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河是吳淞江進入上海市區段的俗稱

蘇州河是吳淞江進入上海市區段的俗稱

在任何正規文件中,蘇州河的大名,叫做吳淞江。

上海市檔案館研究員介紹,蘇州河屬於太湖水系,上海開埠前,蘇州河,一直叫吳淞江,只是上海開埠後,外國人發現,可以乘船,從這條河,到蘇州;所以,叫它為蘇州河。但是,中國官方資料,一直叫這條河,為吳淞江;所以,吳淞江這個大名,一直沒有改變。不過,根據習慣,以北新涇為界,吳淞江上游,稱為吳淞江,當地百姓也是這麼稱呼的

北新涇以東,為吳淞江下游,進入上海市區,上海人稱之蘇州河。
中文名: 蘇州河
外文名: Soozhow Creek
別名: 吳淞江
全長: 125公里
平均河寬: 約40~50米
流經區域: 蘇州、吳江、崑山、嘉定、青浦等
源頭: 太湖瓜涇口
中國上海蘇州河畔最後的棚戶區-西合德里(東新支路)居民們恭喜

發源流域  
發源於太湖瓜涇口,在上海市區外白渡橋附近,匯入黃浦江,全長125公里,上海境內54公里。古名“松江”,又因流域,在古代吳國境內,故稱之為“吳淞江”。吳淞江源出太湖瓜涇口,穿過江南運河,流經吳江、蘇州、吳縣、崑山、嘉定、青浦等縣市,在上海市區外白渡橋附近,注入黃浦江。  
蘇州河,全長125公里,平均河寬約40~50米,流量平均,僅10立方米/秒,旱季,接近於零。低水位時,水深2米左右,是上海通往江蘇南部,主要水上交通線和上海市區重要航道。
名稱溯源  
流淌了5000年的蘇州河,催生了幾乎大半個古代上海,此後,她花了100年的工夫,“搭建”了近代國際大都市的最初框架。蘇州河,原名吳淞江,全長125公里,是上海境內繼黃浦江之後的第二大河。蘇州河,源自太湖,在下游,與黃浦江交匯。  
現在,把東西流,經上海市區的這一段吳淞江,稱為“蘇州河”,這是沿用了外國人改的名字:Soozhow Creek。英國商人把吳淞江,稱作“蘇州河”,是因為,他們只知道,從這條河,通過青浦縣境內,一直可以到達蘇州。 1848 年,英國領事館與上海道台,訂立擴大租界的協議時,吳凇江的上海一段,正式改名為蘇州河。

黃浦奪淞蘇州河
  

明代以前,吳淞江曾是太湖的主要出海通道,黃浦江是其支流。當時的吳淞江下游,大致從北新涇經今曹楊新村至潭子灣向東北接虯江路至虯江碼頭,再沿今復興島以北段黃浦江,出大蹌浦口,匯入長江。

黃浦,原經上海浦在今嘉興路橋附近流入吳淞江.   

明初時,因吳淞江淤淺嚴重,黃浦口淤塞不通,當時的戶部尚書夏元吉疏浚吳淞江南北兩岸支流,引太使黃浦,從今復興島,向西北,流至吳淞口,入註長江,此後,吳淞口,實際成了黃浦口,故有“黃浦奪淞”之說,此後,吳淞江逐漸處於次要地位。

百年變遷  

蘇州河水,由西,向東,流入黃浦江。

上海的都市化是從東頭的河口開始,溯流向西延伸的。沿河兩岸,曾經錯落地散佈著農田、濕地、蘆葦、溝汊,冷僻的地方,野氣愈重,“秋風一起,叢葦蕭疏,日落時洪瀾回紫”。在都市化的鋪展之勢面前,這些土生土長的東西,已不能與膨脹的經濟共棲,它們不得不一步一步地向後退去。在它們騰出來的空間裡,參差地立起了英國領事館、禮查飯店、百老匯大廈、文匯博物院、新天安堂、光陸大戲院、​​公濟醫院大檔、郵政局大樓、自來水廠、天后宮、河濱大樓、自來火房、聖約翰書院(後為聖約翰大學)等等,各擅勝場的建築。這些樓群臨水而立,時人譬之為“連雲樓閣”。它們以商業繁華為擴展中的都市,畫出了一種側面的輪廓,流經其間的蘇州河,就此,成了一條城市的內河。  
一百多年來,城市長足發展的過程,是與人力影響和支配蘇州河的過程連在一起的。人力的影響和支配,使蘇州河日甚一日地,被兩岸的社會經濟構造籠罩,使蘇州河在不息的流淌之中,一點一點地失去了自然本色。  
20世紀中期,那一場改造中國的革命,使許多東西都發生了變化;這一條流過城市的河流,仍然在視野之外。 40多年前,小學課本描述,工廠裡的煙囪冒出來的濃煙,是以盛開的黑牡丹為比喻的。其誇張和遐想,既顯露了文人浪漫的不著邊際,又真實地記錄了那個時代的中國人對工業化的理想與期望。  
在21世紀到來的時候,沿河兩岸,正在新播綠色。綠色延伸,促成了希望和憧憬的延伸。我們期待著新世紀的蘇州河重現煙雨中的靈秀,夕照下的嫵媚;水里魚游,岸上鳥鳴。有萬千心願的牽動和盼望,這天已經來到。

中國上海蘇州河畔最後的棚戶區-西合德里(東新支路)居民們恭喜

河面橋樑  
蘇州河真正意義上的橋樑,始建於19世紀末,即,溝通當時英美租界的蘇州河口的“威爾斯橋”。原先,此橋,為木結構,20世紀20年代,在其側另建鋼結構大橋,即,著名的“外白渡橋”。 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位於上海城區的蘇州河段,先後建成了18座大橋。 19世紀所建,多為木結構,20世紀初,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這些橋中,不少為租界工部局所建或改建,因此,一般橋樑,都集中於蘇州河東段,多帶有濃郁的歐洲城市拱橋風格。自外白渡橋以西,分別有,乍浦路橋、四川路橋、河南路橋、福建路橋、浙江路橋、西藏路橋……若沿蘇州河西行,便可細細品味這些老橋的風韻。  
20世紀90年代以來,蘇州河的橋樑,經過維修、改造和擴建,增添了許多新的面貌。登高望去,點綴於河上的座座橋樑,已然化為件件精緻的樂器,匯入了蘇州河美妙的重奏樂章。

