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民 事 判 决 书
(2016)沪02民终6588号
上诉人(原审原告)陈斯红,男,1961年5月7日出生,汉族,住上海市普陀区。
上诉人(原审原告)刘兰花,女,1936年3月9日出生,汉族,住上海市普陀区。
上诉人(原审原告)陈斯玉,女,1958年10月7日出生,汉族,住上海市普陀区。
上诉人(原审原告)陈斯银,女,1964年5月19日出生,汉族,住上海市杨浦区。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上海市闸北区土地发展中心,住所地上海市静安区。
法定代表人董瑜,上海市闸北区土地发展中心主任。
委托代理人贡文杰,男。
上诉人陈斯红、刘兰花、陈斯玉、陈斯银因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合同纠纷一案,不服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2016)沪0106民初6077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进行了审理。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认定,本市静安区房屋(下称被拆迁房屋)性质为私房,国有土地使用权申报登记表记载的土地使用户名为陈可法。刘兰花系陈可法配偶,两人的子女为陈斯红、陈斯玉、陈斯银。2007年9月30日,上海市闸北区土地发展中心(下称闸北土发中心)取得拆许字(2007)第27号房屋拆迁许可,对被拆迁房屋所在的长安西地块进行拆迁。彼时,被拆迁房屋的所有权人为刘兰花、陈斯红、陈斯玉、陈斯银四人,堪丈面积为56.51平方米。被拆迁房屋处户籍登记为2户,户主分别为陈斯红和刘兰花。陈斯红在被拆迁房屋内开设了上海市闸北区铁友旅社,并办理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为旅社服务。经上海房地产估价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评估,被拆迁房屋居住部分的评估单价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11,698元,非居住部分的评估单价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18,216元。2008年6月10日,陈斯红委托代理人王琳与闸北土发中心签订了《上海市城市居住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下称居住协议)和《上海市城市非居住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下称非居住协议)。居住协议载明:被拆迁人为陈可法(亡)、陈斯红户;被拆迁房屋居住部分的建筑面积为0平方米;该户应得货币补偿款560,173元,扣除房款341,272.8元,实得货币款218,900.2元。非居住协议载明:被拆迁人为陈可法(亡)、陈斯红户,被拆迁房屋非居住部分房屋性质为私房,房屋用途为营业,建筑面积为56.51平方米;被拆迁房屋经房地产评估机构评估,房地产市场总价为1,132,324.78元;根据《上海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细则》第四十五条规定,闸北土发中心补偿被拆迁人停产、停业损失每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元,总计22,604元;该户非居住部分货币补偿款为1,154,928.78元。2008年6月12日,陈斯红与闸北土发中心办妥被拆迁房屋的交接手续。同年12月27日,陈斯红从闸北土发中心领取了居住部分拆迁安置补偿余款218,900.2元、非居住部分货币补偿款1,154,928.78元及一次性补偿款70,000元。陈斯红等人认为,闸北土发中心曾承诺拆迁政策前后一致,但却在该户签约后提高了用作旅馆经营的非居房屋补偿价格,闸北土发中心的行为违反承诺,请求判令闸北土发中心向其支付非居标准差额补偿款562,975.22元。
原审另查明,长安地块118、119、120街坊拆迁基地因故于2008年8月暂停,后于2010年7月正式重新启动。
原审认为,陈斯红户与闸北土发中心于2008年6月10日签订非居住协议,该协议中对非居住房屋补偿的标准进行了明确约定。后被拆迁房屋所在拆迁基地因故于同年8月暂停拆迁,直至2010年7月才重新启动。基地重启后,于2012年调整了非居住房屋的补偿标准,该新标准系针对基地重启开始时尚未进行拆迁补偿的相关居民,而陈斯红户已于重启前安置补偿完毕,故陈斯红户不符合此次非居补差的条件。故陈斯红、刘兰花、陈斯玉、陈斯银四人的诉请主张,原审法院不予支持。原审遂判决:驳回陈斯红、刘兰花、陈斯玉、陈斯银的诉讼请求。判决后,四人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诉。
