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93年, 英国首次派出外交使团来华洽谈通商事宜,按照大清朝的礼仪,外国使节必须跪拜清朝皇上。 结果,导致英国中国双方争执。 最后,不欢而散。

公元1793年, 英国首次派出外交使团来华洽谈通商事宜,按照大清朝的礼仪,外国使节必须跪拜清朝皇上。
结果,导致英国中国双方争执。
最后,不欢而散。

《公元1793年, 英国首次派出外交使团来华洽谈通商事宜,按照大清朝的礼仪,外国使节必须跪拜清朝皇上。 结果,导致英国中国双方争执。 最后,不欢而散。》有一个想法

  1. 据斯诺登披露,现在,美国NSA监控蒐集数据的范围,包括,电话、电邮、图片、视讯及其他网络信息;蒐集方式是,不管有没有目标,先蒐集和储存大量数据,留待日后,有需要时使用,使美国政府拥有“便利及追溯监督”能力,若美国日后对某人感兴趣,就可以轻易找出某人的大量资料,这个蒐集方式,具有研究每一个个体的功能,包括,个人特征、性格与社交圈子等。所以,NSA的做法,实际上,已经侵犯了美国国民和全球民众的私隐,若美国人为了反恐,不以为意,那么,斯诺登期望带来的改变,就不会出现。不幸如此,美国当局以反恐之名,侵犯私隐之实的恶行,虽然,有不少人认为不妥,但是,对促使奥巴马政府停止继续侵犯私隐,未构成足够压力
    斯诺登爆料之后,在美国引起关注和讨论,总的而言,奥巴马政府迄今未遭到太大压力,国会议员反对声浪不大,美国共和党未藉此发难;美国民间,根据《华盛顿邮报》-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56%美国公民接受美国国安局为反恐,对以百万计美国人进行电话监控,41%表示反对。调查发现,45%受访者表示,若数据秘密蒐集,真能阻止另一次类似9 11的恐怖袭击,美国政府就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民众网络活动的监控。

    美国以反恐之名的监控通讯做法,据美国前中央情报局人员斯诺登(Edward Snowden)爆料,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情况,并非对特定目标监控,而是对美国国民们,以至全球使用美国电讯业者伺服器的客户们,不由分说地蒐集数据资料,然后,才在其间,寻找所谓的反恐情报。换言之,全球民众都成为NSA的监控对象。从数据蒐集范围和可能衍生的情况,美国的做法,显然已经超过反恐所需,不禁令人怀疑,箇中存在不可告人的“隐蔽议程”。除非美国提供可信解释,否则,全球各国应该要求美国停止有关监控计划,以保障各国人民的私隐,避免因而招致其他损失。
    9.11恐袭经历,改变了美国人私隐的概念,使美国政府的手,很容易地就伸进他们的生活,例如,搭乘飞机,要经过类似赤裸检视的X光机,美国人都默默接受,不能携带液体登机等诸多不便,更是并无怨言了。这一切,一贯假设是美国政府在私隐与国家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得到美国全民接受和配合。
    斯诺登披露NSA的做法,显然,并非如此,美国政府的手伸得太长了,已经侵犯个人生活领域,只是调查数字显示,多数美国人在恐怖袭击威胁面前,于私隐,仍然愿意让步。随着事态持续发酵,美国民意会否转变?仍待观察,不过,奥巴马政府迄今,在国内,未遇到太大压力,是事实。
    美国国内促使奥巴马政府改变监控政策的动力不足,至于外部力量,欧洲方面反应强烈,因为,斯诺登披露的情形,若属实,NSA的做法已经牴触了欧洲许多国家的私隐法。
    奥巴马本月18日访问德国,德国政府表示,届时,总理默克尔将向奥巴马询问NSA的监控计划。事实上,NSA可以直接到美国九大电讯业企业的伺服器取数据资料,其监控范围和方式,超越反恐所需,NSA劳师动众,蒐集所得,究竟有什么用途?若美国不解释清楚,只能被世人怀疑,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在美国以外,欧洲对NSA的不当行径,最有发言权,期望欧洲对奥巴马政府施加足够压力,使全球民众的私隐,以至一些国家的国家安全,重新得到保障和尊重。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