新老住宅  
從蘇州河沿岸看,東段弄堂較少,民居也多為高級公寓;

獨立的宅院建築和新式裡弄,未見(除原英國領事館邊上的領事私邸,可算“獨立宅院建築”外)。

自河南路起到恆豐路,弄堂密布,它們建築年代迥異,式樣,不盡相同。例如,斯文裡,位於蘇州河南岸、大通路兩側(稱東西斯文裡),縱向南伸至新閘路,是上海新式石庫門弄堂建築的早期代表,其建於1916年。概括而言,新式裡弄(石庫門)建築,不同舊式之處便在於,新式大量採用西方結構、裝修設備和裝潢材料,外觀上,更有“洋派”之氣。  
在今天的蘇州河岸,新造的高樓,比比皆是,和老房子形成對比。
歷史建築  
也許您以為,“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盛名,為外灘所專有,其實,蘇州河沿岸又何嘗不是呢?  
坐落於四川路橋北堍的郵政局大樓,便是這些建築中,較為突出的一座。大樓,建成於20世紀20年代中期,屬折衷主義建築風格。 8層高的塔樓,雄偉而不呆滯,頂部為巴洛克風格的裝飾亭,原有天使群雕和兩組主題雕像,環繞樓頂及裝飾亭(“文革”中,盡毀,現有的雕像,為20世紀90年代的作品),配以大樓兩側的科林斯柱,端莊秀麗,樓內,二層營業廳,寬敞華貴,時有“遠東第一大廳”之譽(現今的內部結構佈局,已有變動)。值得一提的是,該大樓,為上海第一座鋼筋結構和磚石外牆的建築,竣工之際,著實轟動了一番。  
蘇州河沿岸的優秀建築,不計其數,如,原英國領事館、河濱大樓、公濟醫院大樓、上海總商會大樓……   
建築是歷史的一部分,當您在蘇州河邊凝神關注那一棟棟建築時,您正在關注著歷史本身。

中國上海蘇州河畔最後的棚戶區-西合德里(東新支路)居民們恭喜

河流整治  
2007年5月,上海通過了《蘇州河綜合治理方案》。市政府提出兩個治理目標。

一,2000年底消除黑臭;

二,2010年魚蝦重現蘇州河。

歷史上的蘇州河水質清澈。二十世紀初,隨著上海人口、經濟的發展,蘇州河受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日益嚴重,1920年,市區河段開始出現黑臭。以後,逐漸加劇、擴散,1978年,上海境內河段全部受到污染,市區河段終年黑臭。經調查,造成蘇州河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生產、生活污水的排放、沉積在底泥中的有機物的釋放、支流帶入的污染、上游來水的水質較差、截流系統的溢流、不利的水動力條件、船舶污染及市政雨污水泵站的排放等。污染的蘇州河,嚴重影響上海成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形象,嚴重影響上海的可持續發展。上海人的母親河?蘇州河又清澈了,魚兒重返蘇州河。如今,蘇州河邊的一塊塊綠地成為周邊地區居民清晨健身的好去處;一幢幢高樓,從蘇州河畔崛起,蘇州河沿線的住房,早已被房產商瞄準,成為房產商開發的“黃金地段”;蘇州河裡,能捕捉魚虫和小魚,綠色浮萍,飄上了河面。  
橫跨10個區域、與300萬上海市民朝夕相伴的蘇州河原本水質清澈。 1911年,曾在蘇州河恆豐路立交橋附近,建造閘北水廠。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上海人口增多,工業快速發展,大量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都排入蘇州河,使得河水受到污染。 20年代,蘇州河水質出現了黑臭現象。 1928年,閘北水廠被迫遷到軍工路現址,改以黃浦江水為水源。此後,蘇州河污染逐年加重,1978年,上海境內河道全部遭受污染,成為蘇州河黑臭最嚴重期。  
據上海市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介紹,工業污水、生活污水和農業污水、畜禽污水等隨意排放直接導致了蘇州河的河道自淨能力不斷減退。嚴重的有機污染、底泥對水質的污染、支流對乾流的污染、不利的水動力條件,加劇了對蘇州河水質的污染和水上航運的影響。  
根據蘇州河第三次調水試驗的調查表明,造成蘇州河水質黑臭的突出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木瀆港、彭越浦、新涇港3條支流帶來的嚴重污染,每天約有25噸的污水排放進入蘇州河;
二是,市政泵站初期雨水排放造成的衝擊污染,每逢下雨,沿線的37座泵站滿溢,直接導致污染負荷;
三是,防洪灌溉影響河水流動,使得污染物負荷累積,污水團迴盪,水中的氧氣,逐漸消耗盡,水生的動物和植物不能生存,直接導致了蘇州河出現黑臭。  
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是一項“民心工程”。這項綜合整治工程是一項長期,並且複雜的系統工程,上海歷屆市委、市政府對蘇州河整治工作予以高度重視,這是上海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為進一步加強對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領導,1996年,市政府成立了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領導小組,徐匡迪市長擔任蘇州河整治領導小組組長。如此強大的領導陣容,在上海是第一次。  
按照市委、市政府治理蘇州河“以治水為中心,全面規劃,遠近結合,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方針,市政府把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確定為2000年,到2002年,上海城市管理和環境建設的“重中之重”,要求以蘇州河治理為重點,帶動全市中,小河道整治,加快規劃設施建設的步伐,充分發揮現有設施的作用。通過系統的截污、治污、引清、清淤、曝氣和綠化等17項工程措施,計劃投資人民幣200億元,要求2000年,基本消除蘇州河幹流黑臭,消除蘇州河與黃浦江交匯處的黑帶。  
萬名建設者經過3年多的努力,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在治水方面總投資8605億元的一期工程已經全面進入建設高潮,在兩岸環境整治和綠化建設方面也已經取得階段成果。  
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一期工程,包括水域和陸域的整治,水域,為上海境內的53.1公里河道和相應的支流河網水體,重點在於改善水質。陸域範圍,東起黃浦江、西抵江蘇省界、南鄰淀浦河、北達蘊藻浜,總面積達855平方公里,整治重點是,建設市區段長23.8公里、寬16-20米的綠化帶。  
一期工程內容,包括10個子項目,從水污染治理、水資源調度、沿線景觀改造三方面入手,對蘇州河幹流、主要支流和虹口港進行綜合整治,實施期為1998-2002年。  
蘇州河治理一期工程,自2007年以來,已經有7個子項目,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截至11月20日,六支流截污工程土建部分,全面展開,已經敷設管道61500米,完成沈井231座,14座泵站中的7座,已經開始設備安裝,7座正在進行上部結構施工,累計完成工作總量的74%。年內,可完成乾管土建施工和設備安裝,基本完成收集系統土建工程,2001年上半年竣工。虹口港、楊浦港旱流污水截流工程,已經完成10072米管道敷設,石洞口城市污水處理廠,已經完成一體化反應池樁基工程和圍堰工程。其中,經過繁鬧市區的管道,採用了高科技手段,幾乎是悄悄地從居民的樓底下,穿行的。  
綜合調水是2008年年底可以消除蘇州河幹流黑臭的主要措施。從5月31日起,蘇州河綜合調水措施成為蘇州河整治的一項常規性工作。調水主要通過吳淞路閘橋漲潮關閘、落潮開閘,將蘇州河水體變成由西向東單向流動的河流,使河內的污水不再因潮水的漲、落而上下迴盪。為了配合綜合調水,木瀆港、彭越浦、新涇港以及蘊藻浜等河道的閘門也相應實行調度方案。  
蘇州河綜合調水工程中的吳淞路橋閘改造和彭越浦泵閘建設工程已經竣工,並投入運行,保證了年內蘇州河幹流基本消除黑臭,上游26公里的河道防汛牆建設也已經完成,上游的河道疏浚正在進行,已經疏浚約116.09萬立方米預計12月底竣工。  
由於2008年6月19日入梅,7月2日出黴,屬於“空黴”,因此調水難度大。經過各方的努力,2008年6月10日,蘇州河基本消除了黑臭,8月,在蘇州河裡出現了綠萍、魚、魚虫、烏龜等水生動植物。  
自2008年5月31日調水以來,在感官上,蘇州河幹流,已經基本不黑臭了,過去,兩岸的居民,夏天不敢開窗,2008年夏天,可以開窗了。從蘇州河河口、鐵路橋、曹家渡等處的水體觀測點反映的情況看,除部分時間,受泵站排污影響外,蘇州河幹流,基本消除黑臭,水色呈青灰色或者青黃色。本來,匆匆掩鼻而過的市民,如今,開始向蘇州河投去了關注的目光,綠萍、小魚、綠林、高樓,蘇州河所有的這一切變化,成了街頭巷尾老百姓的談資。  
蘇州河支流污水截流工程,是蘇州河治水的主要措施,是蘇州河消除黑臭的重要前提。支流污水截流工程的污水收集範圍,約200平方公里,計劃截流污染源1635個,截流污水量25.44萬噸/日,排放污水的80;另外,一期40石洞口城市污水處理廠,將削減六支流截污中北片污水,對長江大水體的污染。支流污水截流工程已經按計劃全面開展,對截流的污染源單位的納管工作,已經啟動,2009年6底以前,將完成污染源的截污納管。閘北區糞碼頭搬遷,在2009年上半年完成,長壽路橋以東的環衛碼頭搬遷,力爭完成。  
2002水質進一步改善,長壽路橋以東將建成濱河林蔭道,2010,蘇州河與黃浦江、蘇州河幹流與支流水質的同步改善,全面提高水體質量,恢復水系環境生態功能,使市區河段中有魚。  
蘇州河流域的管理,將有法可依,市政府頒布了《上海市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管理辦法》,並於1998年1日實施,目前,正在製訂《上海市蘇州河環境管理條例》,將是上海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內容。

