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四位一体”保障房政策不断推进( 2012年5月15日 )  

中国上海“四位一体”保障房政策不断推进( 2012年5月15日 )  

共有产权保障房(经适房)、廉租房、公租房、动迁安置房,组成上海“四位一体”的保障房体系。过去几年,保障房成了上海最大的民生亮点之一。2007年至2011年,上海市共累计开工,建设筹措各类保障房约5500万平方米。其中,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住房)约1500万平方米、动迁安置房新开工约3637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新开工和筹措约300万平方米。“十二 五”期间,上海市将新增各类保障性住房100万套。

这“四位一体”的四,指的是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和动迁安置房。近五年,市领导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从廉租房、动迁安置房,到共有产权房、公共租赁房,上海市住房保障新政策不断推进,“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已基本形成。

  推公租房《实施意见》易稿40多次

  刘海生说,他现在最关心的,是公共租赁房。从2009年9月,至去年8月,刘海生全程参与《 本市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制订出台。“去年3月,公租房的材料叠起来,有两尺多高,足足四五千页。”刘海生回忆:“主要材料,包括:4家专业研究机构的独立研究报告,专业咨询公司对500余名市民的问卷调查,全市约600处人才公寓、职工宿舍等租赁房的现状。”去年6月,《 实施意见》上网,向社会征求意见,10天内,网站点击量超过800万次,市民对各项政策要点平均支持率达76.3%。大家并不满足,刘海生清楚地记得,《 实施意见》汇集各方意见建议,“一遍一遍地改,一字一字地磨,一句一句地推敲,前后易稿40多次”,才于去年9月,正式发布。

  目前,上海已建设筹措公租房源6万余套300多万平方米,部分项目逐步投入供应。

建保障房, 大企业为百姓“付出很多”

  短短数年,上海建起了数千万平方米的保障房,刘海生回忆说,除确立“以区为主、市区联手”的推进机制以外,上海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一个重大特点是:大企业对大基地,“这些大企业付出了很多,包括,上海市地产、城投、建工、城建、绿地集团及中建、中冶等央企”。

  比如,中冶集团下属的上海宝冶集团,全额支付了罗店保障性住房8个地块的土地前期开发费和土地转让价款近14亿元,在其中,仅一个地块净地供地的不利条件下,仍然积极全力推进保障房开发进程,垫付工程款近5000万元。

又如,“中建八局”在浦东惠南民乐大基地,首期就筹措了60亿资金。

再比如,中星集团通过立功竞赛活动,力争把曹路大型居住社区建设成为“社会同心、政府放心、企业用心、百姓安心、居民舒心”的“五心级”示范基地。

  《 关于上海市保障性住房阳台建设要求和面积计算方法的意见》特别规定,上海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中,阳台的建筑面积,均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入房价,并统一采取封闭式设计和施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刘海生说,保障房建设量大面广,遇到的困难很多。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沈骏,就像“开发公司总经理”,每周,都要开好几次会,协调具体事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月都要跑工地或听专题汇报,并研究重大问题。

  选经际适用房,“抱着老人上台”场景难忘

  共有产权保障房的申请、受理工作,目前,已在上海市全面铺开,留存于刘海生脑海中一个场景,就是——抱送老者,上台选房。

  原来,这是普陀区第一批共有产权保障房选房活动时,至第6场,一位坐着轮椅的老者,被缓缓推入场内。这位双腿不便的老者,是选房户之一,由于其为单身申请人,并且,并未办理任何委托手续,故必须由本人上台选房。

  选房现场总指挥安排了4名年轻力壮的男同志待命,准备将其抬至主选席。但是,上台阶梯,难以同时供众人通过。此时,一位身形魁梧的工作人员自告奋勇,一把将老者,从轮椅上双手托起,抱着,送到了主选席旁。短短数秒,全场一片寂静……

  去选房现场-对共有产权保障房的申请、受理工作,刘海生一直强调,要把老百姓的问题一一罗列出来,然后,给出详细的回答。这样的回答,要在报纸上登,在网站上登,要在选房现场派工作人员,针对老百姓提出的具体问题,一一给出解答。

  所以,刘海生最难忘的一句话,是一名工作人员说的:“咨询受理这一个月,我可能把一辈子的话,都说完了。”

中國上海“四位一體”保障房政策不斷推進( 2012年5月15日)  

