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破解城市二元結構難題,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

李克強:破解城市二元結構難題,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www.gov.cn;2012年09月26日07時07分;來源:新華社

李克強在全國資源型城市與獨立工礦區
可持續發展及棚戶區改造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及其棚戶區改造
破解城市二元結構難題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

9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北京出席全國資源型城市與獨立工礦區可持續發展及棚戶區改造工作座談會並發表講話。新華社記者 張鐸 攝

新華社北京9月25日電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全國資源型城市與獨立工礦區可持續發展及棚戶區改造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推動獨立工礦區轉型,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三位一體”推進,著力破解城市內部二元結構難題,帶動內需擴大和就業增加,走可持續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會前,李克強參觀了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及棚戶區改造成效圖片展示。會上,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負責人匯報了促進資源型城市與獨立工礦區轉型及棚戶區改造情況和下一步打算,有關地方負責人談了本地做法和建議。李克強與大家深入交流,並對需要抓緊研究推進的工作進行了現場部署。他說,資源型城市及獨立工礦區是我國重化工業的搖籃。新中國成立後,為盡快實現我國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在一些資源富集地區“因礦設市”、“因廠設區”,逐步形成了職工集聚的城鎮。當時大家住工棚、住簡易房,在十分簡陋的生活條件下,開展了大規模資源開采和加工,提供了大量的煤炭、原油、鐵礦石、木材和其他基礎產品,為建立我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推進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李克強說,經過長期開發,不少資源型城市和礦區資源逐步枯竭,普遍出現了接續產業跟不上、就業困難、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社會保障負擔重等問題,與其他城市的發展差距拉大,很多獨立工礦區人均財力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1/5。當前資源枯竭城市及工礦區的居民仍有6000-7000萬人,其中相當一部分還住在棚戶區,成為我國城市內部二元結構的集中反映。這既是歷史遺留的問題,也是我國推進現代化進程、建設和諧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李克強指出,資源型城市轉型和棚戶區改造是擴內需、調結構的重要內容和巨大潛力源泉。近些年來,國家採取增加轉移支付、扶持替代產業發展、實施礦山環境治理重點工程等措施,在當地黨委、政府和乾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使資源型城市及工礦區轉型發展有了明顯進展。尤其是近幾年國家大規模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其中一半是棚戶區改造,在已完成的1000多萬戶棚改中,有幾百萬戶集中在資源枯竭城市。一些地方完成棚改後,各方面面貌煥然一新,生態環境也有了很大改善,從被遺忘的角落變成宜居之地和投資熱土,新的產業特別是服務業隨之而來、隨之而興,就業、收入、消費都持續增加。實踐證明,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和棚戶區改造,不僅可以改善幾千萬人的生活,而且能夠創造巨大的需求,帶來一舉多得的效應。

李克強說,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是推進資源型城市及工礦區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解決城市“二元結構”矛盾的切入點。當前,收入分配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城鄉差距問題既普遍又突出,而城市二元結構中的高低收入差距往往更大,繁華的城市中心區與簡陋的棚戶區、工礦區並存,形成了明顯反差,資源枯竭城市困難群眾更多。目前,資源枯竭城市低保人口比例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倍,不少工礦區和棚戶區低保人口比例甚至達到50%左右。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逐步補上這筆歷史欠賬,保障和改善這些群眾的基本民生,體現了調節收入分配“托底”的要求,把這塊收入差距的最“短板”補上了,就能夠產生倍增效應,更有力地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和城鎮化順利推進。

李克強指出,要把資源型城市轉型和棚戶區改造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任務。城鎮化是我國發展的一個大戰略,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麵積擴張,而是要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各級政府要按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積極創造轉型發展的環境。突出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集中力量一場一場打“殲滅戰”,由“大片”至“小片”,逐步完成城市和工礦棚戶區的改造任務。將獨立工礦區納入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支持範圍,因地制宜,宜改則改,宜搬則搬。資源型城市轉型,要以企業為主體,既瞄準資源深加工,又注重發展非資源產業,關鍵是能帶動更多就業。對於近些年在資源富集地區發展形成的新興工業區,既要支持,也要引導,防止產生新的封閉棚戶區和趨於剛性的城市二元結構。他強調,資源型城市及工礦區轉型發展、棚戶區改造是一項長期艱鉅、系統複雜的工作,要科學規劃,摸清底數,依靠改革作為動力,創新體制機制,統籌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加快建立資源開發補償、衰退產業援助、專項資金支持等長效機制,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負責人、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有關企業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中國上海棚戶區居民恭喜(普陀區西合德里,蘇州河畔居民劉奶奶恭賀)