上诉人陈斯红、刘兰花、陈斯玉、陈斯银上诉称,被上诉人曾向全体被拆迁居民公开承诺动迁政策前后一致,但上诉人所获非居补偿标准大大低于被上诉人调整过的新标准,明显违背了被上诉人的公开承诺。原审法院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不当,上诉人请求撤销原审判决,改判支持其一审诉请。
被上诉人闸北土发中心辩称,被拆迁房屋所在长安西地块于2008年因故暂停拆迁,2010年重新启动拆迁,由于重启后安置房源调拨价上涨,故安置政策与重启前不同。上诉人户签订居住协议和非居住协议的时间为2008年,因此不适用重启后的补偿标准。被上诉人请求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经审理查明,原审法院根据各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及庭审笔录所认定的事实无误,本院依法予以确认。
本院认为,陈斯红户与闸北土发中心于2008年6月10日所签的居住协议和非居住协议系双方自愿签订,其内容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之处,应为合法有效。随后双方办理了被拆迁房屋的交接手续,陈斯红户也从闸北土发中心处领取了拆迁补偿款,所签协议已履行完毕。被拆迁房屋所在基地于2008年8月暂停后,于2010年重启,重启后基地根据房价变化的情况调整了补偿标准,但上诉人已于2008年6月签订协议,且协议于当年履行完毕,现上诉人要求以基地重启后的补偿标准支付其差价款,缺乏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原审判决驳回上诉人的诉讼请求并无不当,应予维持。据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案件受理费人民币80元,由上诉人陈斯红、刘兰花、陈斯玉、陈斯银共同负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法官助理 祁龙杰
审 判 长 马浩方
审 判 员 张 璇
代理审判员 王 征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九日
书 记 员 张国兰
附:相关的法律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七十条 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以判决、裁定方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
……。
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民 事 判 決 書
(2016)滬02民終6588號
上訴人(原審原告)陳斯紅,男,1961年5月7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普陀區。
上訴人(原審原告)劉蘭花,女,1936年3月9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普陀區。
上訴人(原審原告)陳斯玉,女,1958年10月7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普陀區。
上訴人(原審原告)陳斯銀,女,1964年5月19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楊浦區。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上海市閘北區土地發展中心,住所地上海市靜安區。
法定代表人董瑜,上海市閘北區土地發展中心主任。
委託代理人貢文傑,男。
上訴人陳斯紅、劉蘭花、陳斯玉、陳斯銀因房屋拆遷安置補償合同糾紛一案,不服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法院(2016)滬0106民初6077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受理後,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了審理。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審認定,本市靜安區房屋(下稱被拆遷房屋)性質為私房,國有土地使用權申報登記表記載的土地使用戶名為陳可法。劉蘭花系陳可法配偶,兩人的子女為陳斯紅、陳斯玉、陳斯銀。 2007年9月30日,上海市閘北區土地發展中心(下稱閘北土發中心)取得拆許字(2007)第27號房屋拆遷許可,對被拆遷房屋所在的長安西地塊進行拆遷。彼時,被拆遷房屋的所有權人為劉蘭花、陳斯紅、陳斯玉、陳斯銀四人,堪丈面積為56.51平方米。被拆遷房屋處戶籍登記為2戶,戶主分別為陳斯紅和劉蘭花。陳斯紅在被拆遷房屋內開設了上海市閘北區鐵友旅社,並辦理了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經營範圍為旅社服務。