現狀標準  
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一期工程,經過五年的努力,實現了市委、市政府確定的目標。  
一、幹流水質主要指標年平均值,基本達到國家規定的景觀水標準-堅持了截污治污、重在治本,蘇州河幹流在消除黑臭以後,主要指標CODCr、BOD5,和DO年平均值,基本達到了國家規定的景觀用水標準(Ⅴ類水)。  
最為黑臭的武寧路橋斷面水質數據表明,蘇州河幹流水質總體上呈現出逐年好轉的良好趨勢。與1998年相比,2002年DO濃度幾乎增長了一倍,CODCr、BOD5及NH3-N濃度的降幅也均在60%以上,說明水質明顯改善。而DO的增加,也為蘇州河生態系統的進一步恢復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河道生態系統逐步改善-隨著河道水質逐步好轉,蘇州河生態系統,在同步改善,水生生物種類和底棲動物生物量,不斷增加,水體的生物毒性下降,水中,開始有魚。
  
1.在污染最嚴重的武寧路橋斷面,市環境監測中心,於2000年8月,第一次,從底泥中發現,昆蟲幼蟲的踪跡。這表明,隨著河水污染程度的不斷降低,生命開始重新回歸。  
2.蘇州河下游著生動物種類及多樣性增加。 2002年上半年,與1999年,綜合調水前的監測數據相比,游著生動物狀況,有明顯改善,武寧路橋和浙江路橋斷面種類數,有大幅度增加(增加近50%),多樣性指數,分別由1999年的0.8,和1.0,上升到1.3,和1.4。水質生物評價,從重污染,恢復到中污染,表明,一期工程實施後,下游水質改善顯著
3.蘇州河下游的底棲動物生物量明顯增加。如北新涇斷面底棲動物的生物量由1999年的288個/m2增加到1178.7個/m2,增加了300%;武寧路橋斷面也由調水前的未檢出增加到112個/m2。同時,底棲動物種類,有一定變化,2001年下半年,在武寧路橋斷面,發現了清潔指示種橢圓蘿蔔螺(Tubifexsinicus)和中華海鮎(Ariussinensis),說明,武寧路橋斷面的底質,已得到了很大改善。  
4.動物優勢種,發生變化。與1999年相比,2002年上半年,蘇州河下游斷面底棲動物優勢種,仍為2種寡毛類:霍甫水絲蚓(Limnodrilushoffmeisteri)和蘇氏尾鰓蚓(Branchiurasowerbyi),但,所佔比例,發生一定變化。例如,武寧路橋需氧生活的蘇氏尾鰓蚓,佔總個體數的百分比,為7.5%;1999年,僅為3.2%,增加了三倍多。從蘇氏尾鰓蚓所佔百分比,可以看出,2002年上半年,蘇州河下游斷面底質的氧含量,與1999年同期比較,有了一定的增加。  
5.蘇州河水體毒性下降。 2001年,對蘇州河幹流水體,進行魚類急性毒性試驗的結果顯示:蘇州河,浙江路橋、武寧路橋、北新涇、趙屯,四個斷面的水樣,在96小時內,使試驗魚類(斑馬魚)致死的比例,均小於20%,沒有達到急性毒性規定的50%試驗魚類致死的標準,說明,蘇州河水體毒性得到很大的改善。  
6.蘇州河市區段,魚類品種,有所增加。 2001年7月,在市區段,出現了成群的小型魚類,對採集到的樣本,進行分類鑑定,確認為,鯉形目的高體鰟鮍魚和鱂形目的食蚊魚。同年11月,採集到了鯉科的麥穗魚和鬥魚科的鬥魚。  
三、蘇州河市區六支流截污率,達到75%以上
經過市、區兩級政府,五年的共同努力,至2002年底,蘇州河市區六支流範圍內的截污率,達到75%以上,昔日污染最嚴重的三條支流━━彭越浦、木瀆港、新涇港的水質,得到改善。  
四、虹口港和楊樹浦港水系,旱天,基本消除黑臭
虹口港和楊樹浦港水系,平均旱流截污率為50~60%,同時,實施調水措施,虹口港和楊樹浦港水系,旱天,基本消除黑臭。  
五、兩岸髒亂差現象,有所好轉   
完成長壽路橋以東,環衛碼頭的拆除工作,沿河,建成約10km長的綠化帶,綠化面積達16萬m2。

中國上海蘇州河畔最後的棚戶區-西合德里(東新支路)居民們恭喜

上海市旅遊景區

5A級-3A級
5A ▪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 浦東新區) ▪ 上海世博園( 浦東新區、盧浦區、黃浦區)
▪ 朱家角( 青浦區) ▪ 上海外灘( 黃浦區)
▪ 田子坊( 盧灣區) ▪ 新天地( 盧灣區)
▪ 文廟( 黃浦區) ▪ 豫園( 黃浦區)
▪ 金茂大廈88層觀光廳( 浦東新區) ▪ 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群( 黃浦區)
▪ 上海博物館( 黃浦區) ▪ 龍華寺( 徐匯區)
▪ 濱江大道( 浦東區) ▪ 中共一大會址( 盧灣區)

4A ▪ 東平國家森林公園( 崇明島) ▪ 崇明島( 崇明縣)
▪ 上海歡樂谷( 松江區) ▪ 上海科技館( 浦東新區)
▪ 上海野生動物園( 南匯區) ▪ 老城隍廟( 黃浦區)
▪ 多倫路文化街( 虹口區) ▪ 南京路步行街( 黃浦區)
▪ 磁懸浮列車( 上海市) ▪ 衡山路休閒街( 徐匯區)
▪ 淮海路商業街( 黃浦區) ▪ 大洋海底世界( 楊浦區)
▪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 浦東新區) ▪ 浦江遊覽( 黃浦區)
▪ M50創意園( 閘北區) ▪ 上海動物園( 長寧區)
▪ 靜安寺( 靜安區) ▪ 古漪園( 嘉定區)
▪ 蘇州河 ▪ 上海大劇院 ( 黃浦區)
▪ 盧浦大橋 ( 盧灣區、浦東新區)

3A ▪ 上海浦東射擊俱樂部( 南匯區) ▪ 錦江樂園( 閔行區)
▪ 上海杜莎夫人蠟像館( 黃浦區) ▪ 徐家匯天主教堂( 徐匯區)
▪ 楓涇古鎮( 金山區) ▪ 滴水湖( 浦東新區)
▪ 福州路文化街( 黃浦區) ▪ 上海海洋水族館( 浦東新區)
▪ 淀山湖風景區( 青浦區) ▪ 熱帶風暴( 閔行區)
▪ 上海植物園( 徐匯區) ▪ 外灘情人牆( 黃浦區)
▪ 大觀園( 青浦區) ▪ 上海老街( 黃浦區)
▪ 上海車墩影視樂園( 松江區) ▪ 七寶老街( 閔行區)
▪ 玉佛寺( 普陀區) ▪ 1933老場坊( 虹口區)
▪ 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 楊浦區) ▪ 上海圖書館( 徐匯區)
▪ 世紀公園( 浦東新區) ▪ 外白渡橋( 虹口區)
▪ 東方綠舟( 青浦區) ▪ 上海八萬人體育場( 徐匯區)
▪ 番茄農莊( 松江區) ▪ 金山城市沙灘( 金山區)
▪ 紅坊( 長寧區) ▪ 月湖雕塑公園( 松江區)
▪ 馬勒別墅( 盧灣區) ▪ ERA時空之旅( 閘北區)
▪ 陸家嘴中心綠地( 浦東新區) ▪ 東佘山園( 松江區)
▪ 龍華烈士陵園( 徐匯區) ▪ 同樂坊( 靜安區)
▪ 東方藝術中心( 浦東新區) ▪ 國際會議中心( 松江區)
▪ 8號橋( 盧灣區) ▪ 桃源民俗村( 南匯區)
▪ 龍華旅遊城( 徐匯區) ▪ 雁蕩路休閒街( 盧灣區)
▪ 海灣旅遊區( 奉賢區) ▪ 西佘山園( 松江區)
▪ 上海自然博物館( 靜安區) ▪ 桂林公園( 徐匯區)
▪ 太陽島度假村( 青浦區) ▪ 浦東高橋濱江森林公園( 浦東新區)
▪ 嘉定孔廟( 嘉定區) ▪ 橋鄉金澤( 青浦區)
▪ 陳毅廣場( 上海市) ▪ 上海郵政博物館( 虹口區)
▪ 瀏河島度假村( 嘉定區) ▪ 唐經幢( 嘉定區)
▪ 天馬山( 松江區) ▪ 金山農民畫村( 金山區)
▪ 和平公園( 虹口區) ▪ 方塔( 松江區)
▪ 陳雲紀念館( 青浦區) ▪ 龍華塔( 徐匯區)

中國上海蘇州河畔最後的棚戶區-西合德里(東新支路)居民們恭喜

In any formal document, the name of the Suzhou River, called the Wusong the river.

