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声”

邓丽君(1953年1月29日-1995年5月8日)出生于中华民国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中华民国国宝级职业歌星,著名的爱国歌手,被誉为永远的军中情人,有“十亿个掌声”之美名。她是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日本、东南亚 等地均具有高度声望的传奇巨星。可谓中国现代流行歌曲的启蒙先驱,其歌声流行于华人社会多年,经久不衰,深植人心。所以有“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声”之说。

鄧麗君(1953年1月29日-1995年5月8日)出生於中華民國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中華民國國寶級職業歌星,著名的愛國歌手,被譽為永遠的軍中情人,有“十億個掌聲”之美名。她是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日本、東南亞等地均具有高度聲望的傳奇巨星。可謂中國現代流行歌曲的啟蒙先驅,其歌聲流行於華人社會多年,經久不衰,深植人心。所以有“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之說。現今仍有許多歌手在各種場合演唱其經典歌曲,向其致敬。

在位列全球第二大唱片市場的日本,自1984年到1986年,開創日本有線大賞和全日本有線放送大賞雙冠三連霸紀錄,獲得有線女王封號,並多次受邀參加日本年度最大盛事的紅白歌唱大賽,是在日本最成功的外國歌手之一。至今其歌曲在日本的卡拉OK及酒吧傳唱,歷久不衰,日本人尊稱其為亞洲歌姬。

1995年5月8日,因氣喘突發,卒於泰國清邁。

鄧麗君(紅顏薄命-大眾夢中情人)
女歌手
本名 鄧麗筠
羅馬拼音 Teng Li-Chun
英文名 Teresa Teng
暱稱一代歌后、軍中情人、亞洲歌姬、小鄧
國籍 中華民國
 
出生 1953年1月29日(1953-01-29)
 台灣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
逝世1995年5月8日(永遠只有魅力的42歲),泰國清邁
職業 歌手
語言國語、粵語、日語、英語、法語、台語、山東話、上海話、四川話
父母 鄧樞(父),趙素桂(母)
音樂類型華語流行、粵語流行、中國傳統小調、J-Pop、演歌、英語流行音樂、印尼語流行音樂、台語流行音樂
活躍年代 1967年—1995年
鄧麗君(1953年1月29日-1995年5月8日)出生於中華民國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中華民國國寶級職業歌星,著名的愛國歌手,被譽為永遠的軍中情人,有“十億個掌聲”之美名。她是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日本、東南亞等地均具有高度聲望的傳奇巨星。可謂中國現代流行歌曲的啟蒙先驅,其歌聲流行於華人社會多年,經久不衰,深植人心。所以有“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之說。現今仍有許多歌手在各種場合演唱其經典歌曲,向其致敬。

在位列全球第二大唱片市場的日本,自1984年到1986年,開創日本有線大賞和全日本有線放送大賞雙冠三連霸紀錄,獲得有線女王封號,並多次受邀參加日本年度最大盛事的紅白歌唱大賽,是在日本最成功的外國歌手之一。至今其歌曲在日本的卡拉OK及酒吧傳唱,歷久不衰,日本人尊稱其為亞洲歌姬。

1995年5月8日,因氣喘突發,卒於泰國清邁。

早年生活-鄧麗君生於台灣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在家中,排行老四,其父親是隨國民政府遷台的河北軍人,其母是山東省人。取名“鄧麗君”,因為鄧父的同僚提議仿效清代小說《 再生緣》中,元朝才女孟麗筠,而“筠”(拼音:yún,注音:ㄩㄣˊ)與“君”在國語字音,雖不相近,但是有邊讀邊時,易誤念為君,之後,易名“鄧麗君”。

鄧麗君的家境並不富裕,鄧的父親,於女兒出生後退役,舉家遷到台東縣池上,在五弟鄧長禧,1954年出生後,搬到屏東市眷村,年幼,受喜歡黃梅調電影的母親影響,對小調及歌仔戲感到興趣。 1959年,再移居台北縣蘆洲鄉(後改制為台北縣蘆洲市) (今新北市蘆洲區)眷村,並於蘆洲國民小學唸書。小學時代的鄧麗君,不時利用課餘時間,隨駐紮於學校附近的空軍93康樂隊,到處勞軍錶演,也曾參加僑大先修班的校內晚會演出,其歌唱天分(天籟之音),嶄露頭角。

1963年8月,10歲的鄧麗君參加中華廣播電台的黃梅調歌唱比賽,憑一曲“訪英台”奪得冠軍。 1965年,鄧麗君入讀金陵女子中學,利用課餘時間,參加正聲廣播公司舉辦的歌唱訓練班。在1966年以“採紅菱​​”一​​曲,奪得金馬唱片公司舉辦的歌唱大賽冠軍,其後,獲得台北東方歌廳的老闆賞識,邀請鄧麗君在課餘時間演唱,曾經在試唱時,台下觀眾“安可”了六、七次,經理高興得立刻高薪聘請,引起那裡幾位紅牌歌星抗議,硬逼歌廳不能簽下鄧麗君。 1967年,正式加盟宇宙唱片,14歲,灌錄第一張唱片《 鳳陽花鼓》,當時,正值流行歌曲在台灣萌芽時期,她主唱的小調民歌,更是大受歡迎。 15歲時,獲邀在台視著名歌唱節目《 群星會》中表演,這是她首次在電視螢光幕演出。

鄧麗君在1969年,首次擔演電影《 謝謝總經理》的女主角,電影由宇宙唱片公司為慶祝鄧麗君唱片銷售佳績,出資拍攝。同年,鄧麗君為中視製播的台灣首部電視連續劇《 晶晶》(1969年10月11日首播),主唱同名主題曲並發行唱片,該曲的全亞洲銷量,高達五百萬張,旋即引起哄動。 1973年,鄧麗君獲台北美國學校取錄為插班生,主修英文,完成她求學的夢想。據說,當年,瓊瑤屬意的演唱人,原本是姚蘇蓉,沒想到姚蘇容忙著談戀愛,只好找了鄧麗君;剛開始,瓊瑤有點不信任這個黃毛ㄚ頭,鄧麗君唱起電影“彩雲飛”插曲“千言萬語”時十分動人,她卻還沒談過戀愛,讓瓊瑤跟她一連合作好幾部電影。也經由電影主題曲,如“小城故事”、“原鄉人”、“甜蜜蜜”等歌曲,讓她成了名人物。

職業生涯-香港發展時期,鄧麗君於1969年12月27日,首次赴香港登台,在工展會義賣白花油,並以超人氣,獲選香港工展會慈善皇后。 1970年7月31日,隨凱聲綜合藝術團再次來港登台,其清新可愛的形象,及不俗唱功,在香港各大歌廳廣受矚目。

1975年7月,鄧麗君簽約加盟香港寶麗金唱片公司並在香港發行《 島國之情歌第一集》大受歡迎,隨即,於9月,獲得香港十大歌星獎,並於10月,在香港TVB電視台拍攝首個個人電視音樂特輯。 1976年,鄧麗君在香港利舞台,舉行首次個人演唱會,兩日,三場門票旋即銷售一空,此後,鄧麗君在1976年、1977年、1978年、1980年、1981年,除了中途赴美進修,連續五年,都在香港利舞台開個人演唱會,皆場場爆滿,人氣歷久不衰。