經上海房地產估價師事務所有限公司評估,被拆遷房屋居住部分的評估單價為每平方米建築面積11,698元,非居住部分的評估單價為每平方米建築面積18,216元。 2008年6月10日,陳斯紅委託代理人王琳與閘北土發中心簽訂了《上海市城市居住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下稱居住協議)和《上海市城市非居住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下稱非居住協議)。居住協議載明:被拆遷人為陳可法(亡)、陳斯紅戶;被拆遷房屋居住部分的建築面積為0平方米;該戶應得貨幣補償款560,173元,扣除房款341,272.8元,實得貨幣款218,900.2元。非居住協議載明:被拆遷人為陳可法(亡)、陳斯紅戶,被拆遷房屋非居住部分房屋性質為私房,房屋用途為營業,建築面積為56.51平方米;被拆遷房屋經房地產評估機構評估,房地產市場總價為1,132,324.78元;根據《上海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實施細則》第四十五條規定,閘北土發中心補償被拆遷人停產、停業損失每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元,總計22,604元;該戶非居住部分貨幣補償款為1,154,928.78元。 2008年6月12日,陳斯紅與閘北土發中心辦妥被拆遷房屋的交接手續。同年12月27日,陳斯紅從閘北土發中心領取了居住部分拆遷安置補償餘款218,900.2元、非居住部分貨幣補償款1,154,928.78元及一次性補償款70,000元。陳斯紅等人認為,閘北土發中心曾承諾拆遷政策前後一致,但卻在該戶簽約後提高了用作旅館經營的非居房屋補償價格,閘北土發中心的行為違反承諾,請求判令閘北土發中心向其支付非居標準差額補償款562,975.22元。
原審另查明,長安地塊118、119、120街坊拆遷基地因故於2008年8月暫停,後於2010年7月正式重新啟動。
原審認為,陳斯紅戶與閘北土發中心於2008年6月10日簽訂非居住協議,該協議中對非居住房屋補償的標准進行了明確約定。後被拆遷房屋所在拆遷基地因故於同年8月暫停拆遷,直至2010年7月才重新啟動。基地重啟後,於2012年調整了非居住房屋的補償標準,該新標準系針對基地重啟開始時尚未進行拆遷補償的相關居民,而陳斯紅戶已於重啟前安置補償完畢,故陳斯紅戶不符合此次非居補差的條件。故陳斯紅、劉蘭花、陳斯玉、陳斯銀四人的訴請主張,原審法院不予支持。原審遂判決:駁回陳斯紅、劉蘭花、陳斯玉、陳斯銀的訴訟請求。判決後,四人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訴。
上訴人陳斯紅、劉蘭花、陳斯玉、陳斯銀上訴稱,被上訴人曾向全體被拆遷居民公開承諾動遷政策前後一致,但上訴人所獲非居補償標準大大低於被上訴人調整過的新標準,明顯違背了被上訴人的公開承諾。原審法院認定事實不清,適用法律不當,上訴人請求撤銷原審判決,改判支持其一審訴請。
被上訴人閘北土發中心辯稱,被拆遷房屋所在長安西地塊於2008年因故暫停拆遷,2010年重新啟動拆遷,由於重啟後安置房源調撥價上漲,故安置政策與重啟前不同。上訴人戶簽訂居住協議和非居住協議的時間為2008年,因此不適用重啟後的補償標準。被上訴人請求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經審理查明,原審法院根據各方當事人提交的證據及庭審筆錄所認定的事實無誤,本院依法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陳斯紅戶與閘北土發中心於2008年6月10日所籤的居住協議和非居住協議系雙方自願簽訂,其內容無違反法律、行政法規之處,應為合法有效。隨後雙方辦理了被拆遷房屋的交接手續,陳斯紅戶也從閘北土發中心處領取了拆遷補償款,所簽協議已履行完畢。被拆遷房屋所在基地於2008年8月暫停後,於2010年重啟,重啟後基地根據房價變化的情況調整了補償標準,但上訴人已於2008年6月簽訂協議,且協議於當年履行完畢,現上訴人要求以基地重啟後的補償標準支付其差價款,缺乏事實證據和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原審判決駁回上訴人的訴訟請求並無不當,應予維持。據此,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人民幣80元,由上訴人陳斯紅、劉蘭花、陳斯玉、陳斯銀共同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法官助理 祁龍杰
審 判 長 馬浩方
審 判 員 張 璇
代理審判員 王 徵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九日
書 記 員 張國蘭
附:相關的法律條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七十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經過審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以判決、裁定方式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裁定;