《上海市城市建設和管理“十二五”規劃》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12年07月17日

上海市城市建設和管理“十二五”規劃

城鄉建築和住宅迅猛發展。 “十一五”末,上海市建築業總產值達到3827億元,形成百萬建築大軍和全國最為開放的建築市場之一。
住宅房地產業平穩較快發展,2010年年底,全市各類房屋建築面積達到8.7億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約5億平方米。
“十一五”期間,中心城區拆除二級舊里以下房屋343萬平方米,全市新增住宅約1.2億平方米,其中,經濟適用住房開工建設超過1000萬平方米,徵收安置住房(動遷安置房)開工建設3250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從15.5平方米,增加到17.5平方米。

保障性住房建設與市民改善需要,仍有差距。對城市基礎設施的維護管理水平亟需提高。

以郊區新城為重點,突破城市空間佈局瓶頸

中心城區和郊區統籌發展,優化城市空間佈局,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嚴格控制中心城區高強度再開發,穩妥推進世博園區後續開發利用和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等區域性建設;以嘉定、青浦、奉賢南橋、松江、南匯等新城為重點,形成產業配套、設施完善、適宜居住,與中心城區功能互補、層次各異的新城體系;加快新城對外交通網建設,完善郊區公路對外銜接網絡,使新城盡快融入長三角區域的都市圈。

以宜居環境為重點,構築和諧城市

統籌考慮加快發展和改善民生,推進舊區改造新機制,加強既有建築綜合改造和歷史風貌保護,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進一步擴大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受益面;

著力改善民生

聚焦住房保障、交通出行和新農村建設,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擴大保障性住房受益面,大力提高公交出行比例,明顯改善郊區農村市政公用服務和人居環境水平。

——各類保障性住房新增供應約100萬套(間);

——完成改造中心城區二級舊里以下房屋面積約350萬平方米;

——完成郊區農村村莊改造500個(年均100個),農村生活污水有效處理戶數新增20萬戶。

  
“十二五”城市建設主要任務

住房保障

  1.優化住房供應結構。 “十二五”繼續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應力度。確保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供應,加大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土地供應,切實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應量,確保中小套型住宅(包括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佔全市新建住宅的比例不小於70%。引導新建住房與郊區新城、新市鎮、大型居住社區建設相結合,合理安排住房建設佈局。

  2.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 5年內新增廉租住房受益家庭7.5萬戶(套),到“十二五”期末累計受益家庭約15萬戶(套),符合條件的廉租申請家庭做到“應保盡保”; 5年內新開工建設2000萬平方米共有產權保障住房(經濟適用住房),新增供應2500萬平方米、約40萬套;進一步完善公共租賃住房運行機制和配套政策,結合舊區改造、大型居住社區、市政基礎設施等建設,通過新建、配建、改建、收購、轉化等方式,5年內開工建設和籌措公共租賃住房(含單位租賃住房)1000萬平方米,新增供應900萬平方米、約18萬套(間);結合大型居住社區規劃和建設,重點推進徵收安置住房(動遷安置房)房源和市政公建配套建設,5年內新開工建設徵收安置住房(動遷安置房)3200萬平方米,搭橋供應2500萬平方米、約35萬套。

  3.積極推進舊區改造。 “十二五”期間全市完成約350萬平方米中心城區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受益居民約15萬戶。啟動郊區城鎮棚戶簡屋改造,繼續推進郊區農村低收入戶危房改造,積極推進“城中村”改造。進一步推進舊住房綜合改造,通過成套改造、綜合整治、平改坡以及“拆落地”等方式,改善市民群眾居住條件和環境質量。