Archives researcher of Shanghai, the Suzhou River, Taihu River, before the Opening of Shanghai, Suzhou River, has been Jiaowu Songjiang, Shanghai port, foreigners found, can take a boat from the river, to Suzhou; so call for the Suzhou River. However, China’s official data, has been called this river, for the Wusong River; so, Wusong River name has not changed.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new Jing north of habit, as the boundary, Wusong River upstream, known as the Wusong River, local people are so called

The east of Beixinjing, Wusong River downstream into Shanghai, the Suzhou River in Shanghai person.
Chinese Name: Suzhou River
Foreign Name: Soozhow Creek
Alias: Wusong River
Length: 125 km
Average river width: about 40 to 50 m
Flowing through the region: Suzhou, Wujiang, Kunshan, Jiading, Qingpu and other
Source: Taihu melon Jing mouth
Residents Congratulations Suzhou River, Shanghai, China last shanty towns – West co-Delhi (East branch)

苏州河是吴淞江进入上海市区段的俗称

在任何正规文件中,苏州河的大名,叫做吴淞江。

上海市档案馆研究员介绍,苏州河属于太湖水系,上海开埠前,苏州河,一直叫吴淞江,只是上海开埠后,外国人发现,可以乘船,从这条河,到苏州;所以,叫它为苏州河。但是,中国官方资料,一直叫这条河,为吴淞江;所以,吴淞江这个大名,一直没有改变。不过,根据习惯,以北新泾为界,吴淞江上游,称为吴淞江,当地百姓也是这么称呼的

北新泾以东,为吴淞江下游,进入上海市区,上海人称之苏州河。
中文名: 苏州河
外文名: Soozhow Creek
别名: 吴淞江
全长: 125公里
平均河宽: 约40~50米
流经区域: 苏州、吴江、昆山、嘉定、青浦等
源头: 太湖瓜泾口
中国上海苏州河畔最后的棚户区-西合德里(东新支路)居民们恭喜

发源流域  
发源于太湖瓜泾口,在上海市区外白渡桥附近,汇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上海境内54公里。古名“松江”,又因流域,在古代吴国境内,故称之为“吴淞江”。吴淞江源出太湖瓜泾口,穿过江南运河,流经吴江、苏州、吴县、昆山、嘉定、青浦等县市,在上海市区外白渡桥附近,注入黄浦江。   
苏州河,全长125公里,平均河宽约40~50米,流量平均,仅10立方米/秒,旱季,接近于零。低水位时,水深2米左右,是上海通往江苏南部,主要水上交通线和上海市区重要航道。
名称溯源  
流淌了5000年的苏州河,催生了几乎大半个古代上海,此后,她花了100年的工夫,“搭建”了近代国际大都市的最初框架。苏州河,原名吴淞江,全长125公里,是上海境内继黄浦江之后的第二大河。苏州河,源自太湖,在下游,与黄浦江交汇。   
现在,把东西流,经上海市区的这一段吴淞江,称为“苏州河”,这是沿用了外国人改的名字:Soozhow Creek。英国商人把吴淞江,称作“苏州河”,是因为,他们只知道,从这条河,通过青浦县境内,一直可以到达苏州。1848 年,英国领事馆与上海道台,订立扩大租界的协议时,吴凇江的上海一段,正式改名为苏州河。

黄浦夺淞苏州河
  

明代以前,吴淞江曾是太湖的主要出海通道,黄浦江是其支流。当时的吴淞江下游,大致从北新泾经今曹杨新村至潭子湾向东北接虬江路至虬江码头,再沿今复兴岛以北段黄浦江,出大跄浦口,汇入长江。

黄浦,原经上海浦在今嘉兴路桥附近流入吴淞江.   

明初时,因吴淞江淤浅严重,黄浦口淤塞不通,当时的户部尚书夏元吉疏浚吴淞江南北两岸支流,引太使黄浦,从今复兴岛,向西北,流至吴淞口,入注长江,此后,吴淞口,实际成了黄浦口,故有“黄浦夺淞”之说,此后,吴淞江逐渐处于次要地位。

百年变迁  

苏州河水,由西,向东,流入黄浦江。

上海的都市化是从东头的河口开始,溯流向西延伸的。沿河两岸,曾经错落地散布着农田、湿地、芦苇、沟汊,冷僻的地方,野气愈重,“秋风一起,丛苇萧疏,日落时洪澜回紫”。在都市化的铺展之势面前,这些土生土长的东西,已不能与膨胀的经济共栖,它们不得不一步一步地向后退去。在它们腾出来的空间里,参差地立起了英国领事馆、礼查饭店、百老汇大厦、文汇博物院、新天安堂、光陆大戏院、公济医院大档、邮政局大楼、自来水厂、天后宫、河滨大楼、自来火房、圣约翰书院(后为圣约翰大学)等等,各擅胜场的建筑。这些楼群临水而立,时人譬之为“连云楼阁”。它们以商业繁华为扩展中的都市,画出了一种侧面的轮廓,流经其间的苏州河,就此,成了一条城市的内河。   
一百多年来,城市长足发展的过程,是与人力影响和支配苏州河的过程连在一起的。人力的影响和支配,使苏州河日甚一日地,被两岸的社会经济构造笼罩,使苏州河在不息的流淌之中,一点一点地失去了自然本色。   
20世纪中期,那一场改造中国的革命,使许多东西都发生了变化;这一条流过城市的河流,仍然在视野之外。40多年前,小学课本描述,工厂里的烟囱冒出来的浓烟,是以盛开的黑牡丹为比喻的。其夸张和遐想,既显露了文人浪漫的不着边际,又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对工业化的理想与期望。   
在21世纪到来的时候,沿河两岸,正在新播绿色。绿色延伸,促成了希望和憧憬的延伸。我们期待着新世纪的苏州河重现烟雨中的灵秀,夕照下的妩媚;水里鱼游,岸上鸟鸣。有万千心愿的牵动和盼望,这天已经来到。