……。
Shànghǎi shì dì èr zhōngjí rénmín fǎyuàn mínshì pànjuéshū (2016) hù 02 mín zhōng 6588 hào shàngsù rén (yuánshěn yuángào) chénsīhóng, nán,1961 nián 5 yuè 7 rìchūshēng, hànzú, zhù shànghǎi shì pǔtuó qū. Shàngsù rén (yuánshěn yuángào) liú lánhuā, nǚ,1936 nián 3 yuè 9 rìchūshēng, hànzú, zhù shànghǎi shì pǔtuó qū. Shàngsù rén (yuánshěn yuángào) chénsīyù, nǚ,1958 nián 10 yuè 7 rìchūshēng, hànzú, zhù shànghǎi shì pǔtuó qū. Shàngsù rén (yuánshěn yuángào) chénsīyín, nǚ,1964 nián 5 yuè 19 rìchūshēng, hànzú, zhù shànghǎi shì yángpǔ qū. Bèi shàngsù rén (yuánshěn bèigào) shànghǎi shì zháběi qū tǔdì fāzhǎn zhōngxīn, zhùsuǒ dì shànghǎi shì jìng’ān qū. Fǎdìng dàibiǎo rén dǒng yú, shànghǎi shì zháběi qū tǔdì fāzhǎn zhōngxīn zhǔrèn. Wěituō dàilǐ rén gòng wén jié, nán. Shàngsù rén chénsīhóng, liú lánhuā, chénsīyù, chénsīyín yīn fángwū chāiqiān ānzhì bǔcháng hétóng jiūfēn yī àn, bùfú shànghǎi shì jìng’ān qū rénmín fǎyuàn (2016) hù 0106 mín chū 6077 hào mínshì pànjué, xiàng běn yuàn tíqǐ shàngsù. Běn yuàn shòulǐ hòu, yīfǎ zǔchéng héyìtíng jìnxíngle shěnlǐ. Běn’àn xiàn yǐ shěnlǐ zhōngjié. Yuánshěn rèndìng, běn shì jìng’ān qū fángwū (xià chēng bèi chāiqiān fángwū) xìngzhì wèi sīfáng, guóyǒu tǔdì shǐyòng quán shēnbào dēngjì biǎo jìzǎi de tǔdì shǐyòng hù míng wèi chénkěfǎ. Liú lánhuā xì chénkěfǎ pèi’ǒu, liǎng rén de zǐnǚ wèi chénsīhóng, chénsīyù, chénsīyín. 2007 Nián 9 yuè 30 rì, shànghǎi shì zháběi qū tǔdì fāzhǎn zhōngxīn (xià chēng zháběi tǔ fā zhōngxīn) qǔdé chāi xǔ zì (2007) dì 27 hào fángwū chāiqiān xǔkě, duì bèi chāiqiān fángwū suǒzài de cháng’ānxī dì kuài jìnxíng chāiqiān. Bǐ shí, bèi chāiqiān fángwū de suǒyǒuquán rénwéi liú lánhuā, chénsīhóng, chénsīyù, chénsīyín sì rén, kān zhàng miànjī wèi 56.51 Píngfāng mǐ. Bèi chāiqiān fángwū chù hùjí dēngjì wèi 2 hù, hùzhǔ fēnbié wèi chénsīhóng hé liú lánhuā. Chénsīhóng zài bèi chāiqiān fángwū nèi kāishèle shànghǎi shì zháběi qū tiě yǒu lǚshè, bìng bànlǐle gètǐ gōngshāng hù yíngyè zhízhào, jīngyíng fànwéi wèi lǚshè fúwù. Jīng shànghǎi fángdìchǎn gūjià shī shìwù suǒ yǒuxiàn gōngsī pínggū, bèi chāiqiān fángwū jūzhù bùfèn de pínggū dānjià wèi měi píngfāng mǐ jiànzhú miànjī 11,698 yuán, fēi jūzhù bùfèn de pínggū dānjià