1980年12月18日,推出個人首張粵語大碟《 勢不兩立》,大受歡迎。其後,於1983年,推出的第二張粵語大碟《 漫步人生路》,更成為街知巷聞的名曲。 1982年1月8日,至1月11日的英屬香港伊利莎伯體育館演唱會,以及1983年12月29日,在紅磡體育館的十五週年演唱會的空前成功,使得鄧麗君在香港發展,在1980年代進入全盛時期。但1984年後,鄧麗君歌唱事業重心,移往日本樂壇,甚少在香港公開演出。

日本發展時期-早期發展隨著歐陽菲菲與陳美齡,在1970年代初,在日本歌壇走紅,日本寶麗金唱片公司在英屬香港,開始物色帶稚氣的女歌手,幸運地發現-在香港東方歌劇院登台的鄧麗君,其後,正式簽約,並於1973年3月1日,赴日本發展。

早期在日本發展的鄧麗君,被包裝為年輕活潑的偶像派歌手,矯揉造作的歌唱風格並不適合她,首張日語唱片《 今夜かしら明日かしら》(無論今宵或明宵),成績並不理想。其後,鄧麗君改走清純高貴的玉女形象,演唱風格亦有所調整,第二張日語唱片《 空港》(1974年7月1日發行),不到一個月,即擠上日本流行榜前15名,總銷量突破70萬張。直到1977年,短短的四年間,鄧麗君在日本,推出8張大碟及12張個人單曲唱片,每張唱片,都擠入流行榜前30名[3]。

據鄧長安(鄧麗君長兄)憶述,鄧麗君初到日本發展時。前半年,必須研習許多訓練課程,如:儀態、化妝、歌唱技巧、語言……等,然後,才能輪流上各電視台的節目。有一次,接到要上一個節目。母女二人,在早上五點起床,於早上六點,準時到達錄影棚。當時,現場沒半個工作人員,到七點三十分後,才陸續有工作人員到場,九點才開始錄影。母女在棚內角落休息。快到中午時,公司派給鄧麗君的翻譯才到場,告知她們,再等一下,才會錄影。於是,二人默默的等待著,當時,已經下午五點多,翻譯才找到母女,告知可準備錄影。她穿著護士服,已經一整天,結果只拍了鄧麗君所飾演的護士,帶領一名病患進入診療室給醫師。前後,只有十秒鐘的鏡頭,她們就等了十二個小時。

鄧麗君只好轉赴美國“深造”,要履行之前的表演合約;為了逃避法律的懲罰,鄧麗君落入了有家歸不得的狀態。

现今仍有许多歌手在各种场合演唱其经典歌曲,向其致敬。 在位列全球第二大唱片市场的日本,自1984年到1986年,开创日本有线大赏和全日本有线放送大赏双冠三连霸纪录,获得有线女王封号,并多次受邀参加日本年度最大盛事的红白歌唱大赛,是在日本最成功的外国歌手之一。至今其歌曲在日本的卡拉OK及酒吧传唱,历久不衰,日本人尊称其为亚洲歌姬。 1995年5月8日,因气喘突发,卒于泰国清迈。 邓丽君(红颜薄命-大众梦中情人) 女歌手 本名 邓丽筠 罗马拼音 Teng Li-Chun 英文名 Teresa Teng 昵称 一代歌后、军中情人、亚洲歌姬、小邓 国籍 中华民国 出生 1953年1月29日(1953-01-29) 台湾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 逝世 1995年5月8日 (永远只有魅力的42岁),泰国清迈 职业 歌手 语言 国语、粤语、日语、英语、法语、台语、山东话、上海话、四川话 父母 邓枢(父),赵素桂(母) 音乐类型 华语流行、粤语流行、中国传统小调、J-Pop、演歌、英语流行音乐、印尼语流行音乐、台语流行音乐 活跃年代 1967年—1995年 邓丽君(1953年1月29日-1995年5月8日)出生于中华民国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中华民国国宝级职业歌星,著名的爱国歌手,被誉为永远的军中情人,有“十亿个掌声”之美名。她是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日本、东南亚 等地均具有高度声望的传奇巨星。可谓中国现代流行歌曲的启蒙先驱,其歌声流行于华人社会多年,经久不衰,深植人心。所以有“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声”之说。现今仍有许多歌手在各种场合演唱其经典歌曲,向其致敬。 在位列全球第二大唱片市场的日本,自1984年到1986年,开创日本有线大赏和全日本有线放送大赏双冠三连霸纪录,获得有线女王封号,并多次受邀参加日本年度最大盛事的红白歌唱大赛,是在日本最成功的外国歌手之一。至今其歌曲在日本的卡拉OK及酒吧传唱,历久不衰,日本人尊称其为亚洲歌姬。 1995年5月8日,因气喘突发,卒于泰国清迈。 早年生活-邓丽君生于台湾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在家中,排行老四,其父亲是随国民政府迁台的河北军人,其母是山东省人。取名“邓丽君”,因为邓父的同僚提议仿效清代小说《 再生缘》中,元朝才女孟丽筠,而“筠”(拼音:yún,注音:ㄩㄣˊ)与“君”在国语字音,虽不相近,但是有边读边时,易误念为君,之后,易名“邓丽君”。 邓丽君的家境并不富裕,邓的父亲,于女儿出生后退役,举家迁到台东县池上,在五弟邓长禧,1954年出生后,搬到屏东市眷村,年幼,受喜欢黄梅调电影的母亲影响,对小调及歌仔戏感到兴趣。1959年,再移居台北县芦洲乡(后改制为台北县芦洲市) (今新北市芦洲区)眷村,并于芦洲国民小学念书。小学时代的邓丽君,不时利用课余时间,随驻扎于学校附近的空军93康乐队,到处劳军表演,也曾参加侨大先修班的校内晚会演出,其歌唱天分(天籁之音),崭露头角。 1963年8月,10岁的邓丽君参加中华广播电台的黄梅调歌唱比赛,凭一曲“访英台”夺得冠军。1965年,邓丽君入读金陵女子中学,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正声广播公司举办的歌唱训练班。在1966年以“采红菱”一曲,夺得金马唱片公司举办的歌唱大赛冠军,其后,获得台北东方歌厅的老板赏识,邀请邓丽君在课余时间演唱,曾经在试唱时,台下观众“安可”了六、七次,经理高兴得立刻高薪聘请,引起那里几位红牌歌星抗议,硬逼歌厅不能签下邓丽君。1967年,正式加盟宇宙唱片,14岁,灌录第一张唱片《 凤阳花鼓》,当时,正值流行歌曲在台湾萌芽时期,她主唱的小调民歌,更是大受欢迎。15岁时,获邀在台视著名歌唱节目《 群星会》中表演,这是她首次在电视萤光幕演出。 邓丽君在1969年,首次担演电影《 谢谢总经理》的女主角,电影由宇宙唱片公司为庆祝邓丽君唱片销售佳绩,出资拍摄。同年,邓丽君为中视制播的台湾首部电视连续剧《 晶晶》(1969年10月11日首播),主唱同名主题曲并发行唱片,该曲的全亚洲销量,高达五百万张,旋即引起哄动。1973年,邓丽君获台北美国学校取录为插班生,主修英文,完成她求学的梦想。据说,当年,琼瑶属意的演唱人,原本是姚苏蓉,没想到姚苏容忙着谈恋爱,只好找了邓丽君;刚开始,琼瑶有点不信任这个黄毛ㄚ头,邓丽君唱起电影“彩云飞”插曲“千言万语”时十分动人,她却还没谈过恋爱,让琼瑶跟她一连合作好几部电影。也经由电影主题曲,如“小城故事”、“原乡人”、“甜蜜蜜”等歌曲,让她成了名人物。 职业生涯-香港发展时期,邓丽君于1969年12月27日,首次赴香港登台,在工展会义卖白花油,并以超人气,获选香港工展会慈善皇后。1970年7月31日,随凯声综合艺术团再次来港登台,其清新可爱的形象,及不俗唱功,在香港各大歌厅广受瞩目。 1975年7月,邓丽君签约加盟香港宝丽金唱片公司并在香港发行《 岛国之情歌第一集》大受欢迎,随即,于9月,获得香港十大歌星奖,并于10月,在香港TVB电视台拍摄首个个人电视音乐特辑。1976年,邓丽君在香港利舞台,举行首次个人演唱会,两日,三场门票旋即销售一空,此后,邓丽君在1976年、1977年、1978年、1980年、1981年,除了中途赴美进修,连续五年,都在香港利舞台开个人演唱会,皆场场爆满,人气历久不衰。 1980年12月18日,推出个人首张粤语大碟《 势不两立》,大受欢迎。其后,于1983年,推出的第二张粤语大碟《 漫步人生路》,更成为街知巷闻的名曲。1982年1月8日,至1月11日的英属香港伊利莎伯体育馆演唱会,以及1983年12月29日,在红磡体育馆的十五周年演唱会的空前成功,使得邓丽君在香港发展,在1980年代进入全盛时期。但1984年后,邓丽君歌唱事业重心,移往日本乐坛,甚少在香港公开演出。 日本发展时期-早期发展随着欧阳菲菲与陈美龄,在1970年代初,在日本歌坛走红,日本宝丽金唱片公司在英属香港,开始物色带稚气的女歌手,幸运地发现-在香港东方歌剧院登台的邓丽君,其后,正式签约,并于1973年3月1日,赴日本发展。 早期在日本发展的邓丽君,被包装为年轻活泼的偶像派歌手,矫揉造作的歌唱风格并不适合她,首张日语唱片《 今夜かしら明日かしら》(无论今宵或明宵),成绩并不理想。其后,邓丽君改走清纯高贵的玉女形象,演唱风格亦有所调整,第二张日语唱片《 空港》(1974年7月1日发行),不到一个月,即挤上日本流行榜前15名,总销量突破70万张。直到1977年,短短的四年间,邓丽君在日本,推出8张大碟及12张个人单曲唱片,每张唱片,都挤入流行榜前30名[3]。 据邓长安(邓丽君长兄)忆述,邓丽君初到日本发展时。前半年,必须研习许多训练课程,如:仪态、化妆、歌唱技巧、语言……等,然后,才能轮流上各电视台的节目。有一次,接到要上一个节目。母女二人,在早上五点起床,于早上六点,准时到达录影棚。当时,现场没半个工作人员,到七点三十分后,才陆续有工作人员到场,九点才开始录影。母女在棚内角落休息。快到中午时,公司派给邓丽君的翻译才到场,告知她们,再等一下,才会录影。于是,二人默默的等待着,当时,已经下午五点多,翻译才找到母女,告知可准备录影。她穿着护士服,已经一整天,结果只拍了邓丽君所饰演的护士,带领一名病患进入诊疗室给医师。前后,只有十秒钟的镜头,她们就等了十二个小时。 邓丽君只好转赴美国“深造”,要履行之前的表演合约;为了逃避法律的惩罚,邓丽君落入了有家归不得的状态。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声”》有2个想法