重點推進郊區新城、新市鎮、大型居住社區建設。堅持城鄉一體、均衡發展,推動建設重心向郊區轉移,優化提升松江新城、嘉定新城功能,著力推進南匯新城、南橋新城、青浦新城建設,深化完善市域城鎮體系,基本形成健全的基礎設施保障體系。重點推進浦東川沙、金山楓涇、閔行浦江、崇明陳家鎮等發展改革試點鎮以及松江泗涇和九亭、青浦徐涇等新市鎮建設。全面推進大型居住社區建設。繼續推進和完成500個村莊綜合改造,啟動開展郊區綠色重點小城鎮建設試點工作。

中國上海楊浦區,楊浦大橋下,周家牌路棚戶區居民王爺爺恭賀(黃埔江畔居民恭喜)

來信標題: 動遷問題
來信日期: 2012-09-05
來信內容: 尊敬的市長,您好!
本人居住在中山北路蘭風新村,該地區多次有傳聞要拆遷,但遲遲未有確切消息。長期以來該地區髒亂差、外來人口密集、住房安全隱患常發,去年就有多起因房屋問題引發的火災。
今年上海經歷了特大颱風“海葵”的影響,地區積水嚴重,極大的影響了居民生活。
請問該地區何時會動遷,望回复!

回复日期: 2012-09-21
回复單位: 普陀區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http://wsxf.sh.gov.cn/szzcnew/PageList.aspx?State=C4AD4221A364E620&LetterID=B937A1782FE09DE1
回复內容: 楊之成:您好!
您於2012年09月05日致信韓正同志,反映蘭鳳新村動遷問題。
經研究,現將處理意見答復如下:
根據2011年1月21公佈施行的國務院令第590號《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和2011年10月29日公佈施行的滬府令第71號《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實施細則》的相關規定可知:舊城區改建應納入區(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確需徵收房屋的,由區(縣)人民政府作出征收決定。目前您反映的居住地塊尚未列入普陀區房屋徵收範圍。

來自11個國家的55名來華留學新生,9月25日成為新成立的“上海市外國留學生預科學院”首屆學員。這批留學生計劃在滬上各高校進行本科學習,但在漢語知識和能力、相關專業知識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等方面,還未達到中國高校專業階段學習的基本標準,因此他們將在預科學院度過一年“熱身期”,再進入各自高校求學。

基地由市教委設立,委託上海師範大學進行管理與日常教學。預科學院招生面向文理工各科來華留學生,學制為1至2年,今年先期試點一年制。首批學生開班後,實行小班教學,並適當分合。預科學習後半段,則將適當增設文、理、工科專業基礎課程,為學生日後專業學習打好基礎。目前,學院共有漢語教師11名,包括2位副教授及碩士生導師,所有教師均為碩士及以上學歷,其中不乏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和研究工作10年以上、編著有多部對外漢語教材的資深教師。

李克强:破解城市二元结构难题,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2012年09月26日 07时07分;来源:新华社

李克强在全国资源型城市与独立工矿区
可持续发展及棚户区改造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及其棚户区改造
破解城市二元结构难题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9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北京出席全国资源型城市与独立工矿区可持续发展及棚户区改造工作座谈会并发表讲话。新华社记者 张铎 摄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 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全国资源型城市与独立工矿区可持续发展及棚户区改造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推动独立工矿区转型,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三位一体”推进,着力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难题,带动内需扩大和就业增加,走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会前,李克强参观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及棚户区改造成效图片展示。会上,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人汇报了促进资源型城市与独立工矿区转型及棚户区改造情况和下一步打算,有关地方负责人谈了本地做法和建议。李克强与大家深入交流,并对需要抓紧研究推进的工作进行了现场部署。他说,资源型城市及独立工矿区是我国重化工业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为尽快实现我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在一些资源富集地区“因矿设市”、“因厂设区”,逐步形成了职工集聚的城镇。当时大家住工棚、住简易房,在十分简陋的生活条件下,开展了大规模资源开采和加工,提供了大量的煤炭、原油、铁矿石、木材和其他基础产品,为建立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克强说,经过长期开发,不少资源型城市和矿区资源逐步枯竭,普遍出现了接续产业跟不上、就业困难、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社会保障负担重等问题,与其他城市的发展差距拉大,很多独立工矿区人均财力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5。当前资源枯竭城市及工矿区的居民仍有6000-7000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还住在棚户区,成为我国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集中反映。这既是历史遗留的问题,也是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建设和谐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李克强指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和棚户区改造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内容和巨大潜力源泉。近些年来,国家采取增加转移支付、扶持替代产业发展、实施矿山环境治理重点工程等措施,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使资源型城市及工矿区转型发展有了明显进展。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其中一半是棚户区改造,在已完成的1000多万户棚改中,有几百万户集中在资源枯竭城市。一些地方完成棚改后,各方面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从被遗忘的角落变成宜居之地和投资热土,新的产业特别是服务业随之而来、随之而兴,就业、收入、消费都持续增加。实践证明,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棚户区改造,不仅可以改善几千万人的生活,而且能够创造巨大的需求,带来一举多得的效应。