wèi měi píngfāng mǐ jiànzhú miànjī 18,216 yuán. 2008 Nián 6 yuè 10 rì, chénsīhóng wěituō dàilǐ rén wáng lín yǔ zháběi tǔ fā zhōngxīn qiāndìngle “shànghǎi shì chéngshì jūzhù fángwū chāiqiān bǔcháng ānzhì xiéyì”(xià chēng jūzhù xiéyì) hé “shànghǎi shì chéngshì fēi jūzhù fángwū chāiqiān bǔcháng ānzhì xiéyì” (xià chēng fēi jūzhù xiéyì). Jūzhù xiéyì zài míng: Bèi chāiqiān rénwéi chénkěfǎ (wáng), chénsīhóng hù; bèi chāiqiān fángwū jūzhù bùfèn de jiànzhú miànjī wèi 0 píngfāng mǐ; gāi hù yīng dé huòbì bǔcháng kuǎn 560,173 yuán, kòuchú fáng kuǎn 341,272.8 Yuán, shí dé huòbì kuǎn 218,900.2 Yuán. Fēi jūzhù xiéyì zài míng: Bèi chāiqiān rénwéi chénkěfǎ (wáng), chénsīhóng hù, bèi chāiqiān fángwū fēi jūzhù bùfèn fángwū xìngzhì wèi sīfáng, fángwū yòngtú wéi yíngyè, jiànzhú miànjī wèi 56.51 Píngfāng mǐ; bèi chāiqiān fángwū jīng fángdìchǎn pínggū jīgòu pínggū, fángdìchǎn shìchǎng zǒng jià wèi 1,132,324.78 Yuán; gēnjù “shànghǎi shì chéngshì fángwū chāiqiān guǎnlǐ shíshī xìzé” dì sìshíwǔ tiáo guīdìng, zháběi tǔ fā zhōngxīn bǔcháng bèi chāiqiān rén tíngchǎn, tíngyè sǔnshī měi píngfāng mǐ jiànzhú miànjī 400 yuán, zǒngjì 22,604 yuán; gāi hù fēi jūzhù bùfèn huòbì bǔcháng kuǎn wèi 1,154,928.78 Yuán. 2008 Nián 6 yuè 12 rì, chénsīhóng yǔ zháběi tǔ fā zhōngxīn bàn tuǒ bèi chāiqiān fángwū de jiāojiē shǒuxù. Tóngnián 12 yuè 27 rì, chénsīhóng cóng zháběi tǔ fā zhōngxīn lǐngqǔle jūzhù bùfèn chāiqiān ānzhì bǔcháng yú kuǎn 218,900.2 Yuán, fēi jūzhù bùfèn huòbì bǔcháng kuǎn 1,154,928.78 Yuán jí yīcì xìng bǔcháng kuǎn 70,000 yuán. Chénsīhóng děng rén rènwéi, zháběi tǔ fā zhōngxīn céng chéngnuò chāiqiān zhèngcè qiánhòu yīzhì, dàn què zài gāi hù qiānyuē hòu tígāole yòng zuò lǚguǎn jīngyíng de fēi jū fángwū bǔcháng jiàgé, zháběi tǔ fā zhōngxīn de xíngwéi wéifǎn chéngnuò, qǐngqiú pàn lìng zháběi tǔ fā zhōngxīn xiàng qí zhīfù fēi jū biāozhǔn chā’é bǔcháng kuǎn 562,975.22 Yuán. Yuánshěn lìng chá míng, cháng ān dì kuài 118,119,120 jiēfāng chāiqiān jīdì yīn gù yú 2008 nián 8 yuè zàntíng, hòu yú 2010 nián 7 yuè zhèngshì chóngxīn qǐdòng. Yuánshěn rènwéi, chénsīhóng hù yǔ zháběi tǔ fā zhōngxīn yú 2008 nián 6 yuè 10 rì qiāndìng fēi jūzhù xiéyì, gāi xiéyì zhōng duì fēi jūzhù fángwū bǔcháng de biāozhǔn jìnxíngle míngquè yuēdìng. Hòu bèi chāiqiān fángwū suǒzài chāiqiān jīdì yīn gù yú tóngnián 8 yuè