  1. 大放異彩-鄧麗君在日本歌壇沈寂數年後,於1984年,重新登上日本的舞台。同年2月,推出單曲“つぐない”,並於4月,進入流行榜前10名,8月,躍升至第一名,唱片銷售量超過150萬張。並憑藉此曲,勇奪關西地區舉辦之第十七回,全日本有線放送大賞,及關東地區舉辦之日本有線放送大賞,雙料桂冠。該曲,同樣榮獲1984年度,日本演歌大賞之最受歡迎賞。 1985年2月,發行單曲“愛人”。該曲一經推出,好評如潮,在該年度5月20日,至8月19日期間,於有線點播榜連續14週,獲得冠軍,刷新歷史記錄。亦於廣播流行榜,達成蟬連10週冠軍之記錄。至該年度12月底為止,“愛人”,在日本之有線點唱總數,創下歷史紀錄的919370次,並於該年度12月,再次榮獲全日本有線放送大賞及日本有線放送大賞之雙料冠軍。 1985年12月31日,鄧麗君首次參加(第36回)日本紅白歌合戰,獻唱歌曲“愛人”。進入紅白歌合戰,對於日本藝人來說,是無上的殊榮。這表示:日本觀眾已經徹底遺忘了當年的事件,全然地接受了鄧麗君。鄧麗君在當時,裝扮成日本人,家喻戶曉的楊貴妃,進行表演,歌藝驚艷全日本。 1986年2月,發行單曲“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該唱片總銷量,衝破200萬張,並於該年12月,三度蟬連全日本有線放送大賞及日本有線放送大賞雙料冠軍,達成日本歌壇三連霸之歷史紀錄。 12月底,鄧麗君憑藉此曲,榮獲全日本唱片大賞“金賞”,並再次入選紅白歌合戰。 “我只在乎你”,是“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的中文版本。該曲在大中華區,同樣大受歡迎,可以說,是在亞洲最為有名的歌曲之一,傳唱度,至今不衰。 1987年6月,發行單曲“別れの予感”。並於該年12月,榮獲日本有線大賞“有線音樂賞”。 1988年7月,憑藉此曲,榮獲1988年度上半年全日本有線放送大賞冠軍。 12月榮獲全日本有線放送大賞“優秀歌星賞”及日本有線大賞“有線音樂賞”。至此,鄧麗君在日本歌壇的成就,達到巔峰,之後,便開始減少歌唱活動,進入半隱退的狀態。 1991年12月,第三度接受邀請,出席第42回日本紅白歌合戰,以身著旗袍的絕美姿態,獻唱歌曲“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

    榮譽與影響-獲獎情況,鄧麗君在台灣獲得以下獎項:

    金鐘獎-最佳女歌星 1980

    鄧麗君在香港,獲得第一屆十大中文金曲(1978) – 小村之戀,參見第一屆十大中文金曲得獎名單

    鄧麗君在香港,多次獲得金唱片及白金唱片獎項

    在日本,獲得以下獎項:

    第16回,日本レコード大賞- “空港” 1974.

    全日本有線放送大賞- “つぐない”1984:“愛人” 1985; “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1986.

    日本有線大賞- “つぐない”1984:“愛人” 1985; “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1986.

    The Outstanding Star Award for“別れの予感”(Wakare no Yokan) in 1987.

    The Cable Radio Music Award for“別れの予感”(Wakare no Yokan) in 1987 and 1988.

    The Cable Radio Special Merit Award (有線功労賞) in 1995 for three consecutive Grand Prix wins.