中国上海苏州河畔最后的棚户区-西合德里(东新支路)居民们恭喜

河面桥梁  
苏州河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始建于19世纪末,即,沟通当时英美租界的苏州河口的“威尔斯桥”。原先,此桥,为木结构,20世纪20年代,在其侧另建钢结构大桥,即,著名的“外白渡桥”。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位于上海城区的苏州河段,先后建成了18座大桥。19世纪所建,多为木结构,20世纪初,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些桥中,不少为租界工部局所建或改建,因此,一般桥梁,都集中于苏州河东段,多带有浓郁的欧洲城市拱桥风格。自外白渡桥以西,分别有,乍浦路桥、四川路桥、河南路桥、福建路桥、浙江路桥、西藏路桥……若沿苏州河西行,便可细细品味这些老桥的风韵。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河的桥梁,经过维修、改造和扩建,增添了许多新的面貌。登高望去,点缀于河上的座座桥梁,已然化为件件精致的乐器,汇入了苏州河美妙的重奏乐章。

新老住宅  
从苏州河沿岸看,东段弄堂较少,民居也多为高级公寓;

独立的宅院建筑和新式里弄,未见(除原英国领事馆边上的领事私邸,可算“独立宅院建筑”外)。

自河南路起到恒丰路,弄堂密布,它们建筑年代迥异,式样,不尽相同。例如,斯文里,位于苏州河南岸、大通路两侧(称东西斯文里),纵向南伸至新闸路,是上海新式石库门弄堂建筑的早期代表,其建于1916年。概括而言,新式里弄(石库门)建筑,不同旧式之处便在于,新式大量采用西方结构、装修设备和装潢材料,外观上,更有“洋派”之气。   
在今天的苏州河岸,新造的高楼,比比皆是,和老房子形成对比。
历史建筑  
也许您以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盛名,为外滩所专有,其实,苏州河沿岸又何尝不是呢?   
坐落于四川路桥北堍的邮政局大楼,便是这些建筑中,较为突出的一座。大楼,建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属折衷主义建筑风格。8层高的塔楼,雄伟而不呆滞,顶部为巴洛克风格的装饰亭,原有天使群雕和两组主题雕像,环绕楼顶及装饰亭(“文革”中,尽毁,现有的雕像,为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配以大楼两侧的科林斯柱,端庄秀丽,楼内,二层营业厅,宽敞华贵,时有“远东第一大厅”之誉(现今的内部结构布局,已有变动)。值得一提的是,该大楼,为上海第一座钢筋结构和砖石外墙的建筑,竣工之际,着实轰动了一番。   
苏州河沿岸的优秀建筑,不计其数,如,原英国领事馆、河滨大楼、公济医院大楼、上海总商会大楼……   
建筑是历史的一部分,当您在苏州河边凝神关注那一栋栋建筑时,您正在关注着历史本身。

中国上海苏州河畔最后的棚户区-西合德里(东新支路)居民们恭喜

河流整治  
2007年5月,上海通过了《苏州河综合治理方案》。市政府提出两个治理目标。

一,2000年底消除黑臭;