zàntíng chāiqiān, zhízhì 2010 nián 7 yuè cái chóngxīn qǐdòng. Jīdì chóngqǐ hòu, yú 2012 nián tiáozhěngle fēi jūzhù fángwū de bǔcháng biāozhǔn, gāi xīn biāozhǔn xì zhēnduì jīdì chóngqǐ kāishǐ shí shàngwèi jìnxíng chāiqiān bǔcháng de xiāngguān jūmín, ér chénsīhóng hù yǐ yú chóngqǐ qián ānzhì bǔcháng wánbì, gù chénsīhóng hù bùfúhé cǐ cì fēi jū bǔchā de tiáojiàn. Gù chénsīhóng, liú lánhuā, chénsīyù, chénsīyín sì rén de sù qǐng zhǔzhāng, yuánshěn fǎyuàn bù yǔ zhīchí. Yuánshěn suì pànjué: Bóhuí chénsīhóng, liú lánhuā, chénsīyù, chénsīyín de sùsòng qǐngqiú. Pànjué hòu, sì rén bù fú, xiàng běn yuàn tíqǐ shàngsù. Shàngsù rén chénsīhóng, liú lánhuā, chénsīyù, chénsīyín shàngsù chēng, bèi shàngsù rén céng xiàng quántǐ bèi chāiqiān jūmín gōngkāi chéngnuò dòngqiān zhèngcè qiánhòu yīzhì, dàn shàngsù rén suǒ huò fēi jū bǔcháng biāozhǔn dàdà dī yú bèi shàngsù rén tiáozhěngguò de xīn biāozhǔn, míngxiǎn wéibèile bèi shàngsù rén de gōngkāi chéngnuò. Yuánshěn fǎyuàn rèndìng shìshí bù qīng, shìyòng fǎlǜ bùdāng, shàngsù rén qǐngqiú chèxiāo yuánshěnpànjué, gǎipàn zhīchí qí yīshěn sù qǐng. Bèi shàngsù rén zháběi tǔ fā zhōngxīn biàn chēng, bèi chāiqiān fángwū suǒzài cháng ānxī dì kuài yú 2008 nián yīn gù zàntíng chāiqiān,2010 nián chóngxīn qǐdòng chāiqiān, yóuyú chóngqǐ hòu ānzhì fáng yuán diàobō jià shàngzhǎng, gù ānzhì zhèngcè yǔ chóngqǐ qián bùtóng. Shàngsù rén hù qiāndìng jūzhù xiéyì hé fēi jūzhù xiéyì de shíjiān wèi 2008 nián, yīncǐ bù shìyòng chóngqǐ hòu de bǔcháng biāozhǔn. Bèi shàngsù rén qǐngqiú bóhuí shàngsù, wéichí yuán pàn. Jīng shěnlǐ chá míng, yuánshěn fǎyuàn gēnjù gè fāng dāngshìrén tíjiāo de zhèngjù jí tíngshěn bǐlù suǒ rèndìng de shìshí wúwù, běn yuàn yīfǎ yǔyǐ quèrèn. Běn yuàn rènwéi, chénsīhóng hù yǔ zháběi tǔ fā zhōngxīn yú 2008 nián 6 yuè 10 rì suǒ qiān de jūzhù xiéyì hé fēi jūzhù xiéyì xì shuāngfāng zìyuàn qiāndìng, qí nèiróng wú wéifǎn fǎlǜ, xíngzhèng fǎguī zhī chù, yīng wèi héfǎ yǒuxiào. Suíhòu shuāngfāng bànlǐle bèi chāiqiān fángwū de jiāojiē shǒuxù, chénsīhóng hù yě cóng zháběi tǔ fā zhōngxīn chù lǐngqǔle chāiqiān bǔcháng kuǎn, suǒ qiān xiéyì yǐ lǚxíng wánbì. Bèi chāiqiān fángwū suǒzài jīdì yú 2008 nián 8 yuè zàntíng hòu, yú 2010 nián chóngqǐ, chóngqǐ hòu jīdì gēnjù fángjià biànhuà de qíngkuàng tiáozhěngle bǔcháng biāozhǔn, dàn shàngsù rén yǐ yú 2008 nián 