    全球影響力-香港、澳門,在日本籌辦鄧麗君逝世八週年紀念演唱會前夕,身為她歌迷、也是知名寫詞人的何啟弘就感嘆:“台灣人真的對不起這位國寶!鄧麗君現在好像變成日本人的國寶。”日本整理鄧麗君資料之完整,讓他這位頭號歌迷總得去日本買她的紀念專輯及書籍,不論錄音品質及封面設計,都精美得不得了。成龍與鄧麗君的跨時空對唱,日本早搶先一步,有演歌天王五木寬與她隔空對唱,封面,有兩款設計。年輕世代的澀谷系歌手,齊聚,灌錄一張向她致敬的專輯,在她過世1週年時,日本出版了一本堪稱最詳盡的紀念特刊,讓何啟弘愛不釋手。 “我認為:鄧麗君最偉大的地方,在於把華語歌曲發揚光大,散播到台灣以外的地方,並翻譯成其他語言,繼續傳唱。像是’夜來香’、’何日君再來’,就是因鄧麗君,才翻成了日文歌曲。另外,有許多歌曲的原唱者,不是她,卻因她的翻唱,流傳到星馬,中國等地,讓歌迷誤以為-她是原唱者,像是’月亮代表我的心’(原唱陳芬蘭)、’路邊野花不要採’(原唱楊燕)、’雲河’(原唱黃鶯鶯)、’雪中蓮’(原唱張琍敏)、’酒醉的探戈’(原唱楊小萍)。”

    1996年,導演陳可辛的《甜蜜蜜》,在《金枝玉葉》之後,再創票房佳績,與《甜蜜蜜》同時開拍純為市場運作的《金枝玉葉2》,反應平淡。陳可辛提到:在我們的劇本寫到一半的時候,鄧麗君去世了,鄧麗君其實滿契合這部電影的主題,《甜蜜蜜》講的,是中國人的”飄”,這和我的身世有關- –在香港出生,長大,後來,去了泰國,也去過中國,又去美國唸書,又回到香港,整個人的狀態,都是在”飄”著的,永遠搞不清自己是哪裡的人。這種狀態恰好,鄧麗君表現得出來,她是第一個”兩岸三地”的人,是我們中國人的John Lennon(約翰·藍儂)。於是,岸西提議用鄧麗君的歌,《甜蜜蜜》第一個被提出來,大家一拍即合。美國的《時代周刊》雜誌,在1997年,將陳可辛的《甜蜜蜜》,與《泰坦尼克號》等片,共同列入當年世界十大電影,陳可辛從此躋身香港,乃至國際一流導演之列。

    中國大陸-她的歌曲在中國大陸曾一度被稱為“靡靡之音”,被禁止。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隨著錄音機進入百姓家中,鄧麗君的歌曲,經由不斷地轉錄,很快地被傳唱。鄧麗君優美抒情的歌風,迅速溫暖了剛經歷文革的中國大陸人民。

    1980年代,她成為流行音樂的標誌,她的風格,讓她在中國大陸擁有了廣泛的歌迷,連當時文化部部長劉忠德,都是她的歌迷。她柔和的歌聲穿透了兩岸。鄧麗君在中國大陸,贏得美譽,成為老百姓熟悉的名字。

    鄧麗君對剛起步的中國大陸流行音樂,有著深遠的影響,1980年代初期的數位中國大陸女歌手,都以模仿鄧麗君的風格而起家,如:李谷一、朱明瑛、程琳等,都有“中國的鄧麗君”之稱。 1988年,中國大陸的中央電視台,向​​鄧麗君發出了參加第四屆海峽之聲音樂會的邀請,此前,春節聯歡晚會的導演組,也多次運作邀請她參加,但都沒有成行。大陸前文化部部長劉忠德卸職以後,也曾有過這樣的感慨:沒有能讓鄧麗君來大陸開演唱會,是一個遺憾。

    從80年代至今,中國大陸一直有許多歌手,以鄧麗君為偶像,翻唱其名曲,不計其數;甚至直接模仿鄧麗君,妝扮成鄧麗君,專門表演其歌曲;一些歌唱實力受到肯定的女歌手,也經常被稱為“小鄧麗君”,尋找或模仿鄧麗君的比賽風潮,持續發燒,“小鄧麗君”們不斷地湧現,紀念鄧麗君的活動,從未中斷過。

    大陸央視《中國流行音樂20年•那些年,這些人》節目編導,老門感慨地說:“不管有些人承認也好,反對也罷,鄧麗君對中國現代流行音樂的影響,都是劃時代的,鄧麗君的歌,最初傳入大陸時,正是剛剛打倒’四人幫’、百廢待興那陣子,中國的人們驚訝地發現,原來世上,還有如此婉約的表達,還有這樣的生活方式,人們除了革命、喊口號,還可以這樣抒發個人情感。以前,大陸曾流行這樣一種觀點,說鄧麗君的歌曲,屬於小調,難度不高,在編輯這期節目後,我深刻體會到,這樣的認識,絕對是對鄧麗君的誤讀。人們可以模仿鄧麗君,卻領會不出她歌聲中的精髓和內涵,可以說,作為華人流行歌壇里程碑似的人物,鄧麗君是永遠無法被複製的。在編輯這部片子中,關於鄧麗君的情節時,好幾次,我都流下了眼淚。”

    中國大陸著名田徑代表選手劉翔指出,台灣給他的印象,就是阿里山、鄧麗君,但他對台灣確實不是特別了解。當記者追問劉翔,為什麼是喜歡鄧麗君,而非周杰倫時,他回應:“知道周杰倫,是因為他那種口齒不清、說不明白的歌吧!鄧麗君是因為:我不開車,都是爸爸接送,只要我上他車,我爸就會放她的歌。”

    中國大陸首善陳光標表示,小時候,大陸只能聽鄧麗君美麗的聲音,大陸每個人,都喜歡聽鄧麗君的歌,包括,他的媽媽和爺爺、奶奶,以及他的孩子,都喜歡鄧麗君的歌,歌曲傳遞人間的真情與大愛,才說沒幾句話,陳光標已經哽咽。陳光標說,不管是在車子上,或家裡面,多年來,只要聽歌,都是聽鄧麗君的歌,

    日本著名日本歌手德永英明,於2010年4月,特別發行vocalist 4翻唱專輯,緬懷鄧麗君逝世十五週年。此張轉輯,獲得連續四周冠軍,及單月冠軍,打破日本唱片史上,翻唱專輯的紀錄。

    鄧麗君在日本演藝界,備受尊崇,不少歌手都把能與鄧麗君合唱視為心願一樁,只可惜,除了在現場的合唱之外,鄧麗君的日文專輯中,並沒有合唱歌曲,的確也有一些後期合成的合唱,比如,與五木宏的合唱そして…めぐり逢い,以及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就是後期合成的合唱。 2010年1月發行的《デュエット&ベスト新生》就是一張後期合成的合唱和重新編曲的,鄧麗君日文歌曲精選集,在這張《デュエット&ベスト新生》中,與鄧麗君跨越時空合唱的歌手,有夏川りみ,秋元順子,村上てつや,BEGIN,ピーター。