共有產權保障房(經適房)、廉租房、公租房、動遷安置房,組成上海“四位一體”的保障房體系。過去幾年,保障房成了上海最大的民生亮點之一。 2007年至2011年,上海市共累計開工,建設籌措各類保障房約5500萬平方米。其中,共有產權保障房(經濟適用住房)約1500萬平方米、動遷安置房新開工約3637萬平方米,公共租賃住房新開工和籌措約300萬平方米。 “十二五”期間,上海市將新增各類保障性住房100萬套。

這“四位一體”的四,指的是共有產權保障房(經濟適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賃房和動遷安置房。近五年,市領導高度重視住房保障工作。從廉租房、動遷安置房,到共有產權房、公共租賃房,上海市住房保障新政策不斷推進,“四位一體”的住房保障體系已基本形成。

推公租房《實施意見》易稿40多次

劉海生說,他現在最關心的,是公共租賃房。從2009年9月,至去年8月,劉海生全程參與《 本市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的實施意見》制訂出台。 “去年3月,公租房的材料疊起來,有兩尺多高,足足四五千頁。”劉海生回憶:“主要材料,包括:4家專業研究機構的獨立研究報告,專業諮詢公司對500餘名市民的問卷調查,全市約600處人才公寓、職工宿舍等租賃房的現狀。”去年6月,《 實施意見》上網,向社會徵求意見,10天內,網站點擊量超過800萬次,市民對各項政策要點平均支持率達76.3%。大家並不滿足,劉海生清楚地記得,《 實施意見》匯集各方意見建議,“一遍一遍地改,一字一字地磨,一句一句地推敲,前後易稿40多次”,才於去年9月,正式發布。

目前,上海已建設籌措公租房源6萬餘套300多萬平方米,部分項目逐步投入供應。

建保障房, 大企業為百姓“付出很多”

短短數年,上海建起了數千萬平方米的保障房,劉海生回憶說,除確立“以區為主、市區聯手”的推進機制以外,上海市保障性住房建設的一個重大特點是:大企業對大基地,“這些大企業付出了很多,包括,上海市地產、城投、建工、城建、綠地集團及中建、中冶等央企”。

比如,中冶集團下屬的上海寶冶集團,全額支付了羅店保障性住房8個地塊的土地前期開發費和土地轉讓價款近14億元,在其中,僅一個地塊淨地供地的不利條件下,仍然積極全力推進保障房開發進程,墊付工程款近5000萬元。

又如,“中建八局”在浦東惠南民樂大基地,首期就籌措了60億資金。

再比如,中星集團通過立功競賽活動,力爭把曹路大型居住社區建設成為“社會同心、政府放心、企業用心、百姓安心、居民舒心”的“五心級”示範基地。

《 關於上海市保障性住房陽台建設要求和麵積計算方法的意見》特別規定,上海的保障性住房建設中,陽台的建築面積,均按其水平投影面積的一半,計入房價,並統一採取封閉式設計和施工,滿足居民生活需求。劉海生說,保障房建設量大面廣,遇到的困難很多。市政府分管副市長沈駿,就像“開發公司總經理”,每週,都要開好幾次會,協調具體事項。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每月都要跑工地或聽專題匯報,並研究重大問題。

選經際適用房,“抱著老人上台”場景難忘

共有產權保障房的申請、受理工作,目前,已在上海市全面鋪開,留存於劉海生腦海中一個場景,就是——抱送老者,上台選房。

原來,這是普陀區第一批共有產權保障房選房活動時,至第6場,一位坐著輪椅的老者,被緩緩推入場內。這位雙腿不便的老者,是選房戶之一,由於其為單身申請人,並且,並未辦理任何委託手續,故必須由本人上台選房。

選房現場總指揮安排了4名年輕力壯的男同志待命,準備將其抬至主選席。但是,上台階梯,難以同時供眾人通過。此時,一位身形魁梧的工作人員自告奮勇,一把將老者,從輪椅上雙手托起,抱著,送到了主選席旁。短短數秒,全場一片寂靜……

去選房現場-對共有產權保障房的申請、受理工作,劉海生一直強調,要把老百姓的問題一一羅列出來,然後,給出詳細的回答。這樣的回答,要在報紙上登,在網站上登,要在選房現場派工作人員,針對老百姓提出的具體問題,一一給出解答。

所以,劉海生最難忘的一句話,是一名工作人員說的:“諮詢受理這一個月,我可能把一輩子的話,都說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