6 yuè qiāndìng xiéyì, qiě xiéyì yú dāngnián lǚxíng wánbì, xiàn shàngsù rén yāoqiú yǐ jīdì chóngqǐ hòu de bǔcháng biāozhǔn zhīfù qí chājià kuǎn, quēfá shìshí zhèngjù hé fǎlǜ yījù, běn yuàn bù yǔ zhīchí. Yuánshěnpànjué bóhuí shàngsù rén de sùsòng qǐngqiú bìng wú bùdāng, yīng yǔ wéichí. Jù cǐ, yījù “zhōnghuá rénmín gònghéguó mínshì sùsòng fǎ” dì yībǎi qīshí tiáo dì yī kuǎn dì (yī) xiàng zhī guīdìng, pànjué rúxià: Bóhuí shàngsù, wéichí yuán pàn. Èrshěn ànjiàn shòulǐ fèi rénmínbì 80 yuán, yóu shàngsù rén chénsīhóng, liú lánhuā, chénsīyù, chénsīyín gòngtóng fùdān. Běn pànjué wèi zhōngshěnpànjué. Fǎguān zhùlǐ qílóngjié shěn pàn zhǎng mǎ hàofāng shěn pàn yuán zhāng xuán dàilǐ shěn pàn yuán wáng zhēng èr líng yīliù nián shíyī yuè jiǔ rì shūjì yuán zhāngguólán fù: Xiāngguān de fǎlǜ tiáowén “zhōnghuá rénmín gònghéguó mínshì sùsòng fǎ” dì yībǎi qīshí tiáo dì èr shěn rénmín fǎyuàn duì shàngsù ànjiàn, jīngguò shěnlǐ, ànzhào xiàliè qíngxíng, fēnbié chǔlǐ: (Yī) yuán pànjué, cáidìng rèndìng shìshí qīngchǔ, shìyòng fǎlǜ zhèngquè de, yǐ pànjué, cáidìng fāngshì bóhuí shàngsù, wéichí yuán pànjué, cáidìng; …….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民 事 判 决 书
(2016)沪02民终6588号
上诉人(原审原告)陈斯红,男,1961年5月7日出生,汉族,住上海市普陀区。
上诉人(原审原告)刘兰花,女,1936年3月9日出生,汉族,住上海市普陀区。
上诉人(原审原告)陈斯玉,女,1958年10月7日出生,汉族,住上海市普陀区。
上诉人(原审原告)陈斯银,女,1964年5月19日出生,汉族,住上海市杨浦区。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上海市闸北区土地发展中心,住所地上海市静安区。
法定代表人董瑜,上海市闸北区土地发展中心主任。
委托代理人贡文杰,男。
上诉人陈斯红、刘兰花、陈斯玉、陈斯银因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合同纠纷一案,不服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2016)沪0106民初6077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进行了审理。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认定,本市静安区房屋(下称被拆迁房屋)性质为私房,国有土地使用权申报登记表记载的土地使用户名为陈可法。刘兰花系陈可法配偶,两人的子女为陈斯红、陈斯玉、陈斯银。2007年9月30日,上海市闸北区土地发展中心(下称闸北土发中心)取得拆许字(2007)第27号房屋拆迁许可,对被拆迁房屋所在的长安西地块进行拆迁。彼时,被拆迁房屋的所有权人为刘兰花、陈斯红、陈斯玉、陈斯银四人,堪丈面积为56.51平方米。被拆迁房屋处户籍登记为2户,户主分别为陈斯红和刘兰花。陈斯红在被拆迁房屋内开设了上海市闸北区铁友旅社,并办理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为旅社服务。经上海房地产估价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评估,被拆迁房屋居住部分的评估单价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11,698元,非居住部分的评估单价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18,216元。