    鄧麗君的音樂在海外華人中,擁有極其崇高的地位,自1980年代至今,她的唱片乃至歌曲,仍舊活躍於北美,歐洲,澳洲等地的華人社區中。甚至於1990年代,雖然,沒有新的作品,但她始終是華人音樂的最頂級歌手,當時,在海外的華人社區,曾流傳:“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小姐的歌聲”。
    大放异彩-邓丽君在日本歌坛沈寂数年后,于1984年,重新登上日本的舞台。同年2月,推出单曲“つぐない”,并于4月,进入流行榜前10名,8月,跃升至第一名,唱片销售量超过150万张。并凭借此曲,勇夺关西地区举办之第十七回,全日本有线放送大赏,及关东地区举办之日本有线放送大赏,双料桂冠。该曲,同样荣获1984年度,日本演歌大赏之最受欢迎赏。1985年2月,发行单曲“爱人”。该曲一经推出,好评如潮,在该年度5月20日,至8月19日期间,于有线点播榜连续14周,获得冠军,刷新历史记录。亦于广播流行榜,达成蝉连10周冠军之记录。至该年度12月底为止,“爱人”,在日本之有线点唱总数,创下历史纪录的919370次,并于该年度12月,再次荣获全日本有线放送大赏及日本有线放送大赏之双料冠军。1985年12月31日,邓丽君首次参加(第36回)日本红白歌合战,献唱歌曲“爱人”。进入红白歌合战,对于日本艺人来说,是无上的殊荣。这表示:日本观众已经彻底遗忘了当年的事件,全然地接受了邓丽君。邓丽君在当时,装扮成日本人,家喻户晓的杨贵妃,进行表演,歌艺惊艳全日本。1986年2月,发行单曲“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该唱片总销量,冲破200万张,并于该年12月,三度蝉连全日本有线放送大赏及日本有线放送大赏双料冠军,达成日本歌坛三连霸之历史纪录。12月底,邓丽君凭借此曲,荣获全日本唱片大赏“金赏”,并再次入选红白歌合战。“我只在乎你”,是“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的中文版本。该曲在大中华区,同样大受欢迎,可以说,是在亚洲最为有名的歌曲之一,传唱度,至今不衰。1987年6月,发行单曲“別れの予感”。并于该年12月,荣获日本有线大赏“有线音乐赏”。1988年7月,凭借此曲,荣获1988年度上半年全日本有线放送大赏冠军。12月荣获全日本有线放送大赏“优秀歌星赏”及日本有线大赏“有线音乐赏”。至此,邓丽君在日本歌坛的成就,达到巅峰,之后,便开始减少歌唱活动,进入半隐退的状态。1991年12月,第三度接受邀请,出席第42回日本红白歌合战,以身着旗袍的绝美姿态,献唱歌曲“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

    荣誉与影响-获奖情况,邓丽君在台湾获得以下奖项:

    金钟奖-最佳女歌星 1980

    邓丽君在香港,获得第一届十大中文金曲(1978) – 小村之恋,参见第一届十大中文金曲得奖名单

    邓丽君在香港,多次获得金唱片及白金唱片奖项

    在日本,获得以下奖项:

    第16回,日本レコード大赏 – “空港” 1974.

    全日本有线放送大赏 – “つぐない”1984:“爱人” 1985; “时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1986.

    日本有线大赏 – “つぐない”1984:“爱人” 1985; “时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1986.

    The Outstanding Star Award for“别れの予感”(Wakare no Yokan) in 1987.

    The Cable Radio Music Award for“别れの予感”(Wakare no Yokan) in 1987 and 1988.

    The Cable Radio Special Merit Award (有线功労赏) in 1995 for three consecutive Grand Prix wins.

    全球影响力-香港、澳门,在日本筹办邓丽君逝世八周年纪念演唱会前夕,身为她歌迷、也是知名写词人的何启弘就感叹:“台湾人真的对不起这位国宝!邓丽君现在好像变成日本人的国宝。”日本整理邓丽君资料之完整,让他这位头号歌迷总得去日本买她的纪念专辑及书籍,不论录音品质及封面设计,都精美得不得了。成龙与邓丽君的跨时空对唱,日本早抢先一步,有演歌天王五木宽与她隔空对唱,封面,有两款设计。年轻世代的涩谷系歌手,齐聚,灌录一张向她致敬的专辑,在她过世1周年时,日本出版了一本堪称最详尽的纪念特刊,让何启弘爱不释手。“我认为:邓丽君最伟大的地方,在于把华语歌曲发扬光大,散播到台湾以外的地方,并翻译成其他语言,继续传唱。像是‘夜来香’、‘何日君再来’,就是因邓丽君,才翻成了日文歌曲。另外,有许多歌曲的原唱者,不是她,却因她的翻唱,流传到星马,中国等地,让歌迷误以为-她是原唱者,像是‘月亮代表我的心’(原唱陈芬兰)、‘路边野花不要采’(原唱杨燕)、‘云河’(原唱黄莺莺)、‘雪中莲’(原唱张琍敏)、‘酒醉的探戈’(原唱杨小萍)。”

    1996年,导演陈可辛的《甜蜜蜜》,在《金枝玉叶》之后,再创票房佳绩,与《甜蜜蜜》同时开拍纯为市场运作的《金枝玉叶2》,反应平淡。陈可辛提到:在我们的剧本写到一半的时候,邓丽君去世了,邓丽君其实满契合这部电影的主题,《甜蜜蜜》讲的,是中国人的”飘”,这和我的身世有关—在香港出生,长大,后来,去了泰国,也去过中国,又去美国念书,又回到香港,整个人的状态,都是在”飘”著的,永远搞不清自己是哪里的人。这种状态恰好,邓丽君表现得出来,她是第一个”两岸三地”的人,是我们中国人的John Lennon(约翰·蓝侬)。于是,岸西提议用邓丽君的歌,《甜蜜蜜》第一个被提出来,大家一拍即合。美国的《时代周刊》杂志,在1997年,将陈可辛的《甜蜜蜜》,与《泰坦尼克号》等片,共同列入当年世界十大电影,陈可辛从此跻身香港,乃至国际一流导演之列。

    中国大陆-她的歌曲在中国大陆曾一度被称为“靡靡之音”,被禁止。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随着录音机进入百姓家中,邓丽君的歌曲,经由不断地转录,很快地被传唱。邓丽君优美抒情的歌风,迅速温暖了刚经历文革的中国大陆人民。

    1980年代,她成为流行音乐的标志,她的风格,让她在中国大陆拥有了广泛的歌迷,连当时文化部部长刘忠德,都是她的歌迷。她柔和的歌声穿透了两岸。邓丽君在中国大陆,赢得美誉,成为老百姓熟悉的名字。

    邓丽君对刚起步的中国大陆流行音乐,有着深远的影响,1980年代初期的数位中国大陆女歌手,都以模仿邓丽君的风格而起家,如:李谷一、朱明瑛、程琳等,都有“中国的邓丽君”之称。1988年,中国大陆的中央电视台,向邓丽君发出了参加第四届海峡之声音乐会的邀请,此前,春节联欢晚会的导演组,也多次运作邀请她参加,但都没有成行。大陆前文化部部长刘忠德卸职以后,也曾有过这样的感慨:没有能让邓丽君来大陆开演唱会,是一个遗憾。