二,2010年鱼虾重现苏州河。

历史上的苏州河水质清澈。二十世纪初,随着上海人口、经济的发展,苏州河受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日益严重,1920年,市区河段开始出现黑臭。以后,逐渐加剧、扩散,1978年,上海境内河段全部受到污染,市区河段终年黑臭。经调查,造成苏州河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沉积在底泥中的有机物的释放、支流带入的污染、上游来水的水质较差、截流系统的溢流、不利的水动力条件、船舶污染及市政雨污水泵站的排放等。污染的苏州河,严重影响上海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形象,严重影响上海的可持续发展。上海人的母亲河?苏州河又清澈了,鱼儿重返苏州河。如今,苏州河边的一块块绿地成为周边地区居民清晨健身的好去处;一幢幢高楼,从苏州河畔崛起,苏州河沿线的住房,早已被房产商瞄准,成为房产商开发的“黄金地段”;苏州河里,能捕捉鱼虫和小鱼,绿色浮萍,飘上了河面。   
横跨10个区域、与300万上海市民朝夕相伴的苏州河原本水质清澈。1911年,曾在苏州河恒丰路立交桥附近,建造闸北水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人口增多,工业快速发展,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都排入苏州河,使得河水受到污染。20年代,苏州河水质出现了黑臭现象。1928年,闸北水厂被迫迁到军工路现址,改以黄浦江水为水源。此后,苏州河污染逐年加重,1978年,上海境内河道全部遭受污染,成为苏州河黑臭最严重期。   
据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介绍,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畜禽污水等随意排放直接导致了苏州河的河道自净能力不断减退。严重的有机污染、底泥对水质的污染、支流对干流的污染、不利的水动力条件,加剧了对苏州河水质的污染和水上航运的影响。   
根据苏州河第三次调水试验的调查表明,造成苏州河水质黑臭的突出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木渎港、彭越浦、新泾港3条支流带来的严重污染,每天约有25吨的污水排放进入苏州河;
二是,市政泵站初期雨水排放造成的冲击污染,每逢下雨,沿线的37座泵站满溢,直接导致污染负荷;
三是,防洪灌溉影响河水流动,使得污染物负荷累积,污水团回荡,水中的氧气,逐渐消耗尽,水生的动物和植物不能生存,直接导致了苏州河出现黑臭。   
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民心工程”。这项综合整治工程是一项长期,并且复杂的系统工程,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对苏州河整治工作予以高度重视,这是上海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为进一步加强对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领导,1996年,市政府成立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徐匡迪市长担任苏州河整治领导小组组长。如此强大的领导阵容,在上海是第一次。   
按照市委、市政府治理苏州河“以治水为中心,全面规划,远近结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方针,市政府把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确定为2000年,到2002年,上海城市管理和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求以苏州河治理为重点,带动全市中,小河道整治,加快规划设施建设的步伐,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作用。通过系统的截污、治污、引清、清淤、曝气和绿化等17项工程措施,计划投资人民币200亿元,要求2000年,基本消除苏州河干流黑臭,消除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的黑带。   
万名建设者经过3年多的努力,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在治水方面总投资8605亿元的一期工程已经全面进入建设高潮,在两岸环境整治和绿化建设方面也已经取得阶段成果。   
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包括水域和陆域的整治,水域,为上海境内的53.1公里河道和相应的支流河网水体,重点在于改善水质。陆域范围,东起黄浦江、西抵江苏省界、南邻淀浦河、北达蕴藻浜,总面积达855平方公里,整治重点是,建设市区段长23.8公里、宽16-20米的绿化带。   
一期工程内容,包括10个子项目,从水污染治理、水资源调度、沿线景观改造三方面入手,对苏州河干流、主要支流和虹口港进行综合整治,实施期为1998-2002年。   
苏州河治理一期工程,自2007年以来,已经有7个子项目,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截至11月20日,六支流截污工程土建部分,全面展开,已经敷设管道61500米,完成沉井231座,14座泵站中的7座,已经开始设备安装,7座正在进行上部结构施工,累计完成工作总量的74%。年内,可完成干管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基本完成收集系统土建工程,2001年上半年竣工。 虹口港、杨浦港旱流污水截流工程,已经完成10072米管道敷设,石洞口城市污水处理厂,已经完成一体化反应池桩基工程和围堰工程。其中,经过繁闹市区的管道,采用了高科技手段,几乎是悄悄地从居民的楼底下,穿行的。   
综合调水是2008年年底可以消除苏州河干流黑臭的主要措施。从5月31日起,苏州河综合调水措施成为苏州河整治的一项常规性工作。调水主要通过吴淞路闸桥涨潮关闸、落潮开闸,将苏州河水体变成由西向东单向流动的河流,使河内的污水不再因潮水的涨、落而上下回荡。为了配合综合调水,木渎港、彭越浦、新泾港以及蕴藻浜等河道的闸门也相应实行调度方案。   