2008年6月10日,陈斯红委托代理人王琳与闸北土发中心签订了《上海市城市居住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下称居住协议)和《上海市城市非居住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下称非居住协议)。居住协议载明:被拆迁人为陈可法(亡)、陈斯红户;被拆迁房屋居住部分的建筑面积为0平方米;该户应得货币补偿款560,173元,扣除房款341,272.8元,实得货币款218,900.2元。非居住协议载明:被拆迁人为陈可法(亡)、陈斯红户,被拆迁房屋非居住部分房屋性质为私房,房屋用途为营业,建筑面积为56.51平方米;被拆迁房屋经房地产评估机构评估,房地产市场总价为1,132,324.78元;根据《上海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细则》第四十五条规定,闸北土发中心补偿被拆迁人停产、停业损失每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元,总计22,604元;该户非居住部分货币补偿款为1,154,928.78元。2008年6月12日,陈斯红与闸北土发中心办妥被拆迁房屋的交接手续。同年12月27日,陈斯红从闸北土发中心领取了居住部分拆迁安置补偿余款218,900.2元、非居住部分货币补偿款1,154,928.78元及一次性补偿款70,000元。陈斯红等人认为,闸北土发中心曾承诺拆迁政策前后一致,但却在该户签约后提高了用作旅馆经营的非居房屋补偿价格,闸北土发中心的行为违反承诺,请求判令闸北土发中心向其支付非居标准差额补偿款562,975.22元。
原审另查明,长安地块118、119、120街坊拆迁基地因故于2008年8月暂停,后于2010年7月正式重新启动。
原审认为,陈斯红户与闸北土发中心于2008年6月10日签订非居住协议,该协议中对非居住房屋补偿的标准进行了明确约定。后被拆迁房屋所在拆迁基地因故于同年8月暂停拆迁,直至2010年7月才重新启动。基地重启后,于2012年调整了非居住房屋的补偿标准,该新标准系针对基地重启开始时尚未进行拆迁补偿的相关居民,而陈斯红户已于重启前安置补偿完毕,故陈斯红户不符合此次非居补差的条件。故陈斯红、刘兰花、陈斯玉、陈斯银四人的诉请主张,原审法院不予支持。原审遂判决:驳回陈斯红、刘兰花、陈斯玉、陈斯银的诉讼请求。判决后,四人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诉。
上诉人陈斯红、刘兰花、陈斯玉、陈斯银上诉称,被上诉人曾向全体被拆迁居民公开承诺动迁政策前后一致,但上诉人所获非居补偿标准大大低于被上诉人调整过的新标准,明显违背了被上诉人的公开承诺。原审法院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不当,上诉人请求撤销原审判决,改判支持其一审诉请。
被上诉人闸北土发中心辩称,被拆迁房屋所在长安西地块于2008年因故暂停拆迁,2010年重新启动拆迁,由于重启后安置房源调拨价上涨,故安置政策与重启前不同。上诉人户签订居住协议和非居住协议的时间为2008年,因此不适用重启后的补偿标准。被上诉人请求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经审理查明,原审法院根据各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及庭审笔录所认定的事实无误,本院依法予以确认。
本院认为,陈斯红户与闸北土发中心于2008年6月10日所签的居住协议和非居住协议系双方自愿签订,其内容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之处,应为合法有效。随后双方办理了被拆迁房屋的交接手续,陈斯红户也从闸北土发中心处领取了拆迁补偿款,所签协议已履行完毕。被拆迁房屋所在基地于2008年8月暂停后,于2010年重启,重启后基地根据房价变化的情况调整了补偿标准,但上诉人已于2008年6月签订协议,且协议于当年履行完毕,现上诉人要求以基地重启后的补偿标准支付其差价款,缺乏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原审判决驳回上诉人的诉讼请求并无不当,应予维持。据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案件受理费人民币80元,由上诉人陈斯红、刘兰花、陈斯玉、陈斯银共同负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法官助理 祁龙杰
审 判 长 马浩方
审 判 员 张 璇
代理审判员 王 征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九日
书 记 员 张国兰
附:相关的法律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七十条 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以判决、裁定方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