    从80年代至今,中国大陆一直有许多歌手,以邓丽君为偶像,翻唱其名曲,不计其数;甚至直接模仿邓丽君,妆扮成邓丽君,专门表演其歌曲;一些歌唱实力受到肯定的女歌手,也经常被称为“小邓丽君”,寻找或模仿邓丽君的比赛风潮,持续发烧,“小邓丽君”们不断地涌现,纪念邓丽君的活动,从未中断过。

    大陆央视《中国流行音乐20年•那些年,这些人》节目编导,老门感慨地说:“不管有些人承认也好,反对也罢,邓丽君对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都是划时代的,邓丽君的歌,最初传入大陆时,正是刚刚打倒‘四人帮’、百废待兴那阵子,中国的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世上,还有如此婉约的表达,还有这样的生活方式,人们除了革命、喊口号,还可以这样抒发个人情感。以前,大陆曾流行这样一种观点,说邓丽君的歌曲,属于小调,难度不高,在编辑这期节目后,我深刻体会到,这样的认识,绝对是对邓丽君的误读。人们可以模仿邓丽君,却领会不出她歌声中的精髓和内涵,可以说,作为华人流行歌坛里程碑似的人物,邓丽君是永远无法被复制的。在编辑这部片子中,关于邓丽君的情节时,好几次,我都流下了眼泪。”

    中国大陆著名田径代表选手刘翔指出,台湾给他的印象,就是阿里山、邓丽君,但他对台湾确实不是特别了解。当记者追问刘翔,为什么是喜欢邓丽君,而非周杰伦时,他回应:“知道周杰伦,是因为他那种口齿不清、说不明白的歌吧!邓丽君是因为:我不开车,都是爸爸接送,只要我上他车,我爸就会放她的歌。”

    中国大陆首善陈光标表示,小时候,大陆只能听邓丽君美丽的声音,大陆每个人,都喜欢听邓丽君的歌,包括,他的妈妈和爷爷、奶奶,以及他的孩子,都喜欢邓丽君的歌,歌曲传递人间的真情与大爱,才说没几句话,陈光标已经哽咽。陈光标说,不管是在车子上,或家里面,多年来,只要听歌,都是听邓丽君的歌,

    日本著名日本歌手德永英明,于2010年4月,特别发行vocalist 4翻唱专辑,缅怀邓丽君逝世十五周年。此张转辑,获得连续四周冠军,及单月冠军,打破日本唱片史上,翻唱专辑的纪录。

    邓丽君在日本演艺界,备受尊崇,不少歌手都把能与邓丽君合唱视为心愿一桩,只可惜,除了在现场的合唱之外,邓丽君的日文专辑中,并没有合唱歌曲,的确也有一些后期合成的合唱,比如,与五木宏的合唱 そして…めぐり逢い ,以及 时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就是后期合成的合唱。2010年1月发行的《デュエット&ベスト 新生》就是一张后期合成的合唱和重新编曲的,邓丽君日文歌曲精选集,在这张《デュエット&ベスト 新生》中,与邓丽君跨越时空合唱的歌手,有夏川りみ,秋元顺子,村上てつや,BEGIN,ピーター。

    邓丽君的音乐在海外华人中,拥有极其崇高的地位,自1980年代至今,她的唱片乃至歌曲,仍旧活跃于北美,欧洲,澳洲等地的华人社区中。甚至于1990年代,虽然,没有新的作品,但她始终是华人音乐的最顶级歌手,当时,在海外的华人社区,曾流传:“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小姐的歌声”。

  2. 邓丽君(1953年1月29日-1995年5月8日)出生于中华民国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中华民国国宝级职业歌星,著名的爱国歌手,被誉为永远的军中情人,有“十亿个掌声”之美名。她是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日本、东南亚 等地均具有高度声望的传奇巨星。可谓中国现代流行歌曲的启蒙先驱,其歌声流行于华人社会多年,经久不衰,深植人心。所以有“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声”之说。

    鄧麗君(1953年1月29日-1995年5月8日)出生於中華民國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中華民國國寶級職業歌星,著名的愛國歌手,被譽為永遠的軍中情人,有“十億個掌聲”之美名。她是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日本、東南亞等地均具有高度聲望的傳奇巨星。可謂中國現代流行歌曲的啟蒙先驅,其歌聲流行於華人社會多年,經久不衰,深植人心。所以有“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之說。現今仍有許多歌手在各種場合演唱其經典歌曲,向其致敬。

    在位列全球第二大唱片市場的日本,自1984年到1986年,開創日本有線大賞和全日本有線放送大賞雙冠三連霸紀錄,獲得有線女王封號,並多次受邀參加日本年度最大盛事的紅白歌唱大賽,是在日本最成功的外國歌手之一。至今其歌曲在日本的卡拉OK及酒吧傳唱,歷久不衰,日本人尊稱其為亞洲歌姬。

    1995年5月8日,因氣喘突發,卒於泰國清邁。

    鄧麗君(紅顏薄命-大眾夢中情人)
    女歌手
    本名 鄧麗筠
    羅馬拼音 Teng Li-Chun
    英文名 Teresa Teng
    暱稱一代歌后、軍中情人、亞洲歌姬、小鄧
    國籍 中華民國

    出生 1953年1月29日(1953-01-29)
    台灣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
    逝世1995年5月8日(永遠只有魅力的42歲),泰國清邁
    職業 歌手
    語言國語、粵語、日語、英語、法語、台語、山東話、上海話、四川話
    父母 鄧樞(父),趙素桂(母)
    音樂類型華語流行、粵語流行、中國傳統小調、J-Pop、演歌、英語流行音樂、印尼語流行音樂、台語流行音樂
    活躍年代 1967年—1995年
    鄧麗君(1953年1月29日-1995年5月8日)出生於中華民國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中華民國國寶級職業歌星,著名的愛國歌手,被譽為永遠的軍中情人,有“十億個掌聲”之美名。她是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日本、東南亞等地均具有高度聲望的傳奇巨星。可謂中國現代流行歌曲的啟蒙先驅,其歌聲流行於華人社會多年,經久不衰,深植人心。所以有“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之說。現今仍有許多歌手在各種場合演唱其經典歌曲,向其致敬。

    在位列全球第二大唱片市場的日本,自1984年到1986年,開創日本有線大賞和全日本有線放送大賞雙冠三連霸紀錄,獲得有線女王封號,並多次受邀參加日本年度最大盛事的紅白歌唱大賽,是在日本最成功的外國歌手之一。至今其歌曲在日本的卡拉OK及酒吧傳唱,歷久不衰,日本人尊稱其為亞洲歌姬。

    1995年5月8日,因氣喘突發,卒於泰國清邁。

    早年生活-鄧麗君生於台灣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在家中,排行老四,其父親是隨國民政府遷台的河北軍人,其母是山東省人。取名“鄧麗君”,因為鄧父的同僚提議仿效清代小說《 再生緣》中,元朝才女孟麗筠,而“筠”(拼音:yún,注音:ㄩㄣˊ)與“君”在國語字音,雖不相近,但是有邊讀邊時,易誤念為君,之後,易名“鄧麗君”。

