过试探性进攻,可以探明敌方兵力布置的强弱多寡。所以,示形诱敌的方法运用得极其巧妙时,可达到不漏蛛丝马迹一点破绽也没有的地步。到此境地,即使隐藏再深的间谍也不能探明我军虚实,智慧高超的对手也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根据敌情采取制胜的策略,即使摆在众人面前,众人也理解不了。人们知道我克敌制胜的方法,却不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制胜的。所以获得胜利的战略战术每次都是不一样的,应适应敌情灵活运用。   7.兵形如水。水的流动,避高就低;用兵取胜,避开敌军设防严密的地方而攻击其薄弱环节;水据地势而流动,军据敌情而制胜。所以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态势,正如流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去向。根据敌情变化而变化取胜者,正所谓用兵如神。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常胜;四季相继相代,没有哪一个固定不移,白昼有长有短,月有阴晴圆缺。万物皆处于流变状态。

    对《孙子兵法》的赞誉
      
    英国空军元帅斯莱瑟所言:“孙武的思想有惊人之处———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   
    美军总指挥弗兰克斯评价说:孙武,这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的幽灵,似乎徘徊在伊拉克沙漠上,向前推进的每架战争机器的旁边。   
    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   
    唐朝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明朝茅元仪认为《孙子兵法》的定位是最准确了、讲的最好的。   
    美国尼克松写的一本书,《1999不战而胜》,其中,就引用了好多的孙子的语录。  日本逢屋千村说,《孙子兵法》不是打仗的,《孙子兵法》是教人和平的,是和平主义者,是不战主义。   
    孙中山曾说过:“ 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两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立中国的军事哲学。所以,照那十三篇兵书讲,是先有战斗的事实,然后,才成那本兵书。”   
    毛泽东评价《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的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说的,包括,认识世界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轻看这句话。”
    他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至今天,仍是科学真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