李克强说,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是推进资源型城市及工矿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解决城市“二元结构”矛盾的切入点。当前,收入分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城乡差距问题既普遍又突出,而城市二元结构中的高低收入差距往往更大,繁华的城市中心区与简陋的棚户区、工矿区并存,形成了明显反差,资源枯竭城市困难群众更多。目前,资源枯竭城市低保人口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倍,不少工矿区和棚户区低保人口比例甚至达到50%左右。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逐步补上这笔历史欠账,保障和改善这些群众的基本民生,体现了调节收入分配“托底”的要求,把这块收入差距的最“短板”补上了,就能够产生倍增效应,更有力地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和城镇化顺利推进。

李克强指出,要把资源型城市转型和棚户区改造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城镇化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各级政府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积极创造转型发展的环境。突出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集中力量一场一场打“歼灭战”,由“大片”至“小片”,逐步完成城市和工矿棚户区的改造任务。将独立工矿区纳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持范围,因地制宜,宜改则改,宜搬则搬。资源型城市转型,要以企业为主体,既瞄准资源深加工,又注重发展非资源产业,关键是能带动更多就业。对于近些年在资源富集地区发展形成的新兴工业区,既要支持,也要引导,防止产生新的封闭棚户区和趋于刚性的城市二元结构。他强调,资源型城市及工矿区转型发展、棚户区改造是一项长期艰巨、系统复杂的工作,要科学规划,摸清底数,依靠改革作为动力,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加快建立资源开发补偿、衰退产业援助、专项资金支持等长效机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负责人、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上海棚户区居民恭喜(普陀区西合德里,苏州河畔居民刘奶奶恭贺)

《上海市城市建设和管理“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12年07月17日

上海市城市建设和管理“十二五”规划

城乡建筑和住宅迅猛发展。“十一五”末,上海市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827亿元,形成百万建筑大军和全国最为开放的建筑市场之一。
住宅房地产业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年底,全市各类房屋建筑面积达到8.7亿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约5亿平方米。
“十一五”期间,中心城区拆除二级旧里以下房屋343万平方米,全市新增住宅约1.2亿平方米,其中,经济适用住房开工建设超过1000万平方米,征收安置住房(动迁安置房)开工建设325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从15.5平方米,增加到17.5平方米。

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市民改善需要,仍有差距。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水平亟需提高。

以郊区新城为重点,突破城市空间布局瓶颈

中心城区和郊区统筹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严格控制中心城区高强度再开发,稳妥推进世博园区后续开发利用和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等区域性建设;以嘉定、青浦、奉贤南桥、松江、南汇等新城为重点,形成产业配套、设施完善、适宜居住,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层次各异的新城体系;加快新城对外交通网建设,完善郊区公路对外衔接网络,使新城尽快融入长三角区域的都市圈。

以宜居环境为重点,构筑和谐城市

统筹考虑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推进旧区改造新机制,加强既有建筑综合改造和历史风貌保护,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扩大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受益面;

着力改善民生

聚焦住房保障、交通出行和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扩大保障性住房受益面,大力提高公交出行比例,明显改善郊区农村市政公用服务和人居环境水平。

  ——各类保障性住房新增供应约100万套(间);