    鄧麗君的家境並不富裕,鄧的父親,於女兒出生後退役,舉家遷到台東縣池上,在五弟鄧長禧,1954年出生後,搬到屏東市眷村,年幼,受喜歡黃梅調電影的母親影響,對小調及歌仔戲感到興趣。 1959年,再移居台北縣蘆洲鄉(後改制為台北縣蘆洲市) (今新北市蘆洲區)眷村,並於蘆洲國民小學唸書。小學時代的鄧麗君,不時利用課餘時間,隨駐紮於學校附近的空軍93康樂隊,到處勞軍錶演,也曾參加僑大先修班的校內晚會演出,其歌唱天分(天籟之音),嶄露頭角。

    1963年8月,10歲的鄧麗君參加中華廣播電台的黃梅調歌唱比賽,憑一曲“訪英台”奪得冠軍。 1965年,鄧麗君入讀金陵女子中學,利用課餘時間,參加正聲廣播公司舉辦的歌唱訓練班。在1966年以“採紅菱​​”一​​曲,奪得金馬唱片公司舉辦的歌唱大賽冠軍,其後,獲得台北東方歌廳的老闆賞識,邀請鄧麗君在課餘時間演唱,曾經在試唱時,台下觀眾“安可”了六、七次,經理高興得立刻高薪聘請,引起那裡幾位紅牌歌星抗議,硬逼歌廳不能簽下鄧麗君。 1967年,正式加盟宇宙唱片,14歲,灌錄第一張唱片《 鳳陽花鼓》,當時,正值流行歌曲在台灣萌芽時期,她主唱的小調民歌,更是大受歡迎。 15歲時,獲邀在台視著名歌唱節目《 群星會》中表演,這是她首次在電視螢光幕演出。

    鄧麗君在1969年,首次擔演電影《 謝謝總經理》的女主角,電影由宇宙唱片公司為慶祝鄧麗君唱片銷售佳績,出資拍攝。同年,鄧麗君為中視製播的台灣首部電視連續劇《 晶晶》(1969年10月11日首播),主唱同名主題曲並發行唱片,該曲的全亞洲銷量,高達五百萬張,旋即引起哄動。 1973年,鄧麗君獲台北美國學校取錄為插班生,主修英文,完成她求學的夢想。據說,當年,瓊瑤屬意的演唱人,原本是姚蘇蓉,沒想到姚蘇容忙著談戀愛,只好找了鄧麗君;剛開始,瓊瑤有點不信任這個黃毛ㄚ頭,鄧麗君唱起電影“彩雲飛”插曲“千言萬語”時十分動人,她卻還沒談過戀愛,讓瓊瑤跟她一連合作好幾部電影。也經由電影主題曲,如“小城故事”、“原鄉人”、“甜蜜蜜”等歌曲,讓她成了名人物。

    職業生涯-香港發展時期,鄧麗君於1969年12月27日,首次赴香港登台,在工展會義賣白花油,並以超人氣,獲選香港工展會慈善皇后。 1970年7月31日,隨凱聲綜合藝術團再次來港登台,其清新可愛的形象,及不俗唱功,在香港各大歌廳廣受矚目。

    1975年7月,鄧麗君簽約加盟香港寶麗金唱片公司並在香港發行《 島國之情歌第一集》大受歡迎,隨即,於9月,獲得香港十大歌星獎,並於10月,在香港TVB電視台拍攝首個個人電視音樂特輯。 1976年,鄧麗君在香港利舞台,舉行首次個人演唱會,兩日,三場門票旋即銷售一空,此後,鄧麗君在1976年、1977年、1978年、1980年、1981年,除了中途赴美進修,連續五年,都在香港利舞台開個人演唱會,皆場場爆滿,人氣歷久不衰。

    1980年12月18日,推出個人首張粵語大碟《 勢不兩立》,大受歡迎。其後,於1983年,推出的第二張粵語大碟《 漫步人生路》,更成為街知巷聞的名曲。 1982年1月8日,至1月11日的英屬香港伊利莎伯體育館演唱會,以及1983年12月29日,在紅磡體育館的十五週年演唱會的空前成功,使得鄧麗君在香港發展,在1980年代進入全盛時期。但1984年後,鄧麗君歌唱事業重心,移往日本樂壇,甚少在香港公開演出。

    日本發展時期-早期發展隨著歐陽菲菲與陳美齡,在1970年代初,在日本歌壇走紅,日本寶麗金唱片公司在英屬香港,開始物色帶稚氣的女歌手,幸運地發現-在香港東方歌劇院登台的鄧麗君,其後,正式簽約,並於1973年3月1日,赴日本發展。

    早期在日本發展的鄧麗君,被包裝為年輕活潑的偶像派歌手,矯揉造作的歌唱風格並不適合她,首張日語唱片《 今夜かしら明日かしら》(無論今宵或明宵),成績並不理想。其後,鄧麗君改走清純高貴的玉女形象,演唱風格亦有所調整,第二張日語唱片《 空港》(1974年7月1日發行),不到一個月,即擠上日本流行榜前15名,總銷量突破70萬張。直到1977年,短短的四年間,鄧麗君在日本,推出8張大碟及12張個人單曲唱片,每張唱片,都擠入流行榜前30名[3]。

    據鄧長安(鄧麗君長兄)憶述,鄧麗君初到日本發展時。前半年,必須研習許多訓練課程,如:儀態、化妝、歌唱技巧、語言……等,然後,才能輪流上各電視台的節目。有一次,接到要上一個節目。母女二人,在早上五點起床,於早上六點,準時到達錄影棚。當時,現場沒半個工作人員,到七點三十分後,才陸續有工作人員到場,九點才開始錄影。母女在棚內角落休息。快到中午時,公司派給鄧麗君的翻譯才到場,告知她們,再等一下,才會錄影。於是,二人默默的等待著,當時,已經下午五點多,翻譯才找到母女,告知可準備錄影。她穿著護士服,已經一整天,結果只拍了鄧麗君所飾演的護士,帶領一名病患進入診療室給醫師。前後,只有十秒鐘的鏡頭,她們就等了十二個小時。