苏州河综合调水工程中的吴淞路桥闸改造和彭越浦泵闸建设工程已经竣工,并投入运行,保证了年内苏州河干流基本消除黑臭,上游26公里的河道防汛墙建设也已经完成,上游的河道疏浚正在进行,已经疏浚约116.09万立方米预计12月底竣工。   
由于2008年6月19日入梅,7月2日出霉,属于“空霉”,因此调水难度大。经过各方的努力,2008年6月10日,苏州河基本消除了黑臭,8月,在苏州河里出现了绿萍、鱼、鱼虫、乌龟等水生动植物。   
自2008年5月31日调水以来,在感官上,苏州河干流,已经基本不黑臭了,过去,两岸的居民,夏天不敢开窗,2008年夏天,可以开窗了。从苏州河河口、铁路桥、曹家渡等处的水体观测点反映的情况看,除部分时间,受泵站排污影响外,苏州河干流,基本消除黑臭,水色呈青灰色或者青黄色。本来,匆匆掩鼻而过的市民,如今,开始向苏州河投去了关注的目光,绿萍、小鱼、绿林、高楼,苏州河所有的这一切变化,成了街头巷尾老百姓的谈资。   
苏州河支流污水截流工程,是苏州河治水的主要措施,是苏州河消除黑臭的重要前提。支流污水截流工程的污水收集范围,约200平方公里,计划截流污染源1635个,截流污水量25.44万吨/日,排放污水的80;另外,一期40石洞口城市污水处理厂,将削减六支流截污中北片污水,对长江大水体的污染。支流污水截流工程已经按计划全面开展,对截流的污染源单位的纳管工作,已经启动,2009年6底以前,将完成污染源的截污纳管。闸北区粪码头搬迁,在2009年上半年完成,长寿路桥以东的环卫码头搬迁,力争完成。   
2002水质进一步改善,长寿路桥以东将建成滨河林荫道,2010,苏州河与黄浦江、苏州河干流与支流水质的同步改善,全面提高水体质量,恢复水系环境生态功能,使市区河段中有鱼。   
苏州河流域的管理,将有法可依,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办法》,并于1998年1日实施,目前,正在制订《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管理条例》,将是上海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

现状标准  
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经过五年的努力,实现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目标。   
一、干流水质主要指标年平均值,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景观水标准-坚持了截污治污、重在治本,苏州河干流在消除黑臭以后,主要指标CODCr、BOD5,和DO年平均值,基本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景观用水标准(Ⅴ类水)。   
最为黑臭的武宁路桥断面水质数据表明,苏州河干流水质总体上呈现出逐年好转的良好趋势。与1998年相比,2002年DO浓度几乎增长了一倍,CODCr、BOD5及NH3-N浓度的降幅也均在60%以上,说明水质明显改善。而DO的增加,也为苏州河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河道生态系统逐步改善-随着河道水质逐步好转,苏州河生态系统,在同步改善,水生生物种类和底栖动物生物量,不断增加,水体的生物毒性下降,水中,开始有鱼。
  
1.在污染最严重的武宁路桥断面,市环境监测中心,于2000年8月,第一次,从底泥中发现,昆虫幼虫的踪迹。这表明,随着河水污染程度的不断降低,生命开始重新回归。   
2.苏州河下游着生动物种类及多样性增加。2002年上半年,与1999年,综合调水前的监测数据相比,游着生动物状况,有明显改善,武宁路桥和浙江路桥断面种类数,有大幅度增加(增加近50%),多样性指数,分别由1999年的0.8,和1.0,上升到1.3,和1.4。水质生物评价,从重污染,恢复到中污染,表明,一期工程实施后,下游水质改善显著   
3.苏州河下游的底栖动物生物量明显增加。如北新泾断面底栖动物的生物量由1999年的288个/m2增加到1178.7个/m2,增加了300%;武宁路桥断面也由调水前的未检出增加到112个/m2。同时,底栖动物种类,有一定变化,2001年下半年,在武宁路桥断面,发现了清洁指示种椭圆萝卜螺(Tubifexsinicus)和中华海鲇(Ariussinensis),说明,武宁路桥断面的底质,已得到了很大改善。   
4.动物优势种,发生变化。与1999年相比,2002年上半年,苏州河下游断面底栖动物优势种,仍为2种寡毛类: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hoffmeisteri)和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sowerbyi),但,所占比例,发生一定变化。例如,武宁路桥需氧生活的苏氏尾鳃蚓,占总个体数的百分比,为7.5%;1999年,仅为3.2%,增加了三倍多。从苏氏尾鳃蚓所占百分比,可以看出,2002年上半年,苏州河下游断面底质的氧含量,与1999年同期比较,有了一定的增加。   
5.苏州河水体毒性下降。2001年,对苏州河干流水体,进行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显示:苏州河,浙江路桥、武宁路桥、北新泾、赵屯,四个断面的水样,在96小时内,使试验鱼类(斑马鱼)致死的比例,均小于20%,没有达到急性毒性规定的50%试验鱼类致死的标准,说明,苏州河水体毒性得到很大的改善。   
6.苏州河市区段,鱼类品种,有所增加。2001年7月,在市区段,出现了成群的小型鱼类,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分类鉴定,确认为,鲤形目的高体鰟鮍鱼和鳉形目的食蚊鱼。同年11月,采集到了鲤科的麦穗鱼和斗鱼科的斗鱼。   
三、苏州河市区六支流截污率,达到75%以上   
经过市、区两级政府,五年的共同努力,至2002年底,苏州河市区六支流范围内的截污率,达到75%以上,昔日污染最严重的三条支流━━彭越浦、木渎港、新泾港的水质,得到改善。   
四、虹口港和杨树浦港水系,旱天,基本消除黑臭   
虹口港和杨树浦港水系,平均旱流截污率为50~60%,同时,实施调水措施,虹口港和杨树浦港水系,旱天,基本消除黑臭。   
五、两岸脏乱差现象,有所好转   
完成长寿路桥以东,环卫码头的拆除工作,沿河,建成约10km长的绿化带,绿化面积达16万m2。