  ——完成改造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面积约350万平方米;

  ——完成郊区农村村庄改造500个(年均100个),农村生活污水有效处理户数新增20万户。

  
“十二五”城市建设主要任务

住房保障

  1.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十二五”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力度。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加大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土地供应,切实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量,确保中小套型住宅(包括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占全市新建住宅的比例不小于70%。引导新建住房与郊区新城、新市镇、大型居住社区建设相结合,合理安排住房建设布局。

  2.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5年内新增廉租住房受益家庭7.5万户(套),到“十二五”期末累计受益家庭约15万户(套),符合条件的廉租申请家庭做到“应保尽保”;5年内新开工建设2000万平方米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新增供应2500万平方米、约40万套;进一步完善公共租赁住房运行机制和配套政策,结合旧区改造、大型居住社区、市政基础设施等建设,通过新建、配建、改建、收购、转化等方式,5年内开工建设和筹措公共租赁住房(含单位租赁住房)1000万平方米,新增供应900万平方米、约18万套(间);结合大型居住社区规划和建设,重点推进征收安置住房(动迁安置房)房源和市政公建配套建设,5年内新开工建设征收安置住房(动迁安置房)3200万平方米,搭桥供应2500万平方米、约35万套。

  3.积极推进旧区改造。“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约35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受益居民约15万户。启动郊区城镇棚户简屋改造,继续推进郊区农村低收入户危房改造,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进一步推进旧住房综合改造,通过成套改造、综合整治、平改坡以及“拆落地”等方式,改善市民群众居住条件和环境质量。

重点推进郊区新城、新市镇、大型居住社区建设。坚持城乡一体、均衡发展,推动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优化提升松江新城、嘉定新城功能,着力推进南汇新城、南桥新城、青浦新城建设,深化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健全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重点推进浦东川沙、金山枫泾、闵行浦江、崇明陈家镇等发展改革试点镇以及松江泗泾和九亭、青浦徐泾等新市镇建设。全面推进大型居住社区建设。继续推进和完成500个村庄综合改造,启动开展郊区绿色重点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

中国上海杨浦区,杨浦大桥下,周家牌路棚户区居民王爷爷恭贺(黄埔江畔居民恭喜)

来信标题: 动迁问题
来信日期: 2012-09-05
来信内容: 尊敬的市长,您好!
本人居住在中山北路兰风新村,该地区多次有传闻要拆迁,但迟迟未有确切消息。长期以来该地区脏乱差、外来人口密集、住房安全隐患常发,去年就有多起因房屋问题引发的火灾。
今年上海经历了特大台风“海葵”的影响,地区积水严重,极大的影响了居民生活。
请问该地区何时会动迁,望回复!

回复日期: 2012-09-21
回复单位: 普陀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 http://wsxf.sh.gov.cn/szzcnew/PageList.aspx?State=C4AD4221A364E620&LetterID=B937A1782FE09DE1
回复内容: 杨之成:您好!
您于2012年09月05日致信韩正同志,反映兰凤新村动迁问题。
经研究,现将处理意见答复如下:
根据2011年1月21公布施行的国务院令第590号《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和2011年10月29日公布施行的沪府令第71号《上海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可知:旧城区改建应纳入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确需征收房屋的,由区(县)人民政府作出征收决定。目前您反映的居住地块尚未列入普陀区房屋征收范围。

 来自11个国家的55名来华留学新生,9月25日成为新成立的“上海市外国留学生预科学院”首届学员。这批留学生计划在沪上各高校进行本科学习,但在汉语知识和能力、相关专业知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还未达到中国高校专业阶段学习的基本标准,因此他们将在预科学院度过一年“热身期”,再进入各自高校求学。

  基地由市教委设立,委托上海师范大学进行管理与日常教学。预科学院招生面向文理工各科来华留学生,学制为1至2年,今年先期试点一年制。首批学生开班后,实行小班教学,并适当分合。预科学习后半段,则将适当增设文、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日后专业学习打好基础。目前,学院共有汉语教师11名,包括2位副教授及硕士生导师,所有教师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其中不乏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工作10年以上、编著有多部对外汉语教材的资深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