    鄧麗君只好轉赴美國“深造”,要履行之前的表演合約;為了逃避法律的懲罰,鄧麗君落入了有家歸不得的狀態。

    现今仍有许多歌手在各种场合演唱其经典歌曲,向其致敬。 在位列全球第二大唱片市场的日本,自1984年到1986年,开创日本有线大赏和全日本有线放送大赏双冠三连霸纪录,获得有线女王封号,并多次受邀参加日本年度最大盛事的红白歌唱大赛,是在日本最成功的外国歌手之一。至今其歌曲在日本的卡拉OK及酒吧传唱,历久不衰,日本人尊称其为亚洲歌姬。 1995年5月8日,因气喘突发,卒于泰国清迈。 邓丽君(红颜薄命-大众梦中情人) 女歌手 本名 邓丽筠 罗马拼音 Teng Li-Chun 英文名 Teresa Teng 昵称 一代歌后、军中情人、亚洲歌姬、小邓 国籍 中华民国 出生 1953年1月29日(1953-01-29) 台湾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 逝世 1995年5月8日 (永远只有魅力的42岁),泰国清迈 职业 歌手 语言 国语、粤语、日语、英语、法语、台语、山东话、上海话、四川话 父母 邓枢(父),赵素桂(母) 音乐类型 华语流行、粤语流行、中国传统小调、J-Pop、演歌、英语流行音乐、印尼语流行音乐、台语流行音乐 活跃年代 1967年—1995年 邓丽君(1953年1月29日-1995年5月8日)出生于中华民国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中华民国国宝级职业歌星,著名的爱国歌手,被誉为永远的军中情人,有“十亿个掌声”之美名。她是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日本、东南亚 等地均具有高度声望的传奇巨星。可谓中国现代流行歌曲的启蒙先驱,其歌声流行于华人社会多年,经久不衰,深植人心。所以有“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声”之说。现今仍有许多歌手在各种场合演唱其经典歌曲,向其致敬。 在位列全球第二大唱片市场的日本,自1984年到1986年,开创日本有线大赏和全日本有线放送大赏双冠三连霸纪录,获得有线女王封号,并多次受邀参加日本年度最大盛事的红白歌唱大赛,是在日本最成功的外国歌手之一。至今其歌曲在日本的卡拉OK及酒吧传唱,历久不衰,日本人尊称其为亚洲歌姬。 1995年5月8日,因气喘突发,卒于泰国清迈。 早年生活-邓丽君生于台湾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在家中,排行老四,其父亲是随国民政府迁台的河北军人,其母是山东省人。取名“邓丽君”,因为邓父的同僚提议仿效清代小说《 再生缘》中,元朝才女孟丽筠,而“筠”(拼音:yún,注音:ㄩㄣˊ)与“君”在国语字音,虽不相近,但是有边读边时,易误念为君,之后,易名“邓丽君”。 邓丽君的家境并不富裕,邓的父亲,于女儿出生后退役,举家迁到台东县池上,在五弟邓长禧,1954年出生后,搬到屏东市眷村,年幼,受喜欢黄梅调电影的母亲影响,对小调及歌仔戏感到兴趣。1959年,再移居台北县芦洲乡(后改制为台北县芦洲市) (今新北市芦洲区)眷村,并于芦洲国民小学念书。小学时代的邓丽君,不时利用课余时间,随驻扎于学校附近的空军93康乐队,到处劳军表演,也曾参加侨大先修班的校内晚会演出,其歌唱天分(天籁之音),崭露头角。 1963年8月,10岁的邓丽君参加中华广播电台的黄梅调歌唱比赛,凭一曲“访英台”夺得冠军。1965年,邓丽君入读金陵女子中学,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正声广播公司举办的歌唱训练班。在1966年以“采红菱”一曲,夺得金马唱片公司举办的歌唱大赛冠军,其后,获得台北东方歌厅的老板赏识,邀请邓丽君在课余时间演唱,曾经在试唱时,台下观众“安可”了六、七次,经理高兴得立刻高薪聘请,引起那里几位红牌歌星抗议,硬逼歌厅不能签下邓丽君。1967年,正式加盟宇宙唱片,14岁,灌录第一张唱片《 凤阳花鼓》,当时,正值流行歌曲在台湾萌芽时期,她主唱的小调民歌,更是大受欢迎。15岁时,获邀在台视著名歌唱节目《 群星会》中表演,这是她首次在电视萤光幕演出。 邓丽君在1969年,首次担演电影《 谢谢总经理》的女主角,电影由宇宙唱片公司为庆祝邓丽君唱片销售佳绩,出资拍摄。同年,邓丽君为中视制播的台湾首部电视连续剧《 晶晶》(1969年10月11日首播),主唱同名主题曲并发行唱片,该曲的全亚洲销量,高达五百万张,旋即引起哄动。1973年,邓丽君获台北美国学校取录为插班生,主修英文,完成她求学的梦想。据说,当年,琼瑶属意的演唱人,原本是姚苏蓉,没想到姚苏容忙着谈恋爱,只好找了邓丽君;刚开始,琼瑶有点不信任这个黄毛ㄚ头,邓丽君唱起电影“彩云飞”插曲“千言万语”时十分动人,她却还没谈过恋爱,让琼瑶跟她一连合作好几部电影。也经由电影主题曲,如“小城故事”、“原乡人”、“甜蜜蜜”等歌曲,让她成了名人物。 职业生涯-香港发展时期,邓丽君于1969年12月27日,首次赴香港登台,在工展会义卖白花油,并以超人气,获选香港工展会慈善皇后。1970年7月31日,随凯声综合艺术团再次来港登台,其清新可爱的形象,及不俗唱功,在香港各大歌厅广受瞩目。 1975年7月,邓丽君签约加盟香港宝丽金唱片公司并在香港发行《 岛国之情歌第一集》大受欢迎,随即,于9月,获得香港十大歌星奖,并于10月,在香港TVB电视台拍摄首个个人电视音乐特辑。1976年,邓丽君在香港利舞台,举行首次个人演唱会,两日,三场门票旋即销售一空,此后,邓丽君在1976年、1977年、1978年、1980年、1981年,除了中途赴美进修,连续五年,都在香港利舞台开个人演唱会,皆场场爆满,人气历久不衰。 1980年12月18日,推出个人首张粤语大碟《 势不两立》,大受欢迎。其后,于1983年,推出的第二张粤语大碟《 漫步人生路》,更成为街知巷闻的名曲。1982年1月8日,至1月11日的英属香港伊利莎伯体育馆演唱会,以及1983年12月29日,在红磡体育馆的十五周年演唱会的空前成功,使得邓丽君在香港发展,在1980年代进入全盛时期。但1984年后,邓丽君歌唱事业重心,移往日本乐坛,甚少在香港公开演出。 日本发展时期-早期发展随着欧阳菲菲与陈美龄,在1970年代初,在日本歌坛走红,日本宝丽金唱片公司在英属香港,开始物色带稚气的女歌手,幸运地发现-在香港东方歌剧院登台的邓丽君,其后,正式签约,并于1973年3月1日,赴日本发展。 早期在日本发展的邓丽君,被包装为年轻活泼的偶像派歌手,矫揉造作的歌唱风格并不适合她,首张日语唱片《 今夜かしら明日かしら》(无论今宵或明宵),成绩并不理想。其后,邓丽君改走清纯高贵的玉女形象,演唱风格亦有所调整,第二张日语唱片《 空港》(1974年7月1日发行),不到一个月,即挤上日本流行榜前15名,总销量突破70万张。直到1977年,短短的四年间,邓丽君在日本,推出8张大碟及12张个人单曲唱片,每张唱片,都挤入流行榜前30名[3]。 据邓长安(邓丽君长兄)忆述,邓丽君初到日本发展时。前半年,必须研习许多训练课程,如:仪态、化妆、歌唱技巧、语言……等,然后,才能轮流上各电视台的节目。有一次,接到要上一个节目。母女二人,在早上五点起床,于早上六点,准时到达录影棚。当时,现场没半个工作人员,到七点三十分后,才陆续有工作人员到场,九点才开始录影。母女在棚内角落休息。快到中午时,公司派给邓丽君的翻译才到场,告知她们,再等一下,才会录影。于是,二人默默的等待着,当时,已经下午五点多,翻译才找到母女,告知可准备录影。她穿着护士服,已经一整天,结果只拍了邓丽君所饰演的护士,带领一名病患进入诊疗室给医师。前后,只有十秒钟的镜头,她们就等了十二个小时。 邓丽君只好转赴美国“深造”,要履行之前的表演合约;为了逃避法律的惩罚,邓丽君落入了有家归不得的状态。

    http://www.billionairesdesire.com/?p=2618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