中国上海苏州河畔最后的棚户区-西合德里(东新支路)居民们恭喜

上海市旅游景区

5A级-3A级
5A ▪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 浦东新区) ▪ 上海世博园 ( 浦东新区、卢浦区、黄浦区)
▪ 朱家角 ( 青浦区) ▪ 上海外滩 ( 黄浦区)
▪ 田子坊 ( 卢湾区) ▪ 新天地 ( 卢湾区)
▪ 文庙 ( 黄浦区) ▪ 豫园 ( 黄浦区)
▪ 金茂大厦88层观光厅 ( 浦东新区) ▪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 ( 黄浦区)
▪ 上海博物馆 ( 黄浦区) ▪ 龙华寺 ( 徐汇区)
▪ 滨江大道 ( 浦东区) ▪ 中共一大会址 ( 卢湾区)

4A ▪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 ( 崇明岛) ▪ 崇明岛 ( 崇明县)
▪ 上海欢乐谷 ( 松江区) ▪ 上海科技馆 ( 浦东新区)
▪ 上海野生动物园 ( 南汇区) ▪ 老城隍庙 ( 黄浦区)
▪ 多伦路文化街 ( 虹口区) ▪ 南京路步行街 ( 黄浦区)
▪ 磁悬浮列车 ( 上海市) ▪ 衡山路休闲街 ( 徐汇区)
▪ 淮海路商业街 ( 黄浦区) ▪ 大洋海底世界 ( 杨浦区)
▪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 浦东新区) ▪ 浦江游览 ( 黄浦区)
▪ M50创意园 ( 闸北区) ▪ 上海动物园 ( 长宁区)
▪ 静安寺 ( 静安区) ▪ 古漪园 ( 嘉定区)
▪ 苏州河 ▪ 上海大剧院 ( 黄浦区)
▪ 卢浦大桥 ( 卢湾区、浦东新区)

3A ▪ 上海浦东射击俱乐部 ( 南汇区) ▪ 锦江乐园 ( 闵行区)
▪ 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 ( 黄浦区) ▪ 徐家汇天主教堂 ( 徐汇区)
▪ 枫泾古镇 ( 金山区) ▪ 滴水湖 ( 浦东新区)
▪ 福州路文化街 ( 黄浦区) ▪ 上海海洋水族馆 ( 浦东新区)
▪ 淀山湖风景区 ( 青浦区) ▪ 热带风暴 ( 闵行区)
▪ 上海植物园 ( 徐汇区) ▪ 外滩情人墙 ( 黄浦区)
▪ 大观园 ( 青浦区) ▪ 上海老街 ( 黄浦区)
▪ 上海车墩影视乐园 ( 松江区) ▪ 七宝老街 ( 闵行区)
▪ 玉佛寺 ( 普陀区) ▪ 1933老场坊 ( 虹口区)
▪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 杨浦区) ▪ 上海图书馆 ( 徐汇区)
▪ 世纪公园 ( 浦东新区) ▪ 外白渡桥 ( 虹口区)
▪ 东方绿舟 ( 青浦区) ▪ 上海八万人体育场 ( 徐汇区)
▪ 番茄农庄 ( 松江区) ▪ 金山城市沙滩 ( 金山区)
▪ 红坊 ( 长宁区) ▪ 月湖雕塑公园 ( 松江区)
▪ 马勒别墅 ( 卢湾区) ▪ ERA时空之旅 ( 闸北区)
▪ 陆家嘴中心绿地 ( 浦东新区) ▪ 东佘山园 ( 松江区)
▪ 龙华烈士陵园 ( 徐汇区) ▪ 同乐坊 ( 静安区)
▪ 东方艺术中心 ( 浦东新区) ▪ 国际会议中心 ( 松江区)
▪ 8号桥 ( 卢湾区) ▪ 桃源民俗村 ( 南汇区)
▪ 龙华旅游城 ( 徐汇区) ▪ 雁荡路休闲街 ( 卢湾区)
▪ 海湾旅游区 ( 奉贤区) ▪ 西佘山园 ( 松江区)
▪ 上海自然博物馆 ( 静安区) ▪ 桂林公园 ( 徐汇区)
▪ 太阳岛度假村 ( 青浦区) ▪ 浦东高桥滨江森林公园 ( 浦东新区)
▪ 嘉定孔庙 ( 嘉定区) ▪ 桥乡金泽 ( 青浦区)
▪ 陈毅广场 ( 上海市) ▪ 上海邮政博物馆 ( 虹口区)
▪ 浏河岛度假村 ( 嘉定区) ▪ 唐经幢 ( 嘉定区)
▪ 天马山 ( 松江区) ▪ 金山农民画村 ( 金山区)
▪ 和平公园 ( 虹口区) ▪ 方塔 ( 松江区)
▪ 陈云纪念馆 ( 青浦区) ▪ 龙华塔 ( 徐汇区)

中国上海苏州河畔最后的棚户区-西合德里(东新支路)居民们恭喜