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父亲的故事。
现在的欧盟委员会主席是名女性德国人,名为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她之前的职位是德国国防部长。但我们很少知道的是,乌尔苏拉·冯德莱恩的父亲Ernst Albrecht也是德国非常著名的政治人物,在上世纪70年代,曾任德国下萨克森州州长一职。
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生了很多事。七十年代末,越共取得彻底的胜利。随之发生大规模排华事件,1979年,45万越南华侨被迫走上了南中国海的死亡航行。一艘艘满载几百、几千名难民的超载船只,漂流在公海上。周边国家都拒绝他们上岸,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他们。一艘艘破旧不堪的船只没有方向地在公海上航行,航行,一半以上的船只被海盗抢劫一空,无数妇女被海盗强奸轮奸,很多船只翻掉。
一个标志性的是1978年10月的“海虹号”难民船,载着2500位难民。经过长途航行终于到达马来西亚,却被拒绝上岸,只能再前往菲律宾,也被拒绝上岸,再前往香港,依旧被拒绝上岸。这艘船只能没有目的的在公海上航行,两个多月了,全船人在等待死亡、走向死亡。当时德国《明镜周刊》对船上情景的描述:“小便的骚臭味像一层云雾笼罩着船舱,粪便和汗迹环绕船沿,有些人靠着船栏,有些人无声地躺在生锈的甲板上。”
德国战后收留了几百万来自东欧的难民,但从来没有收留过欧洲之外的难民。当时是社会民主党与自由民主党联合执政,总理勃朗特算是非常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了,因为他的难民接收政策还获得197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但就连他都不愿接受越南华侨难民。谁来提供资金?谁来提供住宿?这些基督教世界之外的人,以后如何融入德国社会?有些政治家直接说:这些中国人50年都无法融入德国社会。如果德国收留了一部分越南华侨,会引来更多的越南华侨涌向德国。。。注意:所有今天人们拒绝收留难民的理由,当年全都提出了,而且有德国式详尽的专家分析。恰恰在那个时期,西德政府为了接受来自东欧的德裔后代—其实也是逃脱东欧专制的难民—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从1970年到1992年,西德接受了来自苏联的233,4万,来自波兰的144,5万,来自捷克和南斯拉夫的19,5万……占了西德人口7%。而这之前,西德就已经接纳了600万东德逃亡民众了。
但电视屏幕上越南华侨的遭遇是如此触目惊心—西德于1967年8月25日开始彩色电视。终于,基督教民主党政治家、下萨克森州州长Ernst Albrecht吐出了他的心声:真的是看不下去了,不能大家都在观望这样一场人间惨剧。他要从海虹号难民船上收留1000名越南华侨来西德,来下萨克森,所有费用由下萨克森州自己承担!
他的决定轰动西德,也一下改变了德国政界完全拒绝华侨难民的政治态度。1978年12月圣诞前夕,第一批163名难民坐飞机抵达下萨克森,州内政部部长亲自前往机场迎接,欢迎人群和记者挤得机场水泄不通,靠组织者拉成人墙让华侨难民通过。医疗队全部在机场等候,难民们一下飞机就安排进行彻底的身体检查,经过这样的磨难全都体弱、对德国人来说都是重病人。
救援越南华人难民最后延伸成一场德国社会的全民运动,德国战后最著名作家之一Marion Dönhoff(1909-2002)召集报社开会,说我们仅仅报道和呼吁是不够的,我们要自己行动起来!她亲自连夜写出杂志社论,呼吁读者们能予捐款,抢救越南华侨。《时代周刊》的呼吁立即得到了社会响应,几天内就获得200多万马克捐款,捐款中的感人事情就太多了:企业家Kurt Körber(1909-1992)一人捐款50万马克(后来他将价值5,6亿欧元的整个企业捐献给公益基金会),两位小女孩拿出积蓄的5马克到报社捐款,一位在狱女犯人邮寄来30马克……国不在强弱,人不在贫富,如果有救人之心,总是能做点事的。
1979年德国政府答应德国收留1万名越南华侨难民,后来又提高到2万。1982年德国政府宣布救援活动结束。却又引来社会抗议,许多德国知名人士如德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Alfred Biolek、著名作家和社会民主党议员Freimut Duve都参与请愿。结果,德国政府只能再延长援救行动,就这样,德国接受的越南华侨难民越来越多,大大超出原来许诺的2万限额,达到了4万多。过后社会上又呼吁,作为德国宪法对家庭的特殊保护,必须容许任何难民的家属无条件来德。这样德国又无条件接受了许多难民在越南或在流亡途中的夫妻、父母和小孩。
当年接受第一批越南华侨、从而改变德国政策的萨克森州州长Ernst Albrecht博士,2003年开始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脑退化)。他没想过找几位被他救了一命的越南华侨来伺候,而是由自己的女儿(医学博士和经济学硕士)在家照顾,直到2014年12月13日去世(84岁)。